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路减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显微减压术,内固定融合术,疗效
后路减压论文文献综述
周迎春,王旋,雷德强,王海均,赵洪洋[1](2019)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显微减压及融合术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后路显微减压及内固定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2例多节段CSM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28.7±8.2)个月。术后3个月[(14.76±2.4)分]、术后6个月[(15.3±2.1)分]、术后12个月[(15.48±2.3)分]改良日本骨科协会量表评分较术前[(11.24±2.8)分]均显着改善(P<0.05)。32例术后均复查颈椎CT和MRI平扫,显示置钉位置满意,脊髓减压良好,减压上下缘无明显压迫点。32例中,仅1例术中出现大出血,出血量约为3 000 ml;其余31例失血量不超过200 ml。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3个月后症状好转;出现轴性疼痛、肌肉间隙积液各1例。结论后路长节段显微减压术是治疗多节段CSM的有效方式,规范手术操作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孙奎,梁必如,刘永皑,黄福立,刘永恒[2](2019)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8-06采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的7例不稳定颅底凹陷症,术前行大重量颅骨牵引,术中维持颅骨牵引行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结果 7例术中未出现硬膜破裂、血管损伤、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18~22)个月。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脱位得到较好矫正,术后颈髓角较术前增加(36.8±5.7)°,术后CT显示钉道位置良好,脊髓受压解除。植骨均获得有效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再脱位发生。术后第3天JOA评分为(10.5±1.7)分,较入院时(6.1±1.1)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技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具有操作难度低、固定牢固、植骨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陶春生,孙培锋,胡健,赵金柱,刘建东[3](2019)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2诊治的52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一期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进行椎管探查减压、硬膜囊缝合修补。结果 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8~32)个月。随访期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3例,E级44例。术后即刻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高度丢失比值、椎管骨块占位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杨小勇,武东升,吕曦,张建,孙亮[4](2019)在《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治疗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治疗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一期后路扩大减压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术,观察组给予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观察两组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JOA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014、-0. 009,P=0. 495、0. 496);两组患者手术前JOA评分无差别,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885,P<0. 001);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 182,P=0. 027);两组患者手术前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 641,P=0. 958),手术后,观察组患者D级和E级例数明显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 087,P=0. 003)。结论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对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翁峰标,周建新,杨立文,李勇,刘荣[5](2019)在《后路减压融合术后持续腰痛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持续腰痛(PLB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3例。在所有随访时间点,包括术后3、6和12个月,疼痛NRS评分>50的患者判定为PLBP。记录PLBP发生情况,比较PLBP组与非PLBP组的临床与影像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LB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11例判定为PLBP,占8.94%;其余112例患者为非PLBP,占91.0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合并症、吸烟和饮酒、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数量、切口大小、术前LL、矫正LL、术前腰椎活动度和Modic改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LBP组术前腰痛NRS评分显着高于非PLBP组(P<0.05);PLBP组L_5 S_1节段手术占比显着高于非PLBP组(P<0.05);PLBP组的术前椎旁肌FIR显着大于非PLBP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RS评分、手术节段和术前椎旁肌FIR是PLBP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PLBP的发生率为8.94%,其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腰痛、手术节段为L5 S1和术前椎旁肌退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张云涛,范洪武,曾建勇,蒋丽琴,陶勇[6](2019)在《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融合术联合经皮固定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融合术联合经皮固定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进行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融合术联合经皮固定术式,对照组进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脊柱改良情况、疼痛视觉模拟(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疗效(JOA)评分,并记录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VAS、ODI、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伤椎楔变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现并发症情况。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融合术联合经皮固定术式切口小、出血量小、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且不会增加手术风险。(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谢建鸿,兰伟斌[7](2019)在《后路减压、丁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后路减压、丁棒系统内固定手术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来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减压、丁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睡眠质量和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的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 05),接受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2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此时疼痛评分也要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2. 16%(47/51),超过对照组的68. 63%(35/51),差异可以比较(P <0. 05)。结论:使用后路减压、丁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取得较高治愈率,可有效降低患者痛感,显着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睡眠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吴振华[8](2019)在《不同年龄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单纯腰椎后路减压术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患者实施单纯腰椎后路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102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单纯腰椎后路减压术治疗,比较各年龄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以及ODI指数。结果: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4.84±1.73分,4.92±1.87分和5.03±1.96分,术后分别为2.01±0.51分,1.95±0.42分和1.89±0.46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4.21±1.11分,4.52±1.36分和4.42±1.25分,术后分别为12.52±3.53分,12.49±3.25分和12.75±3.16分,均较术前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术前ODI指数分别为54.29±14.76分,55.39±14.75分和54.69±14.87分,术后分别为19.65±6.75分,18.95±7.14分和19.36±6.69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结论:对不同年龄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单纯腰椎后路减压手术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志,沈晓钟,陈刚,马建武[9](2019)在《两种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功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两种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手术治疗的88例DL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患者采用长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长节段组)、44例患者采用短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短节段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减压节段数目、固定节段数、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JOA评分、骨性融合率。结果长节段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固定节段数均显着的大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长节段组患者的手术减压节段数目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两组患者的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长节段组患者的腰椎侧凸Cobb角低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长节段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JOA评分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12个月,长节段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2个月,长节段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与短节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需要实施相同减压节段的情况下,DLS患者采用长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较短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能更好的改善术后Cobb角、固定节段数目更多,但是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具有一定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于莹,林金潞,何敏娟[10](2019)在《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内固定术后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1例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脊髓受压迫或刺激,加上血管受压迫血流受阻而引发的脊髓神经的感觉、运动、反射和排便功能性障碍的颈椎病~([1]),手术是最直接的治疗方式,但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不可避免。颈后路手术更容易感染,主要由于切口位置较深,术中剥离较多,造成局部肌肉失血管化,同时因术中使用内植物及异体骨块,难免发(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20期)
后路减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8-06采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的7例不稳定颅底凹陷症,术前行大重量颅骨牵引,术中维持颅骨牵引行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结果 7例术中未出现硬膜破裂、血管损伤、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18~22)个月。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脱位得到较好矫正,术后颈髓角较术前增加(36.8±5.7)°,术后CT显示钉道位置良好,脊髓受压解除。植骨均获得有效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再脱位发生。术后第3天JOA评分为(10.5±1.7)分,较入院时(6.1±1.1)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技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具有操作难度低、固定牢固、植骨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路减压论文参考文献
[1].周迎春,王旋,雷德强,王海均,赵洪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显微减压及融合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2].孙奎,梁必如,刘永皑,黄福立,刘永恒.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3].陶春生,孙培锋,胡健,赵金柱,刘建东.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4].杨小勇,武东升,吕曦,张建,孙亮.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治疗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的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2019
[5].翁峰标,周建新,杨立文,李勇,刘荣.后路减压融合术后持续腰痛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6].张云涛,范洪武,曾建勇,蒋丽琴,陶勇.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融合术联合经皮固定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7].谢建鸿,兰伟斌.后路减压、丁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
[8].吴振华.不同年龄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单纯腰椎后路减压术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19
[9].李志,沈晓钟,陈刚,马建武.两种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功能影响[J].四川医学.2019
[10].于莹,林金潞,何敏娟.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内固定术后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1例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