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增负荷运动论文-包大鹏,矫玮,王霄英,张珏

递增负荷运动论文-包大鹏,矫玮,王霄英,张珏

导读:本文包含了递增负荷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递增负荷运动,疲劳,脑功能,功能核磁共振

递增负荷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包大鹏,矫玮,王霄英,张珏[1](2019)在《递增负荷运动疲劳对耐力项目运动员脑神经功能连接的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运动训练负荷越来越大,认识中枢性运动疲劳的机制成为其中一个关键点。f MRI的应用加速了神经生物科学的研究进程,也为研究运动性中枢疲劳提供了方法学。本研究试图采用BOLD-f MRI观察运动员疲劳前后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变化,探讨运动性疲劳对脑功能区激活与连接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运动性中枢疲劳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要求受试对象筛选800米专项成绩≤2分3秒的男子运动员20名,根据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遴选相对最大摄氧量≥55ml/min受试者11名,平均年龄20.27±0.79,身高172.46cm±6.67,体重64.19±6.14,平均最大摄氧量相对值60.05±3.30ml/min。运动前测试受试者静息态BOLD-f MRI。随后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实验要求受试者于Monark839E功率自行车上起始负荷为90W,每2分钟递增30W直至疲劳停止运动,即刻进行f MRI测试。数据采集的功能序列采用单激发平面回波扫描序列(single-shot echo-planar imaging,EPI),经图像数据处理、时间校正(Slice Timing)、头动校正(Realignment)、进行空间标准化(Normalization)、高斯平滑(Smoothing)处理后根据AAL模板选取感兴趣区域(ROI);对于每名受试者功能像的每个ROI区域,计算ROI内数据的平均值,形成该ROI区域数据的时间曲线(time course,TC),之后对该TC进行去线性趋势(Detrend)和带通滤波(Bandpass,0.01-0.08Hz)。之后对单个被试的不同状态下每两两ROI的TC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系数,以此反映ROI之间的联接程度。比较分析静息态与递增负荷运动疲劳发生后两个不同时相运动员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的变化特征,由此探讨不同疲劳模型下运动员中枢系统的脑神经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变化特性。研究结果:研究通过BOLD-f MRI技术扫描受试者静息态下脑功能核磁成像信息,对预处理后的图像在AAL模板内选取终极ROI,计算每名受试者功能像各个ROI区域内数据均值,形成该ROI区域数据时间曲线,并对该时间曲线进行去线性趋势和带通滤波处理,之后对单个受试者的不同状态下各个ROI两两的时间曲线进行相关分析,获得静息态网络功能连接。分析运动员静息态及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后静息态下静息态默认网络,对比分析疲劳(力竭)前后静息态下脑功能连接情况。研究表明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相比,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疲劳后初级运动区(M1)和小脑、躯体感觉运动区(SMC)和小脑、小脑和海马/海马旁回网络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运动员在静息态网络中的脑区均以小脑为中心形成稳定网络系统,疲劳或力竭发生后该连接功能下降。对运动障碍人群的静息态脑功能研究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其以壳核为中心的网络连接功能下降。功能连接被定义为“空间上远离的神经生理活动之间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在脑功能研究中作为不相邻脑区间功能活动同步性的一种度量方式。该观点提出后更多的研究通过观察运动、语言、听觉、视觉等系统及网络中静息状态下BOLD得到推论,大脑在静息状态下的功能活动并非是噪声般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组织方式。静息态功能链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大脑的解剖连接,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解剖连接的模式,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并彼此影响。在此基础上二者的分析方法及研究结果便可互为参考,使得一方面可以通过静息态的研究更精确地提供解剖连接的信息,另一方面在静息状态下大脑活动的相关性质。功能连接与结构连接(解剖连接)并非一一对应的,功能连接可以反映结构连接,但功能连接还可以反映一些间接结构连接。纹状体在调节海马的多巴胺能、组胺能效能中起重要作用,且存在着与海马相似特点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离子通道,并与大脑皮质及中脑黑质、小脑间有广泛的纤维连接。纹状体和大脑皮质、小脑等的神经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学的相关性,可能是纹状体及小脑疲劳调控的基础。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与静息态相比,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疲劳后初级运动区(M1)和小脑、躯体感觉运动区(SMC)和小脑、海马/海马旁回和小脑的联系减弱,运动员受试者在静息态默认网络中的脑区均以小脑为中心形成稳定网络系统,疲劳发生后该连接功能下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亚芹,罗冬梅,姚天聪[2](2019)在《低氧条件下递增负荷运动中组织内和动脉血中氧饱和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究受试者在常氧和低氧递增负荷条件下脑组织血氧饱和度(脑氧)和肌组织氧饱和度(肌氧)及动脉血血氧饱和度(血氧)变化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变化的联系,以得出低氧对脑组织氧及肌氧饱和度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高原训练效果评估及疲劳评定提供监测指标。研究方法:选取12名北京体育大学散打专项同学为受试者。记录受试者基本资料,让其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起始负荷50W,每级负荷运动3min,每次递增50W,转速是50r/min,运动直至受试者力竭。低氧浓度保持在16%±2%(相当于海拔2500m)的范围内。用近红外组织血氧无损测试仪同时记录受试者的脑组织氧饱和度和股四头肌外侧头中的组织氧饱和度,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测试仪测动脉血中氧饱和度,记录肌氧、脑氧和血氧值。运用Micrsoft Excel和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研究结果:1.递增负荷阶段中,肌氧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下降。每级负荷起始阶段肌组织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反映了加负荷时肌肉突然收缩而压迫血管,肌内血流量瞬间减少,此时运动肌的氧耗首先通过加大局部动静脉氧差实现。随后由于动力性运动时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使心脏和运动肌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供氧增加,肌组织氧饱和度就会升高,使氧供和氧耗保持平衡。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和运动时间的延长,机体的供能方式由有氧转变为无氧,运动肌产生乳酸并弥散到血液中进而引起血液中酸度的升高,使氧运输不能充分的进行,即氧由红细胞向肌浆中的扩散受到阻碍。国外学者Stringer也认为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开始时毛细血管氧分压的下降是导致肌组织氧饱和度下降的原因;而在高负荷时,乳酸堆积导致的其缓冲剂HCO3-的减少也会导致血红蛋白氧离曲线的漂移。运动恢复阶段,肌红蛋白重新氧合,肌氧开始回升,两图比较可以看出最终负荷达250W的受试者,恢复速率更快,表明其身体素质好并且潜力大,因此肌氧变化可作为增加训练强度、减少疲劳和改进训练效果的一个评定依据。2.递增负荷阶段中,脑氧变化幅度不大,其变化可能与大脑活动有关。常氧条件下,脑氧先上升后下降,低氧条件下,脑氧先下降后上升。低氧下脑氧值明显低于常氧下脑氧,说明低氧对于脑氧同样有影响。低氧下,可能由于刚进入低氧环境,受氧浓度刺激,脑氧值下降,后来由于逐步适应了低氧环境,以及脑血流的自调节功能,脑氧值上升,且低氧导致的脑氧降低幅度明显小于血氧。脑氧监测在脑外科、神经外科等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作为监测脑氧代谢的“金指标”。3.血氧指标在低氧下比较敏感,可以灵敏反应机体变化状况。低氧递增负荷运动中,血氧在急性低氧暴露下迅速下降,运动开始后血氧上升,随负荷增加逐渐上升,力竭时升到最高,恢复阶段先下降而后上升。血氧是反映机体氧合情况,实验表明在刚进入低氧暴露环境中,由于周围环境缺氧,人体血氧值迅速下降,在一段时间后,开始慢慢回升,说明人体对低氧环境逐步适应。常氧递增负荷阶段中,血氧变化不大,低氧递增负荷阶段中,血氧逐渐上升。低氧条件下,进入负荷阶段后,可能由于机体适应了低氧环境,血氧值开始上升。说明血氧在低氧条件下比较敏感,可以灵敏反映机体氧合状况,在低氧运动时血氧是监控运动情况的简单无创指标,此与法国学者Mollard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论:1.递增负荷阶段中,肌氧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下降,负荷结束后开始回升。常氧和低氧条件下,肌氧都可以灵敏准确反映机体有氧代谢情况。2.递增负荷阶段中,脑氧变化幅度不大,其变化可能与大脑活动有关。低氧条件下脑氧下降幅度不大,与脑组织血流的自调节功能有关。3.肌氧和血氧指标在低氧下比较敏感,可以灵敏反应机体变化状况,可用作低氧运动时监控运动情况的简单无创指标。肌氧在低氧下敏感性较好,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检测肌氧可以作为评价运动时机能状况的参考指标,但其有效可行性还需要在今后的体育科研中继续不断地实践。本研究认为,把肌氧的检测方法变成便携式并运用到运动赛场是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郭健民,周绪昌,邹军[3](2019)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对骨质疏松小鼠miR-214及其下游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丢失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骨代谢疾病。骨质疏松患者机体的骨质量和强度通常受到影响,骨折风险大大增加。骨质疏松的防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研究表明适宜的运动可以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改善老年人群的骨强度,尽管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通过机械应力、细胞因子、骨代谢信号通路等影响骨代谢,但目前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miR-214已经被证明可抑制骨生成,并介导骨质疏松的发展进程。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并给予运动干预,以探究运动对骨质松小鼠miR-214及其下游通路的影响。研究方法:24只12周龄雌性SPF级小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OVX)、去卵巢加运动组(OVX+EX)、假手术组(SHAM)、假手术加运动组(SHAM+EX)每组6只,去卵巢小鼠在身长下1/3处切口去除卵巢,假手术组小鼠在相同部位开口切除同等大小的脂肪。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我们前期的研究,在手术后4周对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9周的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干预,每周训练5天,休息2天。第一周为跑台预适应,速度为6m/min、坡度25°、时间为30min,第二周起,跑台组小鼠进行5min的热身运动(速度为6m/min、坡度25°、)和55min的正式训练(速度为8m/min、坡度25°),正式训练的速度每周增加1m/min。每周一称重。最后一次干预结束后48小时取材,左侧股骨进行BMD、μCT检测和骨生物力学检测,胫骨提取总RNA和蛋白,采用Western-blot和RT-PCR检测miR-214和β-catenin、ATF4的表达,血清用ELLSA检测ALP。研究结果:1)各组小鼠的体重均逐渐增加,其中OVX组小鼠体重增加明显,在第6周时OVX组小鼠开始与OVX+EX组和SHAM小鼠出现显着差异,该现象持续到运动干预结束。此外SHAM组小鼠体重在9周跑台训练过程中未与SHAM+EX组小鼠出现显着差异。2)去卵巢后OVX组小鼠的BMD较SHAM组显着降低。跑台训练后,OVX组小鼠BMD出现显着上调,表明跑台运动可以提高骨质疏松小鼠的BMD。去卵巢后OVX组小鼠的最大载荷、弯曲强度较SHAM组小鼠显着降低,弹性模量也出现下降趋势但无显着差异。此外经过跑台运动干预后OVX和SHAM小鼠最大载荷、弯曲强度、弹性模型也都出现上升的趋势,但无显着差异。3)microCT检测:运动可以明显提高假手术与骨质疏松小鼠的BV/TV、Tb.Th、Tb.N降低Tb.Sp,但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4)去除卵巢后小鼠胫骨miR-214的表达显着增加,同时经过9周的跑台运动训练后OVX和SHAM组小鼠miR-214的表达显着降低。5)去卵巢后OVX组小鼠胫骨β-catenin和ATF4蛋白的表达较SHAM组小鼠均显着降低,同时为期9周的跑台运动可显着增加OVX和SHAM小鼠β-catenin和ATF4蛋白的表达。6)OVX组和SHAM组小鼠在进行为期9周的跑台运动干预后血清ALP均出现上升的趋势,但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机体骨骼健康的维持得益于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当平衡被破坏时将导致骨骼疾病的发生。miR-214可以通过靶向作用于成骨细胞相关的基因进而调控成骨细胞功能,也可通过靶向作用于Pten(phosphataseandtensinhomolog)调控破骨细胞功能。此外miR-214表达失调与骨质疏松、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骨病存在一定的关联。本研究发现经过跑台训练后骨质疏松小鼠的BMD和骨生物力学指标显着增加,而其miR-214的表达显着降低。β-catenin和ATF4已被证明是mi R-214的靶基因,其在经过跑台训练干预后表达也显着增加,这表明运动有可能通过抑制内源性miR-214的表达,使其下游成骨分化因子β-catenin和ATF4的表达上调,进而使骨生成增加,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立春[4](2019)在《负荷递增下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趋势预测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不同负荷下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趋势,指导运动训练,为了提高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趋势预测能力,提出基于定量递归分析的负荷递增下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趋势预测算法.采用统计特征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负荷递增下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特征分布式重构,提取负荷递增下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的统计特征量,采用高阶统计量分析方法进行负荷递增下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的模糊递归分析,结合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建立负荷递增下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趋势演化博弈分析模型,结合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实现对负荷递增下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趋势的有效预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负荷递增下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预测的精度较高,自适应水平较好,对肌肉变化具有很好的适应度水平,在运动训练和损伤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志华[5](2019)在《七周大强度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血液肌酸激酶活性和血红蛋白浓度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为探讨七周大强度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血液中肌酸激酶(CK)和血红蛋白(Hb)的浓度的影响。并通过相关资料的归结进一步来分析运动疲劳的发生机理。方法选取大鼠50只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各50只,模型组进行七周大强度递增负荷的跑台训练,对照组不参加训练,喂养方式相同。最后一次运动后即刻取材,检测七周大强度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红蛋白(Hb)的影响。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K、Hb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在经过七周大强度递增负荷运动后,血液中CK水平升高,Hb含量下降。(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72期)

赵航[6](2019)在《北京部分城乡居民递增负荷运动中血压、心率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试城乡居民递增负荷运动中的血压、心率反应,研究城乡居民血压、心率的变化趋势,分析城乡差异及影响因素,总结运动前、中、后的血压、心率异常的人群特点。为大众安全健身的科学化指导、安全性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北京某农村和城镇某单位城乡居民共514人,男201名,女313名,按照区域和性别的不同分为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农村女性,这四组再按照年龄划分为青年、中年、老年组。受试者首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基本情况,然后测量身高、体重,最后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在运动中全程监测血压、心率和心电图。收集数据对比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城乡差异的因素,分析在本次研究中出现运动高血压人群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青年、中年组农村男性比城镇男性在静坐、25W、50W、75W、100W、125W负荷下DBP高(p<0.05)。老年组农村男性在静坐时DBP显着高于城镇男性(p<0.05),在开始运动后每级负荷的DBP城乡比较无显着差异。青年组和中年组农村女性由于静坐时和运动中多个级别的负荷下SBP、DBP高于城镇女性(p<0.05)。老年组的农村女性运动中DBP高于城镇女性(p<0.05)。2.农村居民BMI、有吸烟史者占比高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占比高于农村居民(p<0.05)。3.吸烟、肥胖会造成城乡居民在运动中心率、血压的变化产生差异。4.运动终止时未达目标HR组中有慢性疾病现病史、家族史、吸烟史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达到目标HR组的百分比(p<0.05)。运动后1minHR恢复异常组BMI和高血压、糖尿病、有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的人群所占百分比显着高于HR恢复正常组(p<0.05)。5.城乡居民发生运动高血压的人数198人,所占百分比为38.52%。在本调查中,在中年组中的运动高血压发生率最高。运动高血压在男性、BMI指数较大、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有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离异、待业等人群分组中发生率较高。6.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中年、待业人群、超重、安静SBP升高、安静DBP升高是发生运动高血压的相关风险因素。结论:1.农村居民运动中的DBP相比于城镇居民表现了更大的反应;青年组农村女性运动中的SBP相比于城镇女性增加更快。2.吸烟、肥胖是造成城乡居民运动中血压、心率变化差异的因素。3.运动中未达目标HR的男性、慢性疾病现病史、家族史、吸烟史所占百分比较高、年龄较大。高血压、糖尿病、有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运动中出现心电图异常,年龄、BMI、安静HR、安静SBP较高更易出现运动后1minHR恢复异常。4.男性、中年组、待业人群、超重、安静SBP升高、安静DBP升高是城乡运动高血压发生相关风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8-01)

张玮扬[7](2019)在《20-69岁人群递增负荷运动中底物代谢和最大脂肪氧化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20-69岁人群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中的底物代谢特征,主要探讨脂肪氧化随年龄、性别、BMI等的变化趋势;研究最大脂肪氧化强度的年龄、性别、BMI变化特征及与代谢性指标的相关性;探讨最大脂肪氧化强度与无氧阈强度的相关性。方法:招募到广西贺州城市264名20-69岁人群。测试当天采集空腹血测量血液指标,进行身高、体重、心率、血压等基本机能指标的测试,选用功率自行车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试受试者的心肺耐力,全程收集气体代谢数据,计算底物代谢情况,包括碳水化合物(CHO)和脂肪的氧化率,根据气体数据统计无氧阈(AT)。通过全程脂肪氧化率的线性变化确定最大脂肪氧化率(MFO)及对应的运动强度(Fatmax)。对符合(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参数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运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叁组及以上组间的差异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偏相关分析Fatmax与代谢指标、AT的相关性。结果:(1)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男性超重肥胖者的CHO和脂肪供能比在0-50W时与正常体重者接近,75-150W超重肥胖和正常体重的脂肪供能比分别为28%VS23%,17%VS15%,14%VS10%,11%VS11%。女性0-150W超重肥胖和正常体重者的脂肪供能比分别为22%VS20%,34%VS33%,28%VS23%,14%VS7%,6%VS3%,2%VS6%,1%VS5%。(2)20-44岁人群在50W时脂肪供能率出现峰值(超重肥胖男性、正常体重男性、超重肥胖女性、正常体重女性的峰值分别为27.71、31.23、21.37、19.44cal/min/kg),45-59岁人群只有超重肥胖男性在75W达到脂肪供能率峰值24.45cal/min/kg,正常体重男性、超重肥胖女性、正常体重女性的峰值出现在50W,分别为23.88、20.45、19.43cal/min/kg,60-69岁人群男女脂肪供能率峰值分别出现在50W、25W,其中超重肥胖男性、正常体重男性、超重肥胖女性、正常体重女性的峰值分别为16.07、21.11、13.30、17.61cal/min/kg,所有人群脂肪氧化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3)女性50-59岁Fatmax显着高于20-29岁(P<0.05)和30-39岁(P<0.05),60-69岁女性Fatmax显着高于30-39岁(P<0.05)。(4)女性Fatmax与腰围之间显着负相关(r=-0.309,P<0.01)。(5)男性超重肥胖和正常体重者的Fatmax、MFO与AT都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正常体重者的相关系数高于超重肥胖者(0.784VS0.653,0.602VS0.320),正常体重者MFO与最大摄氧量(VO_(2max))之间显着正相关(r=0.349,P<0.01)。(6)女性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Fatmax和AT之间显着正相关(r=0.508、0.323,P<0.05)。超重肥胖女性、正常体重女性的Fatmax与VO_(2max)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3(P<0.05),-0.293(P=0.01)。结论:(1)女性随年龄增加,Fatmax增加;随腰围增加,Fatmax降低;VO_(2max)越高,Fatmax越低。(2)20-69岁人群Fatmax与AT呈正相关,Fatmax越高,AT越高。(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康彦平[8](2019)在《赛艇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中肌电、肌氧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赛艇测功仪递增负荷条件下肌电与肌氧变化间的关系。通过监测递增负荷运动中肌电、肌氧的数据,观察各个赛艇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中肌电、肌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心率、血乳酸,探讨递增负荷影响下肌电、肌氧的变化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方法:以14名优秀赛艇运动员为测试对象,采用运动队常用测试方案,在ConceptⅡ赛艇测功仪上无准备活动进行六级递增负荷测试,全程采集肌电、肌氧、心率、血乳酸数据,对每级负荷运动中的表面肌电与肌氧、心率、血乳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肌电与肌氧在递增负荷条件下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1、递增负荷运动中相同做功肌肉,积分肌电与肌氧变化存在显着差异,两者呈显着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0.92(P<0.01);积分肌电与心率、血乳酸、负荷强度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_((肌电-心率))=0.956(P<0.01)、r_((肌电-血乳酸))=0.722(P<0.05)、r_((肌电-负荷强度))=0.943(P<0.01)。2、六级递增负荷运动中肌电的变化特征是:随着负荷逐级递增,赛艇运动员所测肌肉积分肌电值逐渐增大,其均值分别是3.075±0.88mv/s、3.221±0.94mv/s、3.319±0.97mv/s、3.376±1.01mv/s、3.385±1.01mv/s、3.425±1.03mv/s;肌氧随负荷的递增而下降,肌氧均值分别是50.834±4.01%、49.13±6.89%、44.7±8.53%、39.074±7.17%、35.077±7.15%、31.418±6.64%。3、不同部位所测肌肉肌电幅值所占百分比各不相同,具体表现出上肢肌电幅值所占百分比最大,占总体50%以上,下肢肌电幅值次之占总体约30%,躯干肌电幅值所占百分比最小,占总体约20%。以此得出,有8名运动员主要依靠上肢发力,5名运动员上肢、下肢、躯干叁者能够均匀发力,1名运动员主要依靠靠躯干发力。4、与肌电幅的变化相同,肌氧表现出上肢的肌氧变化幅度最大即肌氧数值最小,肌氧均值为39.94±6.69%;躯干的肌氧变化幅度最小,肌氧数值最大,肌氧均值为53.01±7.46%。研究结论:1、赛艇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中积分肌电与肌氧呈显着负相关。肌肉放电量越大,肌氧变化幅度越大,肌氧数值越小。2、递增负荷运动中,积分肌电与肌氧的拐点出现在同一级负荷,且与乳酸阈拐点一致。拐点出现时的负荷强度越大,运动员有氧耐力越好。3、在实际训练中,用递增负荷评价运动员有氧能力时,一定要结合运动技术去综合评价。运动员的技术不同,一定会引起某些指标的变化不同,体能的变化考虑到技术因素的影响,使测试更全面、准确。(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01)

李宁,汤洁,程新保,蒋磊[9](2019)在《递增负荷游泳运动对大鼠心肌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递增负荷游泳运动心肌肥大模型,探讨长期递增负荷运动对mTOR信号的作用.将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中等强度组和高强度组,递增负荷游泳运动6周训练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重量与心系数,利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mTOR基因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高强度组在末次运动后即刻(0h)、3h、24h叁个观测点mTO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3组大鼠的心脏绝对重量无显着差异,中等强度组和高强度组心系数显着高于安静对照组.中等强度组和高强度组mTOR基因表达情况较安静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高强度组大鼠在不同运动时间点mTOR含量均高于安静组(P<0.05),且运动后24hmTOR蛋白表达最高.长期递增负荷运动可引起心肌肥大以及激活mTOR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朱萍玉[10](2018)在《15w渐进性递增负荷运动对老年男性心肺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5 w渐进性递增负荷运动对老年男性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46名受试者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15 w渐进性递增负荷运动,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在试验前、8 w后、15 w后分别对两组进行心肺功能的测定,比较运动干预的效果。结果 8 w和15 w后对照组各项指标与试验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8 w后运动组各项指标虽然有所改善,但除每搏输出量(SV)及第1秒用力呼吸量(FEV1)、时间肺活量(FEV)外与试验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15 w后运动组各项指标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P<0. 01)。结论 60~70岁的老年男性若想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运动强度应当控制在靶心率(180-年龄)左右,且配合一定量的全身力量训练。若运动强度较小(低于60%),难以达到理想的运动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递增负荷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探究受试者在常氧和低氧递增负荷条件下脑组织血氧饱和度(脑氧)和肌组织氧饱和度(肌氧)及动脉血血氧饱和度(血氧)变化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变化的联系,以得出低氧对脑组织氧及肌氧饱和度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高原训练效果评估及疲劳评定提供监测指标。研究方法:选取12名北京体育大学散打专项同学为受试者。记录受试者基本资料,让其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起始负荷50W,每级负荷运动3min,每次递增50W,转速是50r/min,运动直至受试者力竭。低氧浓度保持在16%±2%(相当于海拔2500m)的范围内。用近红外组织血氧无损测试仪同时记录受试者的脑组织氧饱和度和股四头肌外侧头中的组织氧饱和度,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测试仪测动脉血中氧饱和度,记录肌氧、脑氧和血氧值。运用Micrsoft Excel和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研究结果:1.递增负荷阶段中,肌氧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下降。每级负荷起始阶段肌组织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反映了加负荷时肌肉突然收缩而压迫血管,肌内血流量瞬间减少,此时运动肌的氧耗首先通过加大局部动静脉氧差实现。随后由于动力性运动时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使心脏和运动肌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供氧增加,肌组织氧饱和度就会升高,使氧供和氧耗保持平衡。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和运动时间的延长,机体的供能方式由有氧转变为无氧,运动肌产生乳酸并弥散到血液中进而引起血液中酸度的升高,使氧运输不能充分的进行,即氧由红细胞向肌浆中的扩散受到阻碍。国外学者Stringer也认为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开始时毛细血管氧分压的下降是导致肌组织氧饱和度下降的原因;而在高负荷时,乳酸堆积导致的其缓冲剂HCO3-的减少也会导致血红蛋白氧离曲线的漂移。运动恢复阶段,肌红蛋白重新氧合,肌氧开始回升,两图比较可以看出最终负荷达250W的受试者,恢复速率更快,表明其身体素质好并且潜力大,因此肌氧变化可作为增加训练强度、减少疲劳和改进训练效果的一个评定依据。2.递增负荷阶段中,脑氧变化幅度不大,其变化可能与大脑活动有关。常氧条件下,脑氧先上升后下降,低氧条件下,脑氧先下降后上升。低氧下脑氧值明显低于常氧下脑氧,说明低氧对于脑氧同样有影响。低氧下,可能由于刚进入低氧环境,受氧浓度刺激,脑氧值下降,后来由于逐步适应了低氧环境,以及脑血流的自调节功能,脑氧值上升,且低氧导致的脑氧降低幅度明显小于血氧。脑氧监测在脑外科、神经外科等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作为监测脑氧代谢的“金指标”。3.血氧指标在低氧下比较敏感,可以灵敏反应机体变化状况。低氧递增负荷运动中,血氧在急性低氧暴露下迅速下降,运动开始后血氧上升,随负荷增加逐渐上升,力竭时升到最高,恢复阶段先下降而后上升。血氧是反映机体氧合情况,实验表明在刚进入低氧暴露环境中,由于周围环境缺氧,人体血氧值迅速下降,在一段时间后,开始慢慢回升,说明人体对低氧环境逐步适应。常氧递增负荷阶段中,血氧变化不大,低氧递增负荷阶段中,血氧逐渐上升。低氧条件下,进入负荷阶段后,可能由于机体适应了低氧环境,血氧值开始上升。说明血氧在低氧条件下比较敏感,可以灵敏反映机体氧合状况,在低氧运动时血氧是监控运动情况的简单无创指标,此与法国学者Mollard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论:1.递增负荷阶段中,肌氧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下降,负荷结束后开始回升。常氧和低氧条件下,肌氧都可以灵敏准确反映机体有氧代谢情况。2.递增负荷阶段中,脑氧变化幅度不大,其变化可能与大脑活动有关。低氧条件下脑氧下降幅度不大,与脑组织血流的自调节功能有关。3.肌氧和血氧指标在低氧下比较敏感,可以灵敏反应机体变化状况,可用作低氧运动时监控运动情况的简单无创指标。肌氧在低氧下敏感性较好,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检测肌氧可以作为评价运动时机能状况的参考指标,但其有效可行性还需要在今后的体育科研中继续不断地实践。本研究认为,把肌氧的检测方法变成便携式并运用到运动赛场是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递增负荷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包大鹏,矫玮,王霄英,张珏.递增负荷运动疲劳对耐力项目运动员脑神经功能连接的fMRI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王亚芹,罗冬梅,姚天聪.低氧条件下递增负荷运动中组织内和动脉血中氧饱和度的变化[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郭健民,周绪昌,邹军.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对骨质疏松小鼠miR-214及其下游通路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杨立春.负荷递增下运动肌肉氧含量变化趋势预测算法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9

[5].朱志华.七周大强度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血液肌酸激酶活性和血红蛋白浓度影响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赵航.北京部分城乡居民递增负荷运动中血压、心率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7].张玮扬.20-69岁人群递增负荷运动中底物代谢和最大脂肪氧化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8].康彦平.赛艇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中肌电、肌氧变化特征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9].李宁,汤洁,程新保,蒋磊.递增负荷游泳运动对大鼠心肌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朱萍玉.15w渐进性递增负荷运动对老年男性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标签:;  ;  ;  ;  

递增负荷运动论文-包大鹏,矫玮,王霄英,张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