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赵文玲

(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中学,甘肃省夏河县7471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331-01

摘要: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乃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的中去,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终极关怀

人文精神源于古代希腊,是在文艺复兴中同基督神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因甚少自由的人的观念,人文精神极为淡薄。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李政涛曾提出“有灵魂的教育”,他将之解释为: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即认为人必须超出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即从小我成为本体世界之大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这些都是对人文精神的较好阐述。

知识经济时代,以德育为首,强化人文教育更显示其特定的历史要求,语文学科是抵达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不可或缺的活动过程,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乃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的中去,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一、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是培养人文精神的载体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涵,从而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给学生的人生以底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是对学生的心理的滋养。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人、情、事、理,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负载着丰富多采的文化:人伦亲疏、人情意蕴、人世沧桑、人生阅历……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文以载道,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理解了这些人文内涵,才能更好地感悟到语言的表现力,更好地用语言表情达意。纵观古今,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往往是能折射出作家人格的魅力。没有人文的翅膀,创造的鸟儿无法自由飞翔。一个缺乏人文底蕴的作家不可能写出伟大优秀的作品;同样,一个缺乏人文底蕴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和创造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文精神是改造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的有力武器。它是引领我们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是照亮我们漫漫前途的耀眼明灯!翻开中学语文课本,一股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语文教学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一个个精神大师在和我们的学生对话,就是他们精神的引路人;那一篇篇充满情趣、富于青春气息的作文,就是学生们一双双飞翔天空的翅膀,就是他们向精神家园迈出的脚步;那课堂上的唇枪舌剑、连珠妙语,是学生们心灵中渗透出的清纯泉水。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我们读懂了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痛心、对人心不古的愤慨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的忧患。学习《劝学》,我们折服于荀子对人性挖掘的深刻、强调终身学习的超前意识,以及其优美壮丽的文字、激荡澎湃的行文气势。在《鸿门宴》里,我们发现了项羽的领袖人格的缺陷,中国传统政治的流氓特色;在《荷花淀》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情爱表达的隐讳、民族大义的高昂;在《陈情表》中,我们感动于孝道的真挚、深沉和执着;在《我很重要》中,我们我们领悟到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和个人人格尊重的追求与渴望。

有人说语文是气质,它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它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它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它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它还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还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胸襟,还是“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还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豪情,也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惋,也是“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有人说语文是性情,它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它是“却看妻子悉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热泪盈眶;它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拳拳深情,它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醉;它是“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坚贞不屈,它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激情豪迈;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慷慨悲歌,它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洒脱气概……

还有人说语文是胸怀,“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回乡路因关爱亲人而更显胆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游学人因志在万里而知音频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杯中酒因留恋缠绵而吐露芬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清江水因纯真友情而万里酣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陌路人因同病相怜而如交千年……从语文教科书到教学活动处处透视着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非它莫属。

二、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保证

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既传输自我良好的情感又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方面的、道德方面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以及体魄方面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警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的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人格力量。在学生在发挥出伟大而高尚的作用。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就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就应深刻领会“人文精神”的实质,在实践中体现它。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她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时时去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处处体现人文精神,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永远应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人文精神寻踪》,高瑞泉、袁进、张汝伦、李天纲,《读书》1994年4期

[2]华建武、蔡少军:《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钱江晚报》3月10日教育版。

标签:;  ;  ;  

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