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诊断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特性,特征,西南地区,汉江,湿润,地带性。
诊断层论文文献综述
韦屹[1](2016)在《东部湿润区主要土壤类型演替及诊断层特征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地区农林业高度发达,该区域的土壤类型和特性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东部湿润区土壤概况和空间分布地带性两个角度的探究,阐明了东部湿润去土壤类型的演替及其诊断层特征,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林业措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16-09-23)
王恒钦,潘剑君,卢浩东,李炳亚,李兆富[2](2015)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与景观关系探讨1——以江苏省句容某样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与所处的景观密切相关,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土壤系统分类中判定土壤类型的依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与景观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它们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辅助土壤调查。本文在景观理论的指导下,对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开展了样区土壤调查,调查采样的48个主要剖面归属于人为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4个土纲、4个亚纲、9个土类、13个亚类;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与景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景观能很好地指示某些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景观的深入研究可以指导土壤调查与土壤系统分类类型的确定。(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5年04期)
郭准,周天军[3](2014)在《一个改进的诊断层积云方案及其对大气环流模式性能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模式中,传统的层积云参数化方案(简称LTS方案)高估了自由大气湿绝热过程所引起的垂直温度梯度的作用.在Wood和Bretherton提出的"估算逆温"(EIS)基础上,本文基于卫星资料构建了一个改良的诊断层积云方案,旨在改进当前广为使用的LTS方案.通过将EIS层积云方案引入大气环流模式GAMIL2.0中,并与传统方案进行对比试验发现,EIS层积云方案能有效地改善GAMIL2.0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季风区乃至全球云-辐射气候特征的模拟能力,一定程度地纠正了模式原来存在的中高纬度净(短波)云辐射强迫模拟偏弱的现象,而该偏差在当前许多模式中普遍存在.此改进与EIS层积云方案合理处理自由大气的温度层结有关.EIS层积云方案亦显着改进了GAMIL2.0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季风区云辐射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加入EIS层积云方案后,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ENSO年冬春季东亚边缘海域的净云辐射正异常、海表入射短波正异常和层云量负异常.究其原因是EIS层积云方案比传统方案对海表温度异常的扰动更敏感.海表温度异常通过EIS层积云方案在对流层低层强迫出更强的云量距平,并通过改变加热率和垂直速度影响整个对流层,最终改进模式对云辐射强迫和地表入射短波通量年际变率的模拟.EIS层积云方案还增强了模式对El Ni?o年冬春季节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以及东亚降水异常的模拟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徐祥明,覃灵华,杨慧[4](2014)在《西南典型水耕人为土诊断层黏土矿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我国西南地区代表性水耕人为土剖面,对其主要诊断层黏土矿物组成特征进行研究。采用沉降吸管法提取土壤黏粒,将其进行Mg2+饱和、Mg2+饱和加甘油处理、K+饱和加热550℃叁种处理后,分别在X-射线衍射仪扫描,对所获图谱进行黏土矿物组成鉴定。实验结果显示西南地区代表性水耕人为土其诊断层黏粒黏土矿物组成特征主要为蛭石,高岭石,伊利石,混层矿物等。含少量其它黏土矿物如叁水铝石,蒙脱石等。与旱地土壤比较,水耕人为土的黏土矿物组成有明显的不同。不同发育时间和水耕熟化的水耕人为土,其黏土矿物组成和数量上也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对黏土矿物在水耕人为土系统分类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4年02期)
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乔晶[5](2013)在《汉江上游郧县一级阶地发育土壤的诊断层特征及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阐明秦岭南侧北亚热带环境中黄土母质上发育土壤的诊断层特征及其分类意义。选择位于汉江上游郧县前坊村一级河流阶地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粒度、磁化率、元素、矿物及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河谷分布的土壤具有A-AB-Bt1-Bt2-BC-C剖面形态特征;Bt层具有"黏化层"的标志,并呈现黏磐的诊断特征,其黏化程度与中国典型黏磐湿润淋溶土有良好的可比性;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少量高岭石,风化程度处在脱钙作用的后期阶段,尚未出现显着的富铝化作用,达到中等风化强度;土壤类型可归为黏磐湿润淋溶土。(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徐祥明,何毓蓉[6](2010)在《不同水热条件下水耕人为土诊断层特性的动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水耕人为土剖面,模拟不同的水热条件,研究其诊断层土壤特性(pH、EC)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温度下,土壤的pH值有变化,但变化不显着。土壤的EC变化比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的EC增大。(2)水耕熟化和发育程度较高的水耕人为土的电导率较高(土壤呈强碱性的除外),水耕表层的电导率比氧化还原层高。(3)土壤特性(pH、EC)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4)不同水热条件下水耕人为土土壤pH、电导率动态变化特征,可用动态变化函数方程进行拟合。研究结果对土壤系统分类定量指标建立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何毓蓉,徐祥明,刘黎[7](2009)在《西南地区水耕人为土诊断层土壤特性及SEM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西南地区代表性水耕人为土诊断层土壤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进行土壤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母质和发育程度的水耕人为土,在土壤特性及在剖面上的变化特征都有明显差别。通过SEM观察研究表明:粗、细颗粒物质形态与矿物组成密切相关,如以薄片状、针条状等细粒物质为主的土壤,在水耕条件和外力作用下,易于定向、粘结聚合而引起土壤压实和板结。水耕人为土的微团聚体含量少而分散,对肥力的贡献有限。长期培肥的水耕人为土能够形成丰富的各类微孔隙和微结构类型,是调节土壤水、热、气和养分状况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何毓蓉,徐祥明,吴晓军,王艳强,贺秀斌[8](2008)在《古水耕人为土诊断层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以广汉叁星堆遗址水耕人为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定广汉叁星堆遗址的典型古水耕人为土,研究剖面的诊断层特性与形成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形成时期长、发育程度高的古水耕人为土,在土壤剖面形态和特性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分化。同时水耕表层结构发育,犁底层适度紧实和有一定结构发育;水耕氧化还原层表现出物质的水耕淋淀及其转化特征等。深化了水耕人为土诊断层及其形成过程的认识。对高肥力水耕人为土的培育,以及在水耕人为土系统分类研究上取得进展,都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袁大刚,刘世全,蒲光兰,张金龙,黄明勇[9](2008)在《城市绿地节水灌溉的土壤水分诊断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城市绿化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节水灌溉必须依据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理状态进行。本文选取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的天津开发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本特草草坪、高羊茅草坪和泡桐行道树带3类城市绿地在一个生长周期内的土壤水分含量与相应的植物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阻力等生理指标的原位试验资料之相关统计分析,提出"土壤水分诊断层"概念,即水分诊断层是气孔导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或显着相关且系数最高的土层;并对各绿地的土壤水分诊断层深度作了初步划分:本特草草坪为距地表20cm深度处土层,高羊茅草坪为距地表50cm深度处土层,泡桐绿地为距地表40cm深度处土层。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绿地类型,节水灌溉的水分诊断层具有差异性,建议实践中以诊断层含水量判断灌水时期,从而达到以较少的水资源实现城市绿地用水需求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8年05期)
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张旭,周志翔[10](2008)在《关中地区塿土诊断层的形成过程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关中地区塿土剖面的多角度剖析,试图阐明此类土壤诊断层的形成过程及意义。【方法】根据野外考察和室内试验资料,对土壤剖面从诊断层划分、微形态特征、剖面构造空间变异、成土年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对比。【结果】Bt层形成于8500~3100aB.P.,BC层在3100~2000aB.P.,Ap层在2000~0aB.P.;BC层在理化性质、结构构造、微形态等方面与马兰黄土十分相似,而与Ap层和Bt层有显着的差异,Ap层与马兰黄土的相似性系数R1在0.8105~0.8951,Bt层的R1为0.6718,而BC层的R1在0.9051~0.9352。【结论】塿土具有Ap1-Ap2-Bc-Bt-Bk-C剖面构造,复合剖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成土强度发生变化的结果;Ap层是2000a以来人类施加土粪、农业耕作和粉尘堆积同时作用的综合产物,其特征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的控制,Bc层是3100~2000aB.P.期间风尘自然堆积的产物,成土强度较弱;Bt是全新世大暖期的自然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诊断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与所处的景观密切相关,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土壤系统分类中判定土壤类型的依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与景观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它们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辅助土壤调查。本文在景观理论的指导下,对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开展了样区土壤调查,调查采样的48个主要剖面归属于人为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4个土纲、4个亚纲、9个土类、13个亚类;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与景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景观能很好地指示某些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景观的深入研究可以指导土壤调查与土壤系统分类类型的确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诊断层论文参考文献
[1].韦屹.东部湿润区主要土壤类型演替及诊断层特征变化规律[C].“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6
[2].王恒钦,潘剑君,卢浩东,李炳亚,李兆富.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与景观关系探讨1——以江苏省句容某样区为例[J].土壤.2015
[3].郭准,周天军.一个改进的诊断层积云方案及其对大气环流模式性能的改进[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
[4].徐祥明,覃灵华,杨慧.西南典型水耕人为土诊断层黏土矿物特征[J].土壤通报.2014
[5].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乔晶.汉江上游郧县一级阶地发育土壤的诊断层特征及分类[J].土壤学报.2013
[6].徐祥明,何毓蓉.不同水热条件下水耕人为土诊断层特性的动态模拟[J].山地学报.2010
[7].何毓蓉,徐祥明,刘黎.西南地区水耕人为土诊断层土壤特性及SEM特征[J].山地学报.2009
[8].何毓蓉,徐祥明,吴晓军,王艳强,贺秀斌.古水耕人为土诊断层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以广汉叁星堆遗址水耕人为土为例[J].山地学报.2008
[9].袁大刚,刘世全,蒲光兰,张金龙,黄明勇.城市绿地节水灌溉的土壤水分诊断层研究[J].土壤通报.2008
[10].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张旭,周志翔.关中地区塿土诊断层的形成过程及意义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