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消费到可持续消费(论文文献综述)
陈希琳,许亚岚,张军红[1](2021)在《聚力新消费 助力“双循环”》文中研究说明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消费一直充当"稳定器"和"压舱石"的角色,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稳步提升"保驾护航"。文件频发,政策频出,消费经济愈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可持续消费未来可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释放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在消费升级的大路上,消博会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顾典[2](2021)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传统的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作用在逐渐弱化。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十分明确。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较难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再难对经济发展形成先前那么显着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提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方向。他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提高的动力机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研究,同时选择某个产业对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进一步验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分别存在什么影响,并且比较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这两个视角进行研究时有什么异同。本文探寻产业结构与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针对这两组对象之间的间接影响进行专门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的重要创新点;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的绿色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绿色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绿色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本文共分八个章节,按逻辑顺序逐步展开。第一章为导论,按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对当前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分析,从而引出了生态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有关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提高与我们强调的五大发展理念里的协调发展是统一的,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定要经历的过程;第二部分陈述了选题意义,选题正确是文章有价值的前提;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说明了该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内容。导论这一章提纲挈领地讲述了本论文存在的价值,以及主体部分将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开展研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以下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或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或生态效率之间的间接影响。在通常的研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概念。生态效率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西方最早开始对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国内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生态福利绩效源于福利的概念,诸大建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见仁见智,总体来讲趋于更加科学与全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原本是不同的研究范畴,对它们的研究看似诞生于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都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发展方向。为此发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间接影响并加以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在综述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研究方向。第三章是经典理论及相关理论分析。本章分两大部分,首先分析了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经典理论,然后对本文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有关理论分析。产业结构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克拉克、库茨涅兹、霍夫曼、钱纳里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效率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鲍尔丁、科斯坦萨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福利绩效理论部分介绍了Daly、诸大建等中外学者的观点。这些经典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的闪光点,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学者,为相关的经济学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以这些经典理论为基础,计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指标就有了理论依据。而且本章后面的相关理论分析与这些经典理论一脉相承。这些理论分析针对的是解决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的对应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乃至他们之间的间接影响的剖析。本章为全文的理论打下基础,从而保证文章的出发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第四章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并且对生态经济的两个指标视角下的脱钩和收敛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干春晖[1]倡导的泰尔指数是计算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较好的方法,而刘伟[2]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也是较好的计算方式。本文利用DEA多阶段方法对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本人借鉴诸大建[3]的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梯度现象,产业结构高级化东部地区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生态效率、生态福利视角下的脱钩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脱钩的衡量方法。虽然我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通过收敛性分析告诉我们,只要努力生态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是可以实现的。第五章内容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生态效率对应关系的实证分析[4],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排除了内生性。为了提高生态效率,在全国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比较显着的差异。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一阶滞后效应,不同的地区控制变量影响的显着性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存在空间影响。同时本章还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生态化的内在需要和导向,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生态福利绩效就不难理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生态福利绩效也相应地处于不同的趋势。一般来讲,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生态福利绩效还没有跨过拐点,那么生态福利绩效还将继续下行。当生态福利绩效跨过了这个拐点,生态福利绩效就将重拾升势,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生态福利绩效的良性循环。在此章处于第五章和第七章之间,是本文主干承上启下的部分。通过stata分析,本章发现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有显着的对应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适当的调整,为生态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本文还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本章内容也为第七章探索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间接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第六章是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子信息技术、金融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利用有促进作用,从而间接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相比较这些产业,在国内清洁能源相关的经济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是空白。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借鉴与分析了他人选取的控制变量,发现虽然个别指标也较有代表性,但总体来看还是不够宏观与全面。所以本文尽量挑选最权威、最能涵盖清洁能源整体效果的数据,在实证后得出结论:清洁能源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清洁能源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我们可以通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来提升影响机制的作用。本章还利用倍差法对清洁能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前文分析结论一致。此外本章另外一部分是验证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来讲促进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占比提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而这些间接影响效应的提升进而又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的进一步改善[5]。同时,本章还针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这两种因素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和、DID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二者可以互不干扰、因地施策。第七章是国际经验分析。本章旨在从他国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成功及不足之处。本文还对美国休斯顿和德国鲁尔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这两个案例对中国来讲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的中西部等地区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过程。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地区的成功转型对中国现阶段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第八章是本文结论的总结。本文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理论,二是计算了生态福利绩效、生态效率、产业结构的状态指标(含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是定量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四是对前人没有专门研究的领域清洁能源进行了定量分析。作为政策咨询,本文认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强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培养。在东部地区需要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和输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本文还呼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循环经济,提高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从而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更加协调快速的优化发展。
曹田田[3](2021)在《新媒体语境下可持续时尚的创新扩散研究》文中认为时尚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力量,从多个层面反映着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的演进过程。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现象使得可持续发展观被提出并指导实践,可持续时尚这一观念便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可持续时尚不仅是一种创新的观念,也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创新的实践,影响着个人的消费行为、环境的保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经济的发展,其创新扩散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结合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可持续时尚在扩散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阻碍。本研究基于上述的时代背景,将可持续时尚视为一种创新的观念和风潮,从埃弗雷特·M.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视角出发,立足于可持续时尚相关议题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实证分析,观察其扩散的现状,主要包括扩散呈现的特征与潜在采纳者的行为表现这两个方面,最后总结出共性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的传播策略。可持续时尚的扩散在新媒体平台呈现出二级传播的特点,因此实证研究的路线便是从大众传媒到意见领袖,选取具有大众传媒属性的时尚杂志《VOGUE》和具有影响力的时尚类KOL为实证研究的主体,分析二者在新媒体平台上对于可持续时尚做了何种传播扩散,有着怎样的特征与共同问题。本研究将使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深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使得研究在科学的论证和推理下展开,以严谨有序地探索可持续时尚在新媒体平台的创新扩散。研究结果显示,可持续时尚的传播还处于创新扩散的早期阶段,扩散缓慢且采纳人数较少,但是却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其在新媒体平台扩散的实证探索,本研究创新性地发现,可持续时尚议题传播的内容商业属性明显,传播的对象并不以年轻群体为主,传播的频次较少。媒体和KOL对可持续时尚的议程设置影响着用户的采纳过程,展现出独有的创新决策行动。除了创新扩散理论,本研究还综合运用了议程设置、信息茧房、符号消费等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理论,以更好的分析和把握可持续时尚相关议题在新媒体平台扩散过程中呈现出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将原本未成体系的感性认识总结为理性知识,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推动可持续时尚的创新扩散。
颜甜[4](2021)在《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研究 ——以美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理念的迅猛发展,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改变。与此同时,体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使品牌体验成为品牌市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众多品牌都开始积极谋求体验升级。随着社会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家电品牌的认同感逐渐超出对产品功能和服务的基本关注,可持续品牌的建设将代表着家电品牌未来发展的潮流。本课题关注家电品牌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并试图为消费者构建由品牌的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线上消费体验。在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下,对消费者在家电品牌线上消费体验中的体验触点和体验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从品牌可持续价值传播的角度,对倡导和鼓励可持续消费的绿色营销互动设计进行思考,寻找出可持续责任感赋能家电线上消费体验创新的合适途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首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和界定,梳理品牌与线上消费体验的关系,挖掘出可持续设计驱动家电品牌体验升级的重要价值。然后从功能、信息和视觉感知三个层面对知名家电品牌三星和博世的线上商城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当前家电品牌线上商城中由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功能与服务体验的设计优势与不足,并探讨和归纳可持续视角下的品牌线上消费体验趋势。在用户调研阶段,采用用户访谈法、深度访谈法、问卷法对用户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收集目标人群在线上消费体验触点中的痛点和需求,并按照用户对可持续消费的认知程度和行为特征,构建了领跑型、潜在行动型和低认知型用户角色模型,针对不同类型用户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模式挖掘其消费体验需求。最后,根据洞察聚类分析的维度,梳理出指导后续研究工作的设计思路,并对产品和设计进行定义。继而有针对性的从功能信息、交互体验、营销互动三个方面制定设计策略,指导设计方案的输出。在强调可持续属性的功能信息设计方面: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辅助,帮助用户快速决策;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呈现品牌和产品的可持续属性内容;对涉及专业参数的内容进行简明易懂的说明;强化可持续属性信息的视觉感知,凸显其信息特质。在提升可持续消费体验的交互体验设计方面:提供多条通向目标内容的路径;建立清晰的页面信息架构和层级;采取凸显可持续理念特色的交互方式呈现功能和服务信息;采用劝导式设计的形式提升情感化体验。在品牌的营销互动方面:在线上营销物料的设计中表达品牌对环境和社会的态度;从不同阶段的消费需求和奖励机制入手,设计鼓励用户分享的情感化绿色营销互动内容。最后对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家电线上零售平台进行创新设计,设计对象主要包括美的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通过梳理家电线上零售系统中的相关体验触点,得出可持续责任感驱动家电线上消费体验创新的设计路径,最终完成由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的界面交互设计。
胡钰雯[5](2021)在《“无废城市”对接可持续消费需求的时尚生态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邱国鹏,王林[6](2020)在《观念、态度、立场:知识网络时代的设计思考》文中认为知识网络时代的设计是集技术、艺术、文化和商业于一体,处在全球信息网络环境中的创新设计。其呈现出设计服务向服务设计转化、设计"以人为本"到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提升、生态设计到可持续设计服务拓展的特征。本文以设计为人类创造更多样性的生产和更美好的生活模式,不仅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其自身的立场正在悄然改变。在这样的前提下,思考设计的观念、态度、立场,无疑为设计在更宽广背景下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机遇的可能。
宋明玉[7](2020)在《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基石、社会进步的人才基础,其消费价值观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整体价值观,同样对于高校、社会的发展等均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社会调查及文献研究的方式,以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基本现状为研究脉络,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及可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形成与发展提供部分参考。首先,本文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归纳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存问题。如过分追求消费满足感且享乐欲望强烈、普遍用物质消费衡量人生价值、消费责任感意识淡薄以及消费观念与传统美德存在偏差等。上述问题的出现不仅不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不利于家庭状况稳定发展、不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高校校园以及不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等。其次,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存问题的原因。如,不良消费思想的引导、不良商家的引导、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未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环境;家长的不良示范、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以及过度溺爱等从家庭的角度没有对大学生正确消费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同学间的不良攀比、高校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缺乏以及高校对勤俭节约精神宣传力度不足等从高校的角度没有对大学生正确消费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及教育作用;自主消费心理过强以及诱惑抵御能力不足等是大学生自身导致消费价值观存在偏差的根源所在。最后,本文提出了改善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具体建议。如,社会层面本文提出了倡导健康消费、加强商家宣传管控以及普及可持续消费理念等建议;家庭层面本文提出了为大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渗透式培养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以及宠而不溺等建议;学校层面,本文提出了杜绝学生间的不良攀比、引进消费价值观及理财方面教学内容以及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精神等建议;大学生自身方面,本文提出了形成健康消费心理以及增强价值评判能力等对策建议。
马鑫[8](2020)在《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类社会进入新时代,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要推动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消费作为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一种经济型、健康型、生态型的消费范式,亦是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于是,本文以“公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系列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背景阐述、理论探源、概念解读、现状分析、问题归纳、原因考究等环节的基础研究,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背景环境、整体状况、现实情况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成熟研究经验及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社情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其中,就文章的行文逻辑和整体结构而言:首先,在分析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及思路、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概述,主要内容包括对消费观、绿色消费观、公众绿色消费观等概念地解读和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理论基础地阐述。其次,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既包括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所取得的成绩,又包括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中取得的成绩主要有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相关措施不断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社会参与不断拓展、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法律政策不断出台等,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则有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客体协调性较差、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实际效果不均衡、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成效考核办法缺失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客观、深入、系统地分析,主要包括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主体的责任意识淡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客体的成员构成复杂、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环境状况差距较大、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基础相对薄弱、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等,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策略方案提供了现实依据。再次,立足于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客观实际和培育目标,为确保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实践的顺利推进并取得理想效果,分别从突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主体的功能作用、注重公众绿色消费观客体的协调性、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体系及创建合理性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对策建议。最后,对本文整体的研究情况和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性地概括和总结。本文针对我国在推行绿色消费过程中存在或面临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出发,寻根探源,全面剖析问题的原因,并扎根理论、立足实践,为充分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促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引领绿色消费实践形成风尚,从而更好地发挥绿色消费的“生态效益”。
朱吟[9](2020)在《D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环保概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增加,绿色经营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巨大的联系。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如何能够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够兼顾绿色经济的管理模式。所以,很多公司开始选择研究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低投入和大型物流,注重绿色生产和运输方式,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又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达到节能,高效,少污染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企业形象。本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了D公司的现有管理体系,运用了PEST分析模型对D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D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基于D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包装所采用的材料欠环保、产品包装的回收率较低、产品制造产生环境污染高、产品回收流程对消费者不透明、产品的绿色物流占比不多等5个方面的问题,并挖掘产生问题的5个原因。基于三重底线理论,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优化D公司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并最终形成绿色供应链逆向物流的闭环。在优化方案的实施阶段,提出运用PDCA的戴明环的管理模式进行计划和实施,并从绩效评价体系等相应机制上保障优化方案的实施。本文采用三重底线理论的原则,从产品设计、产品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和产品物流5大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优化的方案,要求企业注重社会和环境指标的同时注重传统的财务指标。如果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向这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和持久的竞争优势。
李潇然,刘文玲,张磊[10](2017)在《置于社会实践研究框架中的可持续消费》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可持续消费转型面临的挑战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国,其城市中产阶级超过5亿人,在未来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随着广大农村人口消费潜力的释放,消费同生产活动一样成为中国人口与环境互动的主要形式。考虑到中国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中国必须及早倡导具有实质性效果的可持续消费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因此,近年来,围绕可持续消费的相关研究和政策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
二、从消费到可持续消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消费到可持续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1)聚力新消费 助力“双循环”(论文提纲范文)
可持续消费未来可期 |
打通供给端和需求端 |
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思想 |
新消费时代已来 |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 |
三、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
四、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
五、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二节 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
一、生态效率 |
二、生态福利绩效 |
三、其他生态有关理论 |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 |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经济耦合机制的研究综述 |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公式模型构建 |
第一节 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 |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 |
二、生态效率的发展规律 |
三、生态福利绩效的发展规律 |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四节 理论模型构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核心变量测度及生态经济指标的脱钩收敛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一、方法的选择 |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
三、产业结构测度结果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生态效率 |
一、方法的选择 |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
三、测度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中国生态福利绩效 |
一、方法选择 |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
三、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脱钩分析 |
一、生态效率脱钩分析 |
二、生态福利绩效脱钩分析 |
第五节 收敛性分析 |
一、生态效率收敛性分析 |
二、生态福利绩效收敛性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耦合及解耦分析 |
一、耦合分析 |
二、解耦分析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
二、模型的设立 |
第三节 基本效应的实证分析 |
一、单位根检验 |
二、变量处理及实证分析 |
第四节 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的间接影响分析 |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
二、第二产业比重的间接影响分析 |
三、互联网的间接影响分析 |
四、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间接影响分析 |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
二、循环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
三、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
四、城镇化的间接影响分析 |
第三节 生态效率视角清洁能源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
一、清洁能源生态效率门槛效应研究 |
二、DID分析 |
第四节 生态福利绩效视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
一、门槛效应研究 |
二、DID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优劣 |
第二节 某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
一、美国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
二、德法英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
三、日本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
第三节 国际案例分析及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第三节 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简历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3)新媒体语境下可持续时尚的创新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2 关键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时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创新扩散理论 |
2.2.2 议程设置理论 |
2.3 研究路径 |
2.3.1 双微平台 |
2.3.2 关键词抓取 |
3 可持续时尚在新媒体平台扩散的实证研究 |
3.1 可持续时尚在VOGUE平台的媒介呈现 |
3.1.1 VOGUE的双重属性 |
3.1.2 样本选取与类目编码 |
3.1.3 研究发现 |
3.2 时尚类KOL对可持续时尚的扩散特征 |
3.2.1 时尚类KOL的重要性 |
3.2.2 样本选取与属性介绍 |
3.2.3 研究发现 |
3.3 本章总结 |
4 用户对可持续时尚扩散的采纳表现 |
4.1 认知阶段:充满问号的用户 |
4.2 说服阶段:正向的用户互动减弱创新的不确定性 |
4.3 决定阶段:商业化传播使得可持续时尚更加落地 |
4.4 实施确定阶段:用户再传播行为充满惰性 |
4.5 本章总结 |
5 可持续时尚在新媒体平台扩散的问题与对策 |
5.1 可持续时尚在扩散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扩散广度深度不足 |
5.1.2 潜在采纳者的认知互动不够 |
5.2 可持续时尚在扩散中的对策 |
5.2.1 加强媒体扩散的体系化与个性化 |
5.2.2 提升潜在采纳者的互动与践行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研究 ——以美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驱动国际品牌升级的发展趋势 |
1.1.2 品牌可持续理念是中国家电品牌升级的关键抓手 |
1.1.3 线上体验是重塑可持续家电品牌升级的主要途径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可持续设计与品牌的相关研究 |
1.3.2 品牌与线上体验设计的相关研究 |
1.3.3 可持续品牌的相关案例及应用 |
1.3.4 归纳总结 |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可持续理念及家电线上消费体验的相关概念及设计现状 |
2.1 可持续理念的发展与品牌应用 |
2.1.1 可持续的概念及发展 |
2.1.2 可持续理念在零售品牌体验中的应用及特性 |
2.1.3 可持续理念在品牌体验升级中的价值 |
2.2 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现状 |
2.2.1 线上消费体验设计与品牌 |
2.2.2 家电类品牌线上消费体验的内容 |
2.2.3 家电类品牌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的发展 |
2.3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分析 |
2.3.1 分析与比较的维度拟定 |
2.3.2 三星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分析 |
2.3.3 博世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分析 |
2.3.4 可持续责任感视角下家电线上消费体验的现状与问题 |
2.3.5 可持续责任感视角下家电线上消费体验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调研分析 |
3.1 用户调研的策划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内容 |
3.1.3 调研方法 |
3.2 用户初步访谈 |
3.2.1 用户访谈概述 |
3.2.2 用户访谈实施流程 |
3.2.3 用户访谈调研过程 |
3.2.4 目标用户初步访谈洞察导出 |
3.3 问卷调研 |
3.3.1 问卷设计和制作 |
3.3.2 问卷调研的实施 |
3.3.3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3.4 典型用户深度访谈 |
3.4.1 用户深度访谈的设计 |
3.4.2 用户深度访谈的记录 |
3.4.3 用户深度访谈的洞察导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策略 |
4.1 洞察导入 |
4.1.1 洞察聚类与归纳 |
4.1.2 设计的初步想法 |
4.1.3 用户角色模型的构建 |
4.2 产品定义概述 |
4.2.1 设计方向确定 |
4.2.2 功能内容导出 |
4.2.3 场景故事构建 |
4.3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策略构建 |
4.3.1 强调产品可持续属性的信息设计策略 |
4.3.2 提升可持续消费体验的交互设计策略 |
4.3.3 贴合可持续价值理念的品牌营销设计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 |
5.1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系统概述 |
5.1.1 家电线上零售触点规划 |
5.1.2 家电线上零售系统图 |
5.1.3 家电线上零售服务蓝图 |
5.2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系统功能层级分析 |
5.2.1 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的功能关系定位 |
5.2.2 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卡片分类 |
5.2.3 功能组和层级定义 |
5.3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平台信息交互设计 |
5.3.1 产品信息架构设计 |
5.3.2 主要场景页面交互原型设计 |
5.3.3 产品核心流程设计 |
5.4 原型评估与测试 |
5.4.1 测试过程 |
5.4.2 测试结果 |
5.4.3 原型迭代与再测试 |
5.5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系统的视觉呈现 |
5.5.1 界面视觉风格定位与情感叙事 |
5.5.2 移动端APP主界面视觉设计 |
5.5.3 PC端网页主界面视觉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二:图片与表格来源 |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6)观念、态度、立场:知识网络时代的设计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观念:从设计服务到服务设计 |
二、态度:从设计“以人为本”到设计为人民服务 |
三、立场:从生态设计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
(7)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相关理论概述 |
2.1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相关概念 |
2.1.1 消费及大学生消费概念界定 |
2.1.2 价值观及消费价值观概念界定 |
2.1.3 大学生消费特点 |
2.2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2.2 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理论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存问题及影响 |
3.1 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存问题分析 |
3.1.1 过分追求消费满足感 |
3.1.2 物质消费衡量人生价值 |
3.1.3 消费责任感意识薄弱 |
3.1.4 消费观念与传统美德存在偏差 |
3.2 当代大学生不当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
3.2.1 不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
3.2.2 不利于家庭状况稳定发展 |
3.2.3 不利于校园和谐稳定 |
3.2.4 不利于自身全面发展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社会因素 |
4.1.1 不良消费思想的引导 |
4.1.2 不良商家的诱导 |
4.1.3 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 |
4.2 家庭因素 |
4.2.1 家长的不良示范 |
4.2.2 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
4.2.3 过度溺爱 |
4.3 学校因素 |
4.3.1 同学间的不良攀比 |
4.3.2 高校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缺乏 |
4.3.3 高校对勤俭节约精神宣传力度不足 |
4.4 大学生自身因素 |
4.4.1 自主消费心理过强 |
4.4.2 诱惑抵御能力不足 |
第5章 改善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对策建议 |
5.1 社会层次相关建议 |
5.1.1 倡导健康消费 |
5.1.2 加强商家宣传管控 |
5.1.3 普及可持续消费理念 |
5.2 家庭层次相关建议 |
5.2.1 为大学生树立良好消费榜样 |
5.2.2 渗透式培养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
5.2.3 宠而不溺 |
5.3 学校层次相关建议 |
5.3.1 杜绝学生间不良攀比行为 |
5.3.2 引进消费价值观及理财方面教学内容 |
5.3.3 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精神 |
5.4 大学生自身层次相关建议 |
5.4.1 形成健康消费心理 |
5.4.2 增强价值评判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基础理论概述 |
2.1 公众绿色消费观的相关内涵阐释 |
2.1.1 消费观 |
2.1.2 绿色消费观 |
2.1.3 公众绿色消费观 |
2.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2.2 中国传统“崇俭”消费思想 |
2.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2.2.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现状分析 |
3.1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取得的成绩 |
3.1.1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 |
3.1.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相关措施不断加强 |
3.1.3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社会参与不断拓展 |
3.1.4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法律政策不断出台 |
3.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3.2.1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
3.2.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客体协调性较差 |
3.2.3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实际效果不均衡 |
3.2.4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体系不健全 |
3.2.5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成效考核办法缺失 |
3.3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主体的责任意识淡薄 |
3.3.2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客体的成员构成复杂 |
3.3.3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环境状况差距较大 |
3.3.4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基础相对薄弱 |
3.3.5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
4.1 突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主体的功能作用 |
4.1.1 政府主导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 |
4.1.2 企业服务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 |
4.1.3 第三方主抓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 |
4.2 注重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客体的协调性 |
4.2.1 加强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的普及教育 |
4.2.2 掌握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特殊性 |
4.2.3 谋求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平衡性 |
4.3 加强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环境建设 |
4.3.1 营造良好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环境氛围 |
4.3.2 建立完善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环境设施 |
4.3.3 消解外部因素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环境的冲击 |
4.4 建立健全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制度体系 |
4.4.1 树立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政策导向 |
4.4.2 完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法律保障 |
4.4.3 严格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监督管理 |
4.5 创建合理性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成效考核评价体系 |
4.5.1 确立合理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成效考核标准 |
4.5.2 建立有效的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成效考核执行办法 |
4.5.3 加强对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成效考核结果的复核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D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供应链相关理论 |
2.1.1 供应链的起源与发展 |
2.1.2 供应链基础理论 |
2.1.3 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4 绿色供应链理论和传统供应链理论对比研究 |
2.2 企业绿色管理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三重底线理论 |
2.2.3 碳足迹理论 |
第3章 D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D公司概述 |
3.1.1 D公司简介 |
3.1.2 D公司管理体系 |
3.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第4章 D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4.1 D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现状 |
4.2 D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产品包装所采用的材料欠环保 |
4.2.2 产品包装的回收率较低 |
4.2.3 产品制造产生环境污染高 |
4.2.4 产品回收流程对消费者不透明 |
4.2.5 产品的绿色物流占比不多 |
4.3 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3.1 绿色包装材料研发不成熟 |
4.3.2 回收指示不明确 |
4.3.3 缺乏低能耗的加工工艺 |
4.3.4 对消费者缺乏绿色营销宣传 |
4.3.5 对绿色物流的理念不强 |
第5章 D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 |
5.1 继续深化原有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
5.2 D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内容 |
5.2.1 开发更环保的第三代可再生材料 |
5.2.2 开发智能化包装回收系统 |
5.2.3 加强绿色加工工艺 |
5.2.4 着重加大绿色营销的宣传教育 |
5.2.5 加强绿色物流和反向物流设计 |
5.3 D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前后对比和预期效果分析 |
第6章 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实施和保障 |
6.1 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 |
6.1.1 实施目标 |
6.1.2 实施程序 |
6.1.3 实施重点 |
6.2 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的保障 |
6.2.1 绩效保障 |
6.2.2 人力保障 |
6.2.3 技术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0)置于社会实践研究框架中的可持续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当前中国可持续消费转型面临的挑战 |
可持续消费研究面临的困难和进展 |
置于社会实践模型的可持续消费研究 |
四、从消费到可持续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力新消费 助力“双循环”[J]. 陈希琳,许亚岚,张军红. 经济, 2021(06)
-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D]. 顾典.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新媒体语境下可持续时尚的创新扩散研究[D]. 曹田田. 东华大学, 2021(11)
- [4]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研究 ——以美的为例[D]. 颜甜. 江南大学, 2021(01)
- [5]“无废城市”对接可持续消费需求的时尚生态设计[D]. 胡钰雯.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6]观念、态度、立场:知识网络时代的设计思考[J]. 邱国鹏,王林. 三明学院学报, 2020(04)
- [7]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宋明玉.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6)
- [8]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研究[D]. 马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D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D]. 朱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10]置于社会实践研究框架中的可持续消费[J]. 李潇然,刘文玲,张磊. 世界环境,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