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羟色胺论文_吕优优,张喆,梁曦,陈玉洁,张峻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羟色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羟色胺,受体,母性,低氧,多巴胺,精神分裂症,血浆。

五羟色胺论文文献综述

吕优优,张喆,梁曦,陈玉洁,张峻雪[1](2019)在《动物双歧乳杆菌F1-7通过调节五羟色胺分泌促进斑马鱼肠蠕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羟色胺分泌与肠蠕动缓解便秘密切相关,本研究根据体外胃肠道存活能力初步筛选菌株,再以斑马鱼为模型确定促进肠蠕动的菌株,进而研究了具有促进肠道蠕动菌株与五羟色胺调节的关系,获得具有抗便秘效果的益生菌。方法与结果:(1)从54株未公布菌株中,通过表面疏水性、自聚集性、耐酸性、胆汁耐受性、模拟胃消化耐受性和模拟肠液耐受性评价获得18株具有良好胃肠道存活性的菌株。(2)随机选择5dpf斑马鱼,分为22组,每组12尾。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采用盐酸洛哌胺法构建便秘斑马鱼模型,即1个模型对照组、1个模型+阳性药物对照组(酚酞片)、1个模型+LGG对照组、18个模型+试验菌株组。用10~8 CFU mL~(-1)菌液浸浴斑马鱼,计算各组1分钟内的肠蠕动频率。获得5株有效促进肠蠕动菌株。(3)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荧光免疫法测定了5菌株对斑马鱼五羟色胺分泌的影响;通过RT-Pcr法揭示了最有效菌株Bifidobacterium animali F1-7对斑马鱼五羟色胺的分子水平调节作用。结论:基于斑马鱼模型,筛选出最有效促进肠道蠕动的益生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F1-7,发现F1-7通过调节五羟色胺表达促进斑马鱼肠道蠕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彭瑶,John,D.McCorvy,Kasper,Harps?e,Katherine,Lansu,Shuguang,Yuan[2](2019)在《五羟色胺2C受体结构揭示GPCR多重药理学特性的结构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有些药物往往需要作用于多个靶点,即多重药理学作用发挥其疗效。目前,针对多种血清素受体的药物,包括5-HT_(2C)受体,对治疗肥胖、药物滥用和精神分裂症意义重大。开发具有针对5-HT2C受体选择性的配体或设计具有明确的多重药理学特征的药物仍然是极其困(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9年02期)

李钰[3](2019)在《五羟色胺2A和2C受体调控大鼠母性行为的交互作用及其中枢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母性行为是一种高动机性且组织有序的社会行为。大量行为与中枢的研究提示5-HT_(2A)和5-HT_(2C)受体对动机过程、情绪过程以及执行功能起了重要且相反的调控作用,课题组前期据此推测:5-HT_(2A)和5-HT_(2C)受体之间的平衡在母性行为的调控中有重要的作用,打破平衡会破坏母性行为,而恢复平衡则会使母性行为恢复正常。因此单独激活或拮抗5-HT_(2A)和5-HT_(2C)受体会破坏母性行为;同时激活其中一个受体而拮抗另一个受体会加强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同时激活或者同时拮抗5-HT_(2A)和5-HT_(2C)受体会减弱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本课题组前期部分研究结果支持了以上推测:单独激活5-HT_(2A)和5-HT_(2C)受体破坏母性行为;拮抗5-HT_(2C)受体能够加强5-HT_(2A)受体激动剂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但也有与预期不符的研究结果:同时激活5-HT_(2A)和5-HT_(2C)受体并未使母性行为恢复正常,反而相互加重了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这些矛盾的结果说明5-HT_(2A)和5-HT _(2C)受体对母性行为的交互调控作用与原假设存在差异,原假设并不全面。本研究围绕与原假设相悖的结果,即同时激活5-HT_(2A)和5-HT_(2C)受体相互加重彼此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进行探讨。由于中枢神经机制中5-HT_(2A)受体与5-HT_(2C)受体在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cortex,VTA)以及伏隔核(nucleus accmbens,NAc)内共存于GABA能、多巴胺能以及谷氨酸能神经元上。所以5-HT_(2A)受体与5-HT_(2C)受体可能通过共同调控某脑区中同一类型的神经元活性而共同调控母性行为给。据此我们提出新假设—5-HT_(2C)受体激活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受5-HT_(2A)受体活动状态的调控:即激活5-HT_(2C)受体的同时也激活5-HT_(2A)受体会加重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反之,激活5-HT_(2C)受体的同时拮抗5-HT_(2A)受体会减弱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另外,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和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cortex,VTA)可能是5-HT_(2C)受体与5-HT_(2A)受体交互调控母性行为的可能脑区。研究一探究拮抗5-HT_(2A)受体如何调控5-HT_(2C)受体激活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实验首先联合注射MDL100907(5-HT_(2A)受体选择性拮抗剂,0.25 mg/kg-2.0 mg/kg,皮下注射)和MK212(5-HT_(2C)受体选择性激动剂,0.5 mg/kg-2.0 mg/kg,皮下注射),随后在饲养笼母性行为范式中比较不同处理组的母性行为。结果表明,外周注射MK212(5-HT_(2C)受体激动剂)能够剂量依赖性地破坏产后雌鼠的母性行为:0.5mg/kg的MK212处理不能破坏幼鼠衔回行为,但能够显着破坏哺乳幼鼠、舔舐幼鼠以及筑巢行为;更高剂量的MK212处理能够有效地破坏包括幼鼠衔回行为在内的所有母性行为。MDL100907的前处理则能剂量依赖性地减弱MK212处理对幼鼠衔回行为、哺乳行为以及筑巢行为的破坏作用,但对舔舐幼鼠行为的减弱效果不明显。这些结果说明拮抗5-HT_(2A)受体能够减弱5-HT_(2C)受体激活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也印证了新假设--5-HT_(2C)受体激活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受5-HT_(2A)受体活动状态的调控:即激活5-HT_(2C)受体的同时也激活5-HT_(2A)受体会加重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反之,激活5-HT_(2C)受体的同时拮抗5-HT_(2A)受体会减弱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研究二进一步探究5-HT_(2C)受体与5-HT_(2A)受体在调控母性行为过程中发生交互作用的可能脑区:mPFC。若激活mPFC中的5-HT_(2A)受体或5-HT_(2C)受体均能破坏母性行为,则mPFC是交互作用发生的可能脑区。本研究中所有产后雌鼠在孕期第二周进行颅内导管植入手术。实验一中产后雌鼠按既定分组在产后第叁、五和七天向mPFC中注入TCB-2(选择性5-HT_(2A)受体激动剂,0.4μg/0.5μl/side和4μg/0.5μl/side),在给药后10 min和60 min分别使用饲养笼母性行为范式、幼鼠偏好范式以及高架十字迷宫幼鼠衔回范式对不同组间产后雌鼠母性行为的差异进行探究。实验二除了注射药物之外,其余操作流程同实验一,mPFC中注射的药物是MK212(选择性5-HT_(2C)受体激动剂,2.5μg/0.5μl/side和5.0μg/0.5μl/side)。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一中,激活mPFC的5-HT_(2A)受体能够破坏饲养笼母性行为范式中的幼鼠衔回行为、幼鼠哺乳行为和舔舐行为,但不影响筑巢行为;对幼鼠偏好范式以及高架十字迷宫幼鼠衔回范式中的所有指标都没有显着的影响。(2)实验二中,激活mPFC的5-HT_(2C)受体对饲养笼母性行为范式中的舔舐幼鼠以及筑巢行为有破坏作用,但对幼鼠衔回行为以及哺乳行为没有显着的影响;对幼鼠偏好范式和高架十字迷宫幼鼠衔回范式中均无显着的影响。综合以上结果,激活mPFC中的5-HT_(2A)受体而非5-HT_(2C)受体能够显着破坏饲养笼中母性行为的主要成分:幼鼠衔回行为与哺乳行为,因此mPFC不是新假设中两受体交互调控母性行为的可能脑区。研究叁进一步探究5-HT_(2C)受体与5-HT_(2A)受体受体在调控母性行为过程中发生交互作用的可能脑区:VTA。实验流程同研究二,但进行干预的脑区是VTA。由于课题组正在进行的研究已发现激活VTA中5-HT_(2A)受体能够破坏母性行为和减弱母性动机,所以本实验只探究激活5-HT_(2C)受体如何调控母性行为。结果发现:激活VTA的5-HT_(2C)受体能够破坏饲养笼母性行为范式中的幼鼠衔回行为、舔舐幼鼠行为、哺乳行为以及筑巢行为,并能显着降低幼鼠偏好范式中产后雌鼠主动接触幼鼠的时间比率,但不影响高架十字迷宫中产后雌鼠的幼鼠衔回行为。由上可知,激活VTA中的5-HT_(2C)受体能通过减弱母性动机来破坏母性行为。结合课题组正在进行的实验结果,即激活VTA的5-HT_(2A)受体也能够破坏母性行为以及减弱母性动机,进一步推测VTA是新假设中两受体交互调控母性行为的可能脑区。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了5-HT_(2C)受体与5-HT_(2A)受体调控母性行为的交互作用机制:5-HT_(2C)受体激活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受5-HT_(2A)受体活动状态的影响:即激活5-HT_(2C)受体的同时也激活5-HT_(2A)受体会加重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反之,激活5-HT_(2C)受体的同时拮抗5-HT_(2A)受体会减弱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并初步探究了该交互作用的可能发生脑区:VTA。由于5-HT_(2A)受体和5-HT_(2C)受体在GABA能神经元上共表达,并且激活GABA能神经元上的5-HT_(2C)受体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起抑制性调控作用进而破坏动机行为,所以后期会进一步考察中脑多巴胺系统以及VTA中GABA能神经元在5-HT_(2A)受体和5-HT_(2C)受体单独和交互调控母性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为未来探究五羟色胺系统以及5-HT_(2A)受体和5-HT_(2C)受体在母性行为中的调控作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聂莉娜[4](2019)在《五羟色胺2A受体调控母性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母性行为是雌性哺乳动物表现出的一种受动机驱动且组织严密的行为,该行为的正常表现保障了后代的生存发育。多个关键脑区参与调控母性行为,如内侧视前区(medial preoptic area,mPOA)、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和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并且这些脑区均受到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或五羟色胺(serotonin,5-HT)神经元调控。DA系统在调节动机和奖赏中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结果表明激活或抑制多巴胺D_2受体可抑制幼鼠衔回数量,破坏幼鼠舐舔或筑巢等母性行为,该破坏效应主要是通过抑制母性动机而产生。5-HT系统在调控认知、学习记忆和情绪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5-HT系统也参与调节母性行为。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激活5-HT_(2A)受体可破坏母性行为;在mPFC注射5-HT_(2A)受体激动剂有效抑制幼崽衔回行为,而在mPOA则无此效应,但目前不清楚其它脑区中的5-HT_(2A)受体是否也调节母性行为。VTA作为DA神经元的发源地之一,有大量的5-HT_(2A)受体在此表达,我们推测VTA是5-HT_(2A)受体调控母性行为的关键脑区之一,因此本研究对该假设进行了检验。实验室前期证据表明拮抗D_2受体可调控5-HT_(2A)受体激活影响的幼鼠偏好,说明两个系统的交互作用可调控母性行为,我们推测拮抗5-HT_(2A)受体能够加剧D_2受体影响的母性行为,但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鉴于大量证据表明激活VTA中的5-HT_(2A)受体可调控DA神经元功能,我们推测在VTA激活5-HT_(2A)受体能够进一步加剧拮抗D_2受体影响的母性行为。本研究采用饲养笼内母性行为测试(衡量母性动机),幼鼠偏好测试(衡量母性情感、动机)和高架十字迷宫幼鼠衔回测试(衡量母性焦虑水平、动机)考察5-HT_(2A)受体对母性行为的调控作用,以及5-HT_(2A)受体和D_2受体的交互作用调控母性行为的神经和心理机制。研究一以药理学方法证明了5-HT_(2A)受体和D_2受体的交互作用调控母性行为。研究发现:MDL100907(5-HT_(2A)受体拮抗剂,1.0 mg/kg,皮下注射)加剧低剂量喹吡罗(quinpirole,D_2受体激动剂,0.1 mg/kg,皮下注射)对幼鼠衔回行为的抑制作用,而不影响高剂量喹吡罗(0.25 mg/kg)的破坏效应。MDL100907不能改变氟哌啶醇(haloperidol,D_2受体拮抗剂,0.1,0.2 mg/kg)的破坏效应。这说明在高架十字迷宫幼鼠衔回范式中,5-HT_(2A)受体阻断能够增强D_2受体激活对母性行为的破坏效应,两者的交互作用可通过影响母性焦虑、动机和执行功能实现破坏效应。研究二证明了VTA是5-HT_(2A)受体调控母性行为的关键脑区。VTA作为DA神经元发源脑区之一,在DA神经元上发现有大量5-HT_(2A)受体的表达,因而研究二考察VTA中的5-HT_(2A)受体对母性行为的调节作用。雌鼠在妊娠第14天进行立体定位脑手术,双侧VTA植入微量注射套管,在产后第叁、五和七天于VTA微量注射TCB-2(5-HT_(2A)受体激动剂,0,0.4,4.0μg/0.5μl/side),随后分别进行饲养笼内母性行为测试、幼鼠偏好测试和高架十字迷宫幼鼠衔回测试。结果发现:在饲养笼内母性行为测试中,TCB-2(4.0μg/0.5μl/side,)能显着抑制幼鼠衔回数量和筑巢行为,延长幼鼠衔回潜伏期;在幼鼠偏好测试中,TCB-2在注射后的第60分钟抑制产后雌鼠探索幼鼠的时间;高架十字迷宫幼鼠衔回测试中,TCB-2不破坏幼鼠衔回行为,但延长幼鼠衔回潜伏期,同时抑制运动功能。这些结果表明在VTA激活5-HT_(2A)受体可破坏母性行为,这种破坏效应可能通过抑制母性动机,执行功能以及产后雌鼠对幼鼠的情感反应而实现。研究叁证明了在VTA中上调5-HT_(2A)受体能够调控D_2受体阻断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雌鼠在妊娠一周时在VTA内注射过表达5-HT_(2A)受体的病毒,在产后第叁、五和七天均进行饲养笼内母性行为测试,产后第九天进行幼鼠偏好测试。研究发现:氟哌啶醇(0.05、0.1 mg/kg,皮下注射)剂量依赖性抑制饲养笼内母性行为,同时VTA过表达5-HT_(2A)受体可加剧这种破坏效应;氟哌啶醇和过表达5-HT_(2A)受体均不破坏幼鼠偏好,但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显着抑制幼鼠探索时间。该研究证明在VTA上调5-HT_(2A)受体加剧拮抗D_2受体对母性动机的破坏效应,两者的交互作用可调节母性行为。以上结果表明:D_2受体激活或拮抗均破坏母性行为;拮抗5-HT_(2A)受体本身不影响母性行为,但拮抗5-HT_(2A)受体能够增强激活D_2受体对母性行为的破坏效应;激活VTA中5-HT_(2A)受体破坏母性行为,VTA中过表达5-HT_(2A)受体可增强D_2受体拮抗对母性行为的破坏效应。可知5-HT_(2A)受体影响母性行为,并可与D_2受体产生交互作用调控母性行为。本研究证明了VTA是5-HT_(2A)受体调控母性行为的关键脑区,进一步证明5-HT_(2A)受体和D_2受体的交互作用调控母性行为的神经心理机制。同时也提示了产后抑郁和焦虑等产后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可能是通过5-HT_(2A)受体和D_2受体单独或交互的功能失调所导致。此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母性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促进了对产后抑郁和焦虑等精神障碍发病机制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5)

程鹏[5](2019)在《大鼠条件躲避反应模型中多巴胺D2受体及五羟色胺2A受体调控奥氮平敏化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氮平作为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精神疾病。前临床的研究表明,急性奥氮平会选择性地抑制啮齿类动物的条件躲避反应,而奥氮平的重复用药,会导致这种抑制效应逐渐加强,即产生敏化。条件躲避反应范式是测量抗精神病药的抗精神病效应的有效行为范式,本研究使用条件躲避反应范式来研究奥氮平的敏化的机制。药物敏化测试分为诱导阶段和随后的表达阶段。在诱导阶段,经过条件躲避反应训练后的大鼠接受奥氮平或溶媒的处理(3-5天),同时记录每天的条件躲避反应次数。两天的再训练后进入表达阶段,此时所有大鼠接受一次奥氮平的处理,通常奥氮平激发测试阶段奥氮平处理组的条件躲避反应会比溶媒组更低。本研究采用条件躲避反应范式探究急慢性的奥氮平的处理对大鼠条件躲避反应的影响及其神经受体机制。以往的研究显示多巴胺D_2受体和5-HT_(2A)受体可能参与奥氮平对条件躲避反应的急慢性抑制和奥氮平敏化调节,但并不清楚其中枢机制。鉴于抗精神病药处理会引起内侧前额叶以及伏隔核壳区的这两种受体表达增高,本研究假设以上两个脑区的D_2受体和5-HT_(2A)受体在奥氮平敏化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中枢脑定位微量给药的药理学方法来验证这个假设。研究一,考察内侧前额叶的多巴胺D_2受体如何调控奥氮平对条件躲避反应的急性抑制效应及奥氮平敏化。本研究分为叁个实验。实验一考察在敏化诱导阶段激活内侧前额叶的多巴胺D_2受体对条件躲避反应以及奥氮平敏化的影响。实验中,SD雄性大鼠经过10天条件躲避反应训练并且习得了条件躲避反应(>70%躲避比例),随后在大鼠内侧前额叶(AP:+3.2毫米、ML:±0.75毫米、DV:-2.5毫米)埋植套管。术后恢复7天,进行叁次奥氮平测试(每两天进行一次)。每天测试中,大鼠在注射奥氮平(0.0、2.0毫克/千克,皮下注射)的45分钟后在内侧前额叶微量注射多巴胺D_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0.0、5.0和10.0微克/0.5微升/每侧),10分钟后进行条件躲避反应测试(敏化诱导阶段)。两天条件躲避反应再训练后进行奥氮平(1.0毫克/千克,皮下注射)的激发测试(敏化表达阶段),1小时后进行条件躲避反应测试。实验二考察敏化表达阶段激活D_2受体对奥氮平敏化表达的影响。程序与实验一类似,但不同于之处是仅在敏化表达阶段进行脑内微量注射喹吡罗(0.0、5.0和10.0微克/0.5微升/每侧)。实验叁考察在敏化表达阶段抑制内侧前额叶的D_2受体对奥氮平敏化表达的影响。基本实验过程都与实验二相同,不同之处是在敏化表达阶段脑内微量注射D_2受体的拮抗剂雷氯必利(0.0和10微克/0.5微升/每侧)。结果显示:敏化诱导阶段或敏化表达激活内侧前额叶的D_2受体都不影响奥氮平敏化的形成和表达;在敏化表达阶段阻断内侧前额叶的D_2受体也不影响奥氮平敏化表达,却会增强奥氮平对条件躲避反应的急性抑制效应。研究二,考察激活伏隔核壳区的多巴胺D_2受体如何调控奥氮平对条件躲避反应的急性抑制效应及奥氮平敏化。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分别在奥氮平敏化诱导阶段(实验一)和敏化表达阶段(实验二)激活伏隔核壳区的D_2受体,考察其对条件躲避反应及奥氮平敏化的影响。基本的实验方法与研究一中的实验一和二相同,不同之处是在大鼠伏隔核壳区(AP:+1.5毫米、ML:±1.0毫米、DV:-5.5毫米)埋植套管。实验一中,在敏化诱导阶段于伏隔核壳区进行脑内微量注射喹吡罗(0.0、5.0和10.0微克/0.5微升/每侧)。实验二中,在敏化表达阶段于伏隔核壳区进行脑内微量注射喹吡罗(0.0和10.0微克/0.5微升/每侧)。结果显示:敏化诱导阶段激活D_2受体会减弱奥氮平对条件躲避反应的急性抑制效应,但不影响敏化表达;在敏化表达阶段激活伏隔核壳区D_2受体会减弱奥氮平敏化表达。研究叁,考察激活内侧前额叶或伏隔核壳区的5-HT_(2A)受体如何调控奥氮平对条件躲避反应的急性抑制效应及奥氮平敏化。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分别在敏化诱导阶段激活内侧前额叶(实验一)或伏隔核壳区(实验二)的5-HT_(2A)受体,考察其对奥氮平敏化的影响。实验的方法与研究一中实验一相同,不同之处是在敏化的诱导阶段在内侧前额叶(实验一)或伏隔核壳区(实验二)进行脑内微量注射5-HT_(2A)受体激动剂TCB-2(0.0、0.4和4.0微克/0.5微升/每侧)。结果显示:敏化诱导阶段激活内侧前额叶或伏隔核壳区的5-HT_(2A)受体均不影响奥氮平敏化的形成与表达。结合以上叁个研究,发现如下:(1)敏化诱导阶段激活伏隔核壳区D_2受体会减弱奥氮平对条件躲避反应的急性抑制效应,而敏化表达阶段激活伏隔核壳区的D_2受体会减弱奥氮平表达;(2)敏化诱导阶段激活内侧前额叶的多巴胺D_2受体不会影响奥氮平敏化及表达,在表达阶段抑制内侧前额叶的D_2受体也不会影响奥氮平敏化表达;(3)敏化诱导阶段激活内侧前额叶或伏隔核壳区的5-HT_(2A)受体并不影响奥氮平敏化的发展及表达。本研究揭示了伏隔核壳区的D_2受体在奥氮平敏化表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也显示以伏隔核壳区的D_2受体为靶向目标,对调节奥氮平长期治疗效果的表达可能具有促进作用。理论上,本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抗精神病药敏化的神经机制的了解,进一步认清抗精神病药的治疗机制;现实方面,本研究也有助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进行更好地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5)

朱程程,程占军,曹锦和,万宁,马大君[6](2019)在《雄性德国牧羊犬攻击行为与五羟色胺、睾酮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犬攻击行为与血浆五羟色胺(5-HT)、血清睾酮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以犬血浆5-HT和血清睾酮水平辅助判断犬攻击行为强弱的可能性,改善目前国内外通过人为打分对攻击性强弱判断的主观性过强的现状,试验以28只8~24月龄的雄性德国牧羊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攻击行为强弱分为攻击组和非攻击组,每组各14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其血浆5-HT和血清睾酮的浓度,并应用SPSS 16. 0软件的Spearman分析法对攻击行为与血浆5-HT和血清睾酮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攻击组犬的血浆5-HT和血清睾酮浓度分别为(372. 59±16. 31) ng/m L和(6. 37±0. 44) nmol/L,极显着高于非攻击组犬的血浆5-HT和血清睾酮浓度[(277. 95±12. 40) ng/m L和(4. 37±0. 31) nmol/L](P<0. 01),犬攻击行为强弱与5-HT和睾酮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0. 01水平上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867和0. 866。说明雄性德国牧羊犬血浆5-HT和血清睾酮浓度可以作为辅助判断攻击行为强弱的生理性指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2期)

黄兴东,叶其群,周军,陈云龙,黄莉[7](2019)在《五羟色胺1A受体部分激动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缓慢起病,具有特征性的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目前大量研究反复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种明显的认知缺陷症状,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执行控制功能等[1]。随着功能影像学的发展,功能磁共振(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应用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2]。目前已基本统一观点,即认知功能障碍在首发精神分裂症发病前或发病时就已经存在[3],认知功(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1期)

汤思,周秀芳,胡克,熊梦清,胡卫华[8](2019)在《五羟色胺对大鼠舌下神经放电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舌下神经运动核(HMN)中五羟色胺(5-HT)的浓度变化对慢性间歇低氧大鼠舌下神经放电活性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和慢性间歇低氧(CIH)组,前者分为常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后者分为CIH对照组、5-HT 1mmol/L组、5-HT 10mmol/L组、5-HT 100mmol/L组。常氧组大鼠接受常压常氧处理,CIH组给予8h/d常压间歇低氧处理,连续4周。随后给予急性间歇低氧处理,每次5min,共3次。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在大鼠HMN微量注射不同试剂,并记录舌下神经放电活性变化。结果常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舌下神经放电振幅和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min、30min、45min和60min时,CIH对照组大鼠舌下神经放电振幅和频率均显着高于常氧对照组(P=0.000); 15min、30min、45min、60min时,5-HT(1mmol/L)组、5-HT(10mmol/L)组、5-HT(100mmol/L)组大鼠舌下神经放电振幅依次增大,其中,5-HT(10mmol/L)组、5-HT(100mmol/L)组大鼠舌下神经放电振幅均显着高于CIH对照组(P<0.05),而CIH对照组和5-HT(1mmol/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HT(100mmol/L)组大鼠舌下神经放电振幅高于5-HT(10mmol/L)组,但只在15min和30min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IH各组间舌下神经放电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IH处理可诱导大鼠舌下神经放电活性持续增强,增加HMN中5-HT浓度可增强舌下神经放电活性。(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刘琼,朱伟,刘迈兰,刘霞,曹佳男[9](2018)在《针刺和热刺激对小鼠“关元”穴区肥大细胞、血清五羟色胺影响差异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激与热刺激不同刺激方式对小鼠"关元"局部穴区肥大细胞(MC)、五羟色胺(5-HT)和血清中5-HT表达的影响。方法:39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针刺激组、热刺激组,每组13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试验。针刺激组手针刺激小鼠"关元" 5 min,热刺激组采用热灸仪刺激"关元" 30 min。采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分析针刺与热刺激前后对"关元"穴区皮肤MC和5-HT表达(每组5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针和热刺激前后对血清中5-HT含量(每组8只),分析比较针刺激与热刺激对小鼠皮肤MC、5-HT以及血清5-HT含量的不同影响。结果:①针或热刺激C57BL/6小鼠"关元"穴后,其穴区肥大细胞数量较C57BL/6空白组明显增多(空白组12.40±2.07 vs针刺激组23.00±5.96,空白组12.40±2.07 vs热刺激组26.20±10.85,均P<0.05),出现肥大细胞聚集及脱颗粒现象(空白组8.00±3.16vs针刺激组17.80±4.55,空白组8.00±3.16 vs热刺激组24.00±9.05,P<0.05,P<0.01)。②针或热刺激后出现穴区肥大细胞释放5-HT,并向血管周围聚集,穴区5-HT数量较空白组相比明显增多(空白组3.00±1.28 vs针刺激组10.02±3.21:空白组3.00±1.28vs热刺激组14.00±3.94,均P<0.01)。③与空白组对比,针或热刺激均能降低血清中5-HT含量(空白组0.72±0.2372 vs针刺激组0.43±0.21,空白组0.72±0.24 vs热刺激组0.32±0.18,均P<0.01),而热刺激组略优于针组(P<0.05)。结论:针刺激、热刺激均可以引起穴区肥大细胞的聚集和脱颗粒以及5-HT高表达,热刺激的效用略优于针刺激。(本文来源于《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期刊2018年04期)

熊佳新,嵇保中,刘曙雯,王怡[10](2019)在《五羟色胺对昆虫取食、生殖和非遗传多型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5-羟色胺广泛分布于昆虫神经系统和外围组织,调控多种生理过程和行为。研究表明,5-羟色胺可以降低昆虫取食量,促进嗉囊的收缩;5-羟色胺可以和多巴胺协同调控昆虫唾液的分泌,分别形成唾液的蛋白质和非蛋白质成分。5-羟色胺与多巴胺、保幼激素协同作用可以促进中华马蜂、美洲大蠊的卵成熟发育,还可与章鱼胺、直肠肽等协同调控多种昆虫输卵管的收缩。在昆虫生殖行为方面,5-羟色胺的调控主要表现为增强对性信息素的反应、抑制交尾后行为和维持生殖滞育。5-羟色胺通过诱导聚集行为调控蝗虫的型变,还与章鱼胺等信号分子协同调节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胚后发育和行为多型。5-羟色胺对昆虫取食、生殖及非遗传多型的调控机理还需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五羟色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简介有些药物往往需要作用于多个靶点,即多重药理学作用发挥其疗效。目前,针对多种血清素受体的药物,包括5-HT_(2C)受体,对治疗肥胖、药物滥用和精神分裂症意义重大。开发具有针对5-HT2C受体选择性的配体或设计具有明确的多重药理学特征的药物仍然是极其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羟色胺论文参考文献

[1].吕优优,张喆,梁曦,陈玉洁,张峻雪.动物双歧乳杆菌F1-7通过调节五羟色胺分泌促进斑马鱼肠蠕动[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彭瑶,John,D.McCorvy,Kasper,Harps?e,Katherine,Lansu,Shuguang,Yuan.五羟色胺2C受体结构揭示GPCR多重药理学特性的结构基础[J].科学新闻.2019

[3].李钰.五羟色胺2A和2C受体调控大鼠母性行为的交互作用及其中枢机制[D].西南大学.2019

[4].聂莉娜.五羟色胺2A受体调控母性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9

[5].程鹏.大鼠条件躲避反应模型中多巴胺D2受体及五羟色胺2A受体调控奥氮平敏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9

[6].朱程程,程占军,曹锦和,万宁,马大君.雄性德国牧羊犬攻击行为与五羟色胺、睾酮的相关性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7].黄兴东,叶其群,周军,陈云龙,黄莉.五羟色胺1A受体部分激动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8].汤思,周秀芳,胡克,熊梦清,胡卫华.五羟色胺对大鼠舌下神经放电活性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9

[9].刘琼,朱伟,刘迈兰,刘霞,曹佳男.针刺和热刺激对小鼠“关元”穴区肥大细胞、血清五羟色胺影响差异的研究(英文)[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8

[10].熊佳新,嵇保中,刘曙雯,王怡.五羟色胺对昆虫取食、生殖和非遗传多型的调控[J].生命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3Shh信号通路主要分子Ptchl和...2Wnt/PCP信号通路主要分子Fz...4Wnt/PCP信号通路主要分子Fzd...:针刺与热灸前后五羟色胺(5...针刺与热灸前后五羟色胺/血管...针刺与热灸前后五羟色胺/血管...

标签:;  ;  ;  ;  ;  ;  ;  

五羟色胺论文_吕优优,张喆,梁曦,陈玉洁,张峻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