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肢薄壁高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薄壁,荷载,延性,性能,悬臂,烈度,桥梁工程。
双肢薄壁高墩论文文献综述
彭容新[1](2019)在《钢筋混凝土双肢薄壁高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双肢薄壁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与力学性能,采用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探讨了不同纵筋率、轴压比及体积配箍率对该类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各试验墩的破坏特性、滞回曲线、位移延性与耗能性能。同时,基于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与基底纵筋滑移模型的计算模型,计算了双肢薄壁墩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延性及水平承载力。并提出了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中刚度恢复系数的计算方法,利用ABAQUS建立了试验墩的精细有限元计算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混凝土强度、轴压比、纵筋率及配箍率对双肢薄壁墩延性性能的影响。试验与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1)双肢薄壁墩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均经历弹性、弹塑性与弯曲破坏叁个阶段。试验墩在墩底、墩顶及系梁处破坏严重,其中墩底与墩顶出现显着的弯曲破坏,系梁在剪力与弯矩的共同作用下出现明显的“X形”交叉裂缝,且在系梁的梁端形成塑性铰。对于墩底的弯曲破坏,SZ-01与SZ-04损伤较大的区域基本在距墩底1/4墩高的范围之内,SZ-02与SZ-03则出现在距墩底1/3墩高的范围之内。随着试验墩轴压比的增大,水平裂缝的分布高度明显提高。(2)各试验墩滞回曲线捏缩效应较小,耗能性能与延性性能较好,而刚度较差。各试验墩的变形能力较好,其中试验墩位移延性在2.63~3.68之间,变化幅度较大,纵筋率对延性影响显着,体积配箍率对延性的影响较小。(3)结合Pushover方法与基底纵筋滑移模型对双肢薄壁高墩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极限抗推承载力与墩顶极限位移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建立的计算方法能反映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双肢薄壁高墩的受力性能。(4)利用混凝土循环加载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所得特征点,对受压、受拉损伤因子的取值与调整方法进行了优化,基于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所得特征点,提出了塑性损伤模型中刚度恢复系数的计算方法,并验证了其准确性。(5)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偏差在合理的范围内,且两者变化趋势一致,本文建立的计算模型能反映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凝土双肢薄壁高墩的受力性能与破坏特性。(6)在双肢薄壁墩中,系梁对该桥墩的受力性能有显着影响,为保证该类桥墩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延性性能,系梁的刚度不宜过大,建议跨高比不宜大于2.5。同时为保证系梁不出现剪切破坏,系梁跨高比也不宜小于1.5。(7)纵筋率较高的双肢薄壁墩滞回曲线较为饱满,耗能性能良好,适当提高轴压比可显着提高该桥墩的延性性能,而混凝土强度及体积配箍率对延性的影响较小。该桥墩轴压比为7.5%时延性最差,10%时延性最好。纵筋率大于3.36%,纵筋率的提高并不能对该桥墩的受力性能有所改善,建议双肢薄壁墩抗震设计的纵筋率不宜高于3.0%。(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姚嘉帅[2](2019)在《UHPC双肢薄壁高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连续刚构桥中,双肢薄壁高墩因具有纵向抗推刚度小的优点,从而能有效解决墩梁之间变形协调的问题,在山区桥梁工程建设中被广泛采用。同时,超高性能混凝土又具有超高的抗压强度、韧性和耐久性能。若将超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于双肢薄壁高墩,将为实现400m级或更大跨径桥梁提供了一个柔性桥墩设计的新方法。本文在对普通钢筋混凝土双肢薄壁高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双肢薄壁高墩,通过拟静力试验与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以桥梁结构模型试验方法为前提,依据量纲分析法得出桥墩模型在荷载作用下应变、位移和应力之间的相似关系。并以张家界太极溪特大桥主桥墩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了 1个超高性能混凝土双肢墩(UC-1)与2个普通钢筋混凝土双肢墩(RC-1、RC-2)的大比例缩尺模型。对其制作流程、浇筑方法和养护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对试验的加载方案作了细致的说明,制定了相关数据测量方法。(2)考虑这3个试验墩在恒定轴向力的作用下,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在对其施加低周反复荷载后得到了该试验墩的破坏特性、滞回曲线、位移延性、刚度退化特性与耗能性能,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桥墩破坏形态相似,但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时,可大幅度提高该桥墩的延性性能、耗能性能与变形能力。(3)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试验墩,其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且两者变化趋势一致。本文中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及其分析方法能较好反映UHPC双肢墩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与破坏特性。(4)对UHPC双肢墩的设计参数进行讨论,研究表明在墩高二分点位置设置一道系梁其抗震性能最优;选择合适的双肢厚度和双肢间距可有效的提高UHPC双肢墩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洪昌,张朝辉[3](2018)在《悬臂模板在双肢薄壁高墩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济阳高速JYJL-1标段营盘河大桥位于济源市王屋镇西坪村,跨越营盘河。论文以济阳高速JYJL-1标一分部营盘河大桥墩柱施工为例,介绍了悬臂模板在双肢薄壁墩的结构形式及应用。(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8年24期)
牛东,姚嘉帅[4](2018)在《大跨连续刚构桥双肢薄壁高墩抗推承载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张家界太极溪特大桥的双肢薄壁高墩的抗震性能,以相似比1∶16制作该桥墩的缩尺模型,对试件进行单调低周荷载的加载。结果表明:试验墩的破坏模式主要呈现"弯剪破坏模式",双肢薄壁墩相较同类型高桥墩的延性有着明显提高,滞回曲线捏缩效应非常明显。通过原桥桥墩的有限元模型与试验墩做对比,得到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一致。并使用ANSYS对该桥墩的横向布置、双肢间距与刚度的影响做了探究,改变横梁布置可以非常明显地提升该类桥墩的峰值荷载,即明显提高了其抗推承载力。且适当增大双肢间距或提高双肢刚度可以在保证该桥墩抗推承载力不变的同时,显着提升其延性性能,而减小双肢刚度使其抗推承载力与延性性能均由于压弯破坏而明显减小。(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段树金,李亚峰,李勇,王彬[5](2018)在《系梁对双肢薄壁高墩抗震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肢薄壁桥墩是连续刚构桥采用较多的桥墩形式,超过40 m的高墩纵桥向抗弯刚度一般较小,故工程设计中一般采用设置系梁的形式来降低桥墩计算高度,改善高墩的受力特性。本文以一座典型的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双肢薄壁高墩为工程背景,利用ABAQUS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系梁纵筋配筋率、配箍率、系梁-桥墩的刚度比及系梁设置数量对高墩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系梁设置数量和系梁-桥墩刚度比对高墩滞回性能影响较大,系梁配筋率、配箍率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宋黎明,徐源庆,杨海洋[6](2017)在《高烈度地震区双肢薄壁高墩刚构桥合理抗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研究对高墩连续刚构桥的塑性发展进行了探讨,但均局限于在已有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对于高墩连续刚构桥的合理抗震体系未有进一步论述。本文以高烈度区的一座高墩双肢薄壁刚构桥为例,对比分析了系梁数量及系梁截面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总结了高墩双肢薄壁刚构桥在高烈度地震区面临的叁大问题,并进一步对不同的抗震体系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了极限承载力最强的"延性+减震"抗震体系。(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7年07期)
周先林[7](2017)在《大跨连续刚构桥双肢薄壁高墩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公路桥梁须跨越陡峭的峡谷,双肢薄壁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是深沟等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理想桥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大跨连续刚构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相对成熟,但对大跨连续刚构桥双肢薄壁高墩的拟静力性能和抗推极限承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张家界太极溪特大桥主桥施工监控为工程背景,以12#墩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1:16的缩尺模型,对双肢薄壁高墩的拟静力性能和抗推极限承载力进行试验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以结构模型试验基本理论为基础,根据量纲分析法推导出集中荷载作用下,模型与原型相似的应力、应变、位移相似关系。以张家界太极溪特大桥主桥12#墩为研究对象制作试验模型。并根据试验目的设计试验加载方案、试验荷载工况,以及测试断面、测点布置和测试方案。(2)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2016对实桥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实桥墩在不同工况作用下墩底截面、墩横系梁截面的应变理论值,墩顶截面的位移理论值,所得到的应变理论值和位移理论值与施工监控的实测值作对比,得知墩底截面和墩横系梁截面的应变监控实测值以及墩顶截面的位移监控实测值均小于理论计算值,且监控实测值与计算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根据实桥悬臂施工过程的实际受力工况设计模型墩的试验加载工况,对模型墩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观测试件的裂缝开展情况及整个破坏模式。将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的理论数据与试验数据以及试验墩试验数据与原桥墩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并且从破坏特征、滞回曲线、耗能性能、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特性方面进行分析,得知双肢薄壁高墩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4)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求解模型墩抗推极限承载力,并通过模型试验对比分析,得知试验墩抗推极限承载力的试验值与计算值基本相一致,且误差相对较小。将试验墩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相似比还原,再与原桥桥墩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吻合度相对较高。(5)最后,综合试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得出了结论,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郝朝伟,陈彦江,闫维明,李万恒,蔡江龙[8](2017)在《基底摇摆隔震在双肢薄壁高墩刚构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基底摇摆隔震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中的应用,包括减隔震装置的原理、力学模型、参数确定以及在有限元中的实现。利用耐震时程法分析基底摇摆隔震的优缺点,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基底摇摆隔震的高墩刚构桥在同一地震作用下桥墩最大转角、弯矩都比未采用隔震时小,隔震效果明显;地震强度较低时,采用摇摆隔震后的桥梁端支座位移与未采用隔震时相差很小,中跨跨中弯矩也相差很小;地震强度较高时,采用摇摆隔震后的梁端支座位移、中跨跨中弯矩都比未采用隔震时大,尤其是中跨跨中弯矩相差甚大,因此对于高烈度地带超高刚构桥地震采用摇摆隔震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7年01期)
汤刚,杨龙,杨美良[9](2016)在《双肢薄壁高墩温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资兴(资源梅溪—兴安)高速公路杨家湾大桥为例,研究山区砼高墩桥梁的温度场,明确日照温差对砼薄壁高墩的影响;基于MIDAS FEA有限元软件建立杨家湾主桥整体分析模型和桥墩分析模型,研究在不同日照温度工况下墩身中应力的分布规律和桥墩的变形情况。结果显示,墩身中环向应力、竖向应力都较大,最大拉应力可达1.86MPa左右,最大压应力可达6.78MPa左右;桥墩墩顶的平动变形最大值为23mm,扭转变形最大值为1.528′。(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6年03期)
孙煜[10](2015)在《双肢薄壁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大跨连续刚构桥由于其自身独具的特点和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类桥梁一般采用悬臂法施工,施工过程环境复杂多变且所受约束少,并且逐渐向大跨、轻柔的趋势发展,使得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对连续刚构桥的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以西部地区某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对该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和成桥阶段的稳定性展开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状况、结构特点和分类方法,阐述了连续刚构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桥梁结构的稳定性理论,并归纳了几种常见求解临界荷载的方法。(2)基于有限元程序Midas/Civil,使用梁单元建立该桥不同阶段有限元模型,分析了7#主墩的自体稳定性、最大悬臂施工阶段稳定性和桥梁整体阶段的稳定性,得出各个阶段在不同工况时的稳定系数和屈曲模态,总结出了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在不同阶段的线性稳定性变化规律,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3)考虑到桥梁结构最大悬臂施工阶段工况比较复杂、安全性较低,因此对其进行了理想状态下、初始缺陷影响下、风荷载作用下以及初始缺陷和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得到了高墩的非线性稳定安全系数和失稳模态,同时探讨了风荷载、初始缺陷等因素对该连续刚构桥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为该连续刚构桥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保证,同时为类似的桥梁稳定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双肢薄壁高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连续刚构桥中,双肢薄壁高墩因具有纵向抗推刚度小的优点,从而能有效解决墩梁之间变形协调的问题,在山区桥梁工程建设中被广泛采用。同时,超高性能混凝土又具有超高的抗压强度、韧性和耐久性能。若将超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于双肢薄壁高墩,将为实现400m级或更大跨径桥梁提供了一个柔性桥墩设计的新方法。本文在对普通钢筋混凝土双肢薄壁高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双肢薄壁高墩,通过拟静力试验与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以桥梁结构模型试验方法为前提,依据量纲分析法得出桥墩模型在荷载作用下应变、位移和应力之间的相似关系。并以张家界太极溪特大桥主桥墩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了 1个超高性能混凝土双肢墩(UC-1)与2个普通钢筋混凝土双肢墩(RC-1、RC-2)的大比例缩尺模型。对其制作流程、浇筑方法和养护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对试验的加载方案作了细致的说明,制定了相关数据测量方法。(2)考虑这3个试验墩在恒定轴向力的作用下,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在对其施加低周反复荷载后得到了该试验墩的破坏特性、滞回曲线、位移延性、刚度退化特性与耗能性能,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桥墩破坏形态相似,但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时,可大幅度提高该桥墩的延性性能、耗能性能与变形能力。(3)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试验墩,其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且两者变化趋势一致。本文中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及其分析方法能较好反映UHPC双肢墩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与破坏特性。(4)对UHPC双肢墩的设计参数进行讨论,研究表明在墩高二分点位置设置一道系梁其抗震性能最优;选择合适的双肢厚度和双肢间距可有效的提高UHPC双肢墩的抗震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肢薄壁高墩论文参考文献
[1].彭容新.钢筋混凝土双肢薄壁高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2].姚嘉帅.UHPC双肢薄壁高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张洪昌,张朝辉.悬臂模板在双肢薄壁高墩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
[4].牛东,姚嘉帅.大跨连续刚构桥双肢薄壁高墩抗推承载力试验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8
[5].段树金,李亚峰,李勇,王彬.系梁对双肢薄壁高墩抗震性能影响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宋黎明,徐源庆,杨海洋.高烈度地震区双肢薄壁高墩刚构桥合理抗震体系研究[J].公路.2017
[7].周先林.大跨连续刚构桥双肢薄壁高墩模型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8].郝朝伟,陈彦江,闫维明,李万恒,蔡江龙.基底摇摆隔震在双肢薄壁高墩刚构桥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
[9].汤刚,杨龙,杨美良.双肢薄壁高墩温度效应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6
[10].孙煜.双肢薄壁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稳定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