中华哲水蚤论文_左涛,王俊,王秀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哲水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蚤,呼吸,温度,盐度,发育期,体长,磷脂。

中华哲水蚤论文文献综述

左涛,王俊,王秀霞[1](2017)在《莱州湾中华哲水蚤种群结构及丰度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关键种之一。它是莱州湾内唯一成体大于2mm的桡足类优势种,是仔鱼向幼鱼转换过程中重要的饵料来源。本研究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除12月和翌年1—2月为冰期外)逐月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进行了莱州湾中华哲水蚤种群中桡足幼体和成体的生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月份中,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CI—CV和成体都出现了。桡足期个体的总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5—6月。月均生物量为2.91mg C/m~3,丰度为7ind/m~3;日生产力和年生产力估算值分别为0.74mg C/(m~3·d)和266mg C/(m~3·a)。各调查月份中,CIV和CV对总丰度的贡献比例最高;4月和10月以早期桡足幼体CI—CIII居多,8—9月和11月以成体占绝对优势;其他月以后期桡足幼体(CIV和CV)丰度值相对较高。成体中,雌体较多;雌/雄性比值介于0.86—6.46,在11月最高,10月最低。各发育期的前体长月均值在8—9月最低,4月最高;其季节变化与水温呈负相关。丰度分布由莱州湾湾口东侧向湾内逐渐减少;丰度高值区(>100ind/m~3)集中出现于5—6月的表层水温介于15—25°C、盐度高于31—32的站位。(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7年01期)

周孔霖,孙松,张芳[2](2016)在《2014年春末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呼吸率与油脂积累》一文中研究指出春末是黄海冷水团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度夏种群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华哲水蚤C5期桡足类幼体(简称C5期)的油脂积累程度关系到种群能否顺利度夏。本文从呼吸率、油囊体积以及种群组成等角度,对春末黄海冷水团内外以及冷水团区表、底层的中华哲水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底黄海冷水团初步形成,此时冷水团区中华哲水蚤C4和C5期幼体丰度占总体的62%—93%,种群处于度夏前的准备阶段。冷水团区C5期的平均呼吸率是近岸C5期的68%,同时冷水团底层C5期的油囊体积百分数是近岸种群的2.4倍。由此推测,冷水团区次表层较厚的温跃层(19—25m,0.3—0.5°C/m)以及冷水团的低温环境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呼吸消耗,进而增加油脂的积累。此外,冷水团区表、底层C5期的呼吸率相近,但底层C5期油囊体积百分数为表层的1.9—4.2倍,积累大量油脂的C5期偏向在冷水团底部活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6年05期)

周孔霖,孙松[3](2016)在《温度、饵料种类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油脂积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是种群在黄海冷水团中得以顺利度夏的关键过程。本研究对温度(10°C和19°C恒温,10—19°CⅠ和10—19°CⅡ变温)与饵料种类(硅藻饵料,自然饵料)双因子培养实验进行研究,探讨温度和饵料种类对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和饵料种类对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均有影响。C5期幼体在变温组的油脂积累是10°C组的31%—102%,是19°C组的1.8—6.1倍,低温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个体代谢消耗以增加油脂的积累。在恒温培养下,C5期幼体在硅藻饵料组的油脂积累是自然饵料组的2.8倍,硅藻饵料比自然饵料更有利于油脂的积累。雌体的体长和油囊体积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与硅藻饵料相比,在自然饵料组中雌体的性腺发育速度更快,性腺成熟度更高(繁殖指数:58%—65%)。(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6年04期)

刘晓旭[4](2016)在《异帽藻的生长、毒性及饲育中华哲水蚤效果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异帽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盐度对该藻的生长影响;通过对投喂了该藻的菲律宾蛤仔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其毒素特性;以该藻为饵料来源饲育中华哲水蚤,研究其通过食物链对其他生物的饵料效果、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异帽藻生长受温度的影响较显着,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在此范围内,藻细胞保持较好的生长状况,在6~10天达到密度最大值,最大密度范围介于31.53~47.48×104cells/m L,但指数增长期持续时间较短,进入衰退期较快;当温度在15℃~20℃时,藻细胞生长速度较慢,密度范围介于5.74~11.74×104cells/m L。盐度对异帽藻影响较小。(2)异帽藻对菲律宾蛤仔的致死率较高,经过16天培养后,存活率仅为1.7%。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菲律宾蛤仔进行毒素检测,检测出菲律宾蛤仔内含有PSP毒素GTX4组分,含量为0.37μg/g。(3)中华哲水蚤对异帽藻的摄食率与清滤率受藻密度影响较大。当藻密度介于2.56~15.45×104cells/m L之间时,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率随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清滤率则表现出与滤食率相反的规律;当藻密度超过21.83×104cells/m L时,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率与清滤率均明显下降,中华哲水蚤摄食异帽藻的浓度饱和点在21.83×104cells/m L左右。在温度为20℃、盐度为26的环境条件下,中华哲水蚤摄食异帽藻的效果最佳。(4)中华哲水蚤的存活、产卵受异帽藻密度的影响显着,当藻密度介于0.88~15.13×104cells/m L之间时,中华哲水蚤的存活率和产卵率均随着藻密度增加而升高;当藻密度低于2.19×104cells/m L时,中华哲水蚤的存活和繁殖均会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6-06-01)

周孔霖[5](2016)在《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机制的新探索:温度和饵料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哲水蚤是黄东海浮游动物的关键种,在黄东海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变动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夏季,中华哲水蚤在黄海冷水团中度夏,是种群保存和延续的关键过程。然而,度夏的启动与终止过程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室内受控实验和野外调查,探讨了中华哲水蚤度夏的启动与终止过程以及温度和饵料的影响作用。油囊中贮存的油脂是中华哲水蚤在度夏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度夏前,油脂积累的程度关系到中华哲水蚤能否顺利度夏。结合春末黄海冷水团海区的温度和饵料环境,本文系统研究了温度(恒温和变温)、饵料浓度和种类(硅藻和自然饵料)对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的影响。中华哲水蚤的油囊体积在C5期桡足类幼体达到最大,进入成体阶段后减小,性腺随后发育成熟。低温(10°C)能降低个体代谢消耗,从而有利于能量的积累。较大幅度的温差(10-16°C和10-19°C)有利于C5期油脂的积累,其油囊体积百分数(OSV%)是对应高温组(16°C和19°C)的1.8—6.1倍。C5期的油囊体积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过低或过高的饵料浓度会掩盖温度的作用。本实验中,硅藻是C5期油脂积累的主要食物来源。对2014年春末黄海冷水团内外的中华哲水蚤进行比较研究。春末,冷水团区的叶绿素浓度比冷水团外的低;然而,冷水团区的中华哲水蚤C5期呼吸率比冷水团外的低32%,OSV%为其的2.4倍;冷水团区C5期的大颚均处于蜕离前期(Pre-apolysis),蜕皮发育不活跃。由此推测:春末冷水团区的中华哲水蚤抑制个体的蜕皮发育,降低新陈代谢,个体将摄食获得的能量用于油脂积累而非蜕皮发育;度夏前大体积油囊的形成与内源性因素的调控有关。此外,冷水团区底层C5期的OSV%是表层的1.9—4.2倍,积累足够油脂的中华哲水蚤偏向在冷水团底部活动。在中华哲水蚤度夏期间,通过野外调查和现场实验,从形态特征、呼吸率和相关基因表达叁个方面对2013年8月黄海冷水团内外的中华哲水蚤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冷水团内的C5期油囊体积大,呼吸率低,铁蛋白(Ferritin)表达量高而蜕皮激素受体(EcR)表达量低,C5期的蜕皮发育受到抑制,个体处于浅休眠状态——静息(Quiescence)。冷水团内雌体的呼吸率高,处于非休眠状态。冷水团边缘的C5期生理状态介于静息与活跃之间,较高的EcR表达量预示着蜕皮发育的开始。冷水团边缘较好的饵料环境可能是诱导度夏终止的外部信号。通过模拟秋季冷水团衰退期间的温度和饵料环境,本研究在不同温度、饵料条件下对中华哲水蚤度夏种群的C5期进行连续培养,观察度夏终止以及后续生长发育过程中呼吸率、形态特征以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温度和饵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环境改变,如升温或添加饵料,均能诱导中华哲水蚤终止度夏。静息的C5期能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在培养1日后上调EcR表达量,并在3日内增加呼吸率。升温或添加饵料有利于个体的蜕皮发育。Ferritin表达量对饵料环境敏感,仅在投喂饵料组的培养后期下调。度夏终止后,油囊中的脂类可用于蜕皮发育和性腺的初步发育。在添加饵料的实验组,中华哲水蚤上调卵黄原蛋白受体(VgR)的表达量,性腺随后发育成熟。综上所述,环境改变能诱导中华哲水蚤结束度夏,饵料是度夏结束后个体性腺发育以及种群繁殖补充的必需条件,升温能加快这些生理过程。秋季的野外调查发现,冷水团区中华哲水蚤C5期的呼吸率与春末无异,而OSV%却大幅度降低。此时,冷水团区的成体所占比例增加,约6.7%的C5期出现蜕离现象(Apolysis),这表明蜕皮发育的开始和度夏的终止。环境条件的改善以及油脂消耗到一个低阈值均能诱导C5期结束度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6-05-01)

刘梦坛,金鑫,李超伦[6](2015)在《两种微藻对中华哲水蚤繁殖的影响——基于饵料生化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春季,以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培养中华哲水蚤,以饥饿培养作为对照,测定了饵料的脂肪酸和挥发性不饱和醛类的组成和含量、雌体的产卵率和卵的孵化率,试图探讨藻类生化组成对桡足类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单不饱和脂肪酸、?16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海洋原甲藻则具有更高含量的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ω3、?ω6、?18脂肪酸。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分别测得了6种和3种不饱和醛类,二者醛类总含量分别为1438.95μg/g和114.58μg/g。在饥饿的情况下,中华哲水蚤的产卵会停止。中华哲水蚤在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培养下并没有表现出产卵率和孵化率的差异,一方面说明并非所有的硅藻都会对桡足类的繁殖产生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说明藻类进入桡足类体内以后并未因其生化组成的差异对卵的孵化产生影响。中肋骨条藻培养下中华哲水蚤具有更高的死亡率,表明硅藻在浓度较高时会对桡足类的存活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张达娟,郭东晖,王桂忠,李少菁[7](2015)在《海水酸化对中华哲水蚤全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对暴露于酸化海水中的中华哲水蚤全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CCO20.08%和CCO20.20%处理组中华哲水蚤的双向电泳图谱上可以分别分辨出1 191、1 117和946个蛋白点,选取其中43个差异蛋白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成功鉴定出23个差异蛋白,这些蛋白主要与蛋白合成和分解、能量代谢、DNA分子修复以及解毒过程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沙婧婧,唐学玺,王其翔,王悠,耿倩[8](2014)在《十溴联苯醚(BDE-209)对中华哲水蚤的急性毒性效应及体内叁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和生物体中含量均呈现增长趋势。本文研究了十溴联苯醚(BDE-209)对中华哲水蚤96 h-LC50以及不同浓度BDE-209胁迫下中华哲水蚤体内叁种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响应变化。实验结果显示:(1)BDE-209对中华哲水蚤96 h-LC50值为1 432.21μg/L,表明BDE-209是一种高毒性物质。(2)BDE-209可对中华哲水蚤造成一定程度的氧化胁迫。低浓度组(20μg/L)GPX、GST、GR活性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升高,体现了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对BDE-209胁迫的应激反应;高浓度组(200μg/L)GST、GR活性在96 h高于对照组,而GPX活性始终低于对照组,表明机体受到一定氧化损伤。(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王延清,李超伦,刘梦坛,孙晓霞[9](2014)在《夏季黄东海中华哲水蚤种群分布、脂类含量和利用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度夏过程对黄东海中华哲水蚤其种群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2011年08月黄东海现场调查航次研究了中华哲水蚤夏季种群的分布和脂类含量,探讨了中华哲水蚤度夏期间的能量利用策略。结果表明,夏季在黄海中部以及浙江近岸存在中华哲水蚤的密集分布区域。其中,黄海冷水团内的中华哲水蚤以C5期(平均为77.4%)个体为主,而冷水团周边及浙江近岸站位则主要由C5期(分别为32.3%和33.2%)和雌体(分别为41.3%和51.8%)组成。脂类含量结果显示,冷水团内的C5期中华哲水蚤的总脂含量最高(平均43.1μg/个),浙江近岸雌体的总脂含量(平均24.6μg/个)和黄海冷水团周边雌体的总脂含量(平均18.2μg/个)较低。在完全饥饿的假设下,冷水团内的C5期中华哲水蚤具有明显的代谢优势,其储存的脂类可以维持超过18天的代谢需求。而在浙江近岸以及冷水团周边,中华哲水蚤储存的脂类则只可维持3—6d的需求。由此推测,黄海冷水团内的C5期中华哲水蚤依靠储存的油脂和较低的摄食率度夏,而冷水团以外的种群则需要在适宜温度下积极摄食才能顺利度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6期)

王延清[10](2014)在《南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脂质含量、组成及在度夏期间的生态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质作为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大分子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浮游动物生长代谢过程中,尤其是环境饵料缺乏雌体繁殖早期发育和休眠等关键时期,脂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中国近海的的浮游动物优势种-中华哲水蚤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脂质组成的种类和脂肪酸构成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与南极桡足类的脂肪酸对比分析了中华哲水蚤脂质的构成特点(第二章)随后,通过对黄海春秋季以及胶州湾中华哲水蚤脂质组成的周年变动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不同脂质的功能作用(第叁章)最后,着重对黄海冷水团内度夏的中华哲水蚤的脂质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度夏中华哲水蚤脂质的功能作用进行了讨论(第四章)首先,对中华哲水蚤的脂质组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发育期中华哲水蚤的脂质组成的分析发现,中华哲水蚤的脂质主要由蜡脂磷脂和叁酰甘油构成,其中蜡脂和磷脂含量占总脂含量在90%左右,叁酰甘油含量较少,约占6%左右中华哲水蚤在C3期已经开始积累蜡脂,并且在C5期时含量最多构成蜡脂的脂肪酸主要是14:016:016:1ω718:1ω918:4ω320:1ω920:5ω322:1ω11和22:6ω3,而磷脂主要的脂肪酸为14:016:018:018:1ω918:4ω320:5ω3和22:6ω3蜡脂和磷脂的脂肪酸构成明显不同,通过分析发现:(1)蜡脂中含有较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主要由桡足类的特征脂肪酸20:1和22:1构成;(2)磷脂中的脂肪酸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以达到50%以上,并且主要由DHA构成蜡脂的脂肪醇部分主要由16:020:1和22:1叁种长链醇构成其次,脂质组成与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功能在2010年11月(秋季)和2011年4月(春季)对采自黄海的中华哲水蚤的脂质组成进行分析,发现黄海春秋季中华哲水蚤的脂质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磷脂含量上,春季的雌体磷脂含量显着高于秋季的雌体;在蜡脂含量上,秋季雌体的蜡脂含量显着高于春季雌体;叁酰甘油的含量较少,两个季节没有显着的差异另外,对胶州湾中华哲水蚤雌体脂质含量的周年变动(2012年03月-2013年03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雌体中华哲水蚤的磷脂含量在春季达到最大值,在其余月份差别并不明显;蜡脂含量也在春季达到最大值,但在其余月份含量较少结合种群生长状态等背景资料,对脂质各组分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1)春季是中华哲水蚤的繁殖活跃季节,雌体此时的磷脂含量全年最高,说明磷脂在中华哲水蚤繁殖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2)中华哲水蚤以蜡脂作为主要的能量储存方式,其含量变化反映出不同季节中华哲水蚤的能量需求变化;(3)叁酰甘油在中华哲水蚤中的含量不高,主要是作为一种短期的能量储备最后,对中华哲水蚤度夏过程中的脂质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2011年08月黄东海现场调查航次研究了中华哲水蚤夏季种群的分布和脂质含量,结果表明,夏季在黄海中部以及浙江近岸存在中华哲水蚤的密集分布区域脂质含量结果显示,冷水团内的C5期中华哲水蚤的总脂含量最高(平均43.1μg/ind),浙江近岸雌体的总脂含量(平均24.6μg/ind)和黄海冷水团周边雌体的总脂含量(平均18.2μg/ind)较低,黄海冷水团内的度夏的C5期中华哲水蚤具有明显的能量储存优势通过对度夏前中后时期(2010年11月份2011年6月份和8月份)中华哲水蚤的脂质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极区的休眠桡足类不同,中华哲水蚤在度夏休眠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脂质,而不是将脂质用于休眠末期的繁殖发育活动在度夏过程中除了蜡脂和叁酰甘油外,作为结构性脂质的磷脂也被消耗,可能与中华哲水蚤度夏过程中较高的能量代谢需求有关两种主要的脂质(蜡脂和磷脂)在度夏过程中的消耗方式并不相同,在磷脂消耗过程中,其脂肪酸组成在整个度夏过程中保持不变,而蜡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被选择性的消耗(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4-05-01)

中华哲水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春末是黄海冷水团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度夏种群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华哲水蚤C5期桡足类幼体(简称C5期)的油脂积累程度关系到种群能否顺利度夏。本文从呼吸率、油囊体积以及种群组成等角度,对春末黄海冷水团内外以及冷水团区表、底层的中华哲水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底黄海冷水团初步形成,此时冷水团区中华哲水蚤C4和C5期幼体丰度占总体的62%—93%,种群处于度夏前的准备阶段。冷水团区C5期的平均呼吸率是近岸C5期的68%,同时冷水团底层C5期的油囊体积百分数是近岸种群的2.4倍。由此推测,冷水团区次表层较厚的温跃层(19—25m,0.3—0.5°C/m)以及冷水团的低温环境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呼吸消耗,进而增加油脂的积累。此外,冷水团区表、底层C5期的呼吸率相近,但底层C5期油囊体积百分数为表层的1.9—4.2倍,积累大量油脂的C5期偏向在冷水团底部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哲水蚤论文参考文献

[1].左涛,王俊,王秀霞.莱州湾中华哲水蚤种群结构及丰度分布[J].海洋与湖沼.2017

[2].周孔霖,孙松,张芳.2014年春末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的呼吸率与油脂积累[J].海洋与湖沼.2016

[3].周孔霖,孙松.温度、饵料种类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油脂积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6

[4].刘晓旭.异帽藻的生长、毒性及饲育中华哲水蚤效果的初步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

[5].周孔霖.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机制的新探索:温度和饵料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6

[6].刘梦坛,金鑫,李超伦.两种微藻对中华哲水蚤繁殖的影响——基于饵料生化组成分析[J].海洋科学.2015

[7].张达娟,郭东晖,王桂忠,李少菁.海水酸化对中华哲水蚤全蛋白表达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5

[8].沙婧婧,唐学玺,王其翔,王悠,耿倩.十溴联苯醚(BDE-209)对中华哲水蚤的急性毒性效应及体内叁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4

[9].王延清,李超伦,刘梦坛,孙晓霞.夏季黄东海中华哲水蚤种群分布、脂类含量和利用策略[J].生态学报.2014

[10].王延清.南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脂质含量、组成及在度夏期间的生态功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

论文知识图

年夏季南黄海水体层化现象示意图...长江口及5Percentage及其邻近...年南黄海中华哲水蚤采样站...大津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物种数变化趋势年夏季B断面水温垂直分布格局Fi...年2、3、6、7月份叶绿素分布

标签:;  ;  ;  ;  ;  ;  ;  

中华哲水蚤论文_左涛,王俊,王秀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