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逃逸论文-卢宝荣

转基因逃逸论文-卢宝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逃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栽培稻,基因渐渗,天然杂交,生物安全

转基因逃逸论文文献综述

卢宝荣[1](2014)在《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抗虫水稻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的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是其商品化生产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对水稻抗虫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包括3个重要环节:(1)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检测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后代中的表达;(3)确定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和进化潜力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近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栽培稻品种之间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0.1%),但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频率变异很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Bt抗虫转基因在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后代中均能正常表达,但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有很大变异。在有较高水平的害虫虫压下,含有抗虫转基因的栽培稻及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与不含转基因的对照相比,抗虫性显着提高且适合度利益明显;但是,在虫害发生水平较低时,含有抗虫转基因的群体与不含抗虫转基因的群体相比没有显着的适合度优势。综上,转基因逃逸到非转基因水稻的频率极低,并且可以通过空间隔离阻断其逃逸。虽然抗虫转基因向杂草稻以及与栽培稻距离较近的野生稻群体的逃逸无法避免,但是野生稻和杂草稻群体周围环境中的总体虫压较低,所以基因漂移带来的环境影响应十分有限。(本文来源于《生物安全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卢宝荣,夏辉[2](2011)在《转基因植物的环境生物安全: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的研究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球对其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而导致的潜在环境和生态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转基因植物的环境生物安全涉及两方面关键问题:如何科学评价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种植以后带来的环境和生态影响;如何利用环境生物安全的研究成果来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措施。对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的科学评价应包括叁个重要环节:(1)检测转基因的逃逸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逃逸后的表达和遗传规律;(3)确定逃逸后的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的影响及其进化潜力。本文将围绕对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科学评价,以转基因水稻为案例来对转基因逃逸带来生态影响的研究好评价的进展进行简要介绍,并对目前依据风险评价研究成果制定的各种管理策略进行了讨论。只有提高对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研究和评价的水平,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措施,才能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产品的商品化应用保驾护航。(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卢宝荣,夏辉,杨箫,金鑫,刘苹[3](2009)在《杂交-渐渗进化理论在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风险评价和研究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引起了全球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而带来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有效的生物安全评价和研究能够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持久利用保驾护航。按照风险评价的原则,对于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应包括两个重要步骤:(1)检测转基因向野生近缘种(包括杂草类型)群体逃逸的频率;(2)确定逃逸后的转基因能否通过遗传渐渗在野生近缘种群体中存留和扩散。杂交-渐渗是进化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科学命题和普遍的自然现象,杂交-渐渗的进化理论与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研究和评价有密切的关系。杂交-渐渗过程往往导致物种形成、适应性进化和自然群体的濒危与灭绝,这是因为在杂交-渐渗过程中,不同的机制如遗传同化作用、群体湮没效应以及群体的选择性剔除效应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体的进化过程。转基因通过杂交-渐渗进入野生群体,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化。如果转基因能提高群体的适合度,则更有利于其渐渗速率,从而在群体中迅速扩散并带来一定的生态后果。杂交-渐渗的进化理论和思想将有益于指导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研究和评价。(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09年04期)

贾婕,张金凤,王斌,张登荣[4](2008)在《植物防范转基因逃逸的分子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可以通过花粉、种子、分泌物等方式释放到环境中去,会造成潜在的生态风险。因此如何防范转基因的逃逸,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综述了几种防范转基因逃逸的分子策略:叶绿体转化法、雄性不育法、终止子技术、染色体组特异性选择、外源基因删除法,分析了这几种方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将来如何更好地防范植物转基因逃逸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及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4期)

卢宝荣[5](2003)在《转基因逃逸的生态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技术的潜在危险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例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以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农作物品种改良以及农业研究的其他领域。一个被称之为"基因革命"(GeneRevolution)的新兴生物技术革命在解决世界粮食不足的问题上确实给予了我们极大帮助。然而,科学是一把无情的"双刃剑",转基因生物技术在为人类带来福(本文来源于《新经济导刊》期刊2003年07期)

卢宝荣[6](2003)在《全球转基因逃逸及其生态后果的最新研究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 198 6年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作物被释放到环境中进行田间实验以来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目前已超过了 5 ,80 0万hm2( 8.7亿亩 )。而转基因的生物安全也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商业机构、科学家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03年02期)

卢宝荣[7](2002)在《转基因逃逸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转基因逃逸的概念,并就转基因逃逸的可能性和不同途径及其可能引起的各种生态风险问题进行了讨论, 旨在让读者了解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释放和外源转基因的逃逸可能导致哪些生物安全问题。(本文来源于《世界环境》期刊2002年06期)

陈小勇[8](1998)在《我国主要农作物转基因逃逸生态风险的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逃逸是伴随着工程作物释放的一种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转基因逃逸的途径,并讨论了影响转基因逃逸的因素,对我国主要农作物中逃逸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一些农作物中存在较大的转基因逃逸风险,最后探讨了避免和减小逃逸风险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农村生态环境》期刊1998年04期)

转基因逃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球对其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而导致的潜在环境和生态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转基因植物的环境生物安全涉及两方面关键问题:如何科学评价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种植以后带来的环境和生态影响;如何利用环境生物安全的研究成果来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措施。对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的科学评价应包括叁个重要环节:(1)检测转基因的逃逸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逃逸后的表达和遗传规律;(3)确定逃逸后的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的影响及其进化潜力。本文将围绕对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科学评价,以转基因水稻为案例来对转基因逃逸带来生态影响的研究好评价的进展进行简要介绍,并对目前依据风险评价研究成果制定的各种管理策略进行了讨论。只有提高对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研究和评价的水平,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措施,才能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产品的商品化应用保驾护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逃逸论文参考文献

[1].卢宝荣.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抗虫水稻案例分析[J].生物安全学报.2014

[2].卢宝荣,夏辉.转基因植物的环境生物安全: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的研究和评价[J].生命科学.2011

[3].卢宝荣,夏辉,杨箫,金鑫,刘苹.杂交-渐渗进化理论在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风险评价和研究中的意义[J].生物多样性.2009

[4].贾婕,张金凤,王斌,张登荣.植物防范转基因逃逸的分子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08

[5].卢宝荣.转基因逃逸的生态风险[J].新经济导刊.2003

[6].卢宝荣.全球转基因逃逸及其生态后果的最新研究动态[J].生物多样性.2003

[7].卢宝荣.转基因逃逸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J].世界环境.2002

[8].陈小勇.我国主要农作物转基因逃逸生态风险的初步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1998

标签:;  ;  ;  ;  

转基因逃逸论文-卢宝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