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鳞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鳞茎,诱导,转录,百合,腋芽,碳水化合物,朱顶。
小鳞茎论文文献综述
裴怀弟,林玉红,李淑洁,厚毅清,叶春雷[1](2019)在《兰州百合组培小鳞茎诱导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对兰州百合鳞片不同部位芽诱导和试管小鳞茎生根膨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兰州百合最佳外植体为鳞片下部,其次为鳞片中部,鳞片上部不适于作外植体材料。组培小鳞茎一次膨大和二次膨大分别处理60、90、120 d的鲜重和横径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二次膨大比一次膨大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蔡坤秀,郑涛,罗金水,余文杰[2](2019)在《应用正交试验优化水仙花小鳞茎的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因素(基本培养基、6-BA、NAA)对水仙花鳞茎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鳞茎诱导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6-BA、基本培养基、NAA,筛选出了水仙花鳞茎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1/2MS+3.0 mg·L~(-1)BA+0.2 mg·L~(-1)NAA。(本文来源于《福建热作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任梓铭[3](2019)在《基于气培体系的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属(Lycoris)为东亚特有的多年生球根花卉,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及生态价值。中国是石蒜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产地,其中又以占据了全国80%以上种质的浙江、江苏省等,为石蒜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化分布中心。石蒜属植物花色丰富、花型独特,已逐渐成为了优良的鲜切花、盆花及园林景观配置材料。然而由于受到幼年生长期长、自然繁殖率低的限制,自然繁殖方式已不能满足持续增长的鳞茎需求量,并且大规模的鳞茎采挖,已经对石蒜属植物野生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高效人工繁育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目前园林应用广泛的两种石蒜属植物: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Ls)及忽地笑(Lycoris aurea,La)为研究材料,基于气培条件下的鳞茎块繁殖法,从形态学、细胞学、亚细胞学、生理水平上对石蒜属植物的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展开比较研究。首次在石蒜属植物研究中结合PacbioIso-seq和Illumina RNA-seq进行联合测序,构建了石蒜属植物全长参考转录组及小鳞茎发生及发育相关基因池数据库,并基于该平台系统地进行了种间及种内两种比较模式下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功能分析,初步揭示了创伤诱导的乙烯生物合成及其信号传导与小鳞茎发生能力间的相关性,将研究目标聚焦在基盘切割造成的创伤刺激引起的乙烯生物合成及其信号传导、植物创伤响应反应与创伤诱导的植物再生关系中。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的分子机理,以及有效推动原产于我国的野生球根花卉的人工繁育体系构建及种球商品化育种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气培条件下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阶段确定为了探究在自然条件下的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在不添加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下,通过基盘切割处理诱导小鳞茎发生的方式建立了气培小鳞茎发生及发育研究体系,并从形态学、组织学、亚细胞学、生理水平等层面展开种间对比研究,首次将气培条件下的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早期感受阶段(0-3d),(2)腋芽萌发及伸长阶段(3-9d),(3)小鳞茎形成阶段(9-15d),(4)小鳞茎发育及膨大阶段(15-45d)。并基于再生小鳞茎数量统计分析,将两者分别定义为高增殖率表型(Ls)和低增殖率表型(La)。同时,经由该体系确定的小鳞茎发生方式、发生组织部位以及发生关键时期,为后续转录组测序取样点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持。2.基于“腋芽起源”的小鳞茎发生方式确定本研究基于气培体系证实了石蒜属植物小鳞茎的腋芽发育起源方式。并基于小鳞茎于鳞片远轴端连接基盘处组织发生的特点,揭示了基盘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的必要性。同时,气培体系还揭示了石蒜属植物“由顶向基”的小鳞茎发生方式,即由内层鳞片向外层鳞片发生;亚细胞学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淀粉粒在这一过程中的旺盛代谢活动,表明在受到基盘切割刺激后,细胞中淀粉代谢响应的迅速性,也首次将球根花卉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这一生物学过程的研究聚焦到发生前期无肉眼可见形态变化的感受态阶段(0~6h)。3.联合测序构建石蒜属植物全长参考转录组基于建立的气培发生研究体系和划分的四个主要生长阶段,对两个种的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对比取样(Oh,6h,48h,6d,15d,27d,36 d),在石蒜属植物研究中首次结合Pacbio Iso-seq及Illumina RNA-seq开展双平台联合测序,通过分平台测序并整合两平台测序结果,构建获得了石蒜属植物的全长参考转录组。利用Illumina HiSeq Xten转录组测序平台完成了换锦花及忽地笑两个种7个时期共计42个样品的测序,共得到352.12Gb原始下机数据(Clean Data)。经过进一步质控后共获得Final cleaned reads换锦花为486,423,193条,忽地笑为526,792,197条。其中,换锦花的Final cleaned reads被进一步用于校正Pacbio Iso-seq数据中的低质量序列,该平台共获得转录本序列258,031条。七个均匀选自小鳞茎发生及发育阶段的样品等量混合后于Pacbio RS II平台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获得Clean data共计10.39 Gb。其中低质量序列经由Illumina clean reads进一步校正,联合高质量序列共同去冗余后获得全长转录本序列37,518条。经过两平台数据整合及质控后,获得最终Finaltranscriptome assembly包含全长转录本序列285,128条,预测基因数量为204,933个。以构建的“参考转录组”为参,获得Illumina平台所得Clean reads的比对率分别为76.75%(换锦花)和68.35%(忽地笑)。共鉴定获得转录因子及转录调节子分别为4,074个及1,262个。通过与多个蛋白数据库比对,及GO和KO注释,获得了全长转录本的基因注释结果。4.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中的比较转录组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ImpulseDE2方法分别获得种间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112,779个(Lavs Ls),种内DEG为换锦花67,973个,忽地笑36,251个。全局热图分析揭示了基盘切割处理后6h基因表达的显着性差异,表明转录水平的调控和种间差异的发生远早于形态变化的出现,其中6 h瞬时上调表达基因在换锦花中占比最大,而瞬时下调表达基因则是忽地笑中占比最大的部分。KEGG富集分析获得的与乙烯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代谢途径、氨基酸生物合成、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在两种中表现出基因表达模式的显着差异,初步揭示了高增殖率表型与活跃乙烯生物合成的密切相关性,并首次提出了创伤诱导的内源乙烯合成在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小鳞茎发生促进型中活跃的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传导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应对基盘切割的活跃的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传导与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能力紧密相关。种间表达量对比分析揭示了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传导路径关键基因ACO,ACS,ERS1,ERS2,ETRI,ETR2,EIN4,CTR1,-EIN2,EIN3/EIF1在高增殖率表型(Ls)中的显着上调表达模式,表明活跃的乙烯合成可能对创伤诱导的小鳞茎发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并基于乙烯的创伤响应性,通过分析创伤响应相关基因进一步揭示了快速的创伤响应能力与小鳞茎发生能力间的相关性;(2)基盘切割的双重作用不同于传统研究中基盘切割破坏顶芽,从而促进腋芽萌发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基于创伤响应相关基因ANAC071、RAP2.6L、ACS2、LOX2等在高增殖率表型(Ls)中的快速响应性,揭示了基盘切割在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中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基盘切割消除了鳞茎内部的顶端优势,通过调控生长素转运促进小鳞茎(腋芽)萌发;另一方面基盘切割造成的创伤可能作为一种信号启动并促进了小鳞茎(腋芽)发生。同时,占比最高的转录因子(TF)和转录调节子(TR)家族的ERF和AUX/IAA共同揭示了乙烯和生长素在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参与性,并提出生长素对小鳞茎发生的调控可能经由响应生长素而产生的乙烯介导,而作为一种防御性响应激素,乙烯的合成又对生长素转运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调控石蒜属植物小鳞茎的发生及发育。(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吕学思[4](2019)在《离体条件下的换锦花小鳞茎发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 Comes ex Baker)是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属(Lycoris)球根花卉。石蒜属植物花形优美、花色丰富,具有极大的观赏应用价值,但其种球因自然繁殖系数低、童年期长、膨大发育缓慢,至今尚未实现人工繁殖。近年来随着园林应用推广,野生资源的采挖量不断增加,导致其资源逐年减少,亟需保护。且国内尚无自育石蒜品种,杂交种子培育为种球的苗期长、生长周期长的特性,是石蒜育种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以采自浙江舟山海岛的野生换锦花种子为材料,构建其无菌萌发及小鳞茎形成体系,在不破坏野生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了对换锦花的离体保存。同时,通过改变切割方式、激素配比、调整蔗糖浓度等方法,诱导杂交石蒜离体小鳞茎的发生,比较并优化了杂交石蒜的鳞茎切割增殖体系,实现了石蒜属杂交苗的高效扩繁,为加速石蒜育种进程提供了实验依据。在此基础上,从形态学、组织细胞学、生理生化水平、分子水平等多层面探究外源蔗糖和6-BA对换锦花离体小鳞茎发生的影响,为解析换锦花小鳞茎发生机制,明确外源蔗糖和6-BA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野生换锦花种子无菌萌发及小鳞茎形成体系通过改变消毒方式、预处理方式及培养条件,获得了野生换锦花种子无菌萌发及小鳞茎形成的最佳方法:自然阴干或经过贮藏的种子40 ℃温水浴5h预处理后,采用75%乙醇30 s,0.1%HgCl2 10 min结合2%NaClO 5 min涡旋消毒,接种在含MS+30g/L蔗糖+0.2mg/LNAA培养基中,置于25℃光照条件下培养3个月,可形成膨大的健壮鳞茎。经实验证实,该最佳方法同样适用于种子粒径更大的忽地笑(L.aurea),可推广用于石蒜属植物。2.比较并优化杂交石蒜离体鳞茎的切割增殖体系以杂交石蒜离体鳞茎为材料,采用3种切割方式诱导小鳞茎发生,结果表明,保留叶片1.5 cm左右,由基盘底部向上“十”字分切至鳞茎1/2左右是最佳的切割方式。比较发现,MS+60g/L蔗糖+1mg/LNAA+5mg/L6-BA是杂交石蒜诱导小鳞茎发生的最佳培养基,此时小鳞茎平均增殖数可达47.86,且培养3个月后小鳞茎状态较好,根系及母鳞片形态正常。3.外源蔗糖对换锦花离体小鳞茎发生的影响(1)离体条件下换锦花小鳞茎发生阶段的划分通过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换锦花离体小鳞茎发生过程的形态及组织细胞学观察,认为换锦花离体小鳞茎发生过程属于直接器官发生型里的腋芽发生途径,离体鳞茎切割后0-30 d内的小鳞茎发生主要包含3个典型阶段:腋生分生组织形成期(0-6 d)、腋芽形成期(6-15 d)和小鳞茎形成期(15-30 d)。(2)外源蔗糖的有无决定离体小鳞茎能否发生外源蔗糖的有无是小鳞茎能否发生的关键,而蔗糖浓度只影响小鳞茎及母鳞片的生长状态。组织细胞学观察及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表明,外源蔗糖为离体条件下小鳞茎的发生提供碳源和能量来源。当外源蔗糖存在时,鳞片内的蔗糖及可溶性糖含量在腋芽形成前不断积累,且鳞片基部淀粉粒的积累为此处小鳞茎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而外源蔗糖缺失时,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淀粉粒数量均不断下降,小鳞茎无法发生。除此之外,蔗糖的存在促进了 MeJA在植物体内的积累,抑制了 LsWIP1、LsERS2和LsEIN2基因表达量的异常上升,表明蔗糖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启动了相关损伤保护机制,并促进了小鳞茎的发生。4.外源6-BA对换锦花离体小鳞茎发生的影响外源6-BA的添加迅速抑制了鳞茎切割后1 d时ABA的含量,加剧了腋生分生组织的分裂程度,加快了腋芽形成前蔗糖及可溶性糖的积累,并最终增加了中、外层鳞片间腋芽的发生数量。分子水平上,外源6-BA的添加在6h时显着促进了蔗糖合成酶基因LsSuSy1、LsSuSy2,生长素响应因子LsARF和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LsAHK的表达,并且这些基因在小鳞茎发生过程中的差异表达主要集中在6d之前,可见6-BA影响换锦花离体小鳞茎发生主要在发生前期的腋生分生组织形成阶段。(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全超[5](2019)在《基于‘黄花2号’水仙转录组的小鳞茎萌发相关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花2号’水仙2012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认定,是一个花色特异的水仙新品种。‘黄花2号’水仙正在大面积推广,急需大量种球。扦插繁殖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繁殖系数高,是多花水仙无性繁殖的一项新技术。本研究以‘黄花2号’水仙扦插繁殖开始(0d)、小鳞茎萌发(30d)和小鳞茎发育(50d)叁个时期的鳞茎为材料,进行不同时期的转录组比较分析,小鳞茎萌发和发育主要与淀粉和蔗糖代谢、细胞分裂素代谢等主要代谢途径相关;筛选鉴定出生长素响应因子家族(auxin response factor,ARF),并利用了一些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NtARF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主要NtARF基因进行了扦插繁殖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在细胞分裂素途径中筛选并克隆出关键酶基因5~’-核糖单磷酸水解酶(Lonely Guy,LOG)基因,利用qRT-PCR对扦插繁殖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器官进行表达分析,旨在探索出多花水仙扦插繁殖的分子内在机理,并为进一步创新多花水仙的繁殖新技术,提高多花水仙的的繁殖率以及新繁殖技术的研发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黄花2号’水仙扦插繁殖0d、30d和50d 3个时期的样品的测序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别得到了80281762、77582098和68426350条Clean reads,其中Q20和Q30值均在90%以上,对数据组装共得到167583条Unigene,其中123798条Unigene在Nr、Nt、Pfam、KOG、Swiss-prot、KEGG和GO 7个数据库得到注释。通过扦插繁殖0d和30d两个比较组分析中,发现上调基因有681个,下调基因820个、在扦插繁殖0d和50d比较组组中发现上调的基因1231个,下调基因1942个、在扦插繁殖30d和50d的比较组中上调基因有436个,下调的基因412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传导以及玉米素生物合成等主要代谢途径中。2.基于转录组数据,通过Nr、Nt、Swiss-Prot和Pfam 4个数据库、NCBI网站和在线软件SMART的注释筛选,利用ExPASy-ProtParam tool、SOPMA、Prot Comp、MEME、MAGA和Heml软件进行氨基酸理化性质、蛋白二级结构、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和小鳞茎萌发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分析。共筛选得到21个NtARF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12个全长基因蛋白长度在193-1096aa之间,预测的分子量为20.46-122.2kD,等电点为5.19-7.97,全部为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均位于细胞核中。通过21个NtARF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NtARF蛋白分为3个大组,GlassⅢ进一步被分为3个亚组,基序分支表明相近的ARF转录因子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基序。NtARF8、NtARF13、NtARF15、NtARF17和NtARF21都展现较高的表达模式,可能是通过正向调节生长素的含量来促进小鳞茎的萌发。3.从细胞分裂素途径中筛选出关键酶基因LOG,并成功克隆出2个LOG基因,分别命名为NtLOG2和NtLOG5,GenBank登录号为MK170457和MK189487,其中NtLOG2开放阅读框(ORF)为654bp,编码217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_(1068)H_(1708)N_(300)O_(317)S_9;NtLOG5开放阅读框(ORF)为648bp,编码215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_(1055)H_(1693)N_(293)O_(314)S_9。NtLOG2和NtLOG5均属于不稳定的亲水蛋白。跨膜预测分析表明2个蛋白均不存在跨膜结构。通过qRT-PCR对‘黄花2号’水仙扦插繁殖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分析得出,2个NtLOG基因都在0d、30d、50d表现了较高的表达水平,在水仙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分析中,NtLOG2在花苞期的花瓣里表达最高,其次在花柄中,而NtLOG5在花柄里表达最高,其次是根里,然后在花苞期的花瓣中。(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王晓丽,肖健[6](2019)在《水杨酸培养液对亚洲百合小鳞茎营养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培养液浇灌处理对亚洲百合品种"精粹"和"普瑞头"小鳞茎中营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百合小鳞茎补偿期,水杨酸能促进百合鳞茎内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增加,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为鳞茎的膨大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张琳[7](2018)在《百合小鳞茎从头再生的组织学和转录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是世界第二大球根花卉。利用分离鳞片进行营养繁殖是百合主要的繁殖手段,其小鳞茎再生,与模式植物分离叶片上芽器官发生为同一生物学过程,而鳞片作为变态叶,使其又具有球根花卉的特殊性。在模式植物上对芽从头再生的分子调控机制已深入,然而由于缺乏基因组信息和转基因困难,百合上对这一具有重要生产应用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生物学过程缺乏系统研究,发生初期的组织学基础和阶段划分不甚明晰,发生初期的转录调控机制有待探索。因此,本研究选择在再生速率、再生频率和繁殖系数上有明显差异的野百合及其变种巨球百合开展比较研究,并以东方百合'索邦'为参照种质。以组织学和细胞学手段对发生关键时期和组织起源进行分析界定,通过外源生长素处理以探求创伤响应引起脱分化的小鳞茎发生的组织学基础。基于Pacbio和Illumina联合测序技术,进一步对小鳞茎发生和发育初期的关键时间点进行转录组研究,以挖掘与生长素信号响应的关键通路和候选基因。本研究为深入解析百合小鳞茎发生途径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为今后挖掘与验证鳞茎发生的关键基因与构建鳞茎发生分子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响应创伤和2,4-D信号小鳞茎形成的阶段和组织起源界定小鳞茎再生过程包括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脱分化能力显着影响再生能力,并且决定着分化方向,因此以2,4-二氯苯氧乙酸(2,4-D)胁迫处理以激发鳞片预胚性细胞的脱分化和胚性细胞保持。本实验鉴定出百合小鳞茎直接器官发生途径的预胚性细胞,包括以维管束木质部端类中柱鞘细胞、维管束近轴端薄壁细胞和表皮细胞,共同奠定了百合小鳞茎直接器官发生途径的组织基础,并从时间序列角度明确它们响应创伤信号的次序。淀粉粒通过活跃分裂提供能量,而并不是脱分化和分裂的主导因素。添加外源2,4-D处理后,预胚性细胞的分裂能力被极大地增强,诱导单独创伤刺激下相对静止的维管束间近轴端薄壁细胞也开始旺盛分裂。组织学和转录组学共同指出,预胚性细胞是小鳞茎器官从头发生的组织基础,而创伤信号是决定性环境诱因,2,4-D胁迫则极大促进脱分化和细胞干性维持。2.获得百合小鳞茎从头再生关键时期全长转录本数据获得叁个百合种质每个15Gb的PacBio转录组测序数据,去冗余后得到的最终转录本N50为4199、5422和5199bp。叁种百合在转录因子家族分类和植物抗病基因结构域的注释上具有整体相似性,也含有特异注释。对4个发生关键阶段、2,4-D处理及对照组两种处理条件、3种百合、鳞茎盘和鳞片两种组织共获得包括3个重复在内的66个样本每个样本10Gb的Illumina转录组测序数据,检测到48279、48397和57956条基因。对参考全长转录本的平均总比对率分别为71.50%、80.79%和81.85%,该全长转录本数据库将为百合,及其他缺乏基因组信息的球根植物类似的繁殖体再生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对培养鳞片来源的巨球百合离体小鳞茎进行Illumina转录组测序,获得60121条unigenes,平均长度830bp,N50为1396bp,从转录本水平上进一步说明离体小鳞茎作为重要的养分贮藏器官,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非常活跃。3.组织学和联合测序共同阐明了百合属的种质差异组织学观察指出,巨球百合和野百合属于小鳞茎快速发生类型的种质,而东方百合'索邦'则小鳞茎发生较慢,转录组学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结果:快速发生种质在培养初期和后期间样本相关性较低、主成分分析样品簇距离较远,相对于鳞片剥离时的差异基因数量在8天即较大。组织学观察指出,2,4-D极大地促进了叁种百合的脱分化和细胞分裂进程,但叁种百合对2,4-D胁迫的耐受性不同:东方百合'索邦'>巨球百合>野百合。转录组学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结果:处理条件未明显影响东方百合'索邦'鳞片和巨球百合培养初期的基因表达模式,而野百合与二者差异较大,大量基因响应创伤和2,4-D胁迫迅速上调表达。4.鉴定鳞片脱分化和器官发生关键通路和候选基因上文指出创伤响应是小鳞茎器官从头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联合测序分析表明脱落酸信号相关、碳水化合物代谢、活性氧代谢途径是创伤信号响应的重要通路,鉴定出包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内14条关键候选基因。2,4-D深入调控与愈伤形成、胚性细胞身份维持和干细胞群体维持相关通路,并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分化、线粒体途径、RNA转录和胁迫响应相关通路,鉴定出包括1,2-二羟基-3-酮-5-甲基硫戊烷双加氧酶、3'-磷酸腺苷5'-磷硫酸盐合酶、琥珀酸脱氢酶组装因子2和细胞分裂素1调节蛋白在内的39条候选基因,其中6条为关键优先候选基因。进一步地,通过权重共表达网络分析对主要差异阶段进行跨样本和处理分析,鉴定出包括核酸外切酶1、复制因子A1、G2/有丝分裂特异性细胞周期蛋白-B、细胞周期蛋白A、G2/有丝分裂特异性细胞周期蛋白-B、果胶酯酶、果胶裂解酶、组蛋白H2A、丝切蛋白、整合素连接激酶相关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2C等13条对2,4-D响应的枢纽基因,调控DNA甲基化可能是2,4-D诱导细胞脱分化的机制。此外,首次指出光合作用通路是离体鳞片光照下培养的重要通路,相对于鳞茎盘特异性地在鳞片中富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01)
邹水平,郭翔,袁嘉铭,吴小业[8](2018)在《朱顶红组培苗小鳞茎切割诱导新植株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肋朱顶红和荷兰进口的双龙朱顶红的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个品种小鳞茎的再切割诱导率、不同切割方式对繁殖系数的影响以及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的筛选。结果表明:双龙和白肋2个朱顶红品种的无菌苗小鳞茎均具有再切割诱导出芽的能力,而其叶片未能诱导出芽,其中白肋品种的诱导率高于双龙的;朱顶红小鳞茎最佳的切割方式为带鳞茎盘的纵向切分,双龙和白肋品种纵向切分的繁殖系数分别是横向切分的11和6.1倍;双龙和白肋2个朱顶红品种的小鳞茎再切割最佳激素浓度配比为MS+6-BA 2.0 mg/L+NAA 1.0 mg/L,繁殖系数分别为1.04和1.26。(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郑鑫[9](2017)在《亚洲百合无性繁殖小鳞茎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Lilium spp)是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系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百合花茎高挺,花大色艳,颜色各异,姿态优雅,芳香宜人,而且生命力顽强具有丰富的艺术观赏价值,常被人们视作纯洁、光明和幸福的象征,又寓意着百年好合、幸福美满,并且百合的球茎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还有美容等功效,从而使它在球根花卉中脱颖而出,是世界认可的第五大切花。亚洲百合'普端头'(Liliam asiatic Hybrids 'Prato')是优秀的栽培品种之一。花橙红色,无香味,具有很强抗逆性,并且可以在东北地区露地越冬栽培。本实验以亚洲百合普瑞头的鳞片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两种无性繁殖方法的最适繁殖条件。以及在鳞片扦插繁殖过程中母鳞片与小鳞茎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与小鳞茎的形成、生长、膨大的关系。并采用解剖学的方法探究亚洲百合普瑞头鳞片在扦插繁殖过程中母鳞片和小鳞茎生长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为百合种球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本研究主要得到的结果如下:(1)利用普瑞头的外层鳞片、中层鳞片、内层鳞片对比可知,外层鳞片扦插效果最好,生长率和小苗的生长强壮程度均高于鳞茎的内层鳞片和中层鳞片。对百合鳞片的扦插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量,处理时间及鳞片的扦插部位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各个因素之间差异显着,普瑞头在Q10的处理下生长状况最好,即扦插基质为草炭土+蛭石(1:1),植物生长调节剂为100mg/L6-BA+100mg/LIBA,处理的时间为3h,鳞片的部位为鳞片的下部。各因素的影响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鳞片的部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与浓度>处理时间>扦插的基质。(2)利用普瑞头百合的中、外层鳞片为外植体,最佳的灭菌时间为15 min,最适合诱导小鳞茎的培养基为:MS+1.5mg/L6-BA+0.2mg/LNAA,分化率为84%,产生不定芽的个数为148个。(3)在扦插过程中,母鳞片中碳水化合物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在小鳞茎中呈现上升趋势,在扦插初期(0-21 d),说明小鳞茎的形成主要依靠消耗母鳞茎中的碳水化合物来为自身提供养分,同时也说明小鳞茎的形成是一个碳水化合物积累的过程。在扦插中期(21-41d),母鳞片和小鳞茎中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呈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扦插后期(42d以后),母鳞片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再一次大幅度下降,小鳞茎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明显上升,说明小鳞茎的膨大阶发育同样需要大量的消耗母鳞片的碳水化合物。(4)百合的小籽球萌发于近轴基部切口内部10层左右的的薄壁细胞处。小籽球的萌发生长发生过程顺次经过了启动时期、生长锥形成时期、叶原基形成时期和小鳞茎形成时期。(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Yun,WU,Yi-ping,XIA,Jia-ping,ZHANG,Fang,DU,Lin,ZHANG[10](2016)在《低浓度腐殖酸处理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百合离体小鳞茎膨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鳞茎发育问题研究是缩短百合育种周期、加快百合种球产业化生产的关键,而碳水化合物代谢则是影响小鳞茎发育的重要因子。离体快繁技术因更高效的繁殖速率及易控的环境条件,是鳞茎发育问题研究的替代途径,但目前有关离体条件下鳞茎发育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采用腐殖酸处理东方百合‘索邦’,研究其对于鳞茎膨大的影响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调控路径。创新点:本研究首次采用安全无残留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腐殖酸处理,并探讨了其对百合离体鳞茎发育的有效影响及内在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生理生化机制。方法:以构建的离体模式体系下形成的百合单芽,接种至含不同浓度腐殖酸(0、0.2、2.0和20.0 mg/L)的培养基上,每隔15天取样一次,测定株高等7个形态指标;同时,取鳞茎测定主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蔗糖、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关键淀粉合成酶(AGPase、SSS和GBSS)活性。结论:随腐殖酸处理浓度升高,相对鳞茎重量下降,从而打破库–源平衡,低浓度腐殖酸(0.2 mg/L)处理效果最佳,鳞茎重量为468 mg(为对照的2.9倍),鳞茎直径达11.68 mm。具体来说,低浓度腐殖酸处理可促进根系发育,并在发育早期大幅促进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并通过加速蔗糖/淀粉利用及转换延缓了碳饥饿出现时间。(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6年11期)
小鳞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因素(基本培养基、6-BA、NAA)对水仙花鳞茎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鳞茎诱导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6-BA、基本培养基、NAA,筛选出了水仙花鳞茎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1/2MS+3.0 mg·L~(-1)BA+0.2 mg·L~(-1)NA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鳞茎论文参考文献
[1].裴怀弟,林玉红,李淑洁,厚毅清,叶春雷.兰州百合组培小鳞茎诱导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19
[2].蔡坤秀,郑涛,罗金水,余文杰.应用正交试验优化水仙花小鳞茎的诱导[J].福建热作科技.2019
[3].任梓铭.基于气培体系的石蒜属植物小鳞茎发生及发育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9
[4].吕学思.离体条件下的换锦花小鳞茎发生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李全超.基于‘黄花2号’水仙转录组的小鳞茎萌发相关基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6].王晓丽,肖健.水杨酸培养液对亚洲百合小鳞茎营养物质的影响[J].乡村科技.2019
[7].张琳.百合小鳞茎从头再生的组织学和转录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8
[8].邹水平,郭翔,袁嘉铭,吴小业.朱顶红组培苗小鳞茎切割诱导新植株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8
[9].郑鑫.亚洲百合无性繁殖小鳞茎技术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
[10].Yun,WU,Yi-ping,XIA,Jia-ping,ZHANG,Fang,DU,Lin,ZHANG.低浓度腐殖酸处理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百合离体小鳞茎膨大(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