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高原,色彩,承载力,陕西,洛川,花粉,水资源。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孙智辉,王治亮,曹雪梅,杨琼,刘志超[1](2013)在《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陕西黄土高原地区1971—2010年干旱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68个气象站降水资料,选择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指标,分析了该地区最近40年(1971—2010年)的月、季、年干旱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进行了干旱分区,并分析了全年及各季节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EOF分解第1、2、3特征向量分别反映了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的一致变化、南-北反向分布和中部-南北反向分布的不同特点;年度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有明显的阶段性分布特点,在年代之间有重-轻-重-轻的变化趋势。2001年以来,年度和夏、秋、冬季干旱强度都有不同程度降低,春季干旱有增强趋势。陕北和关中地区的春季、夏季干旱变化趋势相反,秋季、冬季干旱变化趋势一致。地区平均每年出现干旱月3.8个,几乎每年都有干旱月出现,最多的一年可出现6—9个干旱月。(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3年05期)
林莉[2](2013)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环境色彩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是我们得以生存生活的空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而色彩作为视知觉中重要的一方面,在环境中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环境的整体风貌,展示地区的地方文化特征,同时它也会反映出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所以环境色彩是对环境地域特征最好的体现。环境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个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千百年来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色彩。而全球一体化的信息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加速,使得原本相对独立的地域色彩特征逐渐模糊化,地区环境色彩日益趋同,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也同样难以避免的出现了环境色彩的趋同性。由此背景下,本文以地域性色彩分析为研究的出发点,以环境色彩为研究对象,将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的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理论研究与分析,总结归纳出当前属于本区的环境色彩现状,将地域文化通过视觉形象来表现,更加直接的将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文主要通过四部分内容对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色彩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自然因素方面的色彩分析,从形成因素的角度入手对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植被、土壤、水体等叁方面的色彩特征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从人文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环境色彩的因素。在黄土文化的影响下建造的建筑是环境色彩的载体,历史建筑、本土建筑、现代建筑等建筑色彩都是本区环境色彩的体现。第叁部分是从色彩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一地区的环境色彩,采用现代色彩地理学的实践方法,引用日本色彩体系的相关理论内容,从自然和人文方面对本区的环境色彩进行色彩提取,将本区的环境色彩初步的展现出来。第四部分是对提取的色彩进行归纳总结,将归纳的色彩在日本色彩形象坐标体系中标识出来,同时以此为基础提炼出一套独具陕西黄土高原环境特色的色彩体系模型,运用色彩学理论知识对属于本区的环境色彩状况和色彩之间的配比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出本地区的主要环境色系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3-03-31)
吕素青,李月从,许清海,李英,刘耀亮[3](2012)在《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空气花粉组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洛川县下黑木沟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花粉研究是现代孢粉学、植被变迁与预测的重要内容之一。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洛川县2007—2009连续2a的空气花粉分析表明:空气花粉组成与区域植被分布特征和植物花期一致。与2007—2008年相比,2008—2009年的花粉总通量及蒿属花粉通量明显增加,但木本植物花粉通量降低,这主要与2008—2009年降水明显偏少密切相关。2007—2008年降雨量高于500 mm,花粉组合中乔木花粉百分比高于30%,表现出森林植被特点;2008—2009年降雨量少于450 mm,花粉组合中草本花粉高于80%,乔木花粉低于10%,更多表现出草原植被特点。但从植被观测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花粉组合较植被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主要花粉类型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气候因子影响空气花粉的组成及数量。栎属、松属、蔷薇科花粉数量主要受春季温度影响,温度越高花粉数量越多;其他季节花粉数量主要受相对湿度影响,湿度越低,花粉数量越大。榆属花粉数量主要与冬季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花粉数量越高。杨属只受春季温度影响,春季温度越低,花粉数量越多。胡颓子科花粉含量主要受春季相对湿度、风速影响,相对湿度越低,风速越大,花粉数量越多。绝大多数草本花粉数量均主要受春、冬季相对湿度及风速影响,相对湿度越低,风速越大,花粉数量越高;此外,禾本科花粉数量还受春季温度影响,温度越高,花粉数量越多;菊科花粉数量在夏秋季节还受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共同影响,温度越低,湿度越低,风速越大,花粉数量越多。这些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空气花粉特征能反映区域植被组成,且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对认识和预测当地气候变化与植被动态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24期)
梁昭华,林莉,李渭涛[4](2012)在《浅析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环境色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气候、地形以及人们的审美心理叁个方面分析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居住环境色彩,意在为该地区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2年07期)
梁昭华,刘静淼,李永轮[5](2012)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生活色彩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思想、艺术文化、民俗风情等,尤其在人居色彩观念上表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从该地区人居色彩的主要表现展开,探讨影响人居色彩观念的各种客观因素。(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2年06期)
张林森[6](2012)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分区灌溉和施钾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春季土壤干旱、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低以及肥水缺乏相互协调是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优质苹果生产中水分养分的吸收规律、耦合作用及其管理技术,可为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通过多年多点调查分析陕西渭北优质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建立了分级指标体系,开展了土壤注射施钾试验,为苹果园制定合理施肥方案提供了基础数据。通过多年研究苹果园树体长期分区干旱下的树体导水特性、光合、蒸腾、荧光、水分营养、水势等变化规律,及其对苹果产量品质的影响,可为苹果园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了水钾互作对苹果砧木水力结构影响的生理机理,以期为提高黄土高原苹果园养分水分的利用率和优质苹果生产水肥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陕西渭北8县517个苹果园0~40cm土壤养分状况和97个果园0~120cm土壤剖面养分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初步开展了土壤施钾或灌溉注射施钾研究。结果表明:渭北苹果产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35±2.35g.kg-1;铵态氮平均含量为4.67±1.37mg.kg-1,土壤碱解氮为57.08mg.kg-1,土壤有效锌为1.20mg.kg-1,有效锰为12.49mg.kg-1,有效铜为1.46mg.kg-1,有效硼为0.56mg.kg-1,有效铁为12.07mg.kg-1,果园剖面各土层变幅较小。硝态氮平均含量为22.86±24.98mg.kg-1,累积高峰在40~60cm土层深度处,各果园和土层变幅较大,80%左右的测试果园氮含量偏高,并有向下淋溶积累在深层土壤中的趋势。有效磷主要集中在施肥土层0~40cm内,向下淋溶少,磷含量多在标准值以内。土壤有效钾平均含量在177.22mg.kg-1,有效钾变幅较大,钾含量普遍较低。土壤有效钾含量在258~290mg.kg-1以上或土壤施钾600kg/hm2、灌溉施钾375kg/hm2和注射施钾510kg/hm2果实产量品质效果最好,提出旱地苹果园行间覆盖黑膜,膜边缘注射施钾等水肥一体化配套措施是今后旱地优质苹果园高效省力化施肥的方向。2.对黄土高原地区田间条件下全根干旱(NI)、分区灌溉(PRD)与常规灌溉(CI)处理的13年生富士苹果树的的水势、气体交换、叶片和枝条导水等特性进行多年研究。结果表明:富士苹果叁个处理的茎水势和叶水势在7月份到达最低值,午后14时的水势值在全天中最小,各月份的茎水势和叶水势大小次序为常规灌溉>分区灌溉>全根干旱。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富士苹果的叶片导水率和枝条导水率逐渐下降,PRD和NI处理的叶片导水率与CI处理相比降低了13.27%和42.01%,PRD和NI处理的枝条导水率与CI处理相比降低了3.01%和34.36%,但是PRD处理的叶比导水率和枝条叶比导水率出现升高,分别比CI与NI处理高出14.32%、14.43%和96.12%、16.55%。与CI和NI处理相比,PRD处理下有更大的叶比导水率,但是其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介于CI和NI处理之间,可以看出在一定RWC变化范围内,叶比导水率的增加是以牺牲部分叶片相对含水量为代价的。PRD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较CI和NI处理显着提高了29.08%和26.82%,其最大净光合效率、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介于NI和CI之间。水分亏缺导致了各处理下的叶面积、枝条长度、光合作用等生理指标出现下降。3.分区灌溉在干旱侧土壤水分含量较少时,根系可以通过增加在正常一侧的水分吸收来弥补自身水分的亏缺,并加强对干旱一侧水分的深层吸收。富士苹果0~50mm深度下,根系根毛分布密集,吸收水分相对较多;在50~180cm深度下,根系根毛相对较少,但是对植物吸水起一定作用。长期干旱容易导致苹果果实偏小,可溶性固形物和硬度提高,可滴定酸减少。长期固定分区灌溉,苹果产量容易出现大小年,果品大小分布不匀。ET0/TR0反应中心传递能量与吸收能量的比值在一天中的变化趋势,为双峰曲线,常规灌溉>全根干旱>分区灌溉。最大有效光能利用率TRo/ABS和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RC/ABS,在一天之中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常规灌溉>分区灌溉>全根干旱。4.利用高压流速仪(HPFM),研究测定了叁种水分和叁种钾素水平耦合对平邑甜茶根系、茎杆、叶片、冠层导水率,叶比导水率和茎比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高钾水平下,水分亏缺能够显着降低平邑甜茶根系、叶片、冠层导水率,叶片、冠层的叶比导水率,冠层的茎比导率,在中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下叶片的叶比导水率分别减少为正常灌水条件下的35%和29%。正常灌水时,适度高钾添加能够提高根系、冠层导水率,根系、叶片、冠层的叶比导水率,冠层的茎比导率。适度高钾和过量钾条件下的叶片叶比导水率与低钾的叶片叶比导水率相比分别提高了17%和降低了27%。在严重水分亏缺时,适度高钾条件下气孔导度比低钾条件下气孔导度增28%。水分亏缺和钾素添加处理可以降低平邑甜茶叶片水势,导致栓塞的发生。水分亏缺会导致气孔导度降低,而钾素能在某个水平上降低这种影响;水分亏缺时钾素添加可能通过降低叶片的水势,促进树体木质部栓塞的形成,从而限制水分进一步散失。(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6-01)
王文昭[7](2011)在《陕西编制黄土高原地区沟道造地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 王文昭)近日,陕西省政府召开全省沟道土地整治工作现场会,提出从2011年到2020年,计划造地402.9万亩,先期安排100万亩的规模,分5年实施。 据悉,编制完成的《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沟道造地工程规划》,确定的建设范围主要包括全省(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1-11-15)
孙智辉,曹雪梅,刘志超,雷延鹏[8](2009)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日数和强度年代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资料和方法本文采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1961—2007年20站逐日降水记录,台站分布比较均匀,包括府谷、神木、榆林、定边、横山、绥德、清涧、志丹、子长、延安、洛川、黄龙、千阳、凤翔、长武、永寿、铜川、富平、韩城、蒲城。各月雨日定义为各月日降水量不低于0.(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张建兴,马孝义,赵文举,王波雷,王术礼[9](2009)在《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4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承载力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影响,是达到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不断优化的关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利用率、降水量、人均占有水量和生态用水量为评价指标,对黄土高原4省1994-2004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及分区评价。结果表明:黄土高原4省水资源承载力在1994-2004年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水资源有向良性发展趋势;陕西和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较高,2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有较大空间,甘肃和宁夏水资源承载力已趋于饱和,实施跨流域调水和节水措施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张建兴,马孝义,赵文举,屈金娜,郝晶晶[10](2008)在《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灰色拓扑预测——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四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对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水资源利用率、降水量、人均占有水量和生态用水量作为评价因素,首次对黄土高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大尺度综合评价,并建立灰色拓扑预测模型对其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四省水资源承载力在1994—2004年间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水资源开发潜力呈微弱增大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黄土高原水资源开发已有一定规模,其水环境仍十分脆弱,需要进一步作好节水和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期刊2008年02期)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境是我们得以生存生活的空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而色彩作为视知觉中重要的一方面,在环境中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环境的整体风貌,展示地区的地方文化特征,同时它也会反映出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所以环境色彩是对环境地域特征最好的体现。环境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个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千百年来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色彩。而全球一体化的信息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加速,使得原本相对独立的地域色彩特征逐渐模糊化,地区环境色彩日益趋同,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也同样难以避免的出现了环境色彩的趋同性。由此背景下,本文以地域性色彩分析为研究的出发点,以环境色彩为研究对象,将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的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理论研究与分析,总结归纳出当前属于本区的环境色彩现状,将地域文化通过视觉形象来表现,更加直接的将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文主要通过四部分内容对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色彩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自然因素方面的色彩分析,从形成因素的角度入手对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植被、土壤、水体等叁方面的色彩特征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从人文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环境色彩的因素。在黄土文化的影响下建造的建筑是环境色彩的载体,历史建筑、本土建筑、现代建筑等建筑色彩都是本区环境色彩的体现。第叁部分是从色彩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一地区的环境色彩,采用现代色彩地理学的实践方法,引用日本色彩体系的相关理论内容,从自然和人文方面对本区的环境色彩进行色彩提取,将本区的环境色彩初步的展现出来。第四部分是对提取的色彩进行归纳总结,将归纳的色彩在日本色彩形象坐标体系中标识出来,同时以此为基础提炼出一套独具陕西黄土高原环境特色的色彩体系模型,运用色彩学理论知识对属于本区的环境色彩状况和色彩之间的配比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出本地区的主要环境色系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智辉,王治亮,曹雪梅,杨琼,刘志超.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陕西黄土高原地区1971—2010年干旱变化特征[J].中国沙漠.2013
[2].林莉.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环境色彩系统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3].吕素青,李月从,许清海,李英,刘耀亮.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空气花粉组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洛川县下黑木沟村为例[J].生态学报.2012
[4].梁昭华,林莉,李渭涛.浅析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环境色彩[J].美术大观.2012
[5].梁昭华,刘静淼,李永轮.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生活色彩现象分析[J].美术大观.2012
[6].张林森.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分区灌溉和施钾的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7].王文昭.陕西编制黄土高原地区沟道造地规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
[8].孙智辉,曹雪梅,刘志超,雷延鹏.陕西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日数和强度年代际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09
[9].张建兴,马孝义,赵文举,王波雷,王术礼.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4省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9
[10].张建兴,马孝义,赵文举,屈金娜,郝晶晶.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灰色拓扑预测——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四省为例[J].生态环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