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单倍体群体论文_徐小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单倍体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单倍体,群体,油菜,甘蓝,孢子,性状,小麦。

双单倍体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徐小婷[1](2019)在《扬麦16/中麦895双单倍体群体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与抗白粉病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粉病是我国小麦重要病害之一,过去五年平均发病面积超过一亿亩,严重威胁黄淮和长江中下游高产麦区小麦生产。挖掘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并开发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主栽品种扬麦16和中麦895为亲本创建的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198份家系,结合小麦660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成株期抗白粉病QTL并进行验证,以期为白粉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利用小麦660K SNP芯片检测扬麦16/中麦895的198份DH系,从630517个SNP中筛选到152310(24.2%)个多态性标记,构建了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48179个SNP标记(分为14467个bin)和12个基因特异性KASP(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标记,图谱总长度为3681.73 cM,标记之间平均间距为0.25cM。2.成株期白粉病鉴定及QTL定位。扬麦16/中麦895群体于2016–2017年度种植在高邑、石家庄、郑州和新乡,2017–2018年度种植在高邑和新乡,接种后50–65天调查白粉病最大严重度(Maximum disease severity,MDS)。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定位到6个稳定的成株期抗白粉病QTL,解释3.8–23.6%的表型变异,分别位于2DL、4BS、4DS、5DS、6BL和7BS染色体,其中QPmyz.caas-5DS、QPmyz.caas-6BL和QPmyz.caas-7BS可能是新的抗白粉病位点。3.育种可用KASP标记开发。在3个新的抗白粉病位点中,QPmyz.caas-6BL效应最稳定。将与该QTL紧密连锁的SNP标记转化为灵活易用的KASP标记,遗传分析表明转化前后标记紧密连锁。用103份小麦品种进行验证,在2017年北京环境中6BL抗病等位基因显着降低MDS,表明该标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中新抗白粉病QTL位点及其紧密连锁标记,将为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薛慧影[2](2018)在《新型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作图群体的构建及其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它是由白菜和甘蓝杂交后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其遗传基础较为狭窄。为了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本实验室将白菜型油菜的A~r基因组和埃塞俄比亚芥的C~c基因组大规模地导入甘蓝型油菜中,形成了基因组组成接近为A~rA~rC~cC~c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已有的分子标记分析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有着显着的遗传差异,其基因组内存在大量新的遗传变异。但这些变异的详细特征,其在基因组内的位置和分布及其对性状改良有何影响,尚未可知。为了进一步详探外源导入和种间杂交给新型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带来的新变异及其遗传效应,我们拟筛选优良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纯合株系,与测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构建作图群体,获得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定位新型甘蓝型油菜内不同外源基因组导入的遗传变异,为后续深入分析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奠定基础。本研究从课题组创建的第叁代新型甘蓝型油菜(G3)基因库中选择110份纯合株系,分别与测序品种中国半冬性油菜宁油7号(Ningyou7)以及欧洲冬油菜Tapidor杂交。将这些亲本及其所配置的F_1先后种植于西宁和武汉,根据苗期性状初步观察生长势以及收获后进行产量评估,确定了最优的3对由新型甘蓝型油菜亲本与Ningyou7、Tapidor杂交的F_1。选取这6个杂种F_1的花蕾进行小孢子培育,并经秋水仙碱加倍,获得了6个群体共约3680个幼苗,收获了约1165份花粉育性正常的植株种子。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一个群体(NG3-1)小孢子幼苗的倍性进行鉴定,最后获得该群体275个双单倍体(DH)株系。对NG3-1 DH群体及其双亲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初步考察。利用Illumina Hiseq PE150测序平台,对NG3-1 DH群体的两个亲本进行了50倍覆盖深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对275个DH系进行了5倍覆盖的全基因组重测序;两个亲本分别获得了71 Gb和102 Gb的高质量数据,群体获得了共2365 Gb的高质量数据。以甘蓝型油菜基因组Darmor-bzh v4.1为参考基因组进行SNP Calling,对所获得的34万个原始标记进行了严格的筛选质控,共得到8422个bin标记(每个bin包括若干个基因型一致的多态性标记,共包括33032个高质量代表性标记)。使用MSTMap和Joinmap4.0软件对这8422个bin标记进行分析并构建遗传图谱,最终得到含有2727个标记、覆盖长度为2664.01 cM并且含有17条连锁群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其中A02、C02这两条连锁群并未构建出,由于该群体亲本之一为含有外源基因导入成分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其A02、C02的染色体结构也较为复杂,在本研究中未进行分析,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本研究所获得的3对DH作图群体,以及NG3-1 DH群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将为后续开展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分析提供基础,并有助于发现作图亲本间的一些结构变异。(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杨聪聪,张涵,罗伟,秦娜娜,丁浦洋[3](2018)在《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小麦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Batavia和Ernie亲本及其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的幼苗根系性状的遗传特性,鉴定具有优异根系性状的株系。【方法】通过以澳大利亚品种Batavia和美国品种Ernie为亲本构建的73个小麦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对群体叁叶一心期植株的最大根长(maximum root length,MRL)、叶干重(leaf dry weight,LDW)、根干重(root dry weight,RDW)、总根长(total root length,TRL)、根平均直径(root average diameter,AD)、根体积(root volume,RV)、根表面积(root surface area,SA)和根尖数(number of root tips,RTN)等8个性状进行了测量计算及遗传分析。【结果】8个性状均呈近似正态分布,变异较大,表现出连续变异,并由多基因控制。DH群体中RTN与SA、MRL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RV与LDW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AD与TRL之间显着负相关(P<0.05);SA与TRL、MRL、RDW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SA与LDW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TRL与LDW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LDW与RDW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TRL、SA、RV、RTN对根系性状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黄林彬,严兴洪[4](2017)在《条斑紫菜双单倍体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条斑紫菜叶状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及相互间的遗传关系,是开展分子育种的基础。实验以条斑紫菜野生型品系(Py-WT2,父本)和红色突变型品系(Py-HT,母本)杂交后产生的杂合丝状体为材料,构建由152个品系组成的条斑紫菜双单倍体(DH)群体。该群体叶状体的6个经济性状(L50、W50、FW50、SGR-L、SGR-W、SGR-FW)的表型值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发现,各性状均为数量性状。L50和SGR-W为超亲遗传性状,其余4个性状的变异介于双亲之间,其中W50偏向于母本,FW50、SGRL和SGR-FW偏向于父本。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21.11%~56.68%,均属中等强度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L50、W50和FW50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SGR-L、SGRW和SGR-FW相互之间也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估算出L50、W50和FW50的遗传力分别为58.17%、64.00%和57.64%,控制3个性状的基因对数分别为6.61、12.63和8.09,遗传力(y)与基因对数(x)的二次回归方程为y=0.2922x~2–4.6533x+76.162(R~2=1)。基因间互作方式的检测结果显示,控制L50和控制FW50的多基因间均分别不存在互作;控制W50和控制SGR-W的多基因间均分别存在互补作用;控制SGR-L和控制SGR-FW的多基因间均分别存在重迭作用。研究表明,条斑紫菜叶状体L50和FW50的遗传力高、基因对数少且基因间无互作,可进行早代选择。另外,L50、W50和FW50之间的相关性高,可进行间接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浩川,陈琼,杨继伟,曲彦志,张慧[5](2016)在《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基础,利用郑单958为基础材料构建的包含161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的群体,分别在长葛、淇县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植株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分别检测到7,11和6个株高、穗位高以及穗位系数(穗位高/株高)QTLs,贡献率变幅分别为6.77%~21.31%,5.09%~17.12%和6.89%~17.78%,其中qph-3-3,qph-2-10,qeh-5-9以及qeh/qph-3-1为主效QTLs;株高和穗位高有4对共同标记区间的QTLs,穗位系数与穗位高有3对共同标记区间的QTLs,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相关性;株高和穗位高的广义遗传力高达88.52%和93.78%,表明株高和穗位高遗传稳定性强,受环境影响较小,是早代选择的重要株型指标。(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薄晋芳[6](2014)在《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衍生的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及米质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育131是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因为熟期适中、耐寒、高产、抗逆性强等特征深受人们喜爱,在黑龙江省推广时间约20年。稻花香2号因优良的食味品质成为五常市农业经济中的一大特色。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稻米品质特别是蒸煮食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分析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稻米品质差异的原因,可以为空育131稻米品质的改良奠定分子基础。水稻花药培养构建的DH(doubled haploid)群体可用于构建基因图谱和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则可以直接改良水稻品种。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来分析空育131和稻花2号的米质差异,不仅分析快速、结果准确,还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很多分子标记信息,可以加快改良空育131米质的进程。实验室前期工作证明稻花香2号的食味品质要优于空育131。本试验通过分析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的蒸煮食味品质,明确差异所在;基于2009年田志喜的研究,对淀粉合成途径中的17个相关基因进行分析,找出引起两品种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基因。选择两个合适的群体DH系和BC代群体验证上述原因。分析得到胶稠度是两品种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测序分析17个淀粉合成酶基因,只有SBE3和SSII-1在空育131和稻花香2号间存在序列差异,且均为单碱基差异。因此推测SBE3和SSII-I基因是两品种胶稠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DH群体含稻花香2号SBE3、SSII-1基因且空育131背景较多的株系的胶稠度和BC1F4代中交换单株的胶稠度,表明来自稻花香2号的SBE3或SSII-1基因可以提高植株的胶稠度,SBE3对胶稠度的提高作用较大,而SSII-1基因对于胶稠度的提高作用很小。最后试验得出SBE3和SSII-1基因特别是SBE3基因是造成稻花香2号食味品质优于空育131的主要原因之一。DH群体构建中得到171个株系,花药诱导率为10%,绿苗率为5.9%,结实率为71%。对DH花药培养的分化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分化培养为添加60mg/L 硅素,0.25mg/L AgN03 和 0.75mg/L CuSO4 · 5H20 的培养基。用 38 个 SSR多态性标记对DH群体的纯合性、偏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群体均为纯合株系且未发生异常的偏分离,证明该DH群体适合于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BC1F2代 SSII-1筛到两侧交换单株,SBE3筛到一侧交换单株,目前BC代群体自交到BC1F4代,回交到BC3F1代,基本上已经是空育131背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4-03-27)

寇娇娇[7](2013)在《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双单倍体群体QW DH的扩建及苗期硼高效QTL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是需硼较多的油料作物,其在我国的栽培地方又处于严重的缺硼地区,缺硼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硼元素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要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培养硼高效品种。本研究在实验室李赢赢构建的QW DH群体基础上,通过小孢子培养技术扩建该群体,建立了含226个株系的QW DH226群体;利用SSR标记构建油菜框架连锁图;以两亲本及该群体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调查在两个硼水平下与硼高效相关的一些性状,并开展与硼效应相关的QTL检测,结果如下:1.QW DH群体的扩建:QY10号作为硼高效亲本,Westar10作为硼低效亲本,杂交获得F1,取其花蕾以小孢子培养技术为手段,培养获得了155个双单倍体株系,与本课题组李赢赢构建的71个DH株系整合在一起,最终构成了含226个株系的双单倍体群体,命名为QW DH226群体。2.QW DH226遗传连锁骨架图谱:以两亲本及QW DH226群体为材料,利用JoinMap4.0作图软件构建了一个包含210个SSR标记的QW DH226遗传连锁骨架图,骨架图共含包含19条连锁群,总长度为2064.41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9.83cM。3.甘蓝型油菜硼高效相关生理性状分析:水培条件下,调查了两亲本及QWDH226群体在正常硼(25μM B)和缺硼(0.25μMB)水平下的根长增加量、鲜重、干重、硼累积量和硼含量等硼相关生理性状。在低硼水平下,硼高效亲本QY10在根长增加量、鲜重、干重、硼累积量均显着高于低效亲本Westar10;而根部硼含量,高效亲本没有显着优势。在群体性状调查中,发现QW DH226群体中各性状均呈连续分布,表明所调查的性状为数量性状遗传模式,受多基因控制;且各性状中存在明显超亲分离现象,表明亲本中有利等位基因在后代中存在广泛分离。4.甘蓝型油菜硼高效相关QTL定位:采用WinQTLCart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对所调查的在两个硼水平下的18个苗期性状进行QTL检测分析,我们共检测到42个QTL位点,分别位于11条连锁群上,QTL的LOD值变化区间在3.02-7.79之间,表型贡献率变化区间在5.91%-15.20%之间。利用遗传图谱上的共同标记,发现群体QW DH和QW DH226在5个染色体的相同标记之间有相同的QTL位点,且定位到染色体C4上控制生物量及根长相关性状的QTL簇与硼高效位点BnBE2位于相同区间。(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章云,冯辉[8](2012)在《大白菜×小白菜双单倍体永久作图群体的创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芸薹属芸薹种不同亚种间大白菜福田50双单倍体纯系FT50和小白菜双单倍体纯系HG01杂交的F1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6-BA和NAA,研究其对胚状体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小孢子诱导培养基为NLN-13+0.05mg.L-16-BA+0.05mg.L-1NAA,诱导率可达14.13胚.蕾-1。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MS+0.10mg.L-1NAA+3%蔗糖+0.55%琼脂,生根率为100.00%,再生植株驯化后移栽到到花盆中,在日光温室培育,采取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结合方法鉴定再生植株倍性,自然加倍率为56.67%。人工蕾期自交得到一个具有242个双单倍体的作图群体。(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梅德圣,王汉中,李云昌,胡琼,李英德[9](2007)在《油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及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油菜小孢子培养供体材料一般种植在大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出胚率较低的现状,对大田环境条件下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为了构建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研究了黄籽油菜的出胚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取样时间对小孢子胚状体再生频率的影响很大;秋水仙素处理游离小孢子对胚状体的诱导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浓度越高,影响越大;黄籽油菜的出胚率较低(0.56枚/皿),同样条件下,不到黑籽油菜的1/8。不同黄籽单株间出胚率差异较大,变异幅度在0.04~1.97枚/皿。采用小孢子苗直接移栽大田技术,移栽成活率达89.0%,经染色体加倍后,最终构建了含有127个株系的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梅德圣,王汉中,李云昌,胡琼,李英德[10](2006)在《甘蓝型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孢子培养获得的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在作物基础研究与应用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上双单倍体育种与常规育种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单倍体植株经加倍后,基因型纯合,无需杂交育种中的多代自交,分离纯化,因而纯合速度快,特别适用于难以稳定性状的纯合,如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的纯合。在基础研究领域,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DH(本文来源于《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9-01)

双单倍体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甘蓝型油菜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它是由白菜和甘蓝杂交后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其遗传基础较为狭窄。为了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本实验室将白菜型油菜的A~r基因组和埃塞俄比亚芥的C~c基因组大规模地导入甘蓝型油菜中,形成了基因组组成接近为A~rA~rC~cC~c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已有的分子标记分析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有着显着的遗传差异,其基因组内存在大量新的遗传变异。但这些变异的详细特征,其在基因组内的位置和分布及其对性状改良有何影响,尚未可知。为了进一步详探外源导入和种间杂交给新型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带来的新变异及其遗传效应,我们拟筛选优良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纯合株系,与测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构建作图群体,获得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定位新型甘蓝型油菜内不同外源基因组导入的遗传变异,为后续深入分析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奠定基础。本研究从课题组创建的第叁代新型甘蓝型油菜(G3)基因库中选择110份纯合株系,分别与测序品种中国半冬性油菜宁油7号(Ningyou7)以及欧洲冬油菜Tapidor杂交。将这些亲本及其所配置的F_1先后种植于西宁和武汉,根据苗期性状初步观察生长势以及收获后进行产量评估,确定了最优的3对由新型甘蓝型油菜亲本与Ningyou7、Tapidor杂交的F_1。选取这6个杂种F_1的花蕾进行小孢子培育,并经秋水仙碱加倍,获得了6个群体共约3680个幼苗,收获了约1165份花粉育性正常的植株种子。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一个群体(NG3-1)小孢子幼苗的倍性进行鉴定,最后获得该群体275个双单倍体(DH)株系。对NG3-1 DH群体及其双亲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初步考察。利用Illumina Hiseq PE150测序平台,对NG3-1 DH群体的两个亲本进行了50倍覆盖深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对275个DH系进行了5倍覆盖的全基因组重测序;两个亲本分别获得了71 Gb和102 Gb的高质量数据,群体获得了共2365 Gb的高质量数据。以甘蓝型油菜基因组Darmor-bzh v4.1为参考基因组进行SNP Calling,对所获得的34万个原始标记进行了严格的筛选质控,共得到8422个bin标记(每个bin包括若干个基因型一致的多态性标记,共包括33032个高质量代表性标记)。使用MSTMap和Joinmap4.0软件对这8422个bin标记进行分析并构建遗传图谱,最终得到含有2727个标记、覆盖长度为2664.01 cM并且含有17条连锁群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其中A02、C02这两条连锁群并未构建出,由于该群体亲本之一为含有外源基因导入成分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其A02、C02的染色体结构也较为复杂,在本研究中未进行分析,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本研究所获得的3对DH作图群体,以及NG3-1 DH群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将为后续开展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分析提供基础,并有助于发现作图亲本间的一些结构变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单倍体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徐小婷.扬麦16/中麦895双单倍体群体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与抗白粉病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2].薛慧影.新型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作图群体的构建及其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3].杨聪聪,张涵,罗伟,秦娜娜,丁浦洋.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小麦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4].黄林彬,严兴洪.条斑紫菜双单倍体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J].水产学报.2017

[5].李浩川,陈琼,杨继伟,曲彦志,张慧.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6].薄晋芳.空育131与稻花香2号衍生的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及米质遗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4

[7].寇娇娇.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双单倍体群体QWDH的扩建及苗期硼高效QTL的检测[D].华中农业大学.2013

[8].章云,冯辉.大白菜×小白菜双单倍体永久作图群体的创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

[9].梅德圣,王汉中,李云昌,胡琼,李英德.油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及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J].华北农学报.2007

[10].梅德圣,王汉中,李云昌,胡琼,李英德.甘蓝型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C].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6

论文知识图

高油酸×低亚麻酸油菜组合双单倍体用从K9-11×MZC-180(C.annuum)组合获得...个QTLs的LOD值曲线群体亲本图片高油酸×低亚麻酸油菜组合双单倍体(n=4...各种作图群体的关系

标签:;  ;  ;  ;  ;  ;  ;  

双单倍体群体论文_徐小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