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舒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研究——基于H.R.尧斯的接受理论视角论文

史舒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研究——基于H.R.尧斯的接受理论视角论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符合时代要求、促进时代发展的课题。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H.R.尧斯的接受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这一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可以聚焦在三个方面,即回归经典诠释、关注生活实践、聚焦时代发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尧斯;接受理论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便备受关注。由于其“奠定了从总体角度观察和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实基础,并在透视该社会特有的资本运行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了关键性的分析模式和理论再生存的可能性”[1],因此,作为跨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马克思主义影响了诸多通行理论的文本与实践的走向。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其学术专著《西方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与马克思的思想息息相关,人类社会至今仍在马克思所阐释的发展规律中运转[2]。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拥有包容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时,其合理的中国化融合途径便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研究,学者们已经从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论证。本文试以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H.R.尧斯的接受理论为研究视角,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路径。H.R.尧斯的接受理论从接受视角出发,批判了将文学及哲学等观念与社会历史对立起来的倾向,重新构建了美学、历史方面的思考。尧斯设立的“期待视界”将读者接触作品前已有的潜在的审美期待进行假设,同时,他提出将作品“客观化”,提出历史视界与现时视界的交融,认为理论研究不应该仅仅关涉现时社会的静态文献,而要包括更多种类,例如当下文学中尝试的动态且开放的文本类型。文学及哲学的最高社会功能即其构成性,通过改变读者心中的“期待视界”以达到效果与接受的统一。接受理论对于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循此视角,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回归经典诠释,关注生活实践,聚焦时代发展。

一、回归经典诠释

H.R.尧斯在《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探究审美经验,认为“审美经验主要通过交流和接受的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3] 12,但“审美经验难以定义,对审美意义的理解是一种自愿活动,不能将其有效性强加于人,其真理既不可以用教条来驳斥,也不能用逻辑来否定。”[3] 17我们可以通过对尧斯的审美经验多义性的判断,明确接受理论“无定性但有基准”的特点,在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时,以文本诠释作为首要基准,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本的精髓,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对两者进行重新解读与阐发。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文化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将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注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新的意识形态,具备新的时代内涵,得到创造性融汇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之道、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等也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首要的是要科学准确地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学会将其与宏大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成分。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探讨双方共同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人类先进性的思考方式,以及两者在哲学层次上存在的共通或者相通之处,进而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者的融合价值、理论基础和时代特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二)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完成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进程。”[2]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这一进程远未结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需要研究掌握国内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译介成果,以及国外的研究动态,综合并全面考据文本承载的深刻内容,提炼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著作,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这件事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考据与努力就远远不够。[2]同样,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方面,我们也不能止步于前人的看法与经验,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人文精神、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准则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升华,以此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二、关注生活实践

H.R.尧斯在对布拉格结构主义学派J.穆卡洛夫斯基的审美价值的评论中提出,“如果将审美价值看成动态而不是状态,那审美价值就不是客观的了。康德认为审美的动态特征是典范在起作用,典范不可以被定义;当穆卡洛夫斯基把重点转向功能性研究时,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就消失了,仍然需要界定审美舆论的权威。”[3] 178尧斯在接受理论中提到“审美价值的动态与状态”,以此强调接受某种审美价值的客观性需要更加注重“状态性”的流动,即聚焦时代的发展,回答时代问题,以此将“审美接受”转化为层次性的审美经验——“感受层次的审美经验前所未有地承担了对抗社会异化的任务,还可以用来保存其他人对世界的经验,捍卫共同的视野。”[3] 139我们在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时,也要在注重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马克思主义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传播时,马克思主义也以其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挥了自身的先进性作用,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话语形态,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其共有的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求我们在融合两种话语形态时,要注重时代对话,而不是各自展示独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 42。我们需要倾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在对话的内容上,两者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人的自由发展问题、社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个人心理问题等许多方面;在对话的主题上,两者应该以时代性话题为主题,立足于当代社会中解决人类发展和人的自由价值等重要问题和时代问题,强调时代对话的重要性,以此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积极采用中华民族习惯的传播方式,合理利用中国人民熟悉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媒介,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传播到人民群众中。要主动占领互联网宣传阵地,掌握现代传播规律,积极研究探索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表达与传播的新路径,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产生富于时代性的新载体,推动两者的融合与发展。

(一)立足现实需要

对现实的关注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点,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4]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由于民族性和时代性差异,其经典理论中较少能够直接给出现代社会人类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尚未提及现代性的文明与文化话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跨越时空,在宏观角度为中华民族的现实需求与发展提供了指导。因此,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需要我们立足现实,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尊重实际,尊重客观,不仅要重视精神生活,也要重视生活实践,将经典理论文本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5] 41

(二)坚持人民立场

当今时代,人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污染、社会竞争、工作压力、精神焦虑都是时代和人民的潜在负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相通的特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节选)》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同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民为邦本等思想。《大学》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7];《论语》也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8]。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途径研究中强调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融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关注人民在生活中的所想所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在人民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进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三、聚焦时代发展

H.R.尧斯认为,完全放弃现实,全身心投入审美的是唯美主义,唯美主义从阅读中获得的审美期待是异己的现实,只能停留在虚幻的个人想象中。[3] 5-8尧斯反对主观主义的接受态度,认为审美的接受不应该放弃现实。这一观点提示我们,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路径时,需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将经典理论文本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出符合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文化。

(一)把握历史传承

日前,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已从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前的不到70%提升至目前的96%,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目前也已达到95%,极大提升了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能力,为乡村振兴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网络保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需要从历史的传承中获得时代启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爱国思想等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精神指引,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9]当今时代,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文化霸权主义横行,众多思潮与舆论并行,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一些人对文化的历史性解说只注重噱头而不注重真实,缺乏对待历史本身的客观性以及严肃性。我们应该努力吸取历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从曾子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8],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0],再到孙中山的“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11]的意义。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联系历史的实际,重视实际的历史,将文化和思想的历史性融入现代性之中,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时代的发展。

(二)注重时代对话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Yupingfeng or placebo,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and skin thickness were assessed,and then a size of 0.5 cm2 skin tissue was cut from each animal under local anesthesia.The biopsy tissue was weighed and the wound was suture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符合时代要求、促进时代发展的课题。在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时,我们要回归文本诠释,传承经典精髓,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深刻内涵,多角度、多方位领悟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最新成果,把握经典的真正含义,探索创新理论成果;要关注生活实践,立足现实需求,以人民为中心,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成果;要聚焦时代发展,在注重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把握时代发展主题,经由媒介,丰富人类共同的社会文化视野。总之,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使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5] 23。

麦田杂草与麦苗争夺养料、水分、阳光和空间,妨碍田间通风透光,增加局部气候温度,传播病虫害;干扰目标作物生长,寄生性杂草直接从作物体内吸收养分,从而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对麦田杂草进行防除。当前季节,正是麦田杂草防治的最佳时期,本文对杂草发生规律、防除治理方法、最佳防治时期、用药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以期对广大农民有所指导,为小麦丰收打下基础。

H.R.尧斯的接受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途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从文本到实践的应用性、从经典理论到时代创新的时代性,因此,他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并做进一步探寻。但是,H.R.尧斯的接受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例如更多强调接受者的感受而忽视了多种接受介质的平衡性,忽略了同样作为接受理论中重要环节的发出者和中间介质的影响因素,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要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助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浪歌手,从邂逅那天起,就悄悄地在他的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进了地铁入口,拐了弯,高潮不由自主朝流浪歌手常站的位置望去,他看到那里有一圈人在围观什么。高潮走过去一看,原来被围观的是几位上访者。上访者扯着一块铺展开的喷绘

参考文献:

[1] 王晓路.西方文论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J] .外国文学,2016(03):87.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02).

[3] H.R.尧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 赵光耀.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J] .西藏发展论坛,2018(05):33.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7] 曾子.大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2.

[8] 孔子.论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06:97.

[9]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10] 张载:“四为”“六有”泽被后世—走进陕西眉县横渠书院[EB/OL] .[2016-11-26] .http://www.wenming.cn/wmzh_pd/ws/gx/zxdt_9879/201611/t20 161126_3907955.shtml

[11] 习近平:学习孙中山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EB/OL] .[2016-11-11] .http://news.163.com/16/1111/10/C5J95CPJ000187VE.html

中图分类号:A8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62(2019)02-0054-04

收稿日期:2019-02-25

作者简介:史舒扬,女,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温冠男

标签:;  ;  ;  ;  ;  ;  ;  ;  ;  ;  ;  ;  ;  ;  

史舒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研究——基于H.R.尧斯的接受理论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