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杂交论文_吴延军,武凯翔,袁玥,董梦梦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间杂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性状,南瓜,中国,樱桃,菌根,杂交种。

种间杂交论文文献综述

吴延军,武凯翔,袁玥,董梦梦[1](2019)在《甜樱桃新种质种内及与中国樱桃种间杂交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甜樱桃新种质种内及种间杂交育种规律,提高南方甜樱桃杂交育种效率。【方法】以适宜浙江省种植的甜樱桃新种质为母本,以甜樱桃和中国樱桃为父本开展甜樱桃种内及种间杂交试验,调查坐果率、有胚率、胚败育率和F0果实品质等指标,进行杂交效率分析。【结果】授粉7 d后,供试母本的种内及种间坐果率都比较高,随果实发育,至授粉后28 d及成熟期都有不同程度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母本种内杂交坐果率高于种间的。供试母本中‘朝阳一号’的种内、种间杂交坐果率均最高;坐果率最低的为‘长丰一号’的种间杂交组合。同一母本种内组合比种间组合有胚率高、败育率低。杂种胚成熟时败育率高,仅有4个组合可以得到未败育胚。杂交果未成熟胚败育率低这为胚培养提供了可能。供试母本‘朝阳一号’未成熟胚最好,坐果率高有胚率高败育率低‘;江南红’有胚率低,败育程度最高‘;长丰一号’及‘先锋’居中,母本优选‘朝阳一号’;供试父本未成熟胚中‘朝阳一号’和‘紫晶’较好。F0果实成熟期推迟,颜色及形状均表现出了母本果实开放授粉的色泽及形状;可溶性固形物种含量间杂交果低于种内的,均低于开放授粉的母本果实。为获得杂交后代,南方甜樱桃杂交育种可以采用3种方法:利用主产区的杂交后代在南方进行筛选;在南方杂交后进行胚挽救或者尝试混合花粉的开放授粉。【结论】甜樱桃种新种质种内及种间组合不同坐果率、杂种胚发育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母本种内杂交坐果率高且败育率低。供试种质中‘朝阳一号’是较好的父母本。(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嘉彬,梁海永[2](2019)在《种间杂交杂种金叶榆的叶片形态及呈色生理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杂种金叶榆与普通白榆和普通金叶榆叶片形态以及其呈色生理机制之间的差异,用种间杂交无性系杂种1号、杂种2号金叶榆,以普通金叶榆和普通白榆作为对照进行叶形指数、色差、色素含量以及光合生理参数的测定比较。试验发现:普通白榆的叶绿素a、b的含量明显高于普通金叶榆和无性系杂种,4种榆树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而金叶榆的净光合速率低于普通白榆。结果表明:2个杂种金叶榆品种叶面积差异显着,但均显着高于普通金叶榆和普通白榆;宽长比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普通金叶榆和普通白榆。金叶榆叶片色彩受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比例的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状态受气孔导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宋慧,王迎儿,黄芸萍[3](2019)在《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印度南瓜(C.maxima)种间杂交幼胚培养和杂种真实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质遗传影响作物正反杂交F1性状。印度南瓜×中国南瓜不存在生殖隔离,而其反交: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存在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制约了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正反远缘杂交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和中国南瓜优良细胞质基因的转育进程。本研究选用抗病中国南瓜高代自交材料MO与核心印度南瓜亲本MA配置中×印南瓜杂交组合,以幼胚为试材,筛选外植体最佳接种时期、最佳灭菌接种方式,以及最适培养基成分,建立中印南瓜杂种幼胚培养体系,并对杂种后代进行分子标记真实性鉴定。通过试验,确定中印南瓜MO×MA亚种间杂交胚胎拯救的最佳接种时期为授粉后25 d。果实采收之后,先在室内剥出幼胚,用2%NaClO浸泡5 min,除去内种皮;再将幼胚转移至超净工作台内,先用75%酒精消毒幼胚30 s,无菌水清洗1次,再利用2%NaClO浸泡5 min,之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准备接种。该外植体灭菌流程,幼胚接种后污染率低(39%)、萌发率高(24%)、接种操作方便。幼胚接种于No.8培养基:MS基础培养基+3.0 mg/L 6-BA+0.5 mg/L 2,4-D+0.2 mg/L NAA+20 g/L蔗糖+0.68%琼脂,胚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为25%。暗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作用不明显。选择在双亲中显示共显性差异的SSR标记,对再生植株进行杂种真实性鉴定,分别有23个差异引物和8个差异引物在6个E0单株中表现为杂合带型和父本MA带型,表明父本DNA已渗入杂种,6个E0单株为真杂种,为通过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远缘杂交转育中国南瓜细胞质基因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何敬峰,李春峰,丁美娟,刘筱玮,张睿[4](2019)在《四倍体野菊与露地菊‘紫秋裳’种间杂交 F_1代3个株系倍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根尖压片技术对母本四倍体野菊(Dendrathema indicum)与父本露地菊‘紫秋裳’(Dendrathema×gandiflorum‘ziqiushang’)种间杂交F_1代3个株系(‘S05’、‘S09’、‘S10’)进行染色体计数观察,并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样品的荧光强度值进而鉴定其倍性。结果表明:母本四倍体野菊、父本露地菊‘紫秋裳’、‘S05’、‘S09’、‘S10’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36条、52~54条、36条、35~38条、36~38条,该试验的染色体计数结果不同于理论上由遗传规律得到的结果;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峰值分别为344.98、401.36、327.64、371.75、309.41,但检测结果受外界影响,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范紫腾,毋钰灵,王新菊,李太强,高江云[5](2019)在《共生真菌对兰科植物种间杂交后代种子萌发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在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与真菌有着较为专一的共生关系,为探讨这种共生关系在种间杂交后代上的进化和适应,深入理解兰科植物和真菌共生关系的形成机制,该研究利用能有效促进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和齿瓣石斛(D.devonianum)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并具有较强专一性的胶膜菌属(Tulasnella)真菌SSCDO-5和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真菌FDd1,开展真菌对铁皮石斛和D. tortile种间杂交种子萌发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真菌与种子共生培养68天时,SSCDO-5菌株和FDd1菌株都能有效地促进杂交种子形成原球茎和幼苗,两个接菌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来源于铁皮石斛的SSCDO-5菌株不但没有表现出优势,反而在杂交石斛幼苗形成率上低于来源于齿瓣石斛的FDd1菌株(SSCDO-5:(22.13±6.62)%; FDd1:(29.53±5.51)%); SSCDO-5菌株和铁皮石斛在幼苗形成和发育阶段的共生专一性并没有在杂交后代上得到遗传或表现,或者说是杂交打破了这种专一性的共生关系,使得杂交后代能够和不同的真菌建立新的共生关系。该结果不支持关于共生真菌专一性是石斛属植物杂交后代形成的重要限制因素的假设,推测石斛属植物在幼苗分化和发育阶段与真菌这种专一性的共生关系是在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的。(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潘莉,李勇杰,马婷,吴涛,宁德鲁[6](2019)在《油橄榄×尖叶木樨榄种间杂交种真实性的SSR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橄榄种间杂交可拓宽现有油橄榄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其杂种真实性鉴定可为种间杂交技术改良和种质利用提供技术条件。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以佛奥(Olea europaea cv. Frantoio)作母本、尖叶木樨榄(O.cuspidata)作父本,成功杂交育得子代。本研究利用14个在亲本间存在差异的油橄榄SSR标记,对3个种间杂交子代和1个疑似杂交种"欧莱雅"的杂种真实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个SSR标记(EMO90)仅在佛奥和杂交子代中有SSR-PCR扩增产物,而在尖叶木樨榄中无产物,表现为显性标记;其余13个SSR标记(Oli23,Oli26, GAPU01, GAPU59, GAPU71, DCA05, DCA07, DCA08, DCA15, DCA18, EMO2, EMO3, UDO09)为共显性标记,其中3个SSR标记(GAPU71, EMO2和EMO3)能够将子代杂合而亲本纯合的基因型直观进行呈现,明确证实了杂交种的真实性。本研究为今后油橄榄远缘杂交育种时杂种的早期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7期)

石锋,王宜安,梁幼生[7](2019)在《血吸虫的种间杂交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病是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也是WHO规划消除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该病病原血吸虫的种间杂交已成为一种新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血吸虫为雌雄异体的复殖吸虫,其种群繁多、分布区域重迭,不同种血吸虫尾蚴感染同一宿主后,异种童虫在宿主体内雌雄合抱,杂交后可形成新的杂交虫株。优势杂交虫株的产生及其生物学特性如对宿主选择性、生殖力及感染力等改变,势必导致其种群演化、分布区域、流行模式及对人和动物的致病性变化,从而对正在实施中的全球血吸虫病消除规划产生影响。本文就血吸虫种间杂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姚敏[8](2019)在《野鲮亚科一新属一新种的建立及其种间杂交渐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野鲮亚科(Labeonini)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因适应流水环境而进化出多样化的口唇结构,在所有鲤科鱼类中,其口唇结构的形态多样性最为丰富。分类学家常常利用这些口唇结构对野鲮亚科鱼类进行鉴定,近年来,新属不断被建立,现存的野鲮亚科多达54个属。2016年我们从中国广西都安获得7尾鱼类标本,它们具有野鲮亚科鱼类的形态特征,但有些特征与前期描述的野鲮亚科鱼类差异明显,依据其形态特征不能将其归为野鲮亚科的其它属内,因此,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系统生物学等手段,以都安蓝鲮(Lanlabeo duanensis Yao,He&Peng,sp.nov)为模式物种,建立了野鲮亚科的一个新属-蓝鲮属(Lanlabeo Yao,He&Peng,gen.nov)。围绕新属及其模式种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野鲮亚科新属(蓝鲮属)的建立。我们基于传统形态学、骨骼学和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综合分类法对新物种进行鉴定。传统形态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新属能通过以下组合特征与野鲮亚科其他属区分开:1)在口角处存在连接上颌和下唇的系带;2)乳突密集地分散在吻皮和下唇腹面并且有规律地排列;3)上唇退化消失;4)上颌被吻皮覆盖,吻皮后缘呈流苏状;5)下唇分为两个呈半透明状的小肉质侧叶和一个中央区域;6)下唇的中叶较大,乳突有规则地排列成几行,口下位,下咽齿叁行。观察都安蓝鲮、直口鲮(Rectoris posehensis)和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的骨骼特征,我们发现都安蓝鲮的头部骨骼结构与直口鲮和卷口鱼存在明显差异。在都安蓝鲮的下颌骨中,由于前部形成直角转弯而横向分支向前后扩张,因此腹面观呈现自然的横向L形,相比之下,直口鲮下颌骨的侧面观也呈横向L形,但是在直口鲮中具有狭窄的横向分支;而卷口鱼的下颌骨前部向前延伸并且不形成转角,不呈现L形,此外,都安蓝鲮的后匙骨细长,只在腹侧部分骨化,而在直口鲮中正常骨化。基于四个核基因位点联合数据集(RAG1、IRBP、EGR2B、RH)共208条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前人基于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联合数据集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一致。系统发育关系支持蓝鲮属的有效性和单系性,蓝鲮属和形态差异较大的卷口鱼属聚为一支构成姐妹群关系。基于四个核基因数据计算遗传距离,结果显示新属和其他野鲮亚科鱼类遗传距离(K2P)的范围为0.004-0.021,蓝鲮属和卷口鱼属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6,在野鲮亚科鱼类内部属之间的变异范围内。综上所述,基于形态学和骨骼学特征以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新属的有效性。2、直口鲮、卷口鱼和都安蓝鲮之间的杂交渐渗研究。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对新属进行鉴定时利用了3个标本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在这部分研究中,增加了5个标本用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并分别采用了线粒体基因(COI、CYTB、16SrRNA)和核基因(RAG1、IRBP、EGR2B、RH)联合数据集。结果显示线粒体基因树和核基因树不一致,不一致的原因是都安蓝鲮、直口鲮和卷口鱼之间复杂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探讨都安蓝鲮出现“线-核”不一致的原因,我们进行了以下分析:1)我们将直口鲮、卷口鱼和都安蓝鲮作为一个复合体即蓝鲮复合体进行研究,基于66个蓝鲮复合体物种和相关类群分别采用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联合数据集构建系统发育树,线粒体基因构树结果显示,都安蓝鲮各有3个个体分别和直口鲮及卷口鱼聚为一支;核基因构树结果发现,都安蓝鲮的6个个体聚在一起位于直口鲮和卷口鱼之间。我们认为都安蓝鲮、直口鲮和卷口鱼之间可能发生了杂交;2)基于蓝鲮复合体的线粒体基因联合数据集和核基因RAG1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的研究结果与系统发育树的结果一致,表明“线-核”不一致现象在蓝鲮复合体中是稳定的;3)利用贝叶斯物种界定(BPP)的方法对蓝鲮复合体进行物种界定,在1.0成种条件下支持这叁个物种的有效性;4)基于后验预测检测(JML)分析“线-核”不一致现象是由不完全谱系分选(ILS)还是杂交引起的,研究结果显示都安蓝鲮和直口鲮,都安蓝鲮和卷口鱼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在ILS模型条件下95%的模拟值(P=0.0009-0.0071),即JML分析拒绝ILS,支持杂交是产生都安蓝鲮“线-核”不一致的原因;5)分子钟分析的结果显示蓝鲮复合体最近共同祖先分化的时间是上新世早期(约4.72百万年前),本研究推测叁个物种形成后,可能由于地质事件的发生使蓝鲮复合体呈同域分布,杂交介导基因渐渗的现象产生。(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9)

李吉祥[9](2019)在《水曲柳种间杂交子代木质素含量变异及FmPAL核苷酸多态性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是我国东北地区重点的野生保护植物。本研究以白蜡属种间杂交子代为研究材料,分析F1代植株木质素含量的变异情况。克隆在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和限速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对FmPAL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以及表达模式分析。筛选F1代各无性系中FmPAL的SNP位点,并与木质素含量进行关联性分析,为从分子角度对水曲柳的选育和木材改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71个水曲柳杂交组合及16个母本的自由授粉子代间木质素含量具有显着的差异性(P<0.01)。各杂交组合变异系数在17.27%-24.43%之间,遗传力范围为0.657-0.801。筛选出各组木质素含量最高的杂交组合为70号129号和7号,其木质素含量遗传增益分别为13.59%,25.57%,36.33%。共筛选出6个木质素含量高的无性系分别为:Ⅰ-86-5、Ⅱ-100-3、Ⅱ-129-6、Ⅱ-7-10、Ⅰ-48-4 和 Ⅰ-55-1。对81个水曲柳杂交组合和19个母本的自由授粉子代嫁接苗生长性状(生长量/基径)进行显着性分析。其中母本的自由授粉子代生长量及水曲柳×绒毛白蜡组内基径差异不显着。各杂交组合间生长量的变异系数范围为67.94%-74.22%。生长量最大杂交组合为69号、75号和112号。69号杂交组合生长量及基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47.09%,5.45%;75号杂交组合生长量及基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34.75%,24.15%;112号杂交组合生长量遗传增益为61.54%。2、克隆得到FmPAL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674bp,编码557个氨基酸。通过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表达模式分析,确定了 FmPAL蛋白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但具有跨膜结构域,与樟子松具有较近的遗传距离。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FmPAL在新生枝中的表达量最高,并在5月份达到最高,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在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诱导过程中(低温、盐、脱落酸、生长素和赤霉素)FmPAL基因的表达量皆发生显着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FmPAL基因参与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诱导。3、以水曲柳F1代176个无性系单株为材料,对FmPA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研究。通过测序比对共得到33个SNP位点,其核苷酸多样性Pi值为0.00745,单倍型数是131,单倍型多样性值为0.9997,核苷酸平均差异数k:12.423。证明了FmPAL基因的变异率高,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单个SNP碱基根据测序峰图进行基因分型,对其中的野生纯合型和突变纯合型对应木质素含量进行关联性分析,共筛选出叁个SNP位点与木质素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由此表明,FmPAL基因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140、SNP654,SNP796与水曲柳木质素的含量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赵丹丹,马璐琳,瞿素萍,阮继伟,卢珍红[10](2019)在《石竹属植物染色体倍性、花粉活力及种间杂交结实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石竹属植物种间杂交能产生不同的花色和花型的后代,对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压片法鉴定石竹属植物的倍性,醋酸洋红染色观察花粉的活力,并对不同杂交组合结实率及杂交亲合指数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香石竹‘Nogalte’、‘D. P Barbara’、‘Thomas’、‘Red Barbara’、‘NH6’、‘NH10’和‘冬梅’以及石竹属的瞿麦、中国石竹、头石竹和须孢石竹为二倍体(2n=2x=30),常夏石竹为六倍体(2n=6x=90);石竹属植物花粉活力较高,在69. 17%~94. 97%;不同石竹种间杂交座果率和每果种子数各不相同,座果率在0%~100%,每果种子数在0~42. 64颗。【结论】石竹属种间杂交组合除少数组合外都具有亲合性,该项研究对石竹种间杂交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种间杂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杂种金叶榆与普通白榆和普通金叶榆叶片形态以及其呈色生理机制之间的差异,用种间杂交无性系杂种1号、杂种2号金叶榆,以普通金叶榆和普通白榆作为对照进行叶形指数、色差、色素含量以及光合生理参数的测定比较。试验发现:普通白榆的叶绿素a、b的含量明显高于普通金叶榆和无性系杂种,4种榆树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而金叶榆的净光合速率低于普通白榆。结果表明:2个杂种金叶榆品种叶面积差异显着,但均显着高于普通金叶榆和普通白榆;宽长比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普通金叶榆和普通白榆。金叶榆叶片色彩受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比例的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状态受气孔导度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间杂交论文参考文献

[1].吴延军,武凯翔,袁玥,董梦梦.甜樱桃新种质种内及与中国樱桃种间杂交效率分析[J].果树学报.2019

[2].刘嘉彬,梁海永.种间杂交杂种金叶榆的叶片形态及呈色生理机制的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19

[3].宋慧,王迎儿,黄芸萍.中国南瓜(Cucurbitamoschata)×印度南瓜(C.maxima)种间杂交幼胚培养和杂种真实性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4].何敬峰,李春峰,丁美娟,刘筱玮,张睿.四倍体野菊与露地菊‘紫秋裳’种间杂交F_1代3个株系倍性鉴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5].范紫腾,毋钰灵,王新菊,李太强,高江云.共生真菌对兰科植物种间杂交后代种子萌发的效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9

[6].潘莉,李勇杰,马婷,吴涛,宁德鲁.油橄榄×尖叶木樨榄种间杂交种真实性的SSR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19

[7].石锋,王宜安,梁幼生.血吸虫的种间杂交及其意义[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

[8].姚敏.野鲮亚科一新属一新种的建立及其种间杂交渐渗研究[D].西南大学.2019

[9].李吉祥.水曲柳种间杂交子代木质素含量变异及FmPAL核苷酸多态性关联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9

[10].赵丹丹,马璐琳,瞿素萍,阮继伟,卢珍红.石竹属植物染色体倍性、花粉活力及种间杂交结实率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引物组合在‘红地球’ב双优’...不同季节万寿菊和孔雀草杂交结实率-6地黄及其近缘种杂交种子Fig.4-6Hybr...花生属种间杂交多倍体早期世代及...楸树自交及种内、种间杂交亲和性...2 君子兰花粉形态和种间杂交及自...

标签:;  ;  ;  ;  ;  ;  ;  

种间杂交论文_吴延军,武凯翔,袁玥,董梦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