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装置以及具有该离合装置的电锤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离合装置,包括:导向件、第一离合件、第二离合件、转动件、第一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第一离合件能相对导向件滑动,第二离合件能相对导向件滑动,转动件能相对导向件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第一弹性元件包含第一连接腿和第二连接腿;第二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压力端与第二压力端;其中,转动件形成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用于与第一连接腿接触,第二支撑部用于与第二连接腿接触;还公开了一种就有该离合装置的电锤。该离合装置占用空间少,采用的零件也较少,且成本较低。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离合装置,包括:导向件;第一离合件,能相对所述导向件滑动;第二离合件,能相对所述导向件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装置还包括:转动件:能相对所述导向件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弹性元件:第一弹性元件,包括两个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离合件和所述第二离合件的第一连接腿和第二连接腿;第二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压力端和第二压力端,第一压力端连接第一驱动件,第二压力端连接第二驱动件;其中,所述转动件形成有:第一支撑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腿接触;第二支撑部,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腿接触;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一轴向位置;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向位置;在所述转动件以所述第一轴线为轴转动时,所述第一支撑部驱动所述第一连接腿使所述第一离合件相对所述导向件滑动,所述第二支撑部驱动所述第二连接腿使所述第二离合件相对所述导向件滑动。

设计方案

1.一种离合装置,包括:导向件;第一离合件,能相对所述导向件滑动;第二离合件,能相对所述导向件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装置还包括:转动件:能相对所述导向件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弹性元件:第一弹性元件,包括两个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离合件和所述第二离合件的第一连接腿和第二连接腿;第二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压力端和第二压力端,第一压力端连接第一驱动件,第二压力端连接第二驱动件;其中,所述转动件形成有:第一支撑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腿接触;第二支撑部,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腿接触;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一轴向位置;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向位置;在所述转动件以所述第一轴线为轴转动时,所述第一支撑部驱动所述第一连接腿使所述第一离合件相对所述导向件滑动,所述第二支撑部驱动所述第二连接腿使所述第二离合件相对所述导向件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面,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面,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包括:第一远端接触点和第一近端接触点及中端接触点;在所述第一连接腿被所述第一远端接触点接触时,所述第一连接腿距离所述第一轴线最远;在所述第一连接腿被所述第一近端接触点接触时,所述第一连接腿距离所述第一轴线最近;在所述第一连接腿被所述中端接触点接触时,所述第一连接腿位于第一远端及第一近端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面包括:第二远端接触点与第二近端接触点;在所述第二连接腿被所述第二远端接触点接触时,所述第二连接腿距离第一轴线最远;在所述第二连接腿被所述第二近端接触点接触时,所述第二连接腿距离第一轴线最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大致呈伞形体面;所述第一远端接触点至少设置有第一回转体面,所述第一近端接触点大致于中端接触点呈垂直体面;所述第二支撑面包括:第二支撑面大致呈半圆体面;所述第二远端接触点至少设置有第二回转体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腿和所述第二连接腿在所述转动件的两侧,且它们在所述第一轴线的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的位置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腿包括:第一支撑段,大致沿直线方向延伸;第一驱动段,大致沿所述第一支撑段垂直及平面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腿包括:第二支撑段,大致沿直线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大致沿所述第二支撑段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二驱动段,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撑段与第二连接段形成平面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所述的第二支撑段向所述第一连接腿相反方向弯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形成有:第一压力端与第二压力端;第一压力端,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接触;第二压力端,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接触;电机轴线设置有中心轴线,所述第一压力端设置于中心轴线第一轴向位置;所述第二压力端设置于中心轴线第二轴向位置;在所述离合装置以所述中心轴线移动时,所述第一压力端驱动所述第一驱动件,使所述第一驱动件相对所述中心轴滑动,所述第二压力端驱动所述第二驱动件,使所述第二驱动件相对所述中心轴滑动。

9.一种电锤,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锤包括:旋转组件,用于使所述电锤输出旋转力;冲击组件,用于使所述电锤输出冲击力;电机,形成有电机轴;传动组件,用于电机输出动力传递于旋转组件;所述电锤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装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离合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锤的离合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旋转类工具在输出扭矩的同时往往还可以输出冲击,比如电锤其既可以输出往复的冲击也可以输出扭矩或者同时输出这两者。为了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切换所需的工作模式,在这些电锤中往往设有较为复杂的传动机构以及相应供操作的离合器。现有的离合器切换离合方式不同,这无疑影响了零件的使用寿命以及不利于用户快速进行模式切换。

实用新型内容

一种离合装置,包括:导向件、第一离合件、第二离合件、转动件、第一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第一离合件能相对导向件滑动,第二离合件能相对导向件滑动,转动件能相对导向件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第一弹性元件包含两个分别连接第一离合件和第二离合件的第一连接腿和第二连接腿;第二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压力端与第二压力端分别连接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其中,转动件形成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用于与第一连接腿接触,第二支撑部用于与第二连接腿接触;在转动件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时,第一支撑部驱动第一连接腿使第一离合件相对导向件滑动,第二支撑部驱动第二连接腿使第二离合件相对导向件滑动;另外,第二弹性元件形成有第一压力端与第二压力端分别接触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使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相对中心轴滑动。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部包括:平行于第一轴线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部包括:平行于第一轴线的第二支撑面。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面包括:第一远端接触点、第一近端接触点和中端接触点;在第一连接腿被第一远端接触点接触时,第一连接腿距离第一轴线最远;在第一连接腿被第一近端接触点接触时,第一连接腿距离第一轴线最近;在第一连接腿被中端接触点接触时,第一连接腿位于第一远端与第一近端轴向位置之间;第二支撑面包括:第二远端接触点和第二近端接触点;在第二连接腿被第二远端接触点接触时,第二连接腿距离第一轴线最远;在第二连接腿被第二近端接触点接触时,第二连接腿距离第一轴线最近。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面包括:大致呈伞形体面,第一远端接触点至少设置于第一回转体面;第二支撑面包括:大致呈半圆体面,第二远端接触点至少设置于第二回转体面。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腿和第二连接腿在转动件的两侧,且它们在第一轴线的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的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腿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一驱动段;第一支撑段大致沿直线方向延伸,第一驱动段大致沿与第一支撑段垂直及平面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腿包括:第二支撑段和第二连接段及第二驱动段;第二支撑段大致沿直线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大致沿与第二支撑段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二驱动段大致垂直于第二支撑段与第二连接段形成平面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相对第二支撑段向第一连接腿相反的方向弯折。

—种电锤,包括:旋转组件、电机、传动组件和离合装置,旋转组件用于使电锤输出旋转力,电机形成有电机轴,传动组件用于将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旋转组件,传动组件还包括传动件和驱动件,传动件与旋转组件构成同步转动,驱动件在被电机驱动时转动,离合装置能使驱动件沿中心轴的中心轴线方向向前、向后移动,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切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离合装置以及具有该离合装置的电锤,该离合装置的体积较小,采用的零件少,而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锤的内部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锤的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合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合装置转动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合装置弹性元件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离合件、第二离合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第二弹性元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力工具,该动力工具可以为例如图1中的电锤100。如图1所示,电锤100包括壳体11、开关12、电池包13、电机14、传动机构15、夹头16和副把手17。

其中,壳体11形成了电锤100的外壳,其用于容纳电锤100内部的各部件。壳体11包括:把手部111、第一容纳部112和第二容纳部113。其中,把手部111和第一容纳部112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3的同侧,且把手部111与第一容纳部11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具体而言,把手部111用于供用户握持,其还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3的一端处。第一容纳部112内部用于容纳电路板,第一容纳部112设置于第二容纳部113的大致中间部位处,第一容纳部112远离第二容纳部113的一端还用于结合电池包13。第二容纳部113用于容纳电机14和传动机构15等。

开关12可以安装于把手部111上,并靠近第二容纳部113,这样,用户在握持把手部111时,能够相对方便的触发开关12,该开关12可以为启动电机14的主开关。

电池包13用于为电锤100提供能量来源,电池包13能够可拆卸的结合至第一容纳部112。

电机14作为电锤100的原动机,其设置于壳体11的第二容纳部113内,电机14用于将电池包13提供的电能转换成动力输出至传动机构15。对于电动工具而言,电机14也可以为引擎等其它形式的电动机。传动机构15设置于电机14和夹头16之间,用于将电机14输出的动力传递至钻头、凿头等附件。

夹头16作为电锤100的输出件,其用于输出动力。夹头16还能将钻头、凿头等附件可拆卸的安装于电锤100上。

副把手17用于供用户在一手握持把手部111时的另一只手握持,这样,两只手大致分别握持住整个电锤100的前后两个位置,使得电锤100的重心大致位于两手之间,提高握持的稳定性。

如图2和图3所示,电锤100还包括:离合装置18;电机14包括:电机轴141;传动机构15包括:传动组件20、旋转组件25和冲击组件26。传动组件20用于将电机14输出的动力传递至夹头16,更进一步的其能将动力传递至与夹头16连接的旋转组件25或者冲击组件26。传动组件20包括:中心轴19、摆杆轴承21、传动件22、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其中,离合装18用于实现对传动机构15的传动模式的切换,旋转组件25用于使得电锤100输出旋转力,冲击组件26用于使得电锤100输出冲击力。

电机轴141能以电机轴线101为轴转动,电机轴141形成或者固定连接有输出齿轮141a。输出齿轮141a用于将电机14的动力输出至中心轴19。

中心轴19大致沿平行于电机轴线101的中心轴线102的方向延伸,中心轴19靠近电机轴141的一端还形成有或者固定连接有输入齿轮191。输入齿轮191能与电机轴141的输出齿轮141a啮合,这样,当电机14启动后,电机轴141以其电机轴线101为轴转动,此时输出齿轮141a与输入齿轮191啮合,从而驱动中心轴19以中心轴线102为轴转动。

摆杆轴承21包括:摆动盘211和摆动杆212。其中,摆动盘211安装至中心轴19上,并能相对中心轴19转动,摆动杆212与冲击组件26连接。在摆杆轴承21的摆动盘211转动时,摆动杆212带动冲击组件26往复运动,从而将动力输出至钻头、凿头等附件,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对工件进行冲击,实现电锤100的凿的功能。

传动件22与旋转组件25构成同步转动,从而在传动件22转动时能通过旋转组件25驱动夹头16输出动力。其中,同步转动指的是,在传动件22和旋转组件25中的一个转动时,另一个也随之转动。

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在被电机14驱动时均能转动,具体而言,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分别安装至中心轴19上,并分别与中心轴19构成同步转动。其中,在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接触时能驱动传动件22转动,而在第二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接触时能驱动摆动盘211转动。

因此,在中心轴19以中心轴线102为轴转动时,如果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接触且第二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脱离,那么此时旋转组件25能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转动;而如果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脱离且第二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接触,那么此时冲击组件26能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往复运动;而如果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接触且第二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接触,那么此时旋转组件25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旋转同时冲击组件26驱动钻头、凿头等附件往复运动。

以下具体介绍离合装置18的结构以及其如何使得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的位置发生变换;

如图4所示,离合装置18包括:导向件27、第一离合件28、第二离合件29、转动件31、第一弹性元件32和第二弹性元件33。

导向件27为一个导向杆,导向杆大致沿平行于电机轴线101的方向。导向件27在壳体11内相对壳体11的位置固定。第一离合件28能相对导向件27滑动,第二离合件29也能相对导向件27滑动。转动件31能以垂直于电机轴线101的第一轴线103为轴转动,转动件31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第一弹性元件32包括第一连接腿321、第二连接腿322和连接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的弹性连接部323。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支撑部311接触,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支撑部312接触,且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自第一轴线103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接触,第二弹性元件33为弹簧件,弹簧件位于第一驱动件23与第二驱动件24之间,且第一压力端331和第二压力端332分别与第一驱动件支撑部232和第二驱动件支撑部242接触。

更具体的,如图4和5所示,对于转动件31而言,在第一轴线103方向上,第一支撑部311和第二支撑部312分别设置于转动件31的不同轴向位置。

第一支撑部311用于与第一连接腿321接触,第一支撑部311设置于第一轴向位置。第一支撑部311还包括中端接触点311a,中端接触点311a还大致部分围绕第一轴线103,中端接触点311a还在其不同的周向位置上形成有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和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其中,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相对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和中端接触点311a距离第一轴线103的距离较远,这样当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远端接触点311b接触时,第一连接腿321距离第一轴线103最远,而当第一连接腿321与第一近端接触点311c接触时,第一连接腿321距离第一轴线103的距离最近。同样,而当第一连接腿与中端接触点311a接触时,第一连接腿轴向位置位于第一近端与第一远端接触点轴向位置中间。

第二支撑部312用于与第二连接腿322接触,第二支撑部312设置于第二轴向位置。第二支撑部312还包括第二近端接触点312a,第二近端接触点312a还在其不同的周向位置上形成有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这样当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远端接触点312b接触时,第二连接腿322距离第一轴线103最远,而当第二连接腿322与第二近端接触点312a接触时,第二连接腿322距离第一轴线103最近。

而且,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设置在转动件31的两侧,且在第一轴线103的方向上。

如图4和6所示第一弹性元件32为一个扭簧,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分别形成于扭簧的两端处。

第一连接腿321包括第一支撑段321a、第一驱动段321c,第二连接腿322包括第二支撑段322a、第二连接段322b和第二驱动段322c。

第一支撑段321a沿一个直线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段321a的一端与弹性连接部323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一驱动段321c。第一驱动段321c大致沿垂直及平面方向延伸于第一支撑段321a,第一驱动段321c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段321a、另一端连接第一离合件28。

第二支撑段322a沿一个直线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段322a的一端与弹性连接部32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322b连接。第二连接段322b大致沿与第二支撑段322a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自第二支撑段322a上朝向第一连接腿321的相反方向弯折。第二连接段322b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段322a、另一端连接第二驱动段322c。第二驱动段322c大致沿垂直于第二支撑段322a,和第二连接段322b所形成的平面方向延伸,第二驱动段322c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322b、另一端连接第二离合件29。

如图2、3、4和7所示,第一离合件28形成有第一滑动部281和第一驱动部282,第一滑动部281上形成有第一通孔281a和第一支撑位281b。第二离合件29形成有第二滑动部291和第二驱动部292,第二滑动部291上形成有第二通孔291a和第二支撑位291b。导向杆穿过第一离合件28的第一通孔281a和第二离合件29的第二通孔291a,从而第一离合件28和第二离合件29沿平行于导向杆的方向移动,第一连接腿321的第一驱动段321c伸入并靠近第一离合件28的第一支撑位281b,第二连接腿322的第二驱动段322c伸入并靠近第二离合件29的第二支撑位291b,这样,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能够驱动第一离合件28和第二离合件29移动。第一驱动部282用于与驱动件23配合,第二驱动部292用于与第二驱动件24配合。第一连接腿321能够驱动第一离合件28沿中心轴线102往105方向移动,同样第二连接腿322能够驱动第二离合件29沿中心轴线102方向往104方向移动。

驱动件23和第二驱动件24分别形成有能与离合装置18配合的离合部,具体而言,驱动件23的离合部为驱动件23上形成的第一环形槽231,第二驱动件24的离合部为第二驱动件24上形成的第二环形槽241,第一驱动部282嵌入至第一环形槽231,第二驱动部292嵌入至第二环形槽241,从而使得第一驱动部282能驱动驱动件23沿中心轴线102往105方向移动且第二驱动部292能驱动第二驱动件24沿中心轴线102往104方向移动。

如图2、3、4、8,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中间设有第二弹性元件33,第二弹性元件33为弹簧件,弹簧件位于第一驱动件23与第二驱动件24之间,且第一压力端331和第二压力端332分别与第一驱动件支撑部232和第二驱动件支撑部242接触,使得驱动件23沿中心轴线102往104方向移动,并能使得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接触,另第二驱动件24沿中心轴线102往105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接触,进而实现不同功能。

转动件31设置于第一连接腿321和第二连接腿322之间,转动件31能以第一轴线103为轴转动,并在转动时第一支撑部311驱动第一连接腿321使第一离合件28沿中心轴线102往105方向移动;第二支撑部312驱动第二连接腿322使第二离合件29沿中心轴线102往104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驱动件23与传动件22脱离,并能使得第二驱动件24与摆杆轴承21脱离,进而实现不同的功能。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设计图

一种离合装置以及具有该离合装置的电锤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89960.2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936838U

授权时间:20200114

主分类号:B25D16/00

专利分类号:B25D16/00;F16D11/14

范畴分类:26G;

申请人:南通聚成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南通聚成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26156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东灶港镇红中村18组

发明人:潘冬华

第一发明人:潘冬华

当前权利人:南通聚成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丁彦峰;贺亚明

代理机构:1157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离合装置以及具有该离合装置的电锤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