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底关系论文-皮文君,蔡克中

图底关系论文-皮文君,蔡克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图底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底关系,图底共生,图形,平面设计

图底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皮文君,蔡克中[1](2019)在《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图底共生图形产生的图底关系,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旨在进行图面与图底关系的研究中分析出更多理论依据。通过本论文,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图面与图底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实际理论,设计出更好的视觉图形作品。(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9年07期)

高祥生[2](2019)在《陈设设计中的图底关系(上)》一文中研究指出陈设设计概括地讲就是两个工作:一是陈设品的选择;二是陈设品的布置。陈设品的布置就是处理陈设品与背景、陈设品与环境之间的视觉相互作用关系,从视觉构成上就是处理"图"与"底"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了对比、和谐中"度"的把握,而这种"度"的把握依据是对陈设主题表现,设计效果的表现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分上、下两篇针对陈设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图底关系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讲述,对图底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5期)

刘鑫林[3](2018)在《关东满族刺绣枕头顶图案比例与图底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东满族刺绣枕头顶是满族刺绣中独特的一种,其丰富多彩的图案中蕴含着特殊的图案比例与图底关系。本文从关东满族剪纸在构图与图底关系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分析两者关系有助于理解历史上关东民间的审美取向与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8年06期)

陈虹宇,黄元福[4](2018)在《基于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的徽州古村落的图底关系研究——以宏村古村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宏村古村落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底关系原理分析古村落空间中的图底关系及其特征,并进一步指出图底关系特征的生成机制,进而得出当下设计师在进行人居环境设计中应将地域传统文化加以批判地继承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8期)

沈国杰,王建芯[5](2018)在《建筑与城市的正负形图底关系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好的建筑必须根基于所处的城市场所空间,城市场所空间又是由不同建筑构成的具有社会属性内涵的体现。如果我们把建筑比作图,那么城市场所就是底。建筑与城市场所的图底关系好比正负辩证关系一样,相互制约与影响。在当前快速和粗犷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建筑与城市的正负图底关系,是每一个从业者当务之急的职责。(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胡慧灵[6](2018)在《基于图底关系的叁国蜀汉城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第十大古都,在3000余年的建城史里,城名未改,城址未迁。叁国蜀汉时期,成都的影响极其深远,但是,该时期的历史剖面和空间结构不完整。叁国文化的遗存,以武侯祠为中心,承载着祭祀朝拜的功能。蜀都丰富的政治空间、礼制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已经不复存在。目前,成都市政府准备将成都体育学院整体搬迁,打造叁国蜀汉城,形成叁国文化主题的旅游综合体。本文动态演绎了叁国蜀汉时期,与成都历史文脉的变迁。应用图底关系理论和历史剖面理论,力图复原叁国时期的城市文化空间,为下一步的旅游开发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叁国蜀汉城的空间肌理,道路肌理以武侯祠大街和一环路西一段构成主干,与北部的南河构成外围空间。建筑肌理形成武侯祠历史文化建筑,与周边仿古建筑的过渡延伸,主题分为“万里古道”、“千秋序曲”和“蜀风礼仪”。在业态布局上,赋予了叁国文化的要素,但也存在着符号化、同质化、不整合化的现象。生态肌理形成了生态点、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的组合。在未来蜀汉城项目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关系上,形成了叁大连接,武侯祠到叁国蜀汉城,从神文向人文的共生;南郊公园到叁国蜀汉城,从公共园林向旅游景区拓展;锦里古街与叁国蜀汉城,从单一商业街区向复合型旅游综合体的升级。在时间和空间的图底关系上,叁国蜀汉城与秦少城、汉锦官城、唐罗城、后蜀芙蓉城、明皇城、清满城构成时间脉络,在空间演变上,形成了《周礼》匠人营国和《管子》因地制宜的中国城市规划思想的两大经典。叁国蜀汉城的重建和再生,将形成皇城政治空间“核”的构建,皇城礼制空间“轴”的构建,蜀都生活空间“架”的构建。在再生与共生方面,将会形成蜀汉之心与天府广场的“双核”整合,偏心轴线与南北中轴的“双轴”整合,承前启后的区域整合,为未来成都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增添新的亮点。(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0)

陆润东[7](2017)在《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深圳城中村公共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今天,城中村问题是摆在几乎每一个中国大中城市城市化进程前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其中最主要表现为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城中村,其建筑与空间品质与周围的城市环境显得十分不协调。深圳,作为中国快速城市化中的典型代表,其城中村问题尤为严重,这也可以从近年来深圳市内人们热火朝天的讨论城中村旧改之中窥得一二。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其城中村既具有我国一般城市城中村的共性,又强烈地体现着自身的特色。一方面,广大的低收入人群需要这么一个城市中的房租价格洼地;另一方面,城中村中丰富的生活化场景又往往伴随着“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出现,而这正是城市化进程中所不想见到的。而城中村的“脏、乱、差”绝大多数是出现在其公共空间之中,如街道、小巷、广场、空地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城中村公共空间的针对性分析和改造研究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图底关系理论虽然最初是用于心理学的视知觉组织方式的分析研究的,但随后国内外的建筑理论和教育学家将其成功引入到建筑领域,并广泛应用于建筑与城市设计之中:从宏观层面大尺度的城市、较大型居住小区设计与规划、城市肌理分析等;到微观层面的小尺度街道设计、建筑内外空间及其边界之间的关系,甚至具体到建筑的立面设计等。因此,对于城中村而言(一般其规模类似较大型居住小区),图底关系理论的应用符合其宏观层面的运用;对于公共空间而言,图底关系理论的应用符合其微观层面的运用。因而,笔者认为运用图底关系理论来研究城中村公共空间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改造设计是有迹可循的。由于城中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格格不入,反差巨大,那么如何改造城中村使其能够融入城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深圳对于城中村及其公共空间的改造主要包括叁种模式:推倒重来、局部改造及综合治理。其中“局部改造”和“综合治理”都包含有针对性的进行城中村公共空间的改造,而“综合治理”相比“局部改造”而言更具有整体性,其背后是有一个指导策略的。因此,笔者认为以图底关系理论作为城中村公共空间的改造依据是与“综合治理”的改造模式相类似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本文包括六个章节,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叁章,主要是对于图底关系理论和城中村公共空间相关概念的基础性研究。其中,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缘起,研究的对象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既有研究等;第二章介绍了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建筑领域对于其理论的引用和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的实际运用;第叁章介绍了深圳城中村以及城中村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同时阐述分析了现阶段深圳城中村公共空间的改造现状和实例。第二部分即第四章,主要阐述分析了威尼斯(部分圣马可区)和深圳城中村南头古城的公共空间/实体空间图底关系图,同时用通过图底关系理论研究威尼斯优秀公共空间所得出的其公共空间原则来分析深圳的3个城中村(南头古城、白石洲、湖贝旧村)公共空间的现状,以及一些其他的改造实例。第叁部分包括第五和第六章,其中第五章主要是针对前文中已分析过的南头古城公共空间做出总结,并结合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作出相应的改造设计尝试;第六章则主要是对全文做概括总结,并针对未来城中村,特别是城中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出几点展望,以期对今后我国城中村旧改设计和建设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郭贝贝,周岩,轩紧紧[8](2017)在《图底关系对公共建筑识别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建筑的易识别性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吸引游客的眼球,然后在游客的心中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这样一来,整个建筑群体,乃至整个城市的意象都需要注重建筑的识别性。本文就公共建筑的识别性这一问题,选取城市中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运用图底关系、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图底关系对公共建筑识别性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12期)

李彦儒[9](2016)在《基于图底关系比较的中国古典园林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中西方造园史,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的最佳代表,从殷商初现到先秦起势、由隋唐全盛至清末大成,可谓成就斐然、鳌头独占。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造园思想、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完善的造园手法。古典园林中有厅、堂、楼、阁、亭、台、廊、榭等各类园林建筑,其中的廊在体量、构造工艺等方面都不冒尖,属于次要角色,在园林中大多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但廊自出现以后却一直在造园规划中不可或缺,可谓贯古通今。究其原因有叁:廊独有的灵活性,在园中跋山临水、曲直自如,可以充分的结合园林地形构筑,灵活布局,非常符合中国"天人合一"造园理念。二,廊建筑的空间构造开放通透,可遮蔽又可观景,可游乐又可驻留,“灰空间”的特性让其成为内外沟通的良好介质;其叁,廊在园中穿行,串联起众多景点空间的同时又兼具空间分割功能,造就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特有的丰富变化,使游园活动情趣和意境倍增。着眼当前,廊因其特有的空间灵活性、交互性、情感认同等优势,仍是现代园林景观和建筑中的常客。但现代生活对环境和建筑的功能、形式等需求产生了巨大变化;加之西方造园、建筑体系和文化的强势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廊设计与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之间,出现了强烈的落差。本文拟通过研究,总结出创新廊设计的方法来实现传统传承,并为业界在当前园林和建筑中的廊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借用图底关系比较着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廊设计,以现代理论融入对传统廊的研究,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最直观的图示法对廊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中廊的体量形态、组织方式、空间特征、布局节奏等方面的设计特点,深度探索中国古典园林中廊的精髓所在。结合当前实际,分析描述廊在现代各种形式的演绎,如空间线性的隐匿、造型界面多变、功能多样化等,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创新廊的设计应该遵循人性化、系统性和交互性的基本原则,可以用拓展廊的定义、打破空间桎梏、创新界面形式、创新工艺材料和融入时代特征与精神等新途径创新当前廊设计。(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10-01)

刘毅,任肖莉,李小娟[10](2016)在《图底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图底关系理论讨论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策略是以人的认知规律为基础,探讨我国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的重点。本文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探讨我国城市色彩中的图底关系以及相应的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策略,以期为城市特色风貌构建提供一种途径。(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6年05期)

图底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陈设设计概括地讲就是两个工作:一是陈设品的选择;二是陈设品的布置。陈设品的布置就是处理陈设品与背景、陈设品与环境之间的视觉相互作用关系,从视觉构成上就是处理"图"与"底"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了对比、和谐中"度"的把握,而这种"度"的把握依据是对陈设主题表现,设计效果的表现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分上、下两篇针对陈设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图底关系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讲述,对图底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图底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皮文君,蔡克中.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J].工业设计.2019

[2].高祥生.陈设设计中的图底关系(上)[J].建筑与文化.2019

[3].刘鑫林.关东满族刺绣枕头顶图案比例与图底关系研究[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

[4].陈虹宇,黄元福.基于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的徽州古村落的图底关系研究——以宏村古村落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

[5].沈国杰,王建芯.建筑与城市的正负形图底关系浅析[J].中外建筑.2018

[6].胡慧灵.基于图底关系的叁国蜀汉城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7].陆润东.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深圳城中村公共空间研究[D].深圳大学.2017

[8].郭贝贝,周岩,轩紧紧.图底关系对公共建筑识别性的影响分析[J].城市地理.2017

[9].李彦儒.基于图底关系比较的中国古典园林廊研究[D].重庆大学.2016

[10].刘毅,任肖莉,李小娟.图底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策略[J].城市住宅.2016

标签:;  ;  ;  ;  

图底关系论文-皮文君,蔡克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