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价值取向论文_匡国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学价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价值取向,乌托邦,抒情性,印象主义,和谐,价值。

诗学价值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匡国才[1](2015)在《“便学”价值取向的课堂模式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传统"便教"课堂相比,"便学"价值取向的课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以"学"为主,以"教"促学"便学"价值取向的课堂,强调怎样便于学生学习,也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学"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这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和课堂上的主人角色。学习活动最后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目标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努力去达成,任何人都取代不了"学"的(本文来源于《四川教育》期刊2015年10期)

李慧[2](2014)在《印象主义诗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以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印象主义诗学所倡导的直接描述物本身和关于物的直观印象,从庸常琐事中体味生活况味和哲理诗意,以此逼近生活的本相,表达生活的本质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本质直观"的哲学思想:面对"生活世界","回到事物本身",在"看"和"直观"中把握事实本身。印象主义这种蕴含着对事物物性充分尊重的美学思想,暗合了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学主张"概念只存在于事物之中"。(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4年06期)

韩宏韬[3](2013)在《孔颖达诗学的价值取向——对经学与文学互动关系的一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颖达的文论体系是在对《诗经》等经典的解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目的是将其作为理论工具,使《诗经》的教义更具客观性、合理性和张力性,重树经学的权威。他标举"诗人救世"的诗学纲领;贯通情志说,矫正汉魏六朝以来的悲情观念;赋予比兴新的内涵,使内蕴的义理外化;借重语境说诗,增加经义的可信度。这种价值取向,赋予有唐一代的文学以严肃、健康的主题,预示着盛唐气象的到来,即便是到了晚唐衰乱之世,诗人仍然不忘孔颖达的"针药"之讽喻,用心唱着挽歌。因其文论带有鲜明的经学特质,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美的发展,但他仍不失为一位卓越的文论家。(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13年02期)

张利群[4](2011)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心学”价值取向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先秦儒道学派中分别继承和弘扬了"和谐"与"自然"的思想文化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构建起和谐美与自然美的价值评价取向维度,以批评精神更深层次地把握其"心学"内在基因和实质精神,在互补互动、交融整合中构建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郑旭辉,陈笃彬[5](2011)在《《学记》:教与学价值取向的和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与学价值取向的和谐直接决定着教育系统的功能,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率。《学记》中蕴含着深刻的教与学价值取向和谐的思想,在农业经济社会有效地推进社会的进步。而在当前中国大学中的教与学在价值取向上却存在着多元化,并由此而导致教学地位和过程的不和谐,应当适当整合教与学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马树芳[6](2010)在《理性表白与诗学理想的建构——论许辉乡土小说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是作家们以"地之子"的自觉身份不知疲倦地歌吟的永恒的文学母题。皖派实力作家许辉的乡土小说通过对故乡淮北土地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纯朴人性的描绘,传达出对都市文明合理性的深刻质疑,对精神返乡的强烈渴望,从而使他文本中的"乡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意丰富的文化符号。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家许辉抒情性乡土小说的思想姿态、情感姿态的把握,探讨其在乡土乌托邦的诗学理想建构中的价值诉求。(本文来源于《当代小说(下)》期刊2010年10期)

孙虎[7](2010)在《“骨重神寒”:陈叁立诗学的价值取向与近代转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重神寒说",上接古老的屈骚、风雅传统,下启近代诗学的革新意识,以唐宋诗精神气质为基础,汉宋兼采,吸纳同时代学术思想、诗歌文化理论精髓,汇入理性的反省和生命的诗情,构成中国传统诗歌在新学冲击下求得自身发展的理想化存在状态。其特征在于融道德意识、历史经验、诗书教养与诗歌情意美感于一炉,实际上已超出了传统诗学辞章、文艺学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关照和思想内容的文化诗学。(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0年01期)

宁兵[8](2010)在《论顾炎武诗学思想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诗学思想中无论是“诗言志”论还是“诗缘情”论,都是重视诗人的主体精神的,都把人的精神价值、人格价值作为诗学的基本价值。诗人的道德修养、性情气质、学识修养无不对诗歌产生着影响。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着名学者、诗人,他的诗学就是强调诗人的人格价值,把人格价值作为其诗学价值取向的,其诗学思想是着眼于诗人人格精神的。本文共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简略分析了顾炎武诗学价值取向的文化背景,并分析了中国古代诗学重视人格价值的理论渊源。文化背景部分分别从家庭渊源和社会文化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理论渊源部分一方面从士人阶层对人格理想的塑造进行分析,认为士人阶层产生之后,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在构建社会理想和干预社会的同时,都强调对自身精神价值和人格境界的塑造。另一方面便从中国古代诗学对人格价值的强调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古代诗学无论是“诗言志”论还是“诗缘情”论,都是重视诗人的主体精神的,都把人的精神价值、人格价值作为诗学的基本价值。分别从诗人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和学识学养叁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这种价值取向。第二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诗歌性情观、诗歌功用论、诗人要有真学识叁个方面,具体分析了顾炎武以人格价值为诗学价值取向的理论表现。第一方面论文论述了顾炎武“有我为贵”的诗歌性情观:首先论文对明末清初诗学对真性情的强调进行了梳理;然后对顾炎武“有我为贵”的主张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本文认为顾炎武的诗歌性情观是落实到诗人主体精神上的,强调诗人要有崇正真实的性情;其次论文从诗人和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对顾炎武反对“文辞欺人”主张展开论述;最后论文从诗歌的创作角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第二方面论文论述了“文须有益”诗歌功用论,认为顾炎武强调“救文”的目的在于“救人”。首先论文对顾炎武的“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主张进行分析,认为顾炎武的这个主张是针对文人无行的风气而言的。然后论文具体分析了顾炎武“行己有耻”的主张,具体体现在要求诗人要有“有志于天下”的志向;要求诗人不能徒为文人;要求诗人要有刚毅方正的性格和胆识。第叁方面论文论述了顾炎武的诗人学识的要求,主张诗人要“博学于文”。首先论文分析了明清之际诗学思想对重学问的倾向。然后论文具体分析了顾炎武“博学于文”的主张,认为顾炎武诗学对学问的重视也是着眼于诗人主体的学识修养的。论文从顾炎武“通经学古”的学术主张和“征实”的学术精神展开论述。第叁部分分析了顾炎武重视诗歌人格价值取向的意义启示。这部分论文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对顾炎武以人格价值为诗学价值取向的评价;顾炎武以人格价值为诗学价值取向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本文试图从人格价值的角度,来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顾炎武的诗学思想,并从中挖掘出有益于当代和后世的思想精粹。(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12)

王闻[9](2010)在《文学翻译的感知特性传达与译者的诗学价值取向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语言的文学性决定了文学翻译必然遵循的文艺美学方向。在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中,陌生化和前景化要求译者始终坚持诗学的翻译观和价值取向,从而传达译文被感知而非被了解的特性。(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王明建[10](2009)在《论后村诗学的价值定位与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作官立功与作诗留名孰重孰轻的问题上,体现了后村诗学的价值定位与价值取向。在价值定位上,后村诗学认为诗歌的价值比功名高;在价值取向上,主张放弃作诗而追求功名。古代文学价值观的演变史影响了其价值定位;文人普遍的人生抉择方式,影响了其价值取向。而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造成了后村诗学独特的诗歌价值观。(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诗学价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印象主义诗学所倡导的直接描述物本身和关于物的直观印象,从庸常琐事中体味生活况味和哲理诗意,以此逼近生活的本相,表达生活的本质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本质直观"的哲学思想:面对"生活世界","回到事物本身",在"看"和"直观"中把握事实本身。印象主义这种蕴含着对事物物性充分尊重的美学思想,暗合了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学主张"概念只存在于事物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学价值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匡国才.“便学”价值取向的课堂模式基本特征[J].四川教育.2015

[2].李慧.印象主义诗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以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为例[J].求索.2014

[3].韩宏韬.孔颖达诗学的价值取向——对经学与文学互动关系的一种探讨[J].文史哲.2013

[4].张利群.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心学”价值取向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郑旭辉,陈笃彬.《学记》:教与学价值取向的和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马树芳.理性表白与诗学理想的建构——论许辉乡土小说的价值取向[J].当代小说(下).2010

[7].孙虎.“骨重神寒”:陈叁立诗学的价值取向与近代转义[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0

[8].宁兵.论顾炎武诗学思想的价值取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0

[9].王闻.文学翻译的感知特性传达与译者的诗学价值取向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王明建.论后村诗学的价值定位与价值取向[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

标签:;  ;  ;  ;  ;  ;  ;  

诗学价值取向论文_匡国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