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相机模块,包括壳体、单一部件、光学透镜组、像侧端遮光组件以及驱动装置。单一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中。光学透镜组设置于单一部件内。像侧端遮光组件包括遮光片,位于光学透镜组的像侧端。遮光片与光学透镜组无实体接触。驱动装置设置于壳体与单一部件之间。驱动装置通过电磁作用力驱使单一部件、光学透镜组与像侧端遮光组件沿着平行于光学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移动。单一部件的最小内孔位于光学透镜组与像侧端遮光组件之间。最小内孔的孔径小于光学透镜组中各透镜的外径,并且最小内孔的孔径小于像侧端遮光组件中各元件的外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相机模块的电子装置。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相机模块包括:一壳体,其内部具有一壳体空间;一单一部件,为一镜头载体以及一镜筒一体成型而形成,且该单一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壳体空间中;一光学透镜组,设置于该单一部件内;一像侧端遮光组件,包括至少一遮光片,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位于该光学透镜组的像侧端,且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与该光学透镜组无实体接触;以及一驱动装置,设置于该壳体与该单一部件之间,该驱动装置包括一第一驱动部以及一第二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设置于该单一部件的一部件外侧面,且该第二驱动部设置于该壳体并对应该第一驱动部;其中,该单一部件、该光学透镜组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之间无相对运动,且该驱动装置通过电磁作用力驱使该单一部件、该光学透镜组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可沿着平行于该光学透镜组的一光轴的一光轴方向移动;其中,该单一部件的一最小内孔位于该光学透镜组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之间,该最小内孔的孔径小于该光学透镜组中各透镜的外径,并且该最小内孔的孔径小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中各元件的外径。
设计方案
1.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相机模块包括:
一壳体,其内部具有一壳体空间;
一单一部件,为一镜头载体以及一镜筒一体成型而形成,且该单一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壳体空间中;
一光学透镜组,设置于该单一部件内;
一像侧端遮光组件,包括至少一遮光片,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位于该光学透镜组的像侧端,且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与该光学透镜组无实体接触;以及
一驱动装置,设置于该壳体与该单一部件之间,该驱动装置包括一第一驱动部以及一第二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设置于该单一部件的一部件外侧面,且该第二驱动部设置于该壳体并对应该第一驱动部;
其中,该单一部件、该光学透镜组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之间无相对运动,且该驱动装置通过电磁作用力驱使该单一部件、该光学透镜组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可沿着平行于该光学透镜组的一光轴的一光轴方向移动;
其中,该单一部件的一最小内孔位于该光学透镜组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之间,该最小内孔的孔径小于该光学透镜组中各透镜的外径,并且该最小内孔的孔径小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中各元件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像侧端组装件,其中该像侧端组装件设置于该单一部件靠近像侧端的位置,该像侧端组装件具有相对的一组装件内侧面以及一组装件外侧面,该组装件内侧面环绕该光轴,且该组装件外侧面较该组装件内侧面远离该光轴;
其中,该单一部件具有第一接触面,该像侧端组装件的该组装件内侧面与该组装件外侧面其中一个包括一第二接触面,该第二接触面对应于该第一接触面且彼此实体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像侧端组装件的该第二接触面与该单一部件的该第一接触面其中一个设置有多个条纹结构,该些条纹结构为条状且沿着该光轴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容置于该像侧端组装件内,且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与该像侧端组装件彼此实体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像侧端组装件与该第一驱动部在与该光轴正交的方向上无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遮光单元,其中该遮光单元设置于该单一部件的该最小内孔与该像侧端组装件之间,该遮光单元的一物侧表面承靠于该单一部件,且该遮光单元的一像侧表面承靠于该像侧端组装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容置于该单一部件内,且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与该单一部件彼此实体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包括一固定环,且该固定环将该像侧端遮光组件定位于该单一部件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单一部件还具有一第三接触面,该固定环具有一第四接触面,该第四接触面对应于该第三接触面且彼此实体接触,该第三接触面与该第四接触面其中一个设置有多个条纹结构,该些条纹结构为条状且沿着该光轴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驱动部以及该第二驱动部为至少一线圈组和至少一磁石组的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磁石组数量为两个,两个磁石组与该光轴相对设置,该线圈组数量为两个,两个线圈组与该光轴相对设置,该单一部件、两个线圈组与两个磁石组沿着与该光轴正交的方向排列成一直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一第一方向以及一第二方向与该光轴方向正交,并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正交,该单一部件于该光轴方向上的长度为A,该单一部件于该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为B,该单一部件于该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为C,其满足下列条件:
0.03<(C-B)\/A<0.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透镜组至少有一部分于该第一方向上与该单一部件无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遮光片具有一非圆形开孔,该非圆形开孔包括多个线段部,该些线段部沿着该光轴的圆周方向依序设置,且该些线段部的数量为至少四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包括至少三个遮光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学转折元件,其中一第一光学路径与一第二光学路径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转折角度,该第二光学路径平行于该光轴,且该第一光学转折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光学路径与该第二光学路径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光学转折元件,其中一第三光学路径与该第二光学路径之间形成有一第二转折角度,且该第二光学转折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光学路径与该第三光学路径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像侧端遮光组件中最靠近像侧端的遮光片与该单一部件的该最小内孔于该光轴方向上的长度为H1,该单一部件的该最小内孔的孔径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
0.05<H1\/H2<0.90。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透镜组的透镜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4≤N≤10。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相机模块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10度<FOV<40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对于该光学透镜组中的任两相邻透镜,靠近物侧端的一透镜的最大外径大于靠近像侧端的另一透镜的最大外径。
2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手机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
光学镜头内部产生的杂散光对于成像品质的影响非常重大。具体来说,当被摄物所处的环境的附近具有强光的时候,因为强光进入光学镜头而产生的非必要光线仍然会被电子感光元件接收,导致被摄物影像的周边产生光晕。一种减少杂散光的方法是额外加装特定形状的光学元件于透镜组中以遮蔽杂散光。然而,额外装设的元件会导致光学镜头的整体体积增加,而不利于小型化发展。
因此,如何改良光学镜头来减少体积并且同时达到遮蔽杂散光以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高规格的需求,已成为目前镜头驱动装置领域的重要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相机模块,有助于解决镜头体积难以缩减以及杂散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括壳体、单一部件、光学透镜组、像侧端遮光组件以及驱动装置。壳体内部具有壳体空间。单一部件为镜头载体以及镜筒一体成型而形成的,且单一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空间中。光学透镜组设置于单一部件内。像侧端遮光组件包括至少一遮光片。像侧端遮光组件位于光学透镜组的像侧端,且像侧端遮光组件与光学透镜组无实体接触。驱动装置设置于壳体与单一部件之间。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部以及第二驱动部。第一驱动部设置于单一部件的部件外侧面,且第二驱动部设置于壳体并对应第一驱动部。单一部件、光学透镜组与像侧端遮光组件之间无相对运动,且驱动装置通过电磁作用力驱使单一部件、光学透镜组与像侧端遮光组件沿着平行于光学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移动。单一部件的最小内孔位于光学透镜组与像侧端遮光组件之间。最小内孔的孔径小于光学透镜组中各透镜的外径,并且最小内孔的孔径小于像侧端遮光组件中各元件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前述的相机模块以及电子感光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可经由单一部件的配置来达到减少相机模块的体积,以利于小型化发展。此外,经由配置像侧端遮光组件以及单一部件的最小内孔可以有效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效率,并且防止因为遮光片设置于光学透镜组当中而导致相机模块的体积增加。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2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的剖切图。
图3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图4绘示图3中相机模块的分解图。
图5绘示横切图3中相机模块的剖切图。
图6绘示图5中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切图。
图8绘示图7的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图9绘示图8中相机模块的分解图。
图10绘示横切图8中相机模块的剖切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图12绘示横切图11中相机模块的剖切图。
图13绘示图12中像侧端遮光组件的固定环的立体图。
图1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分解图。
图15绘示图14中相机模块的分解图。
图16绘示横切图14中相机模块的剖切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
图18绘示图17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图。
图19绘示以超广角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图20绘示以高像素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图21绘示以摄远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相机模块:1、2、3、4
壳体:10
第一壳体:110
第二壳体:120
第三壳体:130
壳体空间:121
单一部件:20
镜头载体:210
部件内侧面:211
部件外侧面:212
最小内孔:213
第一接触面:2121、2111
第三接触面:2112
条纹结构:2121a、2111a、2112a
镜筒:220
光学透镜组:30
透镜:310
光轴:320
物侧端部分:330
像侧端组装件:40
组装件内侧面:410
组装件外侧面:420
第二接触面:411、421
条纹结构:4211
像侧端遮光组件:50
遮光片:510
非圆形开孔:511
线段部:5111
弧形部:5112
间隔环:520
固定环:530
第四接触面:531
条纹结构:5311
驱动装置:60
第一驱动部:610
第二驱动部:620
光学转折元件:70
第一光学转折元件:70a
第二光学转折元件:70b
遮光单元:80
物侧表面:810
像侧表面:820
电子装置:5
闪光灯模块:51
对焦辅助模块:52
影像信号处理器:53
用户接口:54
超广角相机模块:50a
高像素相机模块:50b
摄远相机模块:50c
电子感光元件:IS
第一光学路径:P1
第二光学路径:P2
第三光学路径:P3
光轴方向:D0
第一方向:D1
第二方向:D2
A:单一部件于光轴方向上的长度
B:单一部件于第一方向上的高度
C:单一部件于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H1:像侧端遮光组件中最靠近像侧端的遮光片与单一部件的最小内孔于光轴方向上的长度
H2:单一部件的最小内孔的孔径
N:光学透镜组的透镜数量
FOV:相机模块的最大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括一壳体、一单一部件(Unitary element)、一光学透镜组、一像侧端遮光组件以及一驱动装置。单一部件、光学透镜组与像侧端遮光组件之间无相对运动。
壳体内部具有一壳体空间。单一部件为一镜头载体以及一镜筒一体成型而形成的,且单一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空间中。光学透镜组设置于单一部件内。借此,可经由单一部件的配置来达到减少相机模块的体积,以利于小型化发展。
像侧端遮光组件位于光学透镜组的像侧端,且像侧端遮光组件与光学透镜组无实体接触。像侧端遮光组件包括至少一遮光片。借此,经由配置像侧端遮光组件可有效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效率,并且不影响光学透镜的配置,降低组装公差。
相机模块通过驱动装置进行自动对焦。驱动装置设置于壳体与单一部件之间,并且驱动装置包括一第一驱动部以及一第二驱动部。第一驱动部设置于单一部件的一部件外侧面,并且第二驱动部设置于壳体并对应第一驱动部。驱动装置通过电磁作用力驱使前述的单一部件、光学透镜组与像侧端遮光组件沿着平行于光学透镜组的光轴的一光轴方向移动。
单一部件具有一最小内孔,其位于光学透镜组与像侧端遮光组件之间。最小内孔的孔径小于光学透镜组中各透镜的外径,并且最小内孔小于像侧端遮光组件中各元件的外径。借此,搭配像侧端遮光组件能够进一步防止杂散光被感光元件接收。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可进一步包括一像侧端组装件。像侧端组装件设置于单一部件靠近像侧端的位置。像侧端组装件具有相对的一组装件内侧面以及一组装件外侧面。组装件内侧面环绕光轴,且组装件外侧面较组装件内侧面远离光轴。单一部件可具有第一接触面。像侧端组装件的组装件内侧面与组装件外侧面其中一个作为像侧端组装件的一第二接触面,并且第二接触面对应于第一接触面且彼此实体接触。借此,可配合不同规格的相机模块选用不同的组装形式以设置像侧端组装件,而有助于提升产品组装效率。
单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与像侧端组装件的第二接触面其中一个可设置有多个条纹结构。条纹结构为条状且沿着光轴方向延伸。借此,可提供组装接合力,以使单一部件与像侧端组装件的组装更加稳固。
像侧端遮光组件可容置于像侧端组装件内,且像侧端遮光组件与像侧端组装件彼此实体接触。借此,像侧端遮光组件可依据不同遮光需求而拥有较自由的调整空间,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
像侧端组装件可以与第一驱动部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无重叠。借此,各元件的组装不互相影响,可提升产品生产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可进一步包括一遮光单元。遮光单元设置于单一部件的最小内孔与像侧端组装件之间。遮光单元的一物侧表面承靠于单一部件,且遮光单元的一像侧表面承靠于像侧端组装件。借此,可进一步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效率。此外,遮光单元被单一部件以及像侧端组装件共同夹持而能避免翘曲。
像侧端遮光组件可容置于单一部件内,且像侧端遮光组件与单一部件彼此实体接触。借此,能提供较有效率的组装方式,且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
像侧端遮光组件可包括一固定环,且固定环将像侧端遮光组件定位于单一部件中。借此,有助于提升元件的结构安定度,而减少元件产生歪斜的几率。
单一部件可具有一第三接触面,且固定环可具有一第四接触面。第四接触面对应于第三接触面且彼此实体接触。第三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其中一个可设置有多个条纹结构。条纹结构为条状且沿着光轴方向延伸。借此,可提供组装接合力,使单一部件与像侧端遮光组件的组装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中,驱动装置的第一驱动部以及第二驱动部可以为至少一线圈组和至少一磁石组的组合。进一步来说,第一驱动部以及第二驱动部可以分别是线圈组和磁石组,或是第一驱动部以及第二驱动部分别是磁石组和线圈组。通过线圈组和磁石组产生电磁作用力(劳仑兹力),而使相机模块能达到自动对焦。
磁石组的数量以及线圈组的数量可皆为两组。两个磁石组与光学透镜组的光轴相对设置,并且两个线圈组也与光轴相对设置。单一部件、两个线圈组与两个磁石组可沿着与光轴正交的方向排列成一直线。借此,有助于减少高度所需空间,以提供相机模块薄型化的可行性。
定义一第一方向和一第二方向为正交于光轴方向的两个方向,并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正交。单一部件于光轴方向上的长度为A,单一部件于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为B,单一部件于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为C,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3<(C-B)\/A<0.3。借此,在降低相机模块总高度的需求下,还能让单一部件的成型拥有较佳的尺寸范围。
光学透镜组可有至少有一部分于第一方向上与单一部件无重叠。借此,可简化单一部件的结构,以提供相机模块薄型化的可行性。
像侧端遮光组件的遮光片可具有一非圆形开孔。非圆形开孔包括多个线段部。这些线段部沿着光轴的圆周方向依序设置,且线段部的数量为至少四个。借此,有助于降低遮光片开孔断面引起反射光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中,像侧端遮光组件包括至少三个遮光片。借此,有助于提升遮蔽杂散光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学转折元件。定义一第一光学路径与一第二光学路径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转折角度,并且第二光学路径平行于光学透镜组的光轴。且第一光学转折元件设置于第一光学路径与第二光学路径之间。借此,能提供相机模块设置于薄型电子产品中的可行性。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光学转折元件。另外定义一第三光学路径与第二光学路径之间形成有一第二转折角度。第二光学转折元件设置于第二光学路径与第三光学路径之间。借此,能提供相机模块设置于薄型电子产品中的可行性。
像侧端遮光组件中最靠近像侧端的遮光片与单一部件的最小内孔于光轴方向上的长度为H1,单一部件的最小内孔的孔径为H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5<H1\/H2<0.90。借此,有助于使像侧端遮光组件具有较高遮光效率的遮光范围。
光学透镜组中的透镜数量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N≤10。借此,有助于提供高解像力的成像镜头。
相机模块的最大视角为FO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度<FOV<40度。借此,有助于提供高放大倍率的相机模块。
光学透镜组包括多片透镜。对于其中两片相邻的透镜,其中一片透镜靠近光学透镜组的物侧端,并且另一片靠近光学透镜组的像侧端。靠近物侧端的透镜的最大外径可大于靠近像侧端的透镜的最大外径。借此,提供较稳定的组装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并兼顾成像品质。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中,相机模块的壳体可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三壳体。第一壳体用于容纳靠近物侧端的光学转折元件。第二壳体用于容纳单一部件。第三壳体用于容纳靠近像侧端的光学转折元件。光学转折元件可为棱镜、反射镜、分光镜,其用于反射光束,但前述光学转折元件的举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中,壳体可另外包括基座结构,其配置用来与电子感光元件互相接触组装,但壳体包括基座结构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中,像侧端遮光组件可包括遮光片、间隔环与固定环,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相机模块中,像侧端组装件可为黑色塑料材料,并且像侧端组装件由射出成型制成。
上述本实用新型相机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4,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侧视图,图2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的剖切图,图3绘示图1的电子装置的分解图,并且图4绘示图3中相机模块的分解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包括相机模块1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相机模块1包括壳体10、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像侧端组装件40、像侧端遮光组件50、驱动装置60以及光学转折元件70。
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0以及第二壳体120。第二壳体120内部具有一壳体空间121。
单一部件20为镜头载体210以及镜筒220一体成型而形成的。单一部件20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壳体120的壳体空间121中。单一部件20具有相对的部件内侧面211以及部件外侧面212。
光学透镜组30设置于单一部件20的内部,并且光学透镜组30包括多片透镜310。单一部件20的部件内侧面211环绕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并且部件外侧面212较部件内侧面211远离光轴320。
像侧端组装件40设置于单一部件20靠近像侧端的位置。更具体来说,像侧端组装件40介于光学透镜组30与电子感光元件IS之间。像侧端组装件40具有相对的组装件内侧面410以及组装件外侧面420。组装件内侧面410环绕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且组装件外侧面420较组装件内侧面410远离光轴320。
像侧端遮光组件50容置于像侧端组装件40内,且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与像侧端组装件40彼此实体接触。像侧端遮光组件50包括至少一遮光片510以即至少一间隔环520。遮光片510位于光学透镜组30的像侧端,且遮光片510与光学透镜组30无实体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像侧端遮光组件50包括总共三片遮光片510以及两片间隔环520,并且遮光片510与间隔环520交错配置。
驱动装置60设置于壳体10与单一部件20之间。驱动装置60包括第一驱动部610以及第二驱动部620。第一驱动部610设置于单一部件20的部件外侧面212,第二驱动部620设置于第二壳体120并且对应第一驱动部6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610为与光轴320相对设置的两个线圈组,且第二驱动部620为与光轴320相对设置的两个磁石组。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之间无相对运动。通过驱动装置60的电磁作用力,可驱使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沿着平行于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的光轴方向D0移动。
光学转折元件70设置于壳体10的第一壳体110内。详细来说,光学转折元件70设置于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之间。其中,第二光学路径P2平行于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并且单一部件20位于第二光学路径P2上。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转折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相互垂直,意即第一转折角度为直角。
参照图3,定义出与光轴方向D0正交的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正交。像侧端组装件40与驱动装置60的第一驱动部610在第二方向D2上无重叠。单一部件20、第一驱动部610(线圈组)与第二驱动部620(磁石组)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成一直线。
光学透镜组30至少有一部分于第一方向D1上与单一部件20无重叠。参照图4,光学透镜组30的一物侧端部分330于第一方向D1上与单一部件20无重叠。
请一并参照图5,其中图5绘示横切图3中相机模块的剖切图。在图3中沿着光轴方向D0和第二方向D2所形成的平面通过光轴320剖切而得到图5。单一部件20更具有一最小内孔213,其位于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之间。最小内孔213的孔径小于光学透镜组30中各透镜310的外径,并且最小内孔213的孔径也小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中各元件(包括遮光片510和轴向固定元件)的外径。
参照图3和图5,单一部件20于光轴方向D0上的长度为A,单一部件20于第一方向D1上的高度为B,单一部件20于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为C,其满足下列条件:(C-B)\/A=0.09。
参照图4和图5,单一部件20的部件外侧面212更具有第一接触面2121,并且像侧端组装件40的组装件内侧面410具有第二接触面411。第二接触面411对应于第一接触面2121且彼此实体接触。换句话说,于本实施例中,单一部件20的部件外侧面212与像侧端组装件40的组装件内侧面410连接。此外,单一部件20的第一接触面2121设置有多个条纹结构2121a。条纹结构2121a为条状且沿着光轴方向D0延伸。
参照图5,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中最靠近像侧端的遮光片510与单一部件20的最小内孔213于光轴方向D0上的长度为H1,单一部件20的最小内孔213的孔径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H1\/H2=0.661。
参照图5,光学透镜组30的透镜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5。
相机模块1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21.8度。
参照图5,对于光学透镜组30中的任两相邻透镜,靠近物侧端的一透镜310的最大外径大于靠近像侧端的另一透镜310的最大外径。换句话说,光学透镜组30中各个透镜310的最大外径由物侧端至像侧端依序递减,最靠近物侧端的透镜310的最大外径为最大值,并且最靠近像侧端的透镜310的最大外径为最小值。
请一并参照图6,其中图6绘示图5中遮光片的示意图。像侧端遮光组件50的遮光片510具有一非圆形开孔511,并且非圆形开孔511包括四个线段部5111。线段部5111沿着光轴320的圆周方向依序设置,且相邻的两线段部5111之间形成有弧形部5112。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7至图9,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切图,图8绘示图7的电子装置的分解图,并且图9绘示图8中相机模块的分解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包括相机模块2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相机模块2包括壳体10、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像侧端组装件40、像侧端遮光组件50、驱动装置60、第一光学转折元件70a以及第二光学转折元件70b。
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以及一第三壳体130。第二壳体120内部具有一壳体空间121。
单一部件20为镜头载体210以及镜筒220一体成型而形成的。单一部件20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壳体120的壳体空间121中。单一部件20具有相对的部件内侧面211以及部件外侧面212。
光学透镜组30设置于单一部件20的内部,并且光学透镜组30包括多片透镜310。单一部件20的部件内侧面211环绕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并且部件外侧面212较部件内侧面211远离光轴320。
像侧端组装件40设置于单一部件20靠近像侧端的位置。像侧端组装件40具有相对的组装件内侧面410以及组装件外侧面420。组装件内侧面410环绕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且组装件外侧面420较组装件内侧面410远离光轴320。
像侧端遮光组件50容置于像侧端组装件40内,且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与像侧端组装件40彼此实体接触。像侧端遮光组件50包括至少一遮光片510以及至少一间隔环520。遮光片510位于光学透镜组30的像侧端,且遮光片510与光学透镜组30无实体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像侧端遮光组件50包括总共两片遮光片510以及一片间隔环520,并且间隔环520分隔此两片遮光片510。
驱动装置60设置于壳体10与单一部件20之间。驱动装置60包括第一驱动部610以及第二驱动部620。第一驱动部610设置于单一部件20的部件外侧面212,第二驱动部620设置于第二壳体120并且对应第一驱动部6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610为与光轴320相对设置的两个磁石组,且第二驱动部620为与光轴320相对设置的两个线圈组。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之间无相对运动。通过驱动装置60的电磁作用力,可驱使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沿着平行于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的光轴方向D0移动。
第一光学转折元件70a设置于壳体10的第一壳体110内。详细来说,第一光学转折元件70a设置于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之间。其中,第二光学路径P2平行于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并且单一部件20位于第二光学路径P2上。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转折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相互垂直,意即第一转折角度为直角。
第二光学转折元件70b设置于壳体10的第三壳体130内。详细来说,第二光学转折元件70b设置于第二光学路径与P2与第二光学路径P3之间。其中,第三光学路径P3与第二光学路径P2之间形成有一第二转折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学路径P2与第三光学路径P3相互垂直,意即第二转折角度为直角。
参照图8,定义出与光轴方向D0正交的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正交。像侧端组装件40与驱动装置60的第一驱动部610在第二方向D2上无重叠。单一部件20、第一驱动部610(磁石组)与第二驱动部620(线圈组)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成一直线。
光学透镜组30至少有一部分于第一方向D1上与单一部件20无重叠。参照图9,光学透镜组30的一物侧端部分330于第一方向D1上与单一部件20无重叠。
请一并参照图10,为绘示横切图8中相机模块的剖切图。在图8中,沿着光轴方向D0和第二方向D2所形成的平面通过光轴320剖切而得到图10。单一部件20还具有一最小内孔213,其位于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之间。最小内孔213的孔径小于光学透镜组30中各透镜310的外径,并且最小内孔213的孔径也小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中各元件(包括遮光片510和轴向固定元件)的外径。
参照图8和图10,单一部件20于光轴方向D0上的长度为A,单一部件20于第一方向D1上的高度为B,单一部件20于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为C,其满足下列条件:(C-B)\/A=0.085。
参照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2还包括一遮光单元80。遮光单元80为遮光片,其设置于单一部件20的最小内孔213与像侧端组装件40之间,遮光单元80的物侧表面810承靠于单一部件20,且遮光单元80的像侧表面820承靠于像侧端组装件40。单一部件20的最小内孔213、遮光单元80与像侧端组装件40件由物侧端到像侧端依序排列。
参照图9和图10,单一部件20的部件内侧面211还具有第一接触面2111,并且像侧端组装件40的组装件外侧面420具有第二接触面421。第二接触面421对应于第一接触面2111且彼此实体接触。换句话说,于本实施例中,单一部件20的部件内侧面211与像侧端组装件40的组装件外侧面420连接。此外,像侧端组装件40的第二接触面421设置有多个条纹结构4211。条纹结构4211为条状且沿着光轴方向D0延伸。
参照图10,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中最靠近像侧端的遮光片510与单一部件20的最小内孔213于光轴方向D0上的长度为H1,单一部件20的最小内孔213的孔径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H1\/H2=0.661。
参照图10,光学透镜组30的透镜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5。
相机模块2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21.8度。
参照图10,对于光学透镜组30中的任两相邻透镜,靠近物侧端的一透镜310的最大外径大于靠近像侧端的另一透镜310的最大外径。换句话说,光学透镜组30中各个透镜310的最大外径由物侧端至像侧端依序递减,最靠近物侧端的透镜310的最大外径为最大值,并且最靠近像侧端的透镜310的最大外径为最小值。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11至图13,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分解图,图12绘示横切图11中相机模块的剖切图,并且图13绘示图12中像侧端遮光组件的固定环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包括相机模块3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相机模块3包括壳体10、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像侧端遮光组件50、驱动装置60以及光学转折元件70。
单一部件20为镜头载体210以及镜筒220一体成型而形成的。单一部件20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0中。单一部件20具有相对的部件内侧面211以及部件外侧面212。
光学透镜组30设置于单一部件20的内部,并且光学透镜组30包括多片透镜310。单一部件20的部件内侧面211环绕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并且部件外侧面212较部件内侧面211远离光轴320。
像侧端遮光组件50容置于单一部件20内,且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与单一部件20彼此实体接触。像侧端遮光组件50包括至少一遮光片510以及至少一间隔环520。遮光片510位于光学透镜组30的像侧端,且遮光片510与光学透镜组30无实体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像侧端遮光组件50包括总共三片遮光片510以及两片间隔环520,并且遮光片510与间隔环520交错配置。
驱动装置60设置于壳体10与单一部件20之间。驱动装置60包括第一驱动部610以及第二驱动部620。第一驱动部610设置于单一部件20的部件外侧面212,第二驱动部620设置于壳体10并且对应第一驱动部610。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之间无相对运动。通过驱动装置60的电磁作用力,可驱使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沿着平行于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的光轴方向D0移动。
光学转折元件70设置于壳体10内。详细来说,光学转折元件70设置于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之间。其中,第二光学路径P2平行于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并且单一部件20位于第二光学路径P2上。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转折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相互垂直,意即第一转折角度为直角。
在本实施例中,像侧端遮光组件50还进一步包括一固定环530,并且固定环530将像侧端遮光组件50定位于单一部件20中。详细来说,单一部件20的部件内侧面211具有一第三接触面2112,并且固定环530具有一第四接触面531。第四接触面531对应于第三接触面2112且彼此实体接触。换句话说,于本实施例中,单一部件20的部件内侧面211与固定环530的内侧面连接。
参照图13,固定环530的第四接触面531设置有多个条纹结构5311。条纹结构5311为条状且沿着光轴方向D0延伸。
参照图12,单一部件20还具有一最小内孔213,其位于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之间。最小内孔213的孔径小于光学透镜组30中各透镜310的外径,并且最小内孔213的孔径也小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中各元件(包括遮光片510和轴向固定元件)的外径。
参照图11和图12,定义出与光轴方向D0正交的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正交。单一部件20于光轴方向D0上的长度为A,单一部件20于第一方向D1上的高度为B,单一部件20于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为C,其满足下列条件:(C-B)\/A=0.075。
光学透镜组30至少有一部分于第一方向D1上与单一部件20无重叠。参照图11,光学透镜组30的一物侧端部分330于第一方向D1上与单一部件20无重叠。
参照图12,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中最靠近像侧端的遮光片510与单一部件20的最小内孔213于光轴方向D0上的长度为H1,单一部件20的最小内孔213的孔径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H1\/H2=0.481。
参照图12,光学透镜组30的透镜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5。
相机模块3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21.8度。
参照图12,对于光学透镜组30中的任两相邻透镜,靠近物侧端的一透镜310的最大外径大于靠近像侧端的另一透镜310的最大外径。换句话说,光学透镜组30中各个透镜310的最大外径由物侧端至像侧端依序递减,最靠近物侧端的透镜310的最大外径为最大值,并且最靠近像侧端的透镜310的最大外径为最小值。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14至图16,其中图1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分解图,图15绘示图14中相机模块的分解图,并且图16绘示横切图14中相机模块的剖切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包括相机模块4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相机模块4包括壳体10、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像侧端遮光组件50、驱动装置60、第一光学转折元件70a以及第二光学转折元件70b。
单一部件20为镜头载体210以及镜筒220一体成型而形成的。单一部件20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0中。单一部件20具有相对的部件内侧面211以及部件外侧面212。
光学透镜组30设置于单一部件20的内部,并且光学透镜组30包括多片透镜310。单一部件20的部件内侧面211环绕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并且部件外侧面212较部件内侧面211远离光轴320。
像侧端遮光组件50容置于单一部件20内,且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与单一部件20彼此实体接触。像侧端遮光组件50包括至少一遮光片510。遮光片510位于光学透镜组30的像侧端,且遮光片510与光学透镜组30无实体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像侧端遮光组件50包括单片遮光片510。
驱动装置60设置于壳体10与单一部件20之间。驱动装置60包括第一驱动部610以及第二驱动部620。第一驱动部610设置于单一部件20的部件外侧面212,第二驱动部620设置于壳体10并且对应第一驱动部610。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之间无相对运动。通过驱动装置60的电磁作用力,可驱使单一部件20、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沿着平行于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的光轴方向D0移动。
第一光学转折元件70a设置于壳体10内。详细来说,第一光学转折元件70a设置于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之间。其中,第二光学路径P2平行于光学透镜组30的光轴320,并且单一部件20位于第二光学路径P2上。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转折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路径P1与第二光学路径P2相互垂直,意即第一转折角度为直角。
第二光学转折元件70b设置于壳体10内。详细来说,第二光学转折元件70b设置于第二光学路径与P2与第二光学路径P3之间。其中,第三光学路径P3与第二光学路径P2之间形成有一第二转折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学路径P2与第三光学路径P3相互垂直,意即第二转折角度为直角。
在本实施例中,像侧端遮光组件50还进一步包括一固定环530,并且固定环530将像侧端遮光组件50定位于单一部件20中。详细来说,单一部件20的部件内侧面211具有一第三接触面2112,并且固定环530具有一第四接触面531。第四接触面531对应于第三接触面2112且彼此实体接触。换句话说,于本实施例中,单一部件20的部件内侧面211与固定环530的内侧面连接。
参照图15,单一部件20的第三接触面2112设置有多个条纹结构2112a。条纹结构2112a为条状且沿着光轴方向D0延伸。
参照图16,单一部件20还具有一最小内孔213,其位于光学透镜组30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之间。最小内孔213的孔径小于光学透镜组30中各透镜310的外径,并且最小内孔213的孔径也小于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中各元件(包括遮光片510和轴向固定元件)的外径。
参照图14以及图16,定义出与光轴方向D0正交的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正交。单一部件20于光轴方向D0上的长度为A,单一部件20于第一方向D1上的高度为B,单一部件20于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为C,其满足下列条件:(C-B)\/A=0.085。
光学透镜组30至少有一部分于第一方向D1上与单一部件20无重叠。参照图14,光学透镜组30的一物侧端部分330于第一方向D1上与单一部件20无重叠。
参照图16,像侧端遮光组件50中最靠近像侧端的遮光片510与单一部件20的最小内孔213于光轴方向D0上的长度为H1,单一部件20的最小内孔213的孔径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H1\/H2=0.133。
参照图16,光学透镜组30的透镜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5。
相机模块4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21.8度。
参照图16,对于光学透镜组30中的任两相邻透镜,靠近物侧端的一透镜310的最大外径大于靠近像侧端的另一透镜310的最大外径。换句话说,光学透镜组30中各个透镜310的最大外径由物侧端至像侧端依序递减,最靠近物侧端的透镜310的最大外径为最大值,并且最靠近像侧端的透镜310的最大外径为最小值。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17与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图18绘示图17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5包括多个相机模块、多个电子感光元件IS、闪光灯模块51、对焦辅助模块52、影像信号处理器53(ImageSignal Processor)、用户接口54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
该些相机模块包括超广角相机模块50a、高像素相机模块50b以及摄远相机模块50c。其中,摄远相机模块50c采用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1。于超广角相机模块50a、高像素相机模块50b与摄远相机模块50c的成像面分别设置有电子感光元件IS。
超广角相机模块50a具有容纳多景色的功能。图19绘示以超广角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高像素相机模块50b具有高解析且低变形的功能。高像素相机模块50b能进一步撷取图19的影像中的部分区域。图20绘示以高像素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摄远相机模块50c具有高倍数的放大功能。摄远相机模块50c能进一步撷取图20的影像中的部分区域。图21绘示以摄远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其中,相机模块1的最大视角(FOV)对应于图21的视角。
当用户拍摄被摄物时,电子装置5利用超广角相机模块50a、高像素相机模块50b或是摄远相机模块50c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5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52提供的被摄物的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53进行影像优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相机模块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对焦辅助模块5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用户接口54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软件处理器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图像处理。经由影像软件处理器处理后的影像可显示于用户接口54。
本实用新型的相机模块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相机模块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相机模块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上述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摄影系统的运用范围。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756342.4
申请日:2019-05-2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TW
国家/省市:71(台湾)
授权编号:CN209674168U
授权时间:20191122
主分类号:G03B 17/12
专利分类号:G03B17/12;G03B13/36;G03B11/04
范畴分类:30B;
申请人: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中国台湾台中市西屯区协和里工业区三八路210号3楼之5
发明人:张临安;周明达
第一发明人:张临安
当前权利人: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雪竹;刘海英
代理机构:11648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先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8
优先权:TW108116710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