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出”与“定位”

企业家的“出”与“定位”

一、企业家的“出局”与“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傅衍[1](2020)在《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人才竞争的本质是吸引人才跨国流动与集聚,国家治理转型的重要智力来源之一是高稀缺、高绩效表现的高层次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是2008年中央政府首次推出面向国际的国家级人才战略计划,以往研究揭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是知识技术溢出与促进倍增生产的有效渠道,在自上而下的强政策执行推动下,人才回流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得以重塑。尽管研究者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特征、创新表现及政策效果进行了局部探索,但尚未提出一个系统的政策绩效评估框架来考察政策绩效的全面影响。基于已有公共政策评估框架和人才政策绩效测量基础,本研究围绕提出了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策绩效评估框架,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予以评估。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双轮评估框架,前者沿用“政策制定者—政策目标—政策绩效”的自上而下路径、经济学框架与事实评价逻辑,以结果测量、政策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证为核心,关注政策效果为中心的客观绩效;后者沿用“政策对象—政策体验—政策绩效”的自下而上路径、行为学框架与政策满意度评价维度,关注政策满意度等相关政策体验为中心的主观绩效。围绕这一框架,研究开展了两条路径下主客观绩效的三个平行评估。研究遵循多重方法主义操作,通过指标法为基础的定量测量,实验设计为基础的项目论证,问卷和访谈为基础的政策对象调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测量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客观绩效。研究遵循“政策目标分解-政策绩效观-指标体系确定”的步骤,构建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域内海外高层次人才作系统的分类绩效测量,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通过因子分析,创业类、企业创新类、高校创新类的分类型指标体系均得到了“原生—派生—溢出”维度对应的因子内涵;第二,从规模绩效和个体绩效的测算结果表明,规模绩效对政策制定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经济社会价值)的一定实现,个体绩效反映了政策的高层次人才筛选效应发挥;第三,区域聚类的千人绩效方差分析揭示,不同市场水平、政策干预水平下的创业千人与企业创新千人绩效均有显着差异,创业千人绩效中市场水平导致的差异更大,企业创新千人绩效中政策干预水平导致的差异更大。(2)论证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干预净效应。研究沿用实验思路和双重差分模型,以高校千人计划入选者为实验组,以经匹配的未入选者为对照组,对高校千人计划出台是否影响了学术生产力的政策效应进行论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通过倍差法的回归分析和平行趋势的稳健性检验,发现对于核心作者的论文质量、核心作者的论文被引频次以及非核心作者的论文被引频次三个反映学术产出的指标,青年千人计划政策均对其有显着正向作用;第二,青年千人计划政策对学术生产力提升有显着的持续效应,并在第三年的激励效应大幅增加,在此后保持相对较高稳定的政策效应攀升速度,尤其在政策实施第八年对核心作者的SCI论文发表质量这一指标的影响达到12%;其他控制变量中,年龄、性别对学术生产力无显着影响,海外经历时间(长)、海外经历丰富性(跨国多)、博士后经历(国外)、博士毕业学校国别(国外)、博士毕业学校排名(靠前)对学术生产力有显着正向影响。(3)检验了政策满意度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在政策体验评估模式下,研究围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供给质量、政策期望、期望不一致感知、政策繁文缛节、政策满意度等变量,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拔靴法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人才政策对象的政策供给质量感知、期望不一致的正向落差对政策满意度有显着正向作用,政策期望、繁文缛节对政策满意度有显着负向作用;第二,期望不一致在政策供给质量与政策满意度的变量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期望不一致在政策供给质量与政策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比重(中介效应量)为18%;第三,期望不一致在政策期望与政策满意度的变量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期望不一致在政策期望与政策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比重为66%。总体,政策满意度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得到验证。最后,研究总结了在样本量、绩效指标选取、研究方法上的可改进之处,并提出了“人才政策治理水平”、“人才政策创新实践案例研究”和“政策战略框架构建”三个可拓展主题的未来研究展望。

彭皖苏[2](2020)在《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问题研究 ——基于股权融资的视角》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融资难及融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控制权争夺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往往离不开外部资本的支持。但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及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家往往习惯于采用关系治理来管理公司,这与外部资本的价值创造和利益保护动机相冲突,由此导致外部投资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要求加入公司治理当中来,这就可能产生投资者和创始人之间的有关控制权争夺的问题。本文选取了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理由如下:一方面,雷士照明发生的三次创投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极具典型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雷士照明为上市公司,其相关资料文献相对容易搜集,与其相关的新闻报道等辅助信息也颇为丰富,为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客观基础。本文以雷士照明三次控制权之争为线索。首先,本文进行了案例回顾,重新阐述了雷士照明三次控制权之争的过程;其次,通过资料梳理,本文将雷士照明融资对象划分为三大类:联合创始人、风险投资者及战略投资者,再以此三类对象为线索,探索不同融资对象背后潜在的融资风险的产生动机;最后,再以三类融资对象为依据,提出针对不同融资对象的意见建议并得出本文结论:其一,民营企业创始人在融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调整心态,适应角色的转变;其二,股权并不等同于控制权,融资过程中,做好融资安排与控制权安排,有利于规避控制权争夺风险;其三,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建立并完善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

金志勇[3](2020)在《基于创新视角的拼多多企业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成熟阶段,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市场格局,阿里巴巴一家企业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对于市场有着强大的控制能力。拼多多作为电商行业的后进入者,能够在不到5年的时间拥有超过5亿的用户,成为用户规模第二大的电商平台,并且具有颠覆整个行业的竞争潜力。在具有在位企业的成熟市场,拼多多能够获取成功的原因有许多讨论,以创新视角来看,有观点认为是通过聚焦下沉市场实现颠覆性创新;有认为是对商家收取极低费用的“免费模式”;还有认为是源自对团购模式的创新,以拼团的营销模式实现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但是拼多多为什么选择这些创新策略,在不同层级战略上选择不同创新方式的依据是什么?通过研究拼多多成功的原因,分析其实施创新策略的战略逻辑,对于其他后发企业具有更高的参考意义。本文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对于战略的定义作为研究总框架,即战略是由定位和一系列经营活动形成的独特优势。先通过对拼多多的内外部环境研究,确定拼多多的独特竞争优势,再去分析拼多多通过什么样的定位、采取哪些经营活动来强化企业的独特优势,最后,明确帮助拼多多形成独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并据此对拼多多的未来发展提出参考建议。在具体研究上,首先对拼多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两部分,宏观环境主要根据PEST理论从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四个角度进行阐述。行业环境主要通过波特五力模型、HHI指数、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等理论工具进行研究。企业的内部能力包括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两部分,企业资源通过品牌资源、产品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四个角度进行阐述。企业能力通过对拼多多的市场能力、运营能力、供应链能力和研发能力四个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拼多多内部能力的分析,判断拼多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同时结合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与行业主要竞争者阿里巴巴、京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竞争态势矩阵确定“较低的产品价格”是拼多多的独特竞争优势。之后围绕这一独特竞争优势对拼多多的企业定位和一系列经营活动进行分解,研究拼多多是如何通过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支持战略对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进行强化。分析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是公司层战略,拼多多通过聚焦下沉市场,满足被阿里巴巴、京东等在位企业忽视的下沉市场消费者获得进入市场的机会,具备了挑战在位企业的潜力,实现了行业的颠覆性创新。第二个层面是业务层战略,拼多多通过商家“免费”入驻、拼团等一系列业务模式创新,帮助上游商家和下游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销售或购买到商品,实现整个价值链的降本增效。第三个层面是支持战略,拼多多通过融资等形式获取外部合作者的支持,拥有了大量低成本的流量资源和能够强化经营能力所需要的资金资源。最后通过研究得出了围绕“较低的产品价格”形成的战略配称是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从下沉市场和主流市场两个角度对拼多多的未来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4](2019)在《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的再剖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控制权私利视角对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再剖析。在重新考察了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创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控制权争夺的诱因与控制权动态配置过程,之后基于控制权的优化配置探讨了对控制权私利的抑制。研究表明:创始企业家早期的权威治理在帮助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从心理所有权的角度型塑并固化了其对公司治理的深层认知;在由"高身份资本+高股权资本"向"高身份资本+低股权资本"的演变过程中,创始企业家面临着心理所有权意义下的"东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定位"与资本所有权意义下的"管家(职业经理人)定位"之间的角色冲突与身份认同的再平衡;角色错配程度越高,"创(创始企业家)—投(外部投资者)"双方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越激烈。研究还发现,控制权相机配置有利于抑制控制权私利,而识别并削弱实际控制权主体的权力基础是实现控制权顺利转移的关键。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及其权威治理逻辑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企业股权相对集中的情境下,厘清了创始企业家"身份资本""股权资本"与企业控制权三者之间的关系。

李颖[5](2019)在《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历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时代变迁,近些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跨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资源已不足以构成竞争优势的来源,知识和信息占据更加重要地位。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推动生产力体系重构,还对生产关系各个层面的变革产生深刻影响。高技术制造业作为我国重要战略产业,不仅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其技术创新的外溢性还可以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产业集中度作为衡量市场结构的核心变量,其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自熊彼特起便经久不衰。本文聚焦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运用行业和地区两种不同维度数据深入探究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对比已有研究,本文在理论和实证分析过程中考虑到技术创新指标衡量阶段(研发效率和商业化绩效)及技术创新程度(渐进性技术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差异,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此外,考虑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本文还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和知识管理相关如吸收能力、技术学习成本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全文总体依照“现状揭示-理论推导-实证检验-结果提炼”的顺序具体展开分析。具体来说,本文在第二章梳理了理论基础和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相关文献,以期发现已有研究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在第三章现状分析中考察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和与产业集中度密切相关的组织模块化程度的现状,数字经济作为本文重要的调节变量,在该部分还考察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第四章对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关系理论分析中,先是从总体上把握二者关系,具体包括:从历史演化角度考察两者关系在工业革命中演进;构建消费者与生产者均衡隐含价格经济学模型,并考虑到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互动。此外,还借鉴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和社会学场域理论分别从市场和制度两个维度非均衡定性的补充分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中度从微观个体到组织的传导。随后分别就产业集中度对渐进性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技术创新对产业集中度影响构建不同理论模型进行探讨。最后分析了与知识管理相关的调节变量吸收能力与技术学习成本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为实证分析,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分别从行业、地区(省份)两个维度分析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在运用面板数据的实证模型构建中,除引入本文研究背景数字经济指数变量的调节效应外,还考察了技术成本、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并以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分样本深入讨论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在分类样本中两者关系。具体在面板数据实证方面的分析和写作逻辑遵循“基本模型-2SLS内生性检验及3SLS联立方程-分样本分析-调节效应分析”。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中,不仅应用了面板数据相关分析方法,还加入了时间序列分析两者长期和短期的均衡关系。在对衡量技术创新指标的选取考虑到技术创新指标衡量的不同维度(研发效率、商业化绩效)与产业集中度之间关系存在差异,分别选取了不同类别技术创新指标(新产品销售率、发明专利综合效率等)进行分析。此外,引入数字经济指数、技术学习成本、吸收能力变量作为调节变量,现有研究关于产业集中度对技术创新影响相关调节效应讨论不多,对调节效应的讨论有助于全面把握两者之间关系,此外,本文除依据行业、地区分样本讨论外,还根据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国有企业占比)分样本对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两者关系进行深入讨论。第二,本文运用高技术产业层面数据进行研究,由于产业层面数据较少,现有文献多将产业、企业同质化,忽视影响产业的特征因素及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的政策建议往往自相矛盾。且在分析过程中考虑到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相互影响,应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寻找工具变量并利用联立方程等方法,得出结论更具参考性。此外,本文从信息通信基础资源和相关信息技术应用两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指数,可以较全面的考察数字经济的发展。第三,在对两者关系分析中简要运用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和社会学领域场域理论进行非均衡的定性分析。在对两者关系研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中不仅从单方面考察产业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还考察技术创新对产业集中度的反馈影响。并在具体在分析过程中考虑到产业集中度对于不同强度下的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渐进性技术创新)影响不同,为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作用机理添砖加瓦。

王莹[6](2019)在《《中国企业家》财经人物报道研究(2011.1-2018.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经人物是经济发展中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商业观念、商业战略对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财经人物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着个人,还记录着经济历史的变迁,他们不仅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更是记录者。然而,对于财经人物的报道总是会僵化为“高、大、全”,如何为读者呈现一个鲜活、真实的的企业家形象也成为了财经人物报道的重点。本文以《中国企业家》为研究样本,分析其生活化的财经人物报道风格,以期对今后同类报道提供参考借鉴。

翁琦君[7](2018)在《创始人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创始人控制的视角》文中提出当今市场上控制权争夺的事件屡见不鲜,企业创始人有时反而被一手创立的企业驱逐出去。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创始人存在的意义。当创始人是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时,通过将自身的社会资本嵌入企业、全心全意地扶持企业的发展、使其发展壮大。创始人的身份使其有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而创始人对企业的控制权和创始人个人社会资本则为影响的产生提供了可行性。本文将个人社会资本分为粘合型和桥接型,从内部和外部分析了创始人社会资本为何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如何产生影响以及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将粘合型社会资本分为创业团队、下属员工和同行的竞争对手三个方面;将桥接型社会资本分为供应商、客户和政府、银行、关键资源行业等三个方面;通过社会资本的作用对企业经营成本、收入、营运资金等方面产生影响,继而影响企业绩效。结论表明创始人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创始人控制过于深入,缺乏监督,可能出现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情况。接着,本文引入了雷士照明作为案例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了创始人吴长江三进三出雷士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吴长江的个人社会资本是如何对雷士的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在2010年-2014年期间,吴长江的进退与雷士业绩息息相关,吴长江被迫离开雷士,当年业绩下降:回到雷士之后,业绩出现回升:表明雷士对于吴长江的个人社会资本依赖程度较高,嵌入性较强。在2015年至今,吴长江彻底从雷士离任后,雷士并没有一蹶不振,业绩反而持续上扬,表现良好;出现了影响的转折点,雷士不再依赖于创始人社会资本,而找到另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从吴长江被驱逐的角度来看,吴长江个人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绩效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在共同作用时,消极影响逐渐显现出来。最后总结了创始人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共同发展的,前期积极影响的程度远超消极影响,总体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控制权过于深入后,消极影响不断增长,过了临界点之后就凌驾于积极影响之上,总体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范冬清[8](2017)在《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文中认为科学精英的汇聚与一流大学的成长是一个相互支持、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尽管科学精英的汇聚能够促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是普遍得到承认的一个命题,然而,科学精英的汇聚如何促进大学的提升,一流大学的成长又如何推动科学精英的汇聚,即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的内在协同机理较少被系统阐述。当前无论是先发型国家还是后发型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实施一流大学战略,对全球科学精英的竞争愈发激烈。理顺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一方面以科学精英的汇聚为切入口,能较好地呈现一流大学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与重要影响要素;另一方面以高等教育强国,尤其是美国为例,阐释与归纳出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对中国的“双一流”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表明,从历史视角来看,科学进入大学启动了现代大学的发展,科学精英的产生及汇聚助力研究型大学成长为一流。二战后科学精英从欧洲转向美国集聚,与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的迅速发展相同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主要来自于中国与印度的S&E早期精英汇聚于美国的一流大学。美国是全球科学精英首选的目的地,也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欧洲多数发达国家同时显示出较高的迁入及迁出比例,欧洲大学在排名榜单上占据第二集团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将科学精英回流及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举措,处于积极追赶过程中。从科学精英与现代大学的交互机制来看,二者相互契合与匹配,科学精英产出社会资本、学术资本与物质资本,推动一流大学成长;一流大学通过政府稳定巨额的资助、良性的大学治理、卓越的人才集聚平台以及注重清除对家庭及个人迁移障碍等行为汇聚科学精英。从制度上看,学科制度上注重学科治理中的专业权力、强调R&D经费可用度、发展跨学科、鼓励科学文化,通过学科与院系的协同主体作用,在“底部沉重”的大学组织内实施有效汇聚,直接驱动学科发展与创新。大学制度上实施高效合理的招募引进、职业晋升、学术能力评价、捐赠讲席制度,既优化精英群体动态结构,又扩充工作岗位数量,使得大学达到成长的最优态。加之,移民、政治、经济、文化为科学精英提供宽松包容的环境,也为大学成长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在“双一流”背景下,须重构我国科学精英汇聚与研究型大学成长的关系,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目标。

任永强[9](2016)在《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从三十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看,通过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试点、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企治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员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不合理、能力不适应、活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高层次、国际化的人才相对短缺。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在行业内一般为领军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的中国企业85%为中央企业。中央企业面临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更重的市场责任。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企业家精神”需要进一步有效激发。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针对职业经理人的探索与试点也在不断的推进,不少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针对契约管理、市场化招聘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站在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起点上,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将成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特别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针对性的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深化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论文围绕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深刻阐述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外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相关理论成果,通过案例深入剖析了国外跨国公司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条件和主要特点;梳理回顾了我国非公企业和国有企业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了中央企业经理人特征和范围,研究提出中央企业高层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目标、总体要求、实现路径、主要举措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综合采用了文献梳理、国际比较、历史比较、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一、论文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理论。在界定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相关概念,介绍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在社会分工导致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为根本遵循的责权利体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二、论文研究了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是: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选拔培养方式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评价方式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具体条件了法国电力公司、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其启示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三、论文比较分析了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具体分析了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以联想集团、万科集团、国美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为例分析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分析了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从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四、论文研究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和角色定位。研究指出,职业经理人具有契约关系、市场属性、领军地位、职业水准4项基本特质。一是契约关系,出资人或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通过平等协商,明确权(权利范围)、责(责任边界)、利(义务与利益),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两者是平等的法律主体。二是市场属性,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由其经营业绩决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通过协议薪酬反映。三是领军地位,一般享有比较充分的经营权,处于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顶端。四是职业水准,把成功经营企业作为职业理想,具有忠实于出资人的职业操守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职业能五、论文构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研究认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能力特征至少包含了信息敏感、智力能力、管理沟通、组织承诺、自我效能、挫折容忍、成就动机、自我控制及领导力几个维度;此外,政治素质是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特有素质。六、论文深入分析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目前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主要有:完全竞争性企业的全面探索模式、集团新设子公司和新兴业务板块的“特区”模式、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双轨”模式和竞争性较低企业的零星试点模式。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在推进企业管理人员身份转变、探索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任、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和业绩合同管理、探索市场化薪酬分配和激励、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开发、探索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退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论文以华润集团、宝钢集团和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例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能上难下”“能进难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七、论文探索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论文在研究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改革路径的基础上,从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开发、风险管理、退出机制、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探索构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必须准确把握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深化规范董事会建设为契机,以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抓好顶层设计,形成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系,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富有活力、业绩突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更好的发挥企业家作用,促进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提升中央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治理能力。总体要求是:把握方向、抓住主线,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规范起步、试点先行,注重协同、统筹推进。企业可根据实际,择优选择增量改革模式、存量改革模式两条实现路径。增量改革模式是指,从市场上择优选聘部分职业经理人嵌入企业经营班子,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存量改革模式是指,推进现行经理层职业化,实现整体转身。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的关键是要在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上级组织探索建立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人才池”;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契约化管理,需要牢牢把握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加强业绩合同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推进市场化退出等重要环节,关键是以契约为基本遵循,依据聘任协议和业绩考核结果决定上下去留、能多能少。八、论文提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着眼于完善市场化法制环境,从政策、环境、法律等层面全面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建议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优化相关国有企业人才管理政策,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以及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肖艳丽[10](2016)在《社会资本和股权结构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 ——基于雷士照明案例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将通过对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基于企业控制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选取社会资本和股权结构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建立关于雷士照明企业控制权争夺的分析模型,对吴长江的三次出局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和创始人的有效组织周期是控制权争夺的根源,而由股权融资而导致的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控制权争夺的诱因,尤其当创始人仍然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时,为了弥补股权结构的缺失,企业家会加强对社会资本的控制。然而企业家为了维系和巩固社会资本也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从而加速企业家的陨落。所以为了减少企业控制权争夺的产生,创始人应谨慎使用股权融资,建立股权保护机制,避免股权被过度稀释,加强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创始人还应该注意自我约束,合理适度利用社会资本,规范企业内部治理。

二、企业家的“出局”与“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家的“出局”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全球人才流动中的政策干预作用与中国人才竞争力
        1.1.2 我国人才政策主题与聚焦点演变
        1.1.3 研究问题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人才、人才政策研究
        2.1.1 中外对比视域下的人才内涵
        2.1.2 人才理论基础与人才政策实践发展
    2.2 公共政策评估研究:框架、标准、方法
        2.2.1 公共政策评估框架
        2.2.2 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
        2.2.3 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2.3 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2.3.1 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的维度及指标
        2.3.2 政策目标达成评估模式下的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2.3.3 政策体验评估模式下的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2.4 已有研究述评
3 研究分析框架及内容提出
    3.1 研究分析框架
        3.1.1 政策评估中的政策目标达成模式:绩效测量与干预效应论证
        3.1.2 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政策体验评估模式
        3.1.3 基于政策目标达成模式与政策体验的双轮评估框架提出
    3.2 分析内容
4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构建及绩效测量研究
    4.1 我国人才政策变迁与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缘起
        4.1.1 人才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标志性政策
        4.1.2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介绍
    4.2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4.2.1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目标分析及绩效观确定
        4.2.2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维度及细分指标确定
        4.2.3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3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测量
        4.3.1 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样本特征
        4.3.2 分类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描述性统计
        4.3.3 分类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规模绩效的区域评价
        4.3.4 分类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平均绩效的区域评价
    4.4 基于区域聚类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分析
        4.4.1 区域创新能力中的政策-市场二元主体影响
        4.4.2 市场因素及政策干预因素形成的区域聚类
        4.4.3 政策绩效方差分析
    4.5 结果讨论
        4.5.1 政策目标的达成评估与政策绩效特征
        4.5.2 区域绩效差异的可能解释
5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中的政策干预效应论证研究
    5.1 学术生产力影响因素模型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数据样本
        5.2.2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和变量测量
    5.3 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5.3.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5.3.2 基本回归结果
        5.3.3 稳健性检验
    5.4 结果讨论
        5.4.1 “千人”高绩效从何而来:个体禀赋效应抑或政策激励效应
        5.4.2 个体特征与学术绩效的关联讨论
6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体验: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1 期望不一致理论与研究假设
    6.2 变量测量、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6.2.1 变量测量
        6.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6.3 研究结果与假设验证
        6.3.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因子分析
        6.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相关性分析
        6.3.4 基于逐步回归的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检验
        6.3.5 基于Bootstrap的中介效应检验
    6.4 结果讨论
        6.4.1 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的检验结果讨论
        6.4.2 提升个体政策满意度的政策启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主要政策建议
    7.3 研究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7.4.1 研究的不足
        7.4.2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问题研究 ——基于股权融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外部融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股权稀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控制权争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贡献与不足
        1.5.1 研究贡献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控制权争夺的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股权融资
        2.1.2 控制权争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优序融资理论
    2.4 剩余控制权理论
第3章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过程及问题
    3.1 公司概况
    3.2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过程
        3.2.1 创始人第一次“出局”与“回归”
        3.2.2 创始人第二次“出局”与“回归”
        3.2.3 创始人最终“出局”
    3.3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结果
        3.3.1 股权稀释
        3.3.2 控制权争夺
        3.3.3 股价下跌
        3.3.4 创始人出局
第4章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成因分析
    4.1 联合创始人角度成因分析
        4.1.1 股权比例设置失当
        4.1.2 创始人经营理念不一致
    4.2 风险投资者角度成因分析
        4.2.1 风险投资者控制权过大
        4.2.2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4.2.3 融资途径单一
        4.2.4 融资经验不足
    4.3 战略投资者角度成因分析
        4.3.1 尽职调查不足
        4.3.2 企业创始人盲目自信
        4.3.3 治理体系存在缺陷
        4.3.4 缺乏冲突化解机制
    4.4 控制权争夺的动机分析
        4.4.1 创始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动机
        4.4.2 外部投资者的股东行动主义动机
        4.4.3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动机
第5章 防范控制权争夺的应对策略
    5.1 针对联合创始人动因
        5.1.1 控制权不宜过于分散
        5.1.2 经营理念应保持一致
    5.2 针对风险投资者动因
        5.2.1 危急时刻更应提高警惕
        5.2.2 建立现代企业治理体系
        5.2.3 强化企业创始人控制权意识
        5.2.4 拓宽融资渠道
    5.3 针对战略投资者动因
        5.3.1 充分尽职调查
        5.3.2 优化公司治理体系
    5.4 针对控制权争夺的动机
        5.4.1 转变传统的企业治理理念
        5.4.2 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
    5.5 对策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企业成长过快及融资约束是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主要根源
        6.1.2 委托代理下的利益冲突是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主要动因
        6.1.3 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影响不容忽视
        6.1.4 不同融资对象对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影响不同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基于创新视角的拼多多企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本文分析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特色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创新理论
        一、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
        二、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
    第二节 战略理论
        一、迈克尔波特的战略思想
        二、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第三节 拼多多研究现状
        一、拼多多企业创新相关研究
        二、拼多多企业战略相关研究
        三、概括性评论
第三章 拼多多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
        二、政策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技术环境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一、电子商务行业介绍
        二、行业市场结构
        三、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第四章 拼多多的内部能力分析
    第一节 拼多多企业基本信息
        一、拼多多企业介绍
        二、拼多多发展历程
        三、拼多多主要合作伙伴
    第二节 拼多多资源分析
        一、品牌资源
        二、产品资源
        三、财务资源
        四、人力资源
    第三节 拼多多能力分析
        一、市场能力
        二、运营能力
        三、供应链能力
        四、研发能力
    第四节 竞争态势矩阵分析
第五章 拼多多企业战略分析
    第一节 定位下沉市场,实现公司层战略创新
        一、下沉市场消费者被过度满足
        二、长尾商家形成廉价供给资源
        三、自下而上,形成行业颠覆
    第二节 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业务层战略创新
        一、低货币化率,降低商家营销费用
        二、拼团模式,降低消费者购买费用
        三、C2B反向定制,有效匹配供需
    第三节 借力合作伙伴,提供企业战略支持
        一、微信带来便宜流量资源
        二、资本支持,强化平台经营能力
第六章 拼多多竞争力及发展建议
    第一节 拼多多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拼多多企业发展建议
        一、去品牌化,让商品价格回归价值
        二、加强品质管控,确保质量底线
        三、重视研发,技术支撑平台经营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的再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分析
    (一) 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和心理所有权
    (二) 防范企业控制权私利:控制权配置的视角
三、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视角下的雷士控制权争夺案例再分析
    (一) 雷士照明公司概况
    (二)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事件与过程
        1. 创始人第一次“出局”与“回归” (2005年)
        2. 创始人第二次“出局”与“回归” (2006年8月—2013年6月)
        3. 创始人的最终“出局”
四、案例分析结果
    (一) 创始企业家的权威治理
    (二) 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的深层诱因:身份资本和心理所有权共同作用下的角色错配
    (三) 控制权配置视角下的控制权私利抑制
五、结论与讨论

(5)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4.1 结构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及文献梳理
    2 1 相关慨念界定
        2.1.1 产业集中度
        2.1.2 技术创新
        2.1.3 高技术制造产业
        2.1.4 数字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SCP范式
        2.2.2 市场竞争与垄断相关理论
        2.2.3 产业技术创新理论
        2.2.4 场域理论
        2.2.5 市场过程理论
    2.3 文献梳理
        2.3.1 产业集中度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3.2 技术创新对产业集中度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3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中度相互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3.1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3.1.1 总体概况
        3.1.2 技术创新效率测度方法选择
        3.1.3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分析
    3.2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模块化水平现状
    3.3 数字经济发展及对经济运行影响
    3.4 数字经济下影响产业集中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
        3.4.2 从垂直一体化到模块化、网络化
        3.4.3 从“有界”企业到“无界”企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分析
    4.1 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总体分析
        4.1.1 历史演进角度
        4.1.2 市场过程角度
        4.1.3 场域制度角度
        4.1.4 消费者与生产者均衡的经济学分析
    4.2 产业集中度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
        4.2.1 模型构造
        4.2.2 颠覆性技术创新分析
        4.2.3 渐进性技术创新分析
    4.3 技术创新对产业集中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4.3.1 技术创新对产业集中度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4.3.2 技术创新模式变化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
    4.4 吸收能力对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影响
    4.5 技术学习成本对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时间序列分析
    5.1 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趋势
    5.2 地区层面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协整分祈
    5.3 行业层面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协整分析
第6章 基于面板数据地区层面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关系分析
    6.1 提出假设
        6.1.1 产业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6.1.2 技术创新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
        6.1.3 数字经济的指数调节效应
        6.1.4 技术学巧成本的调节效应
        6.1.5 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6.2.1 数据来源
        6.2.2 变量设计与说明
    6.3 模型构建与方法选择
        6.3.1 模型构建
        6.3.2 方法选择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相关性分析
        6.4.3 基础模型分析
        6.4.4 2SLS内生性检验及3SLS联立方程分析
        6.4.5 分样本分析
        6.4.6 连续变量调节效应分析
第7章 基于面板数据行业层面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关系分析
    7.1 提出假设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7.2.1 数据来源
        7.2.2 变量设计与说明
    7.3 模型构建与方法选择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
        7.4.2 相关性分析
        7.4.3 基础模型分析
        7.4.4 2SLS内生性检验及3SLS联立方程分析
        7.4.5 分样本分析
        7.4.6 连续变量调节效应分析
第8章 结果讨论及研究局限
    8.1 结果讨论与提炼
        8.1.1 基础模型结果讨论
        8.1.2 调节效应讨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9章 政策建议
    9.1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竞争的基础性作用
    9.2 重视产业内中小企业发展并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营商环境
    9.3 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体系与专利保护体系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企业家》财经人物报道研究(2011.1-2018.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企业家》财经人物报道概况
    第一节 《中国企业家》发展概况
        一、《中国企业家》的创刊
        二、《中国企业家》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企业家》生活化报道风格的形成
        一、企业文化对报道风格的影响
        二、生活化的财经人物报道风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财经人物报道对象分析
    第一节 报道对象的所处领域
        一、报道对象的领域分布统计
        二、“新商业”领域为关注重点
    第二节 报道对象的性别情况
        一、报道对象的性别比例统计
        二、女性报道过于集中,日常关注不足
    第三节 报道对象的类型
        一、财经人物成功、失败经验总结
        二、热点事件中的财经人物报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经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财经人物报道的主题
        一、企业创立
        二、企业危机与企业创新
        三、企业继承
        四、灰色地带
        五、商界女性
    第二节 财经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
        一、注重外围人士的采访,保证报道的客观
        二、注重深度挖掘,展现事实的完整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经人物报道的形式分析
    第一节 报道的体裁统计及分析
        一、通讯,展示报道深度
        二、特写,反映人物思想
        三、专访,突出有价值信息
    第二节 财经人物报道的栏目和篇幅统计及分析
        一、报道栏目丰富,以封面、特写为主
        二、报道篇幅大于三个版面以上的居多
    第三节 体裁与栏目的分布形式分析
        一、体裁与栏目分布情况梳理
        二、体裁与栏目相对应的利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经人物报道的语言分析
    第一节 对话
        一、彰显人物个性
        二、展示人物态度
    第二节 直接引语
        一、增强现场感
        二、调节文章进程
    第三节 流行语
        一、流行语使用情况
        二、使文风更加活泼
    第四节 提问
        一、多种提问方式灵活运用
        二、以设置悬念、引发好奇为主
    本章小结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创始人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创始人控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结构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1 社会资本相关文献
        2.1.2 创始人社会资本的相关文献
        2.1.3 创始人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文献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1 创始人社会资本的相关文献
        2.2.2 创始人社会资本分类的相关文献
        2.2.3 创始人社会资本对企业影响的相关文献
        2.2.4 创始人控制—保护和离任职的相关文献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创始人控制
        3.1.2 创始人社会资本
        3.1.3 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
        3.1.4 内部人控制和嵌入性理论
        3.1.5 控制权争夺
        3.1.6 企业绩效
    3.2 创始人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
        3.2.1 创始人学历水平和知识储备
        3.2.2 创始人家庭出身和家族背景
        3.2.3 创始人性格特征
    3.3 创始人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原因(why)
        3.3.1 创始人的身份—可能性
        3.3.2 创始人的控制和创始人的社会资本—可行性
    3.4 创始人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方式和途径(how)
        3.4.1 粘合型社会资本
        3.4.2 桥接型社会资本
    3.5 创始人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what)
        3.5.1 积极影响
        3.5.2 消极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案例背景—雷士照明及其创始人吴长江
    4.1 雷士照明简介
        4.1.1 雷士照明主要业务及战略发展方向
        4.1.2 企业文化和精神
    4.2 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
        4.2.1 吴长江的个人性格特征
        4.2.2 吴长江的个人社会资本
    4.3 吴长江对雷士控制权的变更过程
第五章 案例分析——吴长江社会资本与雷士绩效
    5.1 财务绩效-2010年2014年吴长江与雷士业绩
        5.1.1 2012年吴长江辞职,雷士业绩大幅下降
        5.1.2 2013年吴长江重获控制权,雷士业绩好转
        5.1.3 2014年吴长江被罢免、离开雷士后被捕,雷士出现巨亏
    5.2 财务绩效-2015年至今雷士的业绩状况
        5.2.1 2015年吴长江彻底出局,雷士却扭亏为盈
        5.2.2 2016年雷士业绩持续上扬、表现不俗
    5.3 人力资源绩效
        5.3.1 2011年雷士董事及主要行政人员薪酬情况
        5.3.2 2016年雷士董事及主要行政人员薪酬情况
    5.4 案例小结
        5.4.1 积极影响
        5.4.2 消极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企业发展前期:积极影响为主
    6.2 上市后的两个走向
        6.2.1 对创始人社会资本依赖性强的企业
        6.2.2 对创始人社会资本依赖性弱的企业
        6.2.3 关于临界点
    6.3 对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意义:以法治代替人治
    6.4 对创始人的意义
        6.4.1 创始人如何保障自身利益、避免被迫出局
        6.4.2 帮助创始人认识资本的力量和资本市场规则
        6.4.3 创始人应增强契约精神,实现向现代企业管理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8)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概念界定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一流大学成长中科学精英汇聚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理论
        一、P-O fit理论概述
        二、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动力学理论
        一、系统思考动力学理论概述
        二、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三节 组织资本与个人资本理论
        一、组织资本理论概述
        二、个人资本理论概述
        三、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章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产生与汇聚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与大学科研职能的萌发
        一、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与确立
        二、大学科研职能的萌发
    第二节 科学精英的产生与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一、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二、科学精英的产生与流动
    第三节 科学精英的汇聚与世界一流大学集群的形成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含义
        二、科学精英在美国的集聚状况
        三、黄金时代: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科学精英汇聚促进一流大学成长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科学精英社会资本提升大学声誉的机制分析
        一、科学精英与一流大学的契合关系
        二、科学精英声誉机制助推大学成长为一流
    第二节 科学精英学术资本实现大学职能的机制分析
        一、科学精英推动一流大学的科研
        二、科学精英推动一流大学研究生及职业生涯早期科学家培养
    第三节 科学精英物质资本助力大学成长的机制分析
        一、科学精英驱动一流大学在创新联动中捕获发展机会
        二、科学精英通过教学与科研促使大学获得不菲物质资本
第四章 一流大学吸引科学精英汇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府对一流大学R&D的巨额资助
        一、政府为一流大学科研付费的动机
        二、政府为一流大学科研付费的力度
        三、付费背景下政府促进科学精英朝一流大学集聚的机制
    第二节 良性的大学治理
        一、一流大学搭建良性治理架构以吸引及挽留科学精英
        二、一流大学平衡学术商业化与科研自主以保护科学精英少受干扰
    第三节 卓越的人才集聚平台
        一、一流大学与科学精英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人才集聚
        二、科学精英之间的互惠关系有利于人才类聚
        三、科学精英在一流大学达到一定阈值会稳定类聚行为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及个人因素约束流动得以消减
        一、家庭因素对科学精英流动的约束作用
        二、个人因素对科学精英流动的约束作用
        三、家庭结构及个人因素约束流动得以消减的途径
第五章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学科制度分析
        一、学科治理:大学内外部治理中专业权力的发挥促进科学精英集聚
        二、学科资助:R&D经费可用度与科学精英集聚存在正向相关
        三、学科构建:跨学科(IDR)推动科学精英集聚
        四、学科运行:科学文化与院系管理文化的共生促进科学精英集聚
    第二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大学制度分析
        一、科学精英招募引进制度
        二、科学精英学术职业晋升与薪酬制度
        三、科学精英学术能力评价制度
        四、一流大学私人捐赠讲席制度
    第三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制度环境分析
        一、科学精英汇聚的跨国格局及动因分析
        二、高等教育强国的精英移民制度分析
        三、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政治环境分析
        四、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经济环境分析
        五、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文化环境分析
第六章 科学精英汇聚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情况
        二、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国际比较
        三、我国一流大学综合性人才竞争力国际比较
    第二节 科学精英的汇聚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成败
        一、系统思考:科学精英汇聚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成败
        二、驱动之驱动:我国研究型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背景及路径分析
        三、间接之驱动:科学精英汇聚愿景是我国大学改革的源动力
    第三节 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实现科学精英汇聚的关键
        一、改善大学内部治理,打造利于精英汇聚的扁平式生态
        二、完善大学外部治理,打造有利于精英汇聚的保护式生态
        三、打破学术界-产业界行业分隔,营造利于精英汇聚的开放式生态
    第四节 科学精英队伍的国际化是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科学精英国际化的现状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精英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精英国际化的可能解决路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
        二、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诞生及成长期(1841年—1925年)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快速发展期(1925年—20世纪60年代)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三节 契约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与法律契约
        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契约治理
        三、法人治理与职业经理人
        四、社会心理契约治理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与“委托-代理”成本
        二、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制度设计
    第五节 产权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激励
        二、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监督
    第六节 人力资本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源特征
        二、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分类
        三、职业经理人的选聘
    第七节 公司治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企业发展初期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八节 小结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缺陷在于委托—代理风险
        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化为核心的责权利体系
        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
第二章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
        二、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的选拔培养方式
        三、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四、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
        五、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
    第二节 国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具体实践
        一、法国电力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三、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四、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
第三章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
    第一节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与实践
        一、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二、家族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三、创业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四、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第二节 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
        一、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
        二、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典型案例
        三、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主要特点
        四、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三节 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的比较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的比较
        二、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的比较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的比较
第四章 职业经理人与中央企业发展
    第一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度的历史回顾
        一、探索及过渡阶段
        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厂长负责制
        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五、分级管理模式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特征和角色定位
        一、中央企业内涵界定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三、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及角色定位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中央企业发展的作用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动中央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加强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进中央企业市场化、国际化的现实需要
第五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解析
    第一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的模式和建设的经验
        一、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
        一、华润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二、宝钢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三、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第三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问题解析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二、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问题
        三、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问题
        四、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问题
        五、“能上难下”、“能进难出”问题
        六、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问题
第六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
    第一节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胜任力的定义
        二、胜任力素质要素
        三、经典胜任力模型
        四、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胜任素质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模型构建
        一、构建路径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
    第四节 中央企业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应用
        一、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二、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中央企业经理人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第七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
    第一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要求
        一、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二、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路径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
        一、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
        二、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
        三、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的契约化管理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
        二、实行职业经理人业绩合同管理
        三、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政策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培养与开发
        一、注重提高职业经理人的政治素质
        二、着力提升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
        三、探索实行总经理继任计划
        四、大力营造职业经理人文化
    第五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风险管理
        一、着眼于降低契约风险,强化契约约束
        二、着眼于降低执业风险,完善内部监督
        三、着眼于降低信用风险,引入社会监督
        四、着眼于控制执业风险,引入“风险抵押金或执业风险金”及“信用披露”机制
    第六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退出机制
        一、建立以契约为基本遵循的退出机制
        二、探索建立履职行为“负面清单”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经理人交流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
    第七节 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
        一、明确党管干部原则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定位
        二、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对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说明
    第二节 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
        二、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三、加快研究制定薪酬激励及约束保障方面的政策
        四、加强国有企业功能界定,有序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五、推进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
        六、完善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政策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致谢

(10)社会资本和股权结构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 ——基于雷士照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创新点和不足
        1.3.1 研究框架
        1.3.2 创新点
        1.3.3 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资本对控制权影响文献综述
    2.2 股权结构对控制权影响文献综述
    2.3 控制权文献综述
    2.4 委托代理文献综述
第3章 案例描述
    3.1 雷士照明公司简介
    3.2 案例相关方介绍
        3.2.1 创始人介绍
        3.2.2 投资方介绍
    3.3 案例回顾
        3.3.1 兄弟阋墙
        3.3.2 创投之争
        3.3.3 盟友倒戈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控制权争夺的根源分析
        4.1.1 雷士照明的快速发展和融资困境
        4.1.2 股权融资的风险和创投地位的不平等
        4.1.3 创始人的有效组织周期
    4.2 社会资本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影响
        4.2.1 吴长江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构成和断裂
        4.2.2 吴长江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构成和断裂
    4.3 股权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影响
        4.3.1 相近股权占比是企业控制权争夺的诱因
        4.3.2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
第5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企业家的“出局”与“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政策目标达成与政策体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绩效评估研究[D]. 傅衍. 浙江大学, 2020(10)
  • [2]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问题研究 ——基于股权融资的视角[D]. 彭皖苏.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3]基于创新视角的拼多多企业战略研究[D]. 金志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4]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的再剖析[J].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5]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D]. 李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6]《中国企业家》财经人物报道研究(2011.1-2018.5)[D]. 王莹.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7]创始人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创始人控制的视角[D]. 翁琦君. 福州大学, 2018(03)
  • [8]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D]. 范冬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9]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D]. 任永强. 武汉大学, 2016(01)
  • [10]社会资本和股权结构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 ——基于雷士照明案例分析[D]. 肖艳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企业家的“出”与“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