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G吞吐稠油采收率数值模拟

LPG吞吐稠油采收率数值模拟

一、LPG吞吐开采稠油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乐泓[1](2021)在《重力火驱效果影响因素及热管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烧油层技术具有热波及效率高、能量消耗低的特点,常作为蒸汽吞吐后的接替开发方式,而重力火驱是一种改进了的火烧油层技术。目前的重力火驱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明确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对开采效果的影响,其次对重力火驱技术的热管理研究不足,无法在保障生产安全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热利用效率。本文基于CMG数值模拟软件,从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两方面研究对重力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法对油藏地质因素进行研究,主次顺序为粘度>渗透率>储层厚度>含油饱和度>孔隙度>纵横渗透率之比;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开发工程因素影响,得到主次顺序为注气速度>注气井射孔位置>水平段与注气直井距离>水平井段长度。将重力火驱过程划分为点火启动、径向扩展和稳定推进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了相应的热管理措施,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建议,建立了重力火驱热管理决策流程。对矿场实际生产问题和井网特点,提出了一种反九点井网直井侧钻重力火驱的热管理方法,充分考虑了重力火驱不同阶段的特点及热管理措施,利用CMOST敏感性分析揭示了其内在增产机理;通常侧钻长度为井距的1/2,随着侧钻长度的增加,主控影响因素从地质因素转变为开发因素;创建了影响因素与采收率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有效预测矿场生产效果(误差<15%),指导矿场实际生产。

郭玲玲[2](2020)在《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理论模型及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稠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石油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蒸汽驱是相对成熟、应用广泛的稠油开采技术。但在蒸汽驱中后期,易发生蒸汽超覆和窜流等现象,导致油层吸汽剖面不均匀、注入的蒸汽无效循环,影响开采效果,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注热蒸汽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间歇注热蒸汽驱的理论基础及实施方案还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对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的理论和实施方案等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开展了蒸汽驱中后期递减注热及实施模式研究。在蒸汽驱初期通常采用较高的恒速注热速率;而在蒸汽驱中后期一般需要调整注热方案,以提高蒸汽的热利用效率、改善蒸汽驱的经济效益。以Neuman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蒸汽的热量组成及其对蒸汽带生长的贡献的分析,推导了蒸汽驱初期合理恒速注热(汽)速率方程和蒸汽驱中后期递减注热(汽)速率方程。递减注热的实施可以从连续递减注热、阶梯递减注热以及间歇注热这几种潜在模式中进行选择,其中间歇注热具有改善蒸汽驱效果的优势。进行了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理论研究。保持蒸汽带稳定是实施间歇注热蒸汽驱的约束条件。根据在暂停注热期间蒸汽带因温度降低所释放出的热量等于蒸汽带上下界面因散热而损失的热量与蒸汽带扩展而吸收的热量之和,证明了在蒸汽驱过程中暂停注热后油藏中的蒸汽带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间歇注热在理论上可行。蒸汽驱中后期蒸汽带体积只与注热总量相关,而与注热历程无关,表明在蒸汽驱中后期可以采用间歇注热模式来实施递减注热。结合蒸汽驱中后期蒸汽带体积的表达式,推导了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各轮次的间歇周期(可停注热时间)方程。以相同时间里间歇注热模式的注热量与蒸汽驱中后期递减注热规律应注热量保持相等的原则,推导了间歇注热各轮次的周期注热速率方程。根据推导的理论方程,编制了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参数的计算程序,结合辽河油田A区块间歇注热现场试验的井组油藏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蒸汽驱时间的增加,蒸汽带体积逐渐增大、实施间歇注热的可停注热时间也逐渐增加。如果在蒸汽驱中后期3~6年的期间内实施间歇注热,计算得到的平均间歇周期为43.98d、周期注热速率为蒸汽驱初期平均注热速率的1.5倍。A区现场试验采用的间歇周期为30~40d、周期注热速率为前期连续蒸汽驱平均注热速率的1.2~1.5倍,现场试验注热参数与理论计算参数符合良好。通过室内实验对连续恒速注热蒸汽驱、连续递减注热蒸汽驱和间歇注热蒸汽驱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连续递减蒸汽驱的采出程度比连续恒速蒸汽驱的采出程度低,但连续递减注热蒸汽驱的累积油汽比高于连续恒速蒸汽驱的累积油汽比,表明连续递减注热蒸汽驱的蒸汽利用率要高于连续恒速蒸汽驱的蒸汽利用率。在注热量相当的情况下,间歇注热蒸汽驱的采出程度比连续递减注热蒸汽驱的采出程度高2.24%、间歇注热蒸汽驱的累积油汽比比连续递减注热蒸汽驱的累积油汽比高0.012,表明注热量相同情况下间歇注热的开采效果好于连续递减注热蒸汽驱。按照理论计算的间歇周期暂停注热后,蒸汽腔的体积没有发生急剧收缩;注热量相同,间歇注热和连续递减注热的蒸汽腔大小基本相同,证明本文建立的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理论模型是正确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注热量相同的情况下,纵横交替间歇注热方案、横排交替间歇注热方案以及整体间歇注热方案的采出程度分别比连续恒速注热方案的采出程度高0.44%、0.54%和0.73%,间歇注热的开采效果随着间歇程度的增大而变好。整体间歇注热可能会给油田实际生产造成供液不足等不利影响,综合考虑开采效果和油田实际情况,优选横排交替间歇注热作为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的实施方案。

韩爽[3](2020)在《稠油油藏超临界蒸汽吞吐技术机理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蒸汽吞吐作为一种热采形式,在稠油油藏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对于埋藏深、粘度大、地层压力高的深层稠油油藏,常规蒸汽吞吐注汽困难,有效开发难度大。相较于常规蒸汽吞吐,超临界蒸汽吞吐的注入性更强,对稠油具有改制作用,更适应稠油开采。超临界蒸汽具备较高注入压力、对有机物的高溶解特性以及优良的导热性能,能够弥补饱和蒸汽不足的缺陷。对于原油粘度特别大、储层埋藏深、原始地层压力较大、吸汽能力弱、注汽困难的油藏,超临界蒸汽吞吐能够满足其开采需求。为了实现稠油储量经济有效动用这一目标,本文以G21区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室内驱油机理实验以及驱油效果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综合现有矿场试验认识,给出超临界蒸汽吞吐技术界限。通过临界热力学、流变学以及稠油热采等领域内相关知识,分析超临界蒸汽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利用室内物理实验确定稠油的组成、粘度以及流变性变化规律,确定超临界蒸汽可以将稠油中重组分转化为轻组分,从而降低稠油粘度;超临界蒸汽吞吐高压注入的特点,使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超临界蒸汽优良的导热性能有助于扩大加热范围等机理。建立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开发因素和地质因素对超临界蒸汽吞吐效果影响规律,通过正交优化实验进行主控因素分析,确定超临界蒸汽吞吐各主控因素共同作用时对产油量的影响权重和影响次序为:注汽温度>注汽压力>周期注汽量>渗透率>原油粘度>注汽速度。结合现有超临界蒸汽吞吐矿场试验,分析储层构造、非均质性、注入参数等因素对超临界蒸汽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评价超临界蒸汽吞吐适应性并优选超临界蒸汽吞吐参数,确定合理注入方案。

于伟男[4](2020)在《Y区块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油田Y区块属于浅层特稠油复式背斜油藏,历经数十年热采阶段后日益凸显较多的开发问题,如边水推进程度过高导致近边水区域的吞吐井含水上升以及垂向和水平方向油层动用不均导致开发效果变差等。Y区块经过高周期吞吐后,近边水区域剩余油逐渐推进至远离边水区域,剩余油整体分布不均,急需措施对区块低部位做到稳油控水,对高部位进行潜力挖掘。应用Petrel re地质建模软件以及CMG数值模拟软件对Y区块目的层分别建立了三维精细地质模型与油藏数值模型并对储量进行拟合,拟合过程中对模型参数进行不断地修正。在完成数值模型全区及单井的历史生产动态拟合的基础上对剩余油进行了分类,并对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合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通过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影响程度的排布顺序。结合Y区块的开发现状及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对目前开发方案进行适用性评价并分析其全区及单井的周期产量递减规律。针对区块整体蒸汽吞吐高周期后产量下降、油汽比降低和高含水等现象需要将吞吐井的生产动态、生产参数与地质因素相互结合,分析高周期蒸汽吞吐收效差的原因。通过对高周期蒸汽吞吐井生产周期优化后对生产井进行细分类别逐步优化,分别优化蒸汽吞吐注采参数和氮气辅助注采参数后综合得出最佳优化方案及结果。结果表明,稠油油藏开发适应性评价适是经济有效提高浅层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最佳前期工作;充分利用现有井条件,以提高蒸汽吞吐后期单井产能及油汽比为出发点,论证对不同周期不同类型的井分别进行参数优化的开发意义和开发效果,综合优化后采出程度提高3.32%,提采效果明显。研究结果可对稠油油藏的后期开发方式提供借鉴意义。

王朔[5](2020)在《W区块氮气辅助蒸汽吞吐转SAGD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常规油气资源的减少,如何对稠油油藏进行有效开发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蒸汽吞吐是一种有效的注蒸汽热力采油方式,在开发初期就可以得到较高的采油速度。由于单井作业,生产风险也小于蒸汽驱、热水驱。但在进行多轮次吞吐之后,油汽比也随之降低,含水率随之上升。故在多轮次吞吐之后需要调整注采参数,利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在开发后期需要将蒸汽吞吐转为更具有优势的SAGD技术,以达到提高油汽比、降低含水率的目的。W区块属于稠油油藏,经过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油汽比降低,含水率上升,开发效果变差。针对上述问题,首先根据地质资料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再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数值模型井完成历史拟合。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区块剩余油分布特征、分类、成因及主控因素排序。结合区块生产数据对区块历史生产动态进行分析,得到产量递减率和产量递减值。通过数值模拟法及正交实验法优化注采参数、周期注氮量、氮气注入方式及注氮间隔期。在开发后期将蒸汽吞吐转为SAGD,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及正交实验法确定蒸汽吞吐转SAGD时机、注入的辅助介质的种类、直井-水平井的组合方式、直井-水平井间的垂向距离、水平井水平段长度,并优化注汽速度、蒸汽干度、采注比、烃类溶剂注入浓度、焖井时间、井口 Sub-cool。为W区块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白玉[6](2020)在《火驱效果主控因素分析及调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驱能耗低、效率高,可以适应比蒸汽驱、蒸汽吞吐更加复杂的油藏。但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复杂性,火驱筛选、设计和实施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且工作过程中难以控制,导致其失败率很高。因此需要分析火驱驱油机理和生产特征,研究影响火驱效果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调控对策,从而提高火驱成功率。本文使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火驱的驱油机理和区带特征,将火驱开发划分为6个生产阶段,总结了每个生产阶段的生产特征(产液、产气和产油的变化);分析了地质因素对火驱效果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因素对火驱采出程度、空气油比、推进速度和采油速度的影响;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火驱影响因素进行了重要性排序,得到了影响火驱效果的主控因素及密切等级,然后使用火驱经济界限指标,筛选了不同油价下火驱影响因素的经济界限,得到了火驱主控因素筛选图版;分析了开发因素对火驱效果的影响,对比了火驱线性井网和面积井网各自的优缺点;分析了火驱井距排距、注气速率和排注比等参数,给出了不同地质情况下,如何选取井网类型、井距排距、注气速率、排注比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火驱动态诊断图版及相应的调控对策及流程图版,分别从燃烧状态、平面波及和纵向波及三个方面对火驱效果进行调控,根据火驱生产特征,可以判断出火驱面临的问题,基于开发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调控对策及流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实例,取得了良好的火驱效果,验证了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影响火驱效果的主控因素和调控对策,为火驱油藏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豪[7](2019)在《稠油油藏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可行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注气吞吐在稠油油藏衰竭采油后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存在注入气快速产出、原油粘度重新上升等缺限。本文通过结合油溶性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和混合气体(产出气和丙烷)的降低原油粘度、引起原油体积膨胀等特点,研究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方法,试图解决传统注气吞吐的缺限。本文采用专门设计的长岩心实验装置,首先进行注入产出气体吞吐实验、注入混合气体吞吐实验和注入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实验,通过对比各种情况下的采收率、气油比和气体利用率等数据,验证了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在稠油油藏衰竭采油后期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了气体组分、压降速度、蚯蚓洞和围压对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的影响及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微观实验观察对比了注入产出气体吞吐实验、注入混合气体吞吐实验和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实验采油过程中气泡的生成、运移、聚并和分裂等流动特征,以及气泡的直径、数量、稳定性和液膜薄厚等,分析了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可以把气体分散在油相中形成稳定的泡沫油,其采收率比注入产出气吞吐实验提高45.24%,表明它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稠油油藏衰竭采油后期采收率方法。混合气体中丙烷的含量存在最佳值,在最佳值可以获得最大的气体溶解度、产生有效的泡沫油流。混合气体的注入压力应当接近它的露点压力以保持气态,使得吞吐过程更加经济有效。增加压降速度和围压可以在较短的生产时间内获得较高的采出程度,但会降低采收率。蚯蚓洞可以增加混合气体、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和原油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采油过程中形成泡沫油。微观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采油过程形成了丰富的、稳定的、直径较小的气泡,并且几乎整个采油过程都有泡沫油现象。

佟利鹏[8](2019)在《筛管+盲管完井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稠油在我国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蒸汽吞吐作为开采稠油的主要方式,在稠油热采中占主导地位。目前,水平井蒸汽吞吐主要采用笼统注汽工艺。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层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汽窜和高渗段吸汽比例过高等问题,造成油藏动用不均,水平井产量偏低。本文运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并添加扩张再压实模型研究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过程中岩石物性变化规律和水平井笼统注汽汽窜规律和注采规律。针对汽窜和油藏动用不均的问题,提出采用筛管+盲管完井分段注汽工艺,并对分段注汽注采规律进行研究。为提高分段注汽效果,优化设计注汽管柱和分段注汽参数,为现场水平井分段注汽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过程中地层孔渗变化会对高渗段吸汽比例产生影响。笼统注汽前期容易发生汽窜,高渗段体积越大,汽窜发生时间越晚,渗透率级差、完井长度越大,汽窜发生时间越早,汽窜后吸汽比例越高,汽窜后产量下降明显。汽窜后采用分段注汽可将高渗段吸汽比例降低80%左右,从而有效的动用低渗段的储量,提高水平井产能,增产比例在40%以上。敏感性分析表明盲管位置和分段注汽时机对分段注汽增产效果影响最大。优化研究表明汽窜后立即分段注汽、盲管距水平井跟端10%完井长度、盲管长度为0.1~5m、个数为2个时分段注汽效果最好,而对于未发生汽窜的油藏,笼统注汽效果更好。

江铭[9](2019)在《G区块稠油注气吞吐增产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DG油田是我国典型的稠油油田,储层中原油黏度高,流动性差,目前区块储量动用程度低,注水开发效果差。根据以上特点,对于目标G区块提出了注气吞吐开发的方法。本次研究通过物理方法测试了目标原油的高压物性参数,开展室内动态混溶实验,测试了不同注气压力下,原油溶解气后的气油比和黏度,对原油注天然气吞吐可行性进行实验评价。以实验测试的参数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稠油流体注气后的相态及注气混相性特征。结合地质资料建立目标区块机理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注入介质及储层性质对吞吐效果的影响,最后优选注入介质,建立单井模型,对注入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得到如下认识:(1)原油高压物性参数测试显示地面脱气油密度黏度较大,重组分含量高,动态混溶实验证明,地层压力22MPa条件下,溶解气达到饱和时,溶解气油比为98.0m3/m3,黏度从 2777.5mPa·s 降低到 41.76mPa-s。(2)对稠油流体注气相态及混相性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显示,注气压力越大,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量越大,原油的黏度和密度下降幅度越大。目标区块稠油注天然气的最小混相压力为69.37MPa,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注气,无法达到混相驱。(3)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注N2吞吐的效果较注天然气和CO2效果较差,注氮气吞吐主要适合低黏度油藏开采,对于较高黏度的油藏,适合采用注天然气和注CO2吞吐开采。对于厚度较大、油藏埋深较浅,黏度较大,渗透率适中,不带倾角的油藏,注天然气吞吐的效果较好。(4)单井注天然气吞吐优选参数为:吞吐3周期,周期注入量为40万方,总注气量120×104m3,注入速度为10000m3/d,日产液量40m3/d,吞吐周期6个月。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优化方案下,注气吞吐后总产油量4774t,采出程度达4%,对比衰竭开采增产油量3711t。(5)稠油注天然气吞吐增油的主要机理有:注入的天然气与储层原油相互作用,降低原油黏度、使原油体积膨胀、萃取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形成内部溶解气驱等。

路淇安[10](2019)在《CO2吞吐开采页岩油的增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页岩油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占全世界可采原油储量的10%,开采潜力巨大。现有页岩开发技术多为水平井水力压裂等,压裂后存在初始产量高但是递减快,采收率低等问题,实际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因此亟待寻求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新方式。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温室气体埋存措施的响应和对页岩开发的进一步探究,利用CO2吞吐技术已成为一种提高压裂后页岩储层采收率的新方法。注入的CO2能够与页岩油相互作用,有效增加原油的流动能力,起到较好的开采效果。但CO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和具体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充分调研页岩油现有开发技术和注CO2技术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对CO2性质进行测试分析,并根据Eagle Ford地层原油情况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油复配,对目标页岩油藏流体的PVT参数、流体组分进行划分,有效减小了组分模型模拟运算时间。通过相互作用实验(原油膨胀实验、扩散实验、最小混相压力试验)探究了页岩油注CO2时的膨胀现象和作用机理。提出室内页岩油注CO2吞吐的一整套实验流程,对各个吞吐轮次下不同操作条件对页岩油采出程度的影响情况进行探究,并通过核磁共振微观实验对不同吞吐轮次下,不同岩心孔隙的可动油采出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CO2在吞吐页岩油不同阶段的增产机理。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际CO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参数进行论证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操作时间内,较短的焖井时间能使岩心保持较高的压力梯度,从而实现较高的采收率,但焖井时间过长时,驱油能力会逐渐失去优势,造成经济和材料的浪费,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一个最优的焖井时间;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包括:当二氧化碳与原油的混相压力(MMP)低于最小值时,主要作用机理为油相膨胀、粘度降低和气油置换,在高于最小混相压力时,二氧化碳和石油发生混相,导致二氧化碳进入充油孔隙空间的障碍毛细管压力为零,从而提高了局部驱替效率,混相条件是进行CO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最佳条件。如何提高CO2与原油的混相能力,增强CO2吞吐过程中对孔道中原油的携带能力,对于扩大CO2吞吐在提高页岩油采收率中的应用,加快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LPG吞吐开采稠油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PG吞吐开采稠油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力火驱效果影响因素及热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力火驱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2.1 重力火驱数值模型建立
    2.2 油藏地质因素的影响
        2.2.1 储层厚度
        2.2.2 孔隙度
        2.2.3 渗透率
        2.2.4 含油饱和度
        2.2.5 纵横渗透率之比
        2.2.6 粘度
        2.2.7 影响因素整体分析
    2.3 开发工程因素的影响
        2.3.1 整体规律分析
        2.3.2 单指标极差分析
        2.3.3 多指标方差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阶段特征及热管理方法
    3.1 重力火驱阶段划分
    3.2 点火启动阶段特征及热管理
        3.2.1 合理注气速度确定
        3.2.2 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点火效果
        3.2.3 低含油饱和度下的点火措施优选
    3.3 径向扩展阶段特征及热管理
        3.3.1 合理提速幅度的确定
        3.3.2 排气井防止火窜
    3.4 稳定推进阶段特征及热管理
        3.4.1 稳定燃烧前缘模型建立
        3.4.2 水平井趾端距注气井距离
    3.5 热管理决策流程
    3.6 小结
第四章 利用老井的重力火驱热管理研究
    4.1 矿场开采面临的问题
    4.2 直井侧钻重力火驱影响因素取值范围
        4.2.1 地质因素取值范围
        4.2.2 开发因素取值范围
    4.3 建立直井侧钻重力火驱回归方程
        4.3.1 CMOST敏感性分析
        4.3.2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
    4.4 厚层块状稠油油藏热管理效果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理论模型及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研究现状
        1.2.1 稠油蒸汽驱
        1.2.2 蒸汽驱中后期存在问题对策
        1.2.3 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蒸汽驱中后期递减注热及实施模式
    2.1 蒸汽驱油藏中蒸汽带描述
        2.1.1 超覆蒸汽带下行式驱替
        2.1.2 蒸汽带数学方程
    2.2 蒸汽驱中后期变速注热速率方程
        2.2.1 蒸汽驱初期合理注热速率
        2.2.2 蒸汽驱中后期递减注热速率
    2.3 蒸汽驱中后期变速注热实施模式
        2.3.1 不停注变速注热模式
        2.3.2 间歇注热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理论模型
    3.1 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可行性理论证明
        3.1.1 间歇注热可行性
        3.1.2 蒸汽驱中后期以间歇模式实施递减注热可行性
    3.2 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参数计算方法
        3.2.1 注热参数计算公式建立
        3.2.2 间歇注热参数计算程序
    3.3 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参数计算示例
        3.3.1 间歇注热现场试验案例概况
        3.3.2 间歇注热关键参数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理论实验验证
    4.1 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设计
        4.1.1 蒸汽驱物理模拟实验模型
        4.1.2 蒸汽驱物理模拟实验模型参数
    4.2 蒸汽驱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系统
        4.2.1 模型本体
        4.2.2 配套系统
    4.3 三维注蒸汽物理模拟实验过程
        4.3.1 三维模型填装及饱和
        4.3.2 实验运行与数据处理
    4.4 不同方式蒸汽驱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恒速连续蒸汽驱
        4.4.2 蒸汽突破后递减注热蒸汽驱
        4.4.3 蒸汽突破后间歇注热蒸汽驱
    4.5 小结
第五章 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实施方案优化
    5.1 齐40块蒸汽驱开发概况
        5.1.1 区块油藏特征
        5.1.2 区块开发效果
    5.2 井组选择及精细地质建模
        5.2.1 井组选择
        5.2.2 精细地质建模
    5.3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5.3.1 储量拟合
        5.3.2 生产动态拟合
    5.4 不同注热方案开发效果对比
        5.4.1 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方案设计
        5.4.2 不同注热方案效果对比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A 间歇注热参数计算程序代码

(3)稠油油藏超临界蒸汽吞吐技术机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现状
        1.2.2 超临界蒸汽热物性研究现状
        1.2.3 超临界蒸汽吞吐技术开发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区块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
    2.1 地层及构造特征
    2.2 储层特征
        2.2.1 储层岩石特征
        2.2.2 储层物性特征
    2.3 油藏类型
    2.4 油气藏流体特征及温压系统
        2.4.1 流体性质
        2.4.2 油藏压力和温度
    2.5 区块开发简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临界蒸汽吞吐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3.1 超临界蒸汽热物理性质研究
        3.1.1 超临界蒸汽的密度与比容变化特征
        3.1.2 超临界蒸汽的焓值变化特征
        3.1.3 超临界蒸汽的介电常数变化特征
    3.2 超临界蒸汽吞吐机理研究
        3.2.1 超临界蒸汽吞吐与常规蒸汽吞吐产油量对比
        3.2.2 原油族组分变化分析实验
        3.2.3 原油流变性研究实验
        3.2.4 超临界蒸汽吞吐与常规蒸汽吞吐温度及压力对比
        3.2.5 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
    3.4 不同超临界参数对驱油效率影响
        3.4.1 温压对驱油效率影响
        3.4.2 原油粘度对驱油效率影响
        3.4.3 渗透率级差对驱油效率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临界蒸汽吞吐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4.1 超临界蒸汽吞吐数值模型建立
        4.1.1 岩石流体物性分析
        4.1.2 油藏模型初始化
    4.2 储量及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4.2.1 储量拟合
        4.2.2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4.3 剩余油分布特征
    4.4 油藏物性参数敏感性分析
        4.4.1 油藏地质因素
        4.4.2 油藏开发因素
        4.4.3 正交优化实验主控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际区块开发效果评价与参数优选
    5.1 G21区块目前超临界注汽参数开发效果评价
        5.1.1 注汽温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5.1.2 注汽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5.1.3 注汽速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5.1.4 渗透率级差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5.1.5 回采水率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5.1.6 区块辅助效果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5.2 G21区块注汽参数优选
        5.2.1 注汽温度优选
        5.2.2 注汽压力优选
        5.2.3 注汽速度优选
        5.2.4 周期注汽量优选
    5.3 超临界蒸汽吞吐层、井优选研究
        5.3.1 根据温度损失进行选层
        5.3.2 根据油藏非均质性进行选层
        5.3.3 根据储层物性进行选层
        5.3.4 根据隔夹层厚度进行选层
        5.3.5 根据原油粘度进行选层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Y区块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蒸汽吞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油藏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
    2.1 地质概况
        2.1.1 地层层序
        2.1.2 构造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温压特征
        2.1.5 流体性质
    2.2 开发现状
第三章 工区油藏数值模拟
    3.1 地质模型的建立
        3.1.1 构造模型的建立
        3.1.2 属性模型的建立
        3.1.3 储量拟合
        3.1.4 地质模型粗化
    3.2 数值模型建立
        3.2.1 网格模型的建立
        3.2.2 流体模型的建立
        3.2.3 数值模型初始化
    3.3 储量及生产历史拟合
        3.3.1 储量拟合
        3.3.2 生产动态模型的建立
        3.3.3 单井历史拟合结果
        3.3.4 全区历史拟合结果
第四章 高周期吞吐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1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1.1 剖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4.1.2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4.2 剩余油分类及成因分析
        4.2.1 储层非均质性
        4.2.2 井网控制不住
        4.2.3 边水锥进过快
    4.3 高周期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研究
        4.3.1 油藏地质因素
        4.3.2 油藏开发因素
        4.3.3 主控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第五章 注采参数优化
    5.1 目前注采参数适应性评价
        5.1.1 全区生产动态分析
        5.1.2 单井生产动态分析
        5.1.3 全区开发特征分析
        5.1.4 单井开发特征分析
        5.1.5 边水油藏开发方式
    5.2 注采参数优化
        5.2.1 生产周期优化
        5.2.2 注采参数优化
        5.2.3 衰减期优化方案及结果
        5.2.4 衰减后期优化方案及结果
    5.3 氮气辅助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5.3.1 注氮量优化
        5.3.2 衰减期注氮方式优化
        5.3.3 衰减后期注氮方式优化
    5.4 综合优化方案及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W区块氮气辅助蒸汽吞吐转SAGD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研究现状
        1.2.2 稠油油藏氮气辅助蒸汽开发研究现状
        1.2.3 稠油油藏有机溶剂辅助蒸汽开发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W区块地质概况及生产现状
    2.1 地层层序
    2.2 构造特征
    2.3 储层特征
    2.4 油水分布特征
    2.5 油层温度和压力
    2.6 流体性质及油藏类型
    2.7 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3.1 储层建模数据准备
    3.2 三维构造模型
        3.2.1 层面模型
        3.2.2 构造模型
    3.3 沉积相模型
    3.4 三维属性模型
第四章 数值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4.1 油藏参数设置
    4.2 油藏模型初始化
        4.2.1 模型描述
        4.2.2 水体设置
    4.3 历史拟合
        4.3.1 全区拟合结果
        4.3.2 单井拟合结果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分类
    5.1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5.1.1 剖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5.1.2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5.2 剩余油分类及成因分析
        5.2.1 纵向上层间矛盾
        5.2.2 平面非均质性
        5.2.3 边水锥进过快
    5.3 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研究
        5.3.1 油藏地质因素
        5.3.2 油藏开发因素
        5.3.3 正交优化实验主控因素分析
第六章 蒸汽吞吐注采参数及氮气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6.1 历史生产动态分析
        6.1.1 蒸汽吞吐产量递减规律
        6.1.2 全区注入产出分析
        6.1.3 全区开发特征分析
        6.1.4 单井生产动态分析
        6.1.5 单井产量递减规律
    6.2 W区块蒸汽吞吐注采参数优化
        6.2.1 W区块注汽强度计算
        6.2.2 W区块采液强度计算
        6.2.3 前三周期注采参数优化
        6.2.4 后六周期注采参数优化
    6.3 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注采参数优化
        6.3.1 氮气辅助蒸汽吞吐作用机理
        6.3.2 周期注氮量及氮气注入方式优化
        6.3.3 注氮间隔期优选
    6.4 生产效果预测
第七章 蒸汽吞吐后续转SAGD开发方案研究
    7.1 蒸汽吞吐转SAGD时机研究
    7.2 注入介质辅助SAGD作用机理
    7.3 辅助SAGD技术注入介质优选
        7.3.1 烟道气、烃类溶剂改善蒸汽驱油效果物理实验研究
        7.3.2 烟道气、烃类溶剂改善SAGD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7.3.3 基于地质情况的注入介质优选
        7.3.4 烃类溶剂种类优选
    7.4 SAGD直井-水平井部署方式优选
        7.4.1 直井-水平井组合方式
        7.4.2 直井-水平井垂向距离优选
        7.4.3 水平段长度优选
    7.5 正交实验优化注采参数
    7.6 生产效果预测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火驱效果主控因素分析及调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火驱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火驱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火驱调控技术研究现状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火驱生产特征分析
    2.1 火驱驱油机理
    2.2 储层区带特征
    2.3 火驱生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驱效果地质主控因素分析
    3.1 火驱数值模型
    3.2 地质因素对火驱的影响
        3.2.1 含油饱和度
        3.2.2 孔隙度
        3.2.3 储量系数
        3.2.4 渗透率
        3.2.5 油层厚度
        3.2.6 黏度
        3.2.7 流动系数
        3.2.8 地层倾角
        3.2.9 地层压力
    3.3 火驱开发经济界限指标研究
        3.3.1 火驱开发经济指标
        3.3.2 火驱开发经济界限
    3.4 火驱影响因素筛选标准
        3.4.1 储量系数筛选流程
        3.4.2 经济界限筛选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驱效果开发主控因素分析
    4.1 井网类型分析
        4.1.1 线性井网
        4.1.2 面积井网
        4.1.3 两种模式的优缺点
    4.2 注气参数分析
        4.2.1 注气速率
        4.2.2 排注比
    4.3 射孔层位分析
        4.3.1 均质油层
        4.3.2 正韵律油层
        4.3.3 反韵律油层
    4.4 火驱效果影响因素排序
        4.4.1 灰色关联分析法
        4.4.2 影响因素排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驱调控对策研究
    5.1 燃烧状态调整
        5.1.1 调整空气通量
        5.1.2 湿式燃烧
    5.2 平面波及调整
        5.2.1 吞吐引效
        5.2.2 外围接替
        5.2.3 移风接火
    5.3 纵向波及调整
        5.3.1 高渗通道避射
        5.3.2 水平井捕捉油墙
    5.4 火驱动态诊断及调控流程
        5.4.1 火驱动态诊断
        5.4.2 火驱调控流程
    5.5 火驱调控实例
        5.5.1 区块概况
        5.5.2 开发面临的问题
        5.5.3 火驱调控效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稠油油藏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可行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气研究现状
        1.2.2 泡沫油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1.2.3 泡沫油微观实验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方法可行性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装置及步骤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实验特征
        2.3.2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过程的可行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实验影响因素研究
    3.1 气体组分的影响
    3.2 压降速度的影响
    3.3 蚯蚓洞的影响
    3.4 围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微观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衰竭降压采油微观实验
        4.3.2 产出气吞吐微观实验
        4.3.3 最佳比例混合气体吞吐微观实验
        4.3.4 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微观实验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筛管+盲管完井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稠油油藏开采技术现状
    1.2 水平井完井方式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蒸汽吞吐稠油油藏岩石物性变化研究
    2.1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2.2 蒸汽吞吐油藏物性变化研究
        2.2.1 高温流体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2.2.2 温度对岩石物性的影响
        2.2.3 压力对岩石物性的影响
    2.3 油藏地质模型建立
    2.4 蒸汽吞吐油藏岩石物性变化数值模拟研究
第3章 水平井筛管+盲管完井笼统注汽注采规律研究
    3.1 油藏参数影响规律
        3.1.1 渗透率级差
        3.1.2 地层厚度
        3.1.3 高渗段宽度
        3.1.4 高渗段厚度
        3.1.5 高渗段位置
        3.1.6 稠油粘度
    3.2 水平井参数影响规律
        3.2.1 完井长度
        3.2.2 井距
    3.3 敏感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水平井筛管+盲管完井分段注汽注采规律研究
    4.1 分段注汽效果研究
    4.2 油藏参数影响规律
        4.2.1 渗透率级差
        4.2.2 地层厚度
        4.2.3 高渗段宽度
        4.2.4 高渗段厚度
        4.2.5 高渗段位置
        4.2.6 稠油粘度
    4.3 水平井参数影响规律
        4.3.1 井距
        4.3.2 完井长度
    4.4 敏感性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水平井筛管+盲管完井分段注汽优化研究
    5.1 分段注汽管柱结构优化
    5.2 盲管优化
        5.2.1 盲管段位置优化
        5.2.2 盲管长度优化
        5.2.3 盲管个数优化
    5.3 注汽参数优化
        5.3.1 注汽时机优化
        5.3.2 注汽量优化
    5.4 敏感性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G区块稠油注气吞吐增产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稠油开发研究现状
        1.2.1 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研究
        1.2.2 稠油油藏注气吞吐国外研究概况
        1.2.3 稠油油藏注气吞吐国内研究概况
        1.2.4 注气吞吐增油机理
        1.2.5 注气吞吐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目标区块油藏概况
    2.1 区块地质简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储层物性
        2.1.3 油藏特征
    2.2 开发现状
        2.2.1 注水开发情况
        2.2.2 措施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稠油注天然气动态混溶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及样品测试
        3.1.1 实验目的
        3.1.2 原油组分测试
        3.1.3 原油物性测试
        3.1.4 注入气体性质
    3.2 实验内容及条件
    3.3 实验设备及流程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稠油流体注气相态及混相性特征
    4.1 拟组分划分
    4.2 注气膨胀实验拟合
    4.3 临界参数确定
    4.4 注天然气后地层流体相态特征研究
    4.5 最小混相压力数值模拟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G区块注气吞吐介质筛选及主控因素研究
    5.1 机理模型建立
    5.2 储层厚度的影响
    5.3 油藏埋深的影响
    5.4 原油黏度的影响
    5.5 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5.6 储层纵向韵律的影响
    5.7 储层倾角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G区块油藏注天然气吞吐数值模拟评价
    6.1 注气吞吐机理模型建立
        6.1.1 注气吞吐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6.1.2 流体相渗曲线
    6.2 注天然气吞吐方案优化设计
        6.2.1 注气量
        6.2.2 注气速度
        6.2.3 焖井时间
        6.2.4 日产液量
        6.2.5 吞吐周期
        6.2.6 注气时机
        6.2.7 推荐方案
    6.3 注气量调整影响研究
        6.3.1 周期注气量对吞吐效果的影响
        6.3.2 注入顺序对吞吐效果的影响
        6.3.3 周期注气量调整对吞吐效果的影响
    6.4 最优方案指标预测
    6.5 注天然气吞吐机理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CO2吞吐开采页岩油的增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页岩油现有开发工程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CO_2-烃类体系性质研究
    2.1 CO_2的物理化学性质
        2.1.1 CO_2的相态特征
        2.1.2 CO_2的密度
        2.1.3 CO_2的粘度
        2.1.4 CO_2的溶解度
    2.2 页岩油相态特征研究
        2.2.1 页岩油性质特征
        2.2.2 页岩地层流体p-T性质研究
        2.2.3 流体组分测试和拟组分划分
    2.3 CO_2在页岩油中的扩散性研究
    2.4 CO_2-页岩油的膨胀性实验
    2.5 CO_2-页岩油最小混相压力试验测定
        2.5.1 实验设备及实验条件
        2.5.2 实验步骤
        2.5.3 实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CO_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实验研究
    3.1 CO_2吞吐实验
        3.1.1 实验条件
        3.1.2 实验操作过程
        3.1.3 实验结果分析
    3.2 核磁共振微观实验研究
    3.3 CO_2吞吐页岩油的增产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
    4.1 CO_2吞吐数值模型的建立
    4.2 CO_2吞吐实验数据的拟合
    4.3 CO_2吞吐参数敏感性分析
        4.3.1 焖井压力的影响
        4.3.2 吞吐轮次的影响
        4.3.3 CO_2扩散系数的影响
        4.3.4 不同操作方案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LPG吞吐开采稠油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力火驱效果影响因素及热管理方法研究[D]. 李乐泓.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理论模型及方案优化研究[D]. 郭玲玲.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3]稠油油藏超临界蒸汽吞吐技术机理及应用[D]. 韩爽.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Y区块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D]. 于伟男.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W区块氮气辅助蒸汽吞吐转SAGD数值模拟研究[D]. 王朔.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火驱效果主控因素分析及调控对策研究[D]. 白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7]稠油油藏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可行性实验研究[D]. 赵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筛管+盲管完井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研究[D]. 佟利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G区块稠油注气吞吐增产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D]. 江铭.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CO2吞吐开采页岩油的增产机理研究[D]. 路淇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  ;  

LPG吞吐稠油采收率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