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需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植被,水文,水资源,松涛,阜阳市,疏勒河。
生态需水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燕,包淑萍[1](2019)在《河道内生态需水及取水断面可调水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固原城乡安全饮水水源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宁夏中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现状,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但调水工程在确定可调水量时,应充分考虑调出区生态环境建设,预留充足的水量。首先,对调出区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类型进行了界定,认为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输沙需水、河流水质稀释自净需水、河道内水面蒸发4个部分;其次,结合区域河道实际情况对估算河道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的Tennant法进行了改进,并采用改进的Tennant法及当前广泛应用的最小月平均流量法对河道内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估算比较,认为Tennant法估算结果更能够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然后,采用最大月含沙量法对河道输沙需水量进行了估算,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分析认为河道蒸发需水量及稀释自净需水量可忽略不计;最后,系统分析了调水区各截引沟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最小值及适宜值,初步确定了调水区各截引沟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最大值及适宜值。(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11期)
梁振君[2](2019)在《琼西北供水工程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海口11月2日讯(记者梁振君)海南日报记者近日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该委将组织开展琼西北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据悉,琼西北供水工程骨干工程静态投资45.72亿元,设计供水量4.42亿立方米,其中从松涛水库年均引水量3.14亿立方米,可解决72万亩(本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期刊2019-11-03)
孔令健[3](2019)在《阜阳市河湖生态需水及保障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阜阳市境内河流情况,利用Tennant法计算得出重要干支流控制断面的生态需水量及现状满足程度,分析了河流敏感生态需水和湖泊生态水位,提出保障河湖生态需水的相关措施。(本文来源于《江淮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马龙龙,杜灵通,宫菲,丹杨,王乐[4](2019)在《基于SEBAL模型的农牧交错区蒸散演变及生态需水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典型农牧交错区的蒸散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系统需水规律进行研究,为区域生态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选择2000—2017年的4期Landsat遥感数据和气象资料等辅助数据,利用SEBAL模型反演该县不同时期秋季初的日蒸散,结合同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秋季初的日蒸散量由2000年的0.89 mm/d增加到了2017年的1.71 mm/d,增幅为92.1%,增强趋势显着。②日蒸散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总体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尤以东南部的黄土丘陵区蒸散最高;近17 a蒸散的年增幅也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但不同时段的年增幅空间格局存在较大差异。③不同地类的蒸散存在差异,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平均蒸散量分别为1.42,1.33,1.27 mm/d,但蒸散量年增幅最大的是草地。④近17 a盐池县生态需水总量和各地类的生态需水量都在增加,各地类生态需水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草地、耕地和林地,但单位生态需水量最高的是耕地,最小的是草地;近17 a耕地和林地的生态需水量占总生态需水量的比例在下降,而草地生态需水量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结论]在盐池县大力实行生态治理工程的背景下,区域蒸散显着增强,植被生态系统的需水量明显增加,不同地类的蒸散和需水结构也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岳东霞,陈冠光,朱敏翔,郭晓娟,周妍妍[5](2019)在《近20年疏勒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需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不可替代的基本自然资源,生态需水在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尤为突出。以疏勒河流域和其所辖县区为不同尺度区域,利用LandsatTM/ETM+/OLI遥感数据(30 m分辨率),解译该流域近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同时在收集和整理流域多年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的基础上,以流域生态需水为研究主线,运用多学科方法和原理,结合遥感技术、GIS技术,通过现场调查和观测,计算了流域及其所辖县区近20年生态承载力和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近20年来,伴随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增加,生态需水量也呈增加趋势,两者呈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6076;县域尺度上,生态需水与生态承载力正相关关系也较高,其中林、草地的生态需水与生态承载力拟合优度R~2分别达0.8519、0.7235,说明林、草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对生态需水变化的解释能力更强,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基于空间热点分析,该流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需水的热点和冷点区域均呈现相似的空间格局,说明二者之间在空间尺度上也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可为疏勒河流域生态水资源量的科学配置和调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冯湘华[6](2019)在《西部典型牧区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地区,区域水资源问题始终是约束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所以针对区域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要想实现牧区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型畜牧业的转变,就需平衡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耗水的关系。开展气候变化下天然草地植被生态需水研究,有助于弄清草原群落生态需水的变化规律,明确草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的规律,为区域草地灌溉、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规划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次研究是在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下,结合西部典型牧区气候要素趋势演变特征,以肃南县为例计算不同站点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典型水文年生态需水量和生态缺水量;明确草地植被物候演变趋势,并结合气温、降水和物候期叁个控制变量,分析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肃南县草地植被生态需水量变化规律。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西部典型牧区各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从东南到西北,平均气温递减而日照时数增加;从南向北,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现阶梯型递减分布格局;西部典型牧区近60a年均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升温幅度为0.31℃/10a,发生显着突变年份为1 996年;各站点年均气温的变化率为-0.14~0.82℃/10a;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整体升温率分别为0.26℃/10a、0.39℃/10a;年均降水量变化总体呈现微弱增湿的趋向,增加幅度为2.12 mm/10a;各站点年均降水量的变化率为-31.18~21.34 mm/10a;年日照时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倾向率为15.47 h/10a;平均相对湿度与平均风速也均呈现下降趋势,其倾向率分别为0.37%/10a、0.11m/s·10a-1。西部典型牧区近60a天然草地植被生长季各气候要素与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其变幅与全年相比,气温、降水、日照都有所减小,风速和相对湿度基本保持不变。天然牧草关键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分析发现牧草抽穗-开花期所需的气温、降水均高于返青期,而所需太阳辐射差距不大。(2)西部典型牧区潜在蒸散发量空间分布自南向北呈增加趋势,自东北向西南呈减少趋势;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以0.95 mm/10a的速率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各站点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率在-3.7~3.18 mm/a之间;各气候要素对潜在蒸散量的敏感性依次为: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各气候要素相对变化依次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各气候因子中只有相对湿度对ET0表现为正贡献,贡献率最大为日照时数,且相对湿度对ET0的贡献率(正影响)不及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迭加之和(负影响)。(3)肃南县多年平均生长季ET0线性倾向率为6.7/10a,Mann-Kendall趋势检验表明,仅有高台站年生长季ET0呈下降趋势,且永昌、张掖、托勒站呈现显着增长的变化趋势。57年间肃南县年均生长季ET0由南向北逐步增加,从河西走廊平原区到祁连北麓中高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生长季EE0逐步减小。同一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生态需水定额不同,有效降雨量差异不大;不同代表区同一草地类型的生态需水定额也存在一定差异,而有效降雨量差异较大。除明花乡外,其它各区域内温性草原类和高寒草甸类草地生态需水量占据了区域生态需水总量的大部分比例,且各区域草地生态缺水量主要表现为温性草原类草地缺水。(4)肃南县草地植被生长季长度呈延长趋势,仅有永昌站草地植被生长季长度出现缩短,全区平均气候倾向率约为10 d/10a。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对不同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生态缺水的影响不同,同一代表区不同草地类型生态缺水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就肃南县而言,气温增加0.5℃,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增加1913.28万m3;降水增加10%,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减少8686.43万m3。(5)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逐步趋于稳定,且RCP4.5情景下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就肃南县各乡镇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变化量来看,在RCP4.5情景下,除明花乡和祁丰藏族乡以外,其余各乡镇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相对于历史时期都有所减小,草地植被生态系统均趋于稳定发展;在RCP8.5情景下,肃南县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整体都出现较大幅度增加,仅在2050s时期的部分乡镇草地植被生态缺水量减小;其中明花乡和祁丰藏族乡在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各时期生态缺水量相对于历史时期都有所增加,生态环境可能出现恶化。(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阳维宗,董李勤,张昆,马骁,李楠[7](2019)在《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当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对湿地植物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土壤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境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需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机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的预测及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需水的适应性管理策略。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及亟需重点探索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杨泽凡[8](2019)在《基于水流过程的河沼系统生态需水与调控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沼泽湿地是陆生系统和水生系统的过渡带,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调节气候和生物栖息等多重生态功能,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气候调节器”。但近50年来,由于长期的农垦开发和水资源侵占,上游来水持续不足,沼泽面积急剧萎缩,强烈干扰了沼泽生物的生境条件,尤其是珍稀候鸟的生存和迁徙。沼泽生态功能的持续退化,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沼泽生态需水保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现有研究大多将沼泽作为单独个体,强调满足其各生态要素的需(耗)水量,而忽略了河流对沼泽生态需水研究的内在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态需水的调控和保障效果。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河沼系统的生态需水要求,需要结合河流与沼泽的连通关系,根据其重点保护目标不同时期的适宜水文条件,分析河沼系统动态需水过程。本文在河沼系统生态需水内涵解析的基础上,结合扎龙湿地及乌裕尔河河沼系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生态保护目标,进而开展典型鱼类洄游适宜水文条件实验,建立河沼系统生态-水文响应关系,并依托水动力学模拟,分析河沼系统关键物种适宜生境面积与流量、水位、流速等水文条件的定量关系,制定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过程,并根据现状满足程度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开展得具体工作包括:(1)提出了基于水流过程的河沼系统生态需水研究思路及生态保护目标分别从水量和水流的角度解析生态需水内涵,依据河沼系统生态需水特征,提出了基于水流过程及生物适宜水文条件研究生态需水的思路,并结合扎龙湿地与乌裕尔河河沼系统的连通关系,分别从水域空间、河流生态流量、沼泽生态水位叁个方面确定了河沼系统重点生态保护目标,包括丹顶鹤的筑巢繁殖适宜生境面积、典型鱼类洄游通道及适宜水文条件、芦苇生长期和鱼类越冬期水深需求等。(2)开展了典型鱼类洄游适宜水文条件实验针对河流生态敏感期的生态保护目标,围绕鱼类洄游过程及其所需水文条件开展实验研究,探求足以支撑鱼类洄游持续刺激的流速、水深阈值范围。选取乌裕尔河及扎龙湿地优势种鲫鱼、鲤鱼和草鱼开展实验,通过搭建鱼类洄游仿真河道,营造不同的水深及流速情景,观察不同情景方案下实验鱼群上溯情况,初步探索了水文要素变化对鱼类洄游过程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依据模糊逻辑分析理论,综合上溯成功率、5min上溯成功率、平均完成上溯时间、完成上溯后是否长时间停留或是否多次完成上溯等观测指标,定量判断各实验情景下鱼群的洄游适宜度,明晰典型鱼类洄游的适宜水文水动力条件及阈值范围,绘制了流速适宜度曲线,弥补了国内关于洄游刺激流速对比实验的不足。(3)构建了河沼系统生态水力学模型结合实验研究成果及统计资料,分别针对丹顶鹤生长期的水深需求、典型鱼类洄游期流速条件以及芦苇生长期和鱼类越冬的适宜水深范围,分析了河沼系统生态-水文响应关系。基于MIKE软件组开发了河流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和沼泽湿地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分别模拟不同流量下河道流速分布,以及不同水位下沼泽湿地内部水深分布,模型统筹考虑了蒸发、下渗、芦苇蒸腾损失以及冰盖等的影响,针对河沼过渡带漫散问题,引入了入流系数进行参数率定,在扎龙湿地具备较好的精度。依据河流和沼泽湿地水动力模拟,构建河沼系统生态水力学模型,并分别确定关键物种不同生命阶段的栖息范围,以此定量评价了关键物种的生境适宜度,为进一步研究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过程奠定了基础。(4)制定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过程方案依据生态水力学模型和生境适宜度研究,分别计算不同时期的河流和沼泽生态需水,提出了包括河道生态基流、洄游期最小生态流量、产卵期脉冲流量及洪水脉冲过程的河流生态流量过程方案,以及包括丹顶鹤繁殖期生态水位、芦苇出芽期生态水位和鱼类越冬期生态水位的沼泽生态水位过程。基于鱼类洄游期适宜水文条件,利用河流水动力学模拟研究满足鱼类洄游流速刺激的适宜流量,得到乌裕尔河下游河段产卵期适宜生态流量为1 2m3/s,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的鱼卵孵化需求,提出了产卵期各月份的流量脉冲过程;利用沼泽湿地生态水力学模型,分别计算丹顶鹤生长期、芦苇出芽期及鱼类越冬期不同水位下的生境适宜度,建立水位-适宜生境面积关系曲线,以此确定沼泽湿地生态水位过程。在此基础上,整体分析了河沼系统生态需水的现状满足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了河流生态流量满足情况下沼泽水位变化,为补水方案的制定提供标准和依据。(5)提出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调控措施结合河流生态需水和沼泽生态水位现状满足情况,针对达标率较低的时段,通过研究乌裕尔河水资源优化调配和现有生态补水方案,挖掘上游流域节水和配水潜力,分别从水利工程调度和中部引嫩工程补水,提出了相应的调配方案和补水优化方案,尽可能满足河沼系统生态需水要求。重点对中部引嫩工程现有补水方案提出了优化建议,分别从补水时机优化、补水位置调整和补水总量控制叁个方面,提出了针对不同水平年、以及包括分期补水和集中补水的生态补水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5-01)
宋佳[9](2019)在《开都-孔雀河流域天然植被蒸散发遥感反演及生态需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都-孔雀河流域作为新疆承南起北、连接东西的枢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逐渐成为我国石油勘探的主战场与天然气能源的气源地。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匮乏成了扼制绿色经济的主要瓶颈。蒸散发作为陆面向大气传输水分的主要途径,是确定植被生态需水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合理规划水资源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开都-孔雀河流域天然植被蒸散发为突破口,首先利用MODIS数据、气象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基于SEBS模型,反演研究区2000年、2010年与2017年植被生长季的蒸散发,以2010年为例分析了研究区蒸散发时空变化情况:研究区蒸散发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的焉耆、库尔勒、尉犁等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开都河流域蒸散发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孔雀河流域的蒸散发受研究区中部农业灌溉影响严重。其次根据土地利用数据确定了这叁年天然植被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草地,其中主要是高覆盖度草地,占研究区天然植被的52%;随后分析了研究区天然植被生长季蒸散发时空变化情况:开都河流域上游由于天然植被分布较多,蒸散发变化较为明显,随植被的生长蒸散发也随之增高,孔雀河流域下游主要为低覆盖度草地,蒸散发值始终较低且变化微弱;天然植被类型中高覆盖度草地为主要生态需水植被,其次为中覆盖度草地及低覆盖度草地,其日均生态需水分别为0.46×10~8m3/d、0.13×10~8m3/d、0.10×10~8m3/d,林地因分布面积少,生态需水较低,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的日均生态需水分别为5.0×10~6m3/d、0.3×10~6m3/d、0.1×10~6m3/d。随后计算各天然植被月总生态需水量,4月-7月为生态需水量上升期,7月-9月是生态需水量下降期,7月各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均达到最大,高、中、低覆盖度草地在7月的月总生态需水分别为23.17×10~8m3、5.98×10~8m3、3.88×10~8m3,林地的生态需水量均较低;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的月均生态需水分别为13.71×10~8m3、4.01×10~8m3、3.05×10~8m3,林地月均需水较低。最后利用植被蒸散理论统计2000、2010、2017年研究区天然植被的年总生态需水分别为158.07×10~8m3、145.61×10~8m3、142.19×10~8m3。整体来看,研究区主要天然植被类型为草地,且天然植被面积逐年下降;不同天然植被类型中高覆盖度草地的生态需水量最大,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总量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01)
曾凯[10](2019)在《基于不同目标的典型闸控河湖生态需水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湖中的闸坝等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闸坝建设同时也会改变河湖的水文过程,从而对河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生态需水是保证河湖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特殊性功能,实现河湖生态系统健康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指标。研究计算闸坝影响下的河湖生态需水量,是开展河湖水资源科学管理、水生态系统修复等健康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典型的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闸控河湖—通顺河武汉段和华阳河湖群为例,基于通顺河武汉段和华阳河湖群各异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保护目标,选用适宜的计算研究方法开展典型生态需水研究。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其他类似闸控河湖生态需水的计算、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总结了河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和生态需水内涵,并对生态需水目标以及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河湖生态系统主要由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组成。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四维结构特征,湖泊生态系统则是具有横向、垂向和时间叁维结构特征。根据河流与湖泊生态系统组成特点和结构特征,河流与湖泊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主要有栖息地功能、廊道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对河湖生态需水定义进行了梳理,河流、湖泊生态需水均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河湖生态需水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满足河湖系统形态稳定和自然功能生态需水层次的目标;其次是满足人类社会功能生态需水层次的目标。(2)通过分析通顺河武汉段的水系、水文特征及水生态环境现状,明确了通顺河武汉段的生态需水目标应是满足河流系统形态稳定和自然功能。在Mike11一维水动力模拟的基础上,根据人为给定的试算流量序列来规避长序列实测资料短缺的不足,利用基于河流生境基本要素的湿周法和生态水力学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通顺河武汉段沿程典型断面的河道内生态流量为26m~3/s,对应的生态水位在15.96m-20.05m之间,计算结果确定了通顺河武汉段生态需水量的最小阈值。(3)通过分析华阳河湖群的河湖水系、水文及水环境特征,认为在华阳河湖群的生态需水研究为满足人类社会功能的生态需水层次目标。通过水质与水位相关性分析,认为湖区水位在13.5m以下时,抬高水位对湖区水质有一定的改善,而当湖区水位高于13.5m时,水质与水位变化关系不明显。通过水质水位过程分析结果和闸门初始控制方案,运用Mike二维水质-水动力数学模型,在12m-13.5m之间展开多方案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水质目标的华阳河湖群生态需水过程控制方案应为10月-2月水位控制至13.5m,3月-4月水位控制至11.8m。(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9-05-01)
生态需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海口11月2日讯(记者梁振君)海南日报记者近日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该委将组织开展琼西北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据悉,琼西北供水工程骨干工程静态投资45.72亿元,设计供水量4.42亿立方米,其中从松涛水库年均引水量3.14亿立方米,可解决72万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需水论文参考文献
[1].李金燕,包淑萍.河道内生态需水及取水断面可调水量研究[J].人民黄河.2019
[2].梁振君.琼西北供水工程前期工作稳步推进[N].海南日报.2019
[3].孔令健.阜阳市河湖生态需水及保障措施研究[J].江淮水利科技.2019
[4].马龙龙,杜灵通,宫菲,丹杨,王乐.基于SEBAL模型的农牧交错区蒸散演变及生态需水规律[J].水土保持通报.2019
[5].岳东霞,陈冠光,朱敏翔,郭晓娟,周妍妍.近20年疏勒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需水研究[J].生态学报.2019
[6].冯湘华.西部典型牧区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生态需水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7].阳维宗,董李勤,张昆,马骁,李楠.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进展[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8].杨泽凡.基于水流过程的河沼系统生态需水与调控措施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9].宋佳.开都-孔雀河流域天然植被蒸散发遥感反演及生态需水研究[D].新疆大学.2019
[10].曾凯.基于不同目标的典型闸控河湖生态需水计算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