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解吸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分,乙醇胺,煤层气,温度,电阻率,效率,反应器。
解吸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高涛[1](2019)在《不同粒径煤样吸附解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采掘深度进一步延伸,地应力和瓦斯压力会持续增大,因此突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幅增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程度也日趋严重。瓦斯突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力现象,煤中瓦斯的吸附、解吸、渗流和扩散等机理的研究尚未明确,突出机理仍处于假说阶段,因此,需要确定一个更实用、更合理的预测指标。大量井下实际情况和实验室对瓦斯突出的模拟实验证明,煤中瓦斯发生突出前会有温度变化。因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结合吸附理论、表面化学理论以及量子化学计算等手段,对气体吸附-解吸物理过程及其温度变化与能量转化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完善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集并制备了柱状、2~4目、4~8目、8~16目、16~30目、30~60目六种粒径的贫煤样品,在实验室现有的吸附解吸实验装置基础上进行设计加工,增设了保温装置和测温装置。为排除气体压缩和膨胀作用对实验过程中煤体温度的影响,利用花岗岩样对实验罐进行了标定,并给出了标定的公式和拟合函数。选用了导热性系数很低的气凝胶毡作为保温材料,并对其保温性能进行了测试,满足实验要求。可以较准确测量气体吸附/解吸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2)研究了不同压力和粒径条件下煤样吸附解吸过程中煤体表面温度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煤中二氧化碳吸附解吸过程中有明显的温度变化,注气过程温度升高,排气过程温度降低,说明吸附为放热过程,解吸为吸热过程。2)相同注气压力条件下,煤样粒径越小,达到吸附平衡时,气体的吸附量越多,温度变化最大值越大;同一粒径煤样,注气压力越大,达到吸附平衡时,平衡压力越大,吸附量越多,温度升高幅度越大,变化速率也越大。3)在同一平衡压力条件下,煤样粒径越小,温度变化最大值越大;同一粒径煤样,吸附平衡压力越大,温度降低幅度越大,变化速率也越大。4)解吸过程中温度变化量随着煤体内部气体的压力和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从这个规律来看,煤体温度的变化值可以用来表征煤中气体的赋存量以及预测瓦斯突出。(3)利用气体吸附模型理论分析了气体在煤表面的吸附机理,并结合热力学公式、表面化学理论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分析了煤中气体吸附解吸过程引起的能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BET模型更适合描述煤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从而得出煤吸附二氧化碳气体时会发生多分子层的吸附。2)总体上,煤样的粒径越小、平衡压力越大,煤体吸附解吸过程中的表面自由能和热量变化值越大;随着平衡压力的增大,各粒径煤样表面自由能降低值的增加速率逐渐变慢,说明煤表面存在非均匀的吸附势场。3)通过对比柱状和粒状煤样在吸附解吸过程中热量数据的差异,得出:吸附过程中,降低的表面自由能转化为吸附热和变形能,吸附热和变形能共同导致煤体温度增加;解吸过程中气体的解吸作用和煤体的收缩变形共同导致煤体温度降低。(4)利用量子化学软件构建了煤表面CO_2和CH_4分子的吸附模型,并计算了吸附能。结果显示:1)CO_2与煤分子的稳定吸附构型为:CO_2分子以碳原子的投影与煤分子的中心碳原子重合、且CO_2分子结构的投影与煤结构中的一个C-C键重合。2)CH_4与煤分子间稳定的吸附构型为:CH_4分子C-H键的投影与煤分子的C-C键重合、且CH_4分子以正叁角锥的形式吸附在煤分子表面。3)CO_2和CH_4分子稳定吸附构型的吸附势阱值分别为-10.739 kJ/mol和-4.350 kJ/mol,均为物理吸附。CO_2分子的吸附构型更加稳定,证明在相同吸附条件下,CO_2在煤表面的吸附性能优于CH_4。(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宏臣,周峰,尧超群,陈光文[2](2019)在《微反应器内CO_2解吸过程流动行为及气提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微反应器内N-甲基二乙醇胺溶液解吸过程的流动和气提强化行为。观测到解吸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型主要有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和细环流。高温时,流型交替演化将导致气泡速度波动。气提促进强化CO_2解吸过程的结果表明,低溶液流量时,少量惰性气体就可显着提高CO_2解吸速率;大惰性气体流量将缩短停留时间,经计算解吸强化效率,确定了解吸过程的最佳气提流量。(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莉娜[3](2019)在《钟2井烟煤解吸气化学组成精细分馏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煤岩学、煤层气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等的理论和方法,采用课题组建立的延伸粉碎全程精细解吸流程和方法,针对大河边向斜钟2井烟煤开展全程精细解吸采样。系统测试不同煤体结构的3个系列气样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烃气和二氧化碳单体组分的碳、氢、氧同位素组成,揭示了不同煤体结构烟煤煤层气化学组分和同位素构成的精细分馏过程,通过固体样品孔隙结构不同表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对分馏过程的控制效应。发现自然解吸阶段原生结构煤与构造煤解吸气解吸速度均表现出叁段式变化,这与煤样孔隙结构有关,墨水瓶状孔分子筛效应抑制了煤层气中动力学直径大的烃类气体析出。3件煤样残留解吸气化学组成在不同脱气阶段差异显着,随着球磨罐粉碎过程进行,煤样粉碎粒度越小,C_3H_8浓度越高,指示重烃气主要赋存在封闭孔中。并且发现随着粉碎的进行,煤样微孔孔容与总孔容不断增加,证明粉碎过程打开了煤样中孤立的封闭孔隙,从而释放出超量的煤层气体。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烟煤开放孔中CH_4主要为有机质热解成因,封闭孔中存在无机成因CH_4,烟煤全程解吸气中CO_2主要为有机热成因,但存在部分无机成因CO_2。(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1)
闵彬彬,朱宗强,朱义年,陈海儿,刘阳[4](2019)在《桉树遗态Fe/C复合材料表面的磷动态解吸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饱和吸附磷后的桉树遗态Fe/C复合材料(PBGC-Fe/C)为解吸对象,选择解吸液种类、解吸液浓度、流速和温度为影响因素开展动态解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aOH溶液为适宜的解吸液;0.10mol/L NaOH的动态解吸率可达85.39%;增大流速可缩短解吸时间,但过高的流速易导致流出液体积增加而带来二次污染风险;温度对解吸过程有轻微影响。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分析可知,PBGC-Fe/C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在解吸过程中至关重要,解吸过程主要由静电斥力作用以及表面配位协同完成。(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2期)
武思拓,王亚妮[5](2018)在《影响亚钠循环法解吸过程的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硫酸钠循环法的解吸过程对于提高吸收剂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是非常关键的。本文主要通过反应容器加压、添加活化剂、调节pH值等方法来提高NaHSO_3的解吸效率,以此提高亚硫酸钠循环法的脱硫效率。(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8年10期)
程晓阳,邹云龙,覃木广,刘文杰[6](2018)在《不同变质程度煤解吸过程渗透率回弹率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描述煤解吸过程中渗透率变化是客观认识注氮驱替煤层气的重要基础。通过引入解吸率曲率把煤解吸过程中的渗透率回弹率划分为敏感回弹、过渡回弹和缓慢回弹3个阶段,构建了解吸过程只考虑煤基质收缩效应的渗透率回弹率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不同变质程度煤解吸过程中的渗透率回弹率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低阶煤在解吸过程中的渗透率回弹率随孔隙压力的降低呈类似直线变化,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加,渗透率回弹率呈2~3倍增加,并且这一增加趋势在敏感回弹阶段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8年10期)
孙健,魏强,晏波,肖贤明[7](2018)在《煤层吸附气的全解吸过程及组分与碳同位素变化:基于热模拟实验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解吸法是测试煤层含气量、评价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存在一定数量的损失气,使得对煤层气的全解吸过程了解甚少,也难以评估损失气拟合计算的可靠性。利用自主研发的煤层气/页岩气生成与解吸实验装置,对一块煤岩样品(Ro=0. 84%)进行了模拟(模拟后样品Ro=1. 80%),精确测定了在设定条件下的损失气、解吸气与残留气的数量、成分与甲烷碳同位素,对比研究了USBM直线法和多项式回归法对损失气拟合计算的制约条件与可靠性,探讨了煤层气解吸过程中成分与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机理。结果表明:损失时间是影响损失气量估算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当损失时间较短(<0. 25 h),USBM直线法与多项式法估算的均损失气量较接近真实值;相比之下,多项式法的结果更为可靠。样品气体解吸过程存在成分与甲烷碳同位素分馏,表现为:气体干燥系数(C_1/C_(1-3))总体降低,甲烷碳同位素(δ~(13)C_1)逐渐变重。样品广泛发育纳米孔隙结构,在气体解吸过程中存在的解吸-扩散-运移分馏是导致气体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马东民,陈跃,杨甫,郭晨,张林[8](2018)在《低阶煤储层甲烷吸附解吸过程中导电性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系统探究甲烷吸附解吸过程中低煤阶煤储层导电性变化规律,以彬长地区4#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煤岩组分样品甲烷吸附解吸过程中的电阻率,探究吸附和解吸过程中煤的导电性变化规律及机理,并对比分析不同煤岩组分导电性变化差异。研究认为,升压吸附过程中煤的导电性逐渐增强,电阻率与吸附量、平衡压力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函数描述;降压解吸过程中煤的电阻率小幅度回升,其与吸附量、平衡压力之间为线性关系;甲烷吸附过程中放热和煤基质膨胀变形,使得导电性增强,解吸过程中吸热和煤基质收缩,使得导电性变差;甲烷吸附会导致煤的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即使甲烷解吸后,煤的电阻率也难以恢复到初始水平;暗煤灰分高,孔喉结构相对均匀,双电层带电粒子更少,导电性较镜煤弱,加之暗煤吸附能力强,使得其在吸附过程中电阻率下降幅度和速率更大。(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8年04期)
马东民,王传涛,杨甫,何倩,李倩[9](2018)在《大佛寺煤储层甲烷解吸的传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H_4解吸过程CH_4的质点运移过程、能量来源与传递为研究目标,剥离大佛寺4号煤的镜煤与暗煤,进行工业分析、煤岩分析、液氮吸附、压汞实验、润湿性测定、吸附/解吸等对比实验,进行吸附热计算。研究认为:按照传质功能分类,煤的孔隙分半开放孔与连通孔,镜煤吸附量大,以半开放孔为主,暗煤以连通孔为主;降压湍动引起水的蒸汽化,H_2O的吸附放热导致CH_4的解吸,降压解吸的本质是竞争吸附,表现为置换解吸;煤层气的产出的传质过程是低溶解度的CH_4气核空化过程(Cavitition)。煤的吸水、平衡水实验与CT扫描结果初步验证了我们对煤层气产出的传质过程认识。研究结果补充了解吸作用的能量来源问题。(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柯巍[10](2018)在《含瓦斯煤低温取芯过程瓦斯解吸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常规取芯管取芯法在取样过程中管壁与煤层摩擦生热致使煤芯温度升高、加速瓦斯解吸,造成瓦斯损失量较多的情况,提出了低温(0℃及以下)取芯技术,通过改造取芯管,添加制冷剂,将煤芯封存在低温环境中。使用低温取芯技术采集的煤芯受到取芯过程摩擦传热和制冷剂吸热的共同作用,导致煤芯温度发生变化,必然会对煤芯瓦斯解吸造成影响。本文通过搭建低温取芯模拟平台,依托自制取芯管取芯过程管壁温度测定装置,采集在不同取样深度条件下的取芯管取芯过程管壁温度变化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设定模拟低温取芯过程外部热量输入程序,采用干冰作为制冷剂,开展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不同取样深度下煤芯温度实验与瓦斯解吸实验,研究其变温及瓦斯解吸特性。研究结论如下:(1)常规取芯管取芯过程中管壁温度变化分为叁个阶段:缓慢上升阶段、快速上升阶段和缓慢下降阶段,分别对应着进钻、采集煤样和退钻过程。当取芯深度一定时,进钻所需时长少于退钻所需时长,进钻时的升温速率高于退钻时的降温速率;不同取芯深度采集煤样过程所需时长基本一致;(2)低温取芯过程中煤芯温度变化分为快速降温、低温维持和缓慢升温叁个阶段。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煤芯降温时间、低温持续时间均呈现减小趋势,降温速度呈增加趋势,升温时间没有明显变化趋势;随着初始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大,降温时间呈减小趋势,降温速度存在增大趋势,升温时间呈增大趋势,低温维持时间没有明显变化趋势;(3)低温取芯过程中煤芯瓦斯解吸量变化分为前期快速增加阶段、中期稳定阶段、后期缓慢增加阶段。吸附平衡压力一定时,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煤芯瓦斯解吸量在前期快速增加阶段无明显变化;取样深度一定时,随着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加,前期快速增加阶段的解吸量增大,“停止”解吸所需时间越长;(4)低温取芯过程中煤芯瓦斯解吸速度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快速衰减阶段、中期稳定阶段、缓慢增大阶段、缓慢衰减阶段。吸附平衡压力一定时,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煤芯瓦斯解吸速度在快速衰减阶段无明显变化。取样深度一定时,随着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加,在快速衰减阶段,相同时刻的瓦斯解吸速度越大,解吸速度降为0mL/(g?min)所需时间越长;在缓慢增大阶段,吸附平衡压力越大,解吸速度在该阶段所能增加到的最大值越大;(5)低温取芯过程中存在倒吸现象。吸附平衡压力一定时,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倒吸速度加快,倒吸时间缩短,倒吸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取样深度一定时,随着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加,倒吸量减少,倒吸时间呈缩短趋势,倒吸速度呈加快趋势。(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解吸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微反应器内N-甲基二乙醇胺溶液解吸过程的流动和气提强化行为。观测到解吸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型主要有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和细环流。高温时,流型交替演化将导致气泡速度波动。气提促进强化CO_2解吸过程的结果表明,低溶液流量时,少量惰性气体就可显着提高CO_2解吸速率;大惰性气体流量将缩短停留时间,经计算解吸强化效率,确定了解吸过程的最佳气提流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吸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高涛.不同粒径煤样吸附解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2].刘宏臣,周峰,尧超群,陈光文.微反应器内CO_2解吸过程流动行为及气提强化[J].化工学报.2019
[3].王莉娜.钟2井烟煤解吸气化学组成精细分馏过程[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闵彬彬,朱宗强,朱义年,陈海儿,刘阳.桉树遗态Fe/C复合材料表面的磷动态解吸过程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5].武思拓,王亚妮.影响亚钠循环法解吸过程的因素分析[J].化学工程师.2018
[6].程晓阳,邹云龙,覃木广,刘文杰.不同变质程度煤解吸过程渗透率回弹率变化规律[J].煤矿安全.2018
[7].孙健,魏强,晏波,肖贤明.煤层吸附气的全解吸过程及组分与碳同位素变化:基于热模拟实验结果[J].煤炭学报.2018
[8].马东民,陈跃,杨甫,郭晨,张林.低阶煤储层甲烷吸附解吸过程中导电性变化规律[J].资源与产业.2018
[9].马东民,王传涛,杨甫,何倩,李倩.大佛寺煤储层甲烷解吸的传质过程研究[J].煤炭学报.2018
[10].柯巍.含瓦斯煤低温取芯过程瓦斯解吸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