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报纸大众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报纸,思想,边区,纽约,副刊,新闻,创意。
报纸大众化论文文献综述
邓丽[1](2019)在《教育类报纸如何兼顾专业化与大众化——以《现代教育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教育类报纸虽然是我国纸质媒体中的主流之一,但是也表现出内容单调、可读性差、新闻性弱、工作类报道占篇幅较大、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教育类报纸的创新势在必行,既要能保证其权威性、专业性,又不乏趣味性、可读性。如今,专业类报纸都在努力转型,以往的办报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只有兼顾专业化与大众化,做好融合创新,才能提高教育类报纸的影响力、聚合力和传播力,推动发展。(本文来源于《记者摇篮》期刊2019年10期)
王仲[2](2016)在《成舍我“报纸大众化”创意思想影响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舍我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报人和出版家,以大众化的办报理念和实践而彪炳史册。成舍我大众化办报的创意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年经历促使他选择了新闻的职业,师友的人际网络影响了他关爱大众的人文情怀,无政府主义、劳工神圣的社会思潮又使他尊重劳工阶层,市场化运作则促使他选择面向大众的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期刊2016年04期)
刘晓慧[3](2015)在《大众化模式特色分析:1990年代台湾报纸文艺副刊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代台湾报纸文艺副刊为应对台湾社会的变迁,在编辑形态上对"大众文化"有远比既往更多的注意。"轻薄短小"成为90年代文艺副刊的主流,偏重轻松逗趣的生活主题以迎合读者。这种读者(市场)导向的文艺副刊,台湾学者称之为"大众副刊",具体而言呈现如下特色及趋势:版面的缩减化与图片化;文稿精短化;作家的式微与商品化;题材流行化;形式专栏化;传播双向化;副刊主导从编者到读者(市场)。90年代台湾报纸文艺副刊趋向于成为大众文化论坛。"精、薄、短、小"是其大众化模式的精辟注解,而这一切乃是"文化工业"在台湾深化发展后,现代人势不可挡的生活情境。(本文来源于《文化与传播》期刊2015年01期)
李鹏[4](2014)在《论都市报转型“大众化高级报纸”》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内容永远是根本。传播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都市报的内容也必须因势而变,从"大众化市民报"向"大众化高级报纸"升级和转型,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挑战,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4年12期)
黄爱[5](2014)在《衡阳地方报纸新闻大众化与地方特色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衡阳地方报纸所处的媒体环境及自身的缺陷使其新闻报道的必读性、可读性较差,通过新闻大众化提升报纸的可读性,依仗地方特色构筑报纸的必读性,在心理上与受众做到心有灵犀,是走出困境的一条路径。同时,衡阳地方报纸的地缘优势、独立的生态位以及报纸本身的发展意识,给新闻大众化与地方特色融合提供了可能。要实现这种融合,内容上贴近本地受众,关注本土讯息;新闻编排注重"易读"性,报纸设计融入地方文化;塑造本地传媒品牌,提高读者忠诚度。(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鲍丹禾[6](2014)在《教育类报纸如何兼顾专业化与大众化——以《现代教育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教育类报纸的特点是专业性较强,但同时存在着表现形式单一、可读性差、新闻性弱、工作类报道多、影响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创新求变,既注重教育新闻的专业性,又探求教育新闻的大众化,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否则,教育类报纸只能成为教育部门工作简报之类的信息传达通道,其传播效果之弱可以想见。在专业类报刊纷纷转企改制(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4年07期)
何村[7](2014)在《抗战时期民族主义视阈下的国民党党营报纸大众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党营报纸大众化取得了显着成绩,它为我国报纸大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国民党党营报纸大众化有其特殊性,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本文就国民党党营报纸大众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影响和不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其对国民党党营报纸的大众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试图探究其内涵和本质。(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4年02期)
罗莹[8](2013)在《《边区群众报》:大众化报纸的实践者》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区群众报》作为一份专为陕甘宁边区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阅读的通俗化、大众化报纸,在"办一张大众化的报纸,办一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的思想指导下,该报坚持"叁贴近"原则,用大众语言反映大众生活;创立了"报纸——通讯员——读报组"的大众化传播路径,因而不但名副其实地成为边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而且成为大众化报纸的重要实践者。(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韦媛丽[9](2012)在《大众化报纸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所部属的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加快进行,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作为文化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改革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其非时政类报刊即报刊本文所说的大众化报纸将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然而,我国报业所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并非没有风险,为此,本文可要文献研究法等方法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大众化报纸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挑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大众化报纸发展历程,分析大众化报纸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可能遭遇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剖析形成这些安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新闻传播学、媒体、受众诸多层面的对策而组成的系统应对策略。本文由五部分组成:论文导论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范围和重点、拟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大众报业当前的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大众化报纸对意识形态安全形成的原因;第叁部分论述文化体制改革中大众化报纸意识形态的性质和作用;第四部分探讨对大众化报纸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用以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主要策略;第五部分立足全文面对整篇论文的一个归纳。(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张昆[10](2012)在《论大众化报纸浪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部2011年9月决定推出中国首批103门视频公开课程。所谓视频公开课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优质视频课程。由张昆教授主讲的《传播的历程》是其中唯一一门新闻传播类课程。该课程是在张昆教授主讲的国家精品课程《外国新闻传播史》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为了让读者领略视频公开课程的精彩,现刊出《传播的历程》第四讲《大众化报纸浪潮》解说词。(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2年04期)
报纸大众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舍我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报人和出版家,以大众化的办报理念和实践而彪炳史册。成舍我大众化办报的创意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年经历促使他选择了新闻的职业,师友的人际网络影响了他关爱大众的人文情怀,无政府主义、劳工神圣的社会思潮又使他尊重劳工阶层,市场化运作则促使他选择面向大众的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报纸大众化论文参考文献
[1].邓丽.教育类报纸如何兼顾专业化与大众化——以《现代教育报》为例[J].记者摇篮.2019
[2].王仲.成舍我“报纸大众化”创意思想影响因素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
[3].刘晓慧.大众化模式特色分析:1990年代台湾报纸文艺副刊的转型[J].文化与传播.2015
[4].李鹏.论都市报转型“大众化高级报纸”[J].新闻与写作.2014
[5].黄爱.衡阳地方报纸新闻大众化与地方特色的融合[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6].鲍丹禾.教育类报纸如何兼顾专业化与大众化——以《现代教育报》为例[J].传媒.2014
[7].何村.抗战时期民族主义视阈下的国民党党营报纸大众化[J].新闻大学.2014
[8].罗莹.《边区群众报》:大众化报纸的实践者[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韦媛丽.大众化报纸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张昆.论大众化报纸浪潮[J].新闻爱好者.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