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考试招生制度;公平;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改革实行积极试点、稳妥推进、逐步推开“三步法”:即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在保持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稳定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此次改革带给人民群众对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与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招生考试的坚固基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
逐渐缩小区域差异,努力扭转贫困学子上学难的现象,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
缩小区域高考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差距。由2007年以来,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努力缩小这一差距,已取得显著成效。这次改革主要采取三项举措,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一是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二是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三是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
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生”,不再让“寒门难出贵子”。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异等多种因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为此,这次改革主要采取两项倾斜政策:一是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这项计划2012年开始实施,当年安排1万名,并且逐年增大比例,覆盖22个省(区、市)的832个贫困县。二是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通过以上举措,力争到2017年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使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比以内,并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科学选才,引导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两依据,一参考”试点,就是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一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二是注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开拓了高中教育新境界。
这次招生考试改革在考试成绩的呈现形式上,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了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重心不再是如何补救自己的薄弱学科,而是如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学科,极大地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还将自己的强势学科与大学专业发展相关联,有了长远的成长梦想,也就自然削弱了学业带来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培养目标从单纯追求“全面发展”过渡到重点关注“个性成长”,从费尽心思地“取长补短”转向到专心致志地“扬长避短”。还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充满青春朝气又积极进取的高中生活。
三是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学生品学兼优、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
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这一改革极大地唤醒了教师的“人本意识”,使教师从关注“分数”转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为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中课程改革以及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存在诸如评价指标体系难确定,评价目的迷失,支持性环境欠缺,形式主义倾向明显,评价区分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组织实施不公等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处境和国情现状,积极稳妥地推进。
四是高职院校招生相对分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这次改革提出了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措施。分类考试实际上有两个层面:普通高校本科层次,实行“两个依据+一个参考”,即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再加上综合评价。专科层面,高职院校实行学业水平考试+技能考核。实行本科和专科录取分开。有利于解放一部分不是研究型学生,将他们转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样既有利于这部分学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减轻高考的备考负担,同时也可以解决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一张卷”的问题,有利于高校更科学地选拔人才。2015年通过分类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多元录取,阳光招生,加大监督力度
一是加分项目大幅“瘦身”,取消特长生加分。
严厉打击加分造假,一经发现实行“三取消”,即取消加分资格和高考报名资格;已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这次改革是给考试加分做“减法”,考试加分政策,一类是鼓励性加分,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一类是补偿性加分,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给予扶持。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出现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资格造假等问题,影响了公平公正,群众意见很大。比如2014年河南、辽宁就出现了体育特长生违规加分问题。这次改革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学生特长可客观计入综合素质档案,供高考录取时参考。二是重点减少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本地所属高校在当地招生。三是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四是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查,严格审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
二是严格自主招生规模,安排在高考后进行,使双向选择更加规范。
自主招生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偏才怪才”,它给一部分考生提供了一个双保险的机会,甚至于提供了一个低分上名校的机会,同时赋予高校足够的自主权,可以更有目的地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和学科要求去选拔学生。这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2003年国家启动自主招生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但是,由于政策不成熟、没有可供操作化的指标、诚信机制不健全、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主招生考试只是受到了城市学校、家长和考生的追捧,而对于大部分农村及不发达地区考生而言却望尘莫及,自主招生开始偏离了它本身的出发点和目的,甚至有的演变为“掐尖”“小高考”,成为腐败的衍生地。
三是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现平等竞争。
录取批次只是一个工作手段,在过去依靠手工录取,没有网络平台,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采取分批次录取的形式,谁知如今反而变成了学校档次的标签,随着网络录取平台的扩大,完全可以取消录取批次。其实,批次的设立人为地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形成了清晰的“院校层次”,好大学优先挑选优等生;学生也相应地被分成鲜明的“三六九等”,完全按照分数来选择学校。确有必要打破这一僵局。再次,取消录取批次,相当于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市场,学校要以声誉、办学能力、综合实力,让考生选择,这必将会促进不同特色和定位的高校公平竞争,意味着高校将更加注重自身实力的“修炼”,激励高校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四是考试招生接受全程监督,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首先加大招生工作的信息公开力度,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即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等信息,全程接受社会监督。其次加强制度保障,强化教育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诚信制度和教育考试招生法律法规。最后是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一起,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笔者坚信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政府和教育系统共同努力下,通过积极试点、稳妥推进、逐步推开这项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一定会顺利实施,大见成效,使高考指挥棒能更好地发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的正确导向作用。
(作者单位:山西省武乡县招生考试管理中心04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