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入渗论文_马建刚,黎建强,赵洋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入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入渗,土壤,水分,锡林,特征,喀斯特,理化。

土壤入渗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刚,黎建强,赵洋毅[1](2019)在《房地产建设项目土壤入渗及径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使用的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依据规范实施,对不同项目扰动后地面的适用性较差,为此针对城建区主要的房地产类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了入渗试验和径流分析。结果表明,施工区域除松散堆体外,其余裸露场地土壤被压实,入渗能力下降;场内松散堆体、压实体和场内路面的稳定入渗速率分别为0.49、0、0 mm/min,经果林地稳渗速率为0.29 mm/min;在20 a一遇1 h最大暴雨60 mm的条件下,场内平均径流系数为0.86,经果林地为0.71,大于该处水土保持方案采用的0.50,并且实测的场地蓄持水分能力远小于按照土壤孔隙计算的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11期)

赵楚,盛茂银[2](2019)在《不同浓度粉末活性炭及其施用方式对土壤入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喀斯特地区典型的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一维定水头法土柱模拟试验手段,以4种活性炭浓度(0,0.005,0.01,0.02 g/g)及2种混合施用方式(0—10,10—20 cm)、3种成层施用方式(6—8,10—12,16—18 cm)为变量,观测土壤湿润锋推移及累积入渗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线性关系式和van Genuchten经验公式分别模拟湿润锋推移情况及水分特征曲线经验公式,测量不同土层的质量含水量来研究活性碳粉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入渗时间内,较高浓度(0.02 g/g)和较浅层的施用方式(0—10 cm混施和6—8 cm层施)对比其他试验组,在土柱湿润锋推移速度的减缓方面表现最优;(2)在前期(t=80 min),入渗受活性炭粉末抑制的程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但高浓度的碳粉同时会减缓湿润锋推移速度,故最终入渗量(t=340 min)受其浓度影响较小,同时土壤入渗受活性炭粉末理化性质的影响,层状铺设入渗后期呈现斜率增大的趋势;(3)van Genuchten经验公式及RETC软件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模拟皆表明活性炭粉末施入土壤后,其浓度与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呈正相关,与土壤释水能力呈负相关;(4)活性炭粉末使得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均有所提升,活性炭粉末施用浓度越高,田间持水量越大。(5)层施状态下的活性炭粉末能增加所在土层的质量含水量,为对于其他深度土层的含水量则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黎明扬,刘廷玺,罗艳云,段利民,张俊怡[3](2019)在《半干旱草原型流域土壤入渗过程及转换函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究半干旱草原砂质草甸地土壤入渗过程与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厚栗黄土、草甸沼泽土、草原风沙土、石灰性草甸土、淡黑土等5种土壤类型下设置38个土壤入渗试验点以及62个土壤生态调查点,测定了各点位土壤的粒径、容重、有机质、含水率、地下生物量等理化特征。使用Green-Ampt、Philip、Kostiacov、Horton、Mezencev及USDA-NRCS等6种入渗模型模拟入渗过程,结果显示Horton和USDA-NRCS模型模拟效果最好,Adj-R~2分别为0.975和0.911,并利用模拟效果最好的Horton模型计算稳定入渗率,对土壤入渗特性和入渗影响要素进行了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土壤转换函数,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研究区的土壤稳定入渗率进行了1 km×1 km精度的面尺度拓展。研究表明,半干旱草原型流域的土壤入渗主要受到土壤物理属性与外界环境两种要素的影响,使用相关性显着的影响要素建立的土壤转换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半干旱草原型流域的土壤入渗特征值,在小流域尺度上使用土壤转换函数的预测效果相较入渗模型的面尺度拓展更加精细。(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曾江敏,何丙辉,李天阳,陈展鹏,吴耀鹏[4](2019)在《喀斯特槽谷区不同林草恢复模式下土壤入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林草恢复模式对喀斯特槽谷区坡面的水土保持效应,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林草模式(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顺、逆向坡面下林地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好,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是花椒地和灌草地;顺向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逆向坡(P<0.05),但其他理化指标间差异不显着(P>0.05)。(2)顺、逆向坡面下花椒地入渗曲线较陡峭,而林地、灌草地相对较缓;灌草地入渗率最先趋于稳定(20min左右),而花椒地和林地入渗率在30min左右开始缓慢下降,直到75min以后渐渐趋于稳定;各林草恢复模式下土壤入渗能力均为林地>花椒地>灌草地(P<0.05)。(3)入渗模型中,Horton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0.712),模拟稳定入渗率与实测值间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高达0.978 9。(4)研究区土壤稳定入渗率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及pH均呈正相关,而与有机质呈负相关,其中总孔隙度对土壤入渗性能影响最大,有机质影响最小;利用上述指标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精确预测土壤稳定入渗率。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植被恢复选择及土壤入渗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吕振豫,刘姗姗,秦天玲,邢子强[5](2019)在《土壤入渗研究进展及方向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土壤水资源补给的主要途径,入渗决定着土壤对降水和灌溉的有效蓄存程度,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在综述土壤入渗基本理论、测定方法、模拟方程和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传统土壤入渗研究侧重于单点监测,还需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定量分析土壤入渗的时空变异规律;监测手段受到尺度限制;基本方程以土体单元单一入渗过程为主,需进一步考虑SPAC系统的协同作用。因此,亟需融合单点监测、遥感反演和数值模拟优势,加强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下土壤入渗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7期)

张西平,程伍群,绳莉丽,甄文超,张旭[6](2019)在《耕作及种植方式对土壤入渗参数和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耕作和种植方式对土壤入渗参数及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规律,试验设置了4个处理(深松+旋耕+等行距、深松+旋耕+叁密一稀、旋耕+等行距、旋耕+叁密一稀旋耕+叁密一稀),每个处理中设3种不同畦田规格(畦长30、35、40 m,畦宽均为2 m),越冬和拔节期分别进行灌水,实测了入渗量、水深、水流推进时间等,基于采用Kostiakov入渗公式计算的土壤入渗参数和WinSRFR4.1软件优化法求解的入渗参数,研究不同处理下入渗参数变异对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田间试验实测值和基于WinSRFR4.1软件优化模拟值间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1.24%和1.57%,表明采用2种方法确定不同耕作和种植方式下土壤参数均可行;2)耕作和种植方式的不同会对土壤入渗参数产生较大影响,前者影响更大。3)越冬期和拔节期灌水时入渗系数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0.34和0.22,入渗指数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0.14和0.13。2次灌水期间相同处理入渗参数也发生了时间变异性,处理深松+旋耕+等行距和深松+旋耕+叁密一稀的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均发生中等变异性,处理旋耕+等行距和旋耕+叁密一稀发生弱变异性。4)在土壤入渗参数的变异性影响下,2次灌水过程中,不同处理水流运动时间均发生了变异性。5)基于土壤入渗参数变异性,确定了2次灌水不同耕作及种植方式冬小麦畦灌条件下土壤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研究结果可为畦灌系统设计和管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琛,吴云飞,李甜江,郎南军,刘芝芹[7](2019)在《金沙江不同林分的土壤入渗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金沙江头塘小流域3种典型林分类型的土壤进行入渗试验研究,从而进行金沙江头塘小流域人工生态林保水保土的生态效益比较和综合评价,以期为金沙江流域的水土保持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林分对水分的涵养、调节能力的大小为云南松林>银荆林>旱冬瓜林>荒草地;对影响土壤入渗的因子作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都可以得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容重和土壤颗粒对土壤的入渗性能决定作用最大;林分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与稳定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呈显着和显着正相关关系,可见土壤入渗过程特征,初始入渗阶段是地表水分下渗的主要阶段。(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杨倩,刘目兴,王苗苗,张海林,朱强[8](2019)在《武汉市典型绿地植被类型对表层土壤入渗和持水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绿地植被建设和管理是提高城市蓄水能力和减少城市内涝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武汉市城区8种代表性绿地植被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力学特征参数,量化了不同类型绿地植被对表层土壤水分入渗和保持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其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和持水能力差异显着,天然香樟林、玉兰园、桂花园和牡丹园具有较好的入渗性能,表现为较高的饱和导水率(179.70~441.69 cm/d),其次是人工草坪(31.53~126.60 cm/d),而樱花园、梅花园和桃李园的入渗性能最差(22.40~57.99 cm/d)。天然香樟林土壤持水能力最强,表现为最高的田间持水量(0.315~0.336 cm~3/cm~3)和最大有效含水量(0.170~0.177 cm~3/cm~3),其次是玉兰园、桂花园、牡丹园、梅花园和桃李园,持水量、有效含水量分别为:0.241~0.289 cm~3/cm~3,0.144~0.182 cm~3/cm~3,而樱花园和草坪的持水能力最弱(0.209~0.254 cm~3/cm~3,0.139~0.165 cm~3/cm~3)。土壤饱和导水率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容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容重、总孔隙度、砂粒和粘粒含量是影响土壤水分特征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乔灌木林下种植草本植物、减少人为践踏,以及适时翻耕等方式提高绿地土壤的入渗与保水能力,进而提高其降雨存蓄功能,减少城市内涝。(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黎明扬[9](2019)在《半干旱草原型流域土壤入渗参数模拟及遥感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砂质草甸地的内陆河流域——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以其五种土壤类型42个点位下0~50cm表层土壤原状土样(420份环刀取样,630份自封袋取样)为基础数据,使用土壤转换函数模拟了 0~30cm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理化属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反演了 0~30cm表层土壤参数,将二者结合对研究区表层土壤含水率进行面尺度反演,并分析饱和导水率估计值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于研究区38个点位开展190次双环入渗试验,使用多种模型模拟研究了表层土壤非饱和入渗过程及内环尺度效应,分析了研究区影响土壤入渗的关键要素,并基于以上结果绘制了研究区土壤入渗分区图,以期为日后的生态治理和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转换函数可以较好地拟合土壤理化参数与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关系,Saxton模型在研究区的模拟效果最好,多元回归模型和Weston模型次之,Cosby模型拟合效果较差;土壤转换函数与其包含的土壤属性与模拟的精度有较大关联,总体上包含土壤属性越全面,模型模拟效果越好;(2)研究区表层土壤的粒径组成、容重等土壤属性可以通过地表粗糙度和四极化数据及其组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演,说明在植被较稀疏的草原,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应用效果较好,可以较精细地刻画表层土壤的理化参数;通过与由土壤转换函数推演的土壤参数结合,可以大面积预测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3)研究区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在2-8m/d之间,表明锡林河流域水分入渗较快,其主要原因在于土壤颗粒粒级高和地表植被较少;同时,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经过农业或城市化改造后,表层土壤的导水能力大幅度降低。研究区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分布规律为:山区裸地>沙丘沙地>河间湿地>村镇建筑用地>滴灌区;(4)双环入渗仪在田间试验中会受到尺度效应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内环管径的增加会明显减弱尺度效应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但研究设计的内径40cm、缓冲系数为0.33的入渗仪并不足以完全克服这种尺度效应;(5)Hydrus-1D模型可以对研究设计的入渗试验过程、0~50cm每10cm 土层的水力特性及包括土壤表面以及各土层底部的观测点压头、土壤含水率和通量变化进行模拟,虽然使用入渗过程结束后的实测土壤含水率进行的检验在少数土壤类型下效果一般,但实测与模拟土壤含水率均介于田间持水率与饱和含水率之间,说明这种入渗属于非饱和状态下的土壤水分垂向运移过程;(6)研究区表层土壤的粒径组成和容重随深度的变化不大,通过Horton模型计算出的稳定入渗速率与时间可以利用K-means较好地区分成叁类,各点位表层土壤的水分入渗过程主要受与土壤密实程度和孔隙分布相关的土壤自身物理属性和与入渗液体动能势相关的外界环境成分两类因素的影响;(7)土壤类型不能代表入渗过程,基于试验绘制的土壤入渗影响分区图将研究区划分为叁个区域:河谷湿地区、放牧草原区和荒漠沙丘区,利用入渗模型对叁个入渗分区的检验结果较土壤类型分区有一定提升,河谷湿地区生态环境较好土壤入渗速率较慢,放牧草原区受畜牧业及人类活动影响,地区土壤持水保水能力趋于下降,应尽快制定更加合理的畜牧养殖政策及规定,减少草场的植被破坏,荒漠沙丘区植被稀疏,砂粒含量高,生态退化严重,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物理措施改善土壤的持水保水能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娟,陈林,宋乃平,李月飞,苏莹[10](2019)在《荒漠草原灰钙土土壤入渗特征及测定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并对比不同方法间的差异,以宁夏天然草地地带性灰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环法和环刀法测定其入渗过程,分析并比较2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及影响因素,利用模型拟合土壤的水分入渗过程。结果表明:环刀法测得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和达到稳渗时间均小于双环法,分别小了77.69%~94.67%,27.69%~52.88%,56.74%~64.79%,12.50%~42.5%。双环法更适宜采用Horton模型描述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环刀法更适宜采用Kostiakov模型。土壤累计入渗量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效果最好,其决定系数R~2均在0.991以上。土壤物理性质对入渗特征的影响因土壤内部条件在2种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而略有不同。(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05期)

土壤入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喀斯特地区典型的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一维定水头法土柱模拟试验手段,以4种活性炭浓度(0,0.005,0.01,0.02 g/g)及2种混合施用方式(0—10,10—20 cm)、3种成层施用方式(6—8,10—12,16—18 cm)为变量,观测土壤湿润锋推移及累积入渗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线性关系式和van Genuchten经验公式分别模拟湿润锋推移情况及水分特征曲线经验公式,测量不同土层的质量含水量来研究活性碳粉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入渗时间内,较高浓度(0.02 g/g)和较浅层的施用方式(0—10 cm混施和6—8 cm层施)对比其他试验组,在土柱湿润锋推移速度的减缓方面表现最优;(2)在前期(t=80 min),入渗受活性炭粉末抑制的程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但高浓度的碳粉同时会减缓湿润锋推移速度,故最终入渗量(t=340 min)受其浓度影响较小,同时土壤入渗受活性炭粉末理化性质的影响,层状铺设入渗后期呈现斜率增大的趋势;(3)van Genuchten经验公式及RETC软件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模拟皆表明活性炭粉末施入土壤后,其浓度与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呈正相关,与土壤释水能力呈负相关;(4)活性炭粉末使得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均有所提升,活性炭粉末施用浓度越高,田间持水量越大。(5)层施状态下的活性炭粉末能增加所在土层的质量含水量,为对于其他深度土层的含水量则影响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入渗论文参考文献

[1].马建刚,黎建强,赵洋毅.房地产建设项目土壤入渗及径流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9

[2].赵楚,盛茂银.不同浓度粉末活性炭及其施用方式对土壤入渗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黎明扬,刘廷玺,罗艳云,段利民,张俊怡.半干旱草原型流域土壤入渗过程及转换函数研究[J].水利学报.2019

[4].曾江敏,何丙辉,李天阳,陈展鹏,吴耀鹏.喀斯特槽谷区不同林草恢复模式下土壤入渗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吕振豫,刘姗姗,秦天玲,邢子强.土壤入渗研究进展及方向评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6].张西平,程伍群,绳莉丽,甄文超,张旭.耕作及种植方式对土壤入渗参数和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7].王琛,吴云飞,李甜江,郎南军,刘芝芹.金沙江不同林分的土壤入渗特征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9

[8].杨倩,刘目兴,王苗苗,张海林,朱强.武汉市典型绿地植被类型对表层土壤入渗和持水性能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9].黎明扬.半干旱草原型流域土壤入渗参数模拟及遥感反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10].陈娟,陈林,宋乃平,李月飞,苏莹.荒漠草原灰钙土土壤入渗特征及测定方法比较[J].节水灌溉.2019

论文知识图

自然恢复坡面不同侵蚀部位幼苗密度空...入渗概念模型土壤入渗水隔室模型1环刀法测量土壤入渗Fig.1S...一3一般草地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入渗曲线

标签:;  ;  ;  ;  ;  ;  ;  

土壤入渗论文_马建刚,黎建强,赵洋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