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弹性体粒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径,聚丙烯,乙丙橡胶,弹性体,橡胶,塑料,材料。
弹性体粒径论文文献综述
孙嘉恒[1](2017)在《大粒径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的合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硅氧烷橡胶极性小,柔软性好,具有优良的耐高温、耐氧化降解性;聚丙烯酸酯橡胶与极性聚合物相互作用力强,广泛地用作热塑性树脂及其合金的抗冲改性剂。通过乳液聚合将聚硅氧烷和聚丙烯酸酯两类极性相差很大的聚合物结合起来,可得到兼具两者的优势,赋予热塑性树脂及其合金更好低温抗冲作用的抗冲改性剂。乳液聚合可制备两者共聚物,但现有乳液聚合方法制得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类共聚物乳胶粒子粒径大多在200 nm以下,将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胶粒子粒径增大到300 nm以上,并具有核壳结构,在用作热塑性树脂如聚碳酸酯(PC)的抗冲改性时作用更大,因此开发大粒径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硅烷单体制备聚硅氧烷核乳液,接枝上丙烯酸丁酯(BA)后,使用聚丙烯酸酯类附聚剂对其进行附聚,最后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MMA/St)的接枝,得到平均粒径可达400nm、固含量为32.2%的大粒径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乳液。通过破乳、熟化、抽滤、洗涤、烘干、粉碎后得到白色颗粒物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PSiO-BA-MMA/St)。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粒度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测试乳液聚合各阶段的固含量,得出了乳液各阶段中单体转化率-时间曲线,并确定了聚硅氧烷核乳液、BA接枝、MMA/St接枝反应的最优时间;考察了乳化剂浓度、引发剂用量以及不同聚合温度对乳液粒径和乳液最终状态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用量和聚合温度。将得到的大粒径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应用于PC的增韧,结果表明,随着弹性体使用量的增加,PC材料在低温下的缺口抗冲击强度不断提升,当用量达到9.0 wt%时,PC材料在低温下的缺口抗冲击强度达到69.6kJ/m2与常温下的数值77.1kJ/m2十分接近。通过与粒径为200nm的弹性体增韧剂进行对比,本大粒径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对PC的低温增韧效果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5)
王瑞婷[2](2015)在《表面处理和粒径对白炭黑补强弹性体复合材料机械性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技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性,粒子补强复合材料得到广泛研究。许多研究探讨了这些粒子填充高聚物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高聚物复合材料的强度或模量可以通过添加微米或纳米粒子提高,因为刚性无机粒子相比聚合物基体一般具有更高的刚度。柔软、脆弱的非结晶橡胶,通过添加补强粒子可以提高硬度和强度。含有各种粒子的弹性体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主要取决于粒子尺(本文来源于《橡胶参考资料》期刊2015年04期)
白红伟,修昊,黄春梅,闫冬雪,傅强[3](2013)在《基体结晶与弹性体粒径对聚乳酸的协同增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善基体结晶是同步改善聚乳酸(PLLA)/弹性体共混物的耐热性和冲击韧性的一种新方法。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仅仅提高PLLA基体的结晶度并不能保证共混物在获得高耐热的同时改善或保持其冲击韧性。为了研究弹性体对不同结晶态PLLA的增韧作用,揭示使其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所需满足的基本结构条件,本文以PLLA/聚乙内酯(PCL)(80/20)共混物为例,在采用高效成核剂来调控基体结晶的同时,通过控制加工条件来调节分散相的粒径,(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高分子加工与成型》期刊2013-10-12)
张海宇,王省哲[4](2009)在《铁磁颗粒随机粒径分布下的磁流变弹性体磁致剪切模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弹性体是一种由具有可磁化的铁磁微小颗粒夹杂于弹性或超弹性类如橡胶及基体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新型智能材料,其具有响应快、可逆性好、力学性能(如剪切模量)受到磁场控制等特性,在工程领域如电磁阻尼系统有着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现有的磁流变弹性体模型分析中多采用铁磁颗粒粒径的均一化均匀分布假设,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24)
耿海萍,朱玉俊,伍社毛[5](1995)在《动态硫化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分散相粒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7L密炼机和动态硫化法,当叁元乙丙橡胶/聚丙烯为75/25(质量比)时,仍可得到海—岛结构的热塑性弹性体,其分散相橡胶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058μm。对分散相平均粒径的研究表明,当共混剪切速率为209~602s~(-1)时,平均粒径为0.062~0.056μm;当树脂的熔融指数(测定10min)为0.08~1.2g/min时,则为0.058~O.062μm;当分散相的交联速率为5.0~6.7min~(-1)时,则为0.059~0.062μm。(本文来源于《合成橡胶工业》期刊1995年01期)
张中岳,乔金梁[6](1992)在《全硫化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对分散相粒径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作者提出的橡塑共混中SVF综合因子理论为主,辅以共混温度及硫化条件的变化,时全硫化叁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制备中分散相柱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SVF综合因子理论适用于动态全硫化共混体系;制备全硫化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应使用高剪切速率的混合设备、表现粘度较高的PP及硫化速度快的EPDM,并适当提高硫化剂用量;对软质制品的制备,则可采用多次共混技术。(本文来源于《合成橡胶工业》期刊1992年04期)
弹性体粒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技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性,粒子补强复合材料得到广泛研究。许多研究探讨了这些粒子填充高聚物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高聚物复合材料的强度或模量可以通过添加微米或纳米粒子提高,因为刚性无机粒子相比聚合物基体一般具有更高的刚度。柔软、脆弱的非结晶橡胶,通过添加补强粒子可以提高硬度和强度。含有各种粒子的弹性体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主要取决于粒子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弹性体粒径论文参考文献
[1].孙嘉恒.大粒径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弹性体的合成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7
[2].王瑞婷.表面处理和粒径对白炭黑补强弹性体复合材料机械性性能的影响[J].橡胶参考资料.2015
[3].白红伟,修昊,黄春梅,闫冬雪,傅强.基体结晶与弹性体粒径对聚乳酸的协同增韧作用[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高分子加工与成型.2013
[4].张海宇,王省哲.铁磁颗粒随机粒径分布下的磁流变弹性体磁致剪切模量的分析[C].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2009
[5].耿海萍,朱玉俊,伍社毛.动态硫化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分散相粒径[J].合成橡胶工业.1995
[6].张中岳,乔金梁.全硫化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对分散相粒径变化规律的研究[J].合成橡胶工业.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