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道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道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城市化道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道路,生产要素,城中村,特色,排外,拐点。

中国城市化道路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雅莉,姜义颖[1](2019)在《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目前已成为我国理论界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收缩、质疑、认识深化、加速、形成城市化区域6个阶段,从理论上总结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政府调控与市场积极性的协调、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的融合、城市集聚规模效应与宏观羁留效应的协整、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同步共进的四大创新特色。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化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蔡昉[2](2018)在《历史瞬间和特征化事实——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及其新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叁个历史瞬间(事件),分别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农业及农村产业中"退出"(exit),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流动"(mobility),以及在居住、就业、社会身份等方面"进入"(entry)城市及其部门和社会叁个角度,叙述了同时作为改革过程和发展过程的中国特色城市化。文章指出,中国以城市化为代表的改革和发展经验,可以回答下列问题并且解决一般的发展问题:第一,通过改革解决生产要素积累的激励问题和生产要素重新配置机制问题,把必要条件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第二,立足于劳动力重新配置从而促进更加充分就业,把改革、开放、发展和分享融为一体,由此获得全社会对改革的共识,使之得以持续推进;第叁,随着发展阶段变化,不断调整改革的重点,以保持和挖掘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国际经济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孙全胜[3](2018)在《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独特模式和科学发展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市化道路形成了独特模式,积极参与了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是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的,促进了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让制度变迁发挥了更大作用。中国城市化道路需要科学方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冒进态势,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就业水平。中国城市化不能重复欧美模式,必须节约资源,优化空间结构,引导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盘活闲置土地,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和管理水平,建构合理紧凑的空间结构,发展公共交通,注重集约发展,建设低碳社区和低碳新城,走循序渐进的生态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18年06期)

战洋,童小溪[4](2017)在《“城中村”与中国城市化的特殊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超大城市的内部和周边,出现了城中村的现象。城中村今后何去何从,现在被许多政策决策者和社会大众所关注。为了对城中村进行深入分析,有必要反思线性发展主义的城市化理论框架。目前,以城中村为对象的研究已经为数不少。一部分学者从城市研究的角度入手,着眼于城中村缺乏市政投入、公共设施差、低收入群体聚集等特点,将其看作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痼疾",认为这种空间是"城市角落""城市牛皮癣",是"脏乱差"的类贫民窟。概而言之,(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7年12期)

战洋,童小溪[5](2017)在《“城中村”与中国城市化的特殊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超大城市的内部和周边,存在数以百计的城中村。一般看来,城中村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反题,是城市化要消化和消灭的那部分。而事实上,如果跳脱线性发展主义的分析框架,我们会发现,城中村本身就是带着农民特色的城市化进程,而这一进程,服务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为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参与全球市场提供了保障。概而言之,城中村的现实,让我们发现中国语境下的多重二律背反:其一,农民成为城市化的主体,发展出来了以土地而非资本为核心的封闭性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一种反资本而不反市场的城市化。其二,这种抑制大资本的城市化,却并不是反资本主义的城市化,相反,它使得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更快更好地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刘林平,雍昕,唐斌斌[6](2017)在《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以积分制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推行的积分入户政策是一个精英选择制度,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对于入户城市处于观望状态。农民工所遭遇的制度安排是一种二元体制:劳动力流动的市场体制与劳动力社会保障的计划体制。积分入户制度是一种调节人口流动的计划体制,它追求的是城市的局部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平。在农民或农民工入户城市的过程中,容许他们理性、谨慎地进行选择,不搞高指标、强迫式的入户政策,既是对农民权利的尊重,也是城市化平稳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来源于《新视野》期刊2017年06期)

吴良镛,吴唯佳[7](2017)在《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当前世界快速的人口城市化、特大城市地区的浮现、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等特征,结合若干年开展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体会,提出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七条建议:①探寻有地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②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大中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③切实处理好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④积极保护,整体创造,复兴城市文化;⑤塑造良好的人居环境;⑥城乡统筹,保障农村;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县域整体发展。(本文来源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杨万东[8](2017)在《雄安新区模式: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新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设立雄安新区体现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希望通过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开创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化新路。从历史和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借鉴国内外城市化的发展经验,雄安新区的城市化道路建设:第一,要循序渐进,先活后强;第二,中央推动,立体开发,生态优化,综合试点。此选择意在长远,利在千秋,故为千年大计,国之重谋。(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探索》期刊2017年05期)

周浩,吴书含[9](2017)在《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其发展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城市数量增长较快;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在城市密度或城市等级规模方面均优于中西部地区;中等城市常住人口增加量大于大型、小型城市;城市分布以城市群、城市带形态出现并逐步扩大。而未来我国的城市化工作发展趋势也从以下四点展开:坚持城市与区域发展一体化;坚持城市发展国际化、专业化;坚持发扬城市特色,保持城市的地域化特征;坚持加强"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建设。(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文贯中[10](2017)在《抵达刘易斯拐点的中国道路——关于城市化瓶颈的若干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面临的再调整,使中国深化自身经济体制的改革更为迫切。迄今为止,中国主要借助非市场机制配置土地和农村人口的进城定居。不少学者以工资上涨为由,认为中国已抵达刘易斯拐点,但现实却和刘易斯原意相去甚远。由于在现行土地制度下没有挤出效应,农村留下的人口以老弱病妇和儿童为主,土地经营规模狭小而低效,城市的户籍制度和高房价也不利于外来农村人口定居。近40年的实践证明,只要现行土地和户籍制度不彻底改革,通过城市化将农村人口提升到高收入阶层的理想将难以实现。(本文来源于《开放导报》期刊2017年01期)

中国城市化道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叁个历史瞬间(事件),分别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农业及农村产业中"退出"(exit),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流动"(mobility),以及在居住、就业、社会身份等方面"进入"(entry)城市及其部门和社会叁个角度,叙述了同时作为改革过程和发展过程的中国特色城市化。文章指出,中国以城市化为代表的改革和发展经验,可以回答下列问题并且解决一般的发展问题:第一,通过改革解决生产要素积累的激励问题和生产要素重新配置机制问题,把必要条件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第二,立足于劳动力重新配置从而促进更加充分就业,把改革、开放、发展和分享融为一体,由此获得全社会对改革的共识,使之得以持续推进;第叁,随着发展阶段变化,不断调整改革的重点,以保持和挖掘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城市化道路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雅莉,姜义颖.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回顾与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19

[2].蔡昉.历史瞬间和特征化事实——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及其新内涵[J].国际经济评论.2018

[3].孙全胜.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独特模式和科学发展战略[J].改革与战略.2018

[4].战洋,童小溪.“城中村”与中国城市化的特殊道路[J].社会科学文摘.2017

[5].战洋,童小溪.“城中村”与中国城市化的特殊道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刘林平,雍昕,唐斌斌.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以积分制度为例[J].新视野.2017

[7].吴良镛,吴唯佳.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与建议[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7

[8].杨万东.雄安新区模式: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新选择[J].金融理论探索.2017

[9].周浩,吴书含.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7

[10].文贯中.抵达刘易斯拐点的中国道路——关于城市化瓶颈的若干思考[J].开放导报.2017

标签:;  ;  ;  ;  ;  ;  ;  

中国城市化道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