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菁化合物论文_卢新生,朱开礼,祁小妮,党金宁,孙万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酞菁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谱,金属,肿瘤,吡唑,卟啉,动力,靶向。

酞菁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卢新生,朱开礼,祁小妮,党金宁,孙万军[1](2019)在《卟啉和酞菁化合物在LiSOCl_2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锂/亚硫酰氯电池(Li/SOCl_2)电池是目前实际应用的电池中比能量最高的一次电池,但其安全性和电压滞后性问题亟待解决。研究表明,通过加入酞菁或卟啉化合物的电解液能显着增强Li/SOCl_2电池的放电电压和电池容量。基于此,综述了近年来酞菁配合物和卟啉配合物作为Li/SOCl_2电池正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这些添加剂改善Li/SOCl_2电池的效果和催化机理,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宋盛容[2](2019)在《亚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光探测器在有机光电子器件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实现从紫外区到红外区的准确探测。有机半导体材料是有机光探测器的活性层,具有价格低廉,可在分子层面上调节修饰,能应用于柔性器件等优点,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旨在开发具有光探测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合成了一系列轴向苯氧基及其衍生物取代的亚酞菁。用邻苯二甲腈为原料合成了8种化合物RPhO-BsubPc,其收率为15.74%-62.92%,其中产率最高的是BrPhO-BsubPc,最低的是ClPhO-BsubPc。用四氟苯酐作原料,合成了6种化合物RPhO-BsubPcF_(12),其收率为11.08%-58.45%,其中产率最高的是BrPhO-BsubPcF_(12),最低的是ClPhO-BsubPcF_(12)。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以及质谱等手段对合成的物质进行了确证。研究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溶剂为二氯甲烷(DCM),乙酸乙酯(EA),丙酮(Acetone)时,RPhO-BsubPc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57-565 nm。RPhO-BsubPcF_(12)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66-572 nm。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测试结果显示:RPhO-BsubPc(H4-H11)的HOMO能级值处于-6.19-5.98 eV之间,LUMO能级值处于-4.11-3.97 eV之间。RPhO-BsubPcF_(12)(H12-H17)的HOMO能级值处于-6.24-6.12 eV之间,LUMO能级值处于-4.20-4.12 eV之间。化合物H4-H17的热失重温度均在265℃以上,说明它们都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能。制备了基于亚酞菁BrPhO-BsubPc的有机光探测器,并对其进行了光电性能测试,明暗电流比为1.2*10~4,比探测率为1.68*10~(12)Jones。合成的亚酞菁化合物在有机光探测器件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2-01)

黄炜[3](2018)在《不同金属酞菁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光动力学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酞菁的光化学及光物理的光动力学原理,以不同金属酞菁产生单线态氧(~1O_2)作为参数探讨对肿瘤疾病的疗效。结论是不同种类基团及同种基团数目对疗效的影响,实验表明:含不同金属原子的酞菁化合物产生~1O_2的速率递减次序是:Zn> Mg> Cu> Mn> Co> Fe。研究发现磺酸基数目增加可以增加酞菁的亲水性,但不同的磺酸基数目对光动力学疗法的效果也不同。疗效顺序为:MSPc> MS_2Pc> MS_3Pc> MS4Pc> MPc。对取代基位置在α位和β位的分析表明取代基位置对疗效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18年12期)

许浩,刘珩[4](2018)在《酞菁化合物合成及光谱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对抗高、超光谱成像侦察威胁,实现迷彩绿色涂料与植物的"同谱同色",本文基于酞菁与叶绿素卟啉结构的相似性,开展酞菁化合物合成及植物光谱特征拟合研究。构建吸电子取代基团和二价过渡族中心离子的平面酞菁结构,采用DBU催化法和自制合成装置合成酞菁化合物,探究最佳合成条件和提纯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测试产物的吸收光谱和反射光谱,研究中心离子与聚集方式对酞菁化合物光谱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作用下,四硝基金属酞菁在240~250℃时反应时间最短;钴酞菁比铁、锌、铜等作为中心取代离子形成的酞菁产物具有更尖锐的吸收峰,与绿色植物光谱曲线更相似;酞菁化合物的光谱反射曲线随温度、纯度及分散状态对产物聚集状态影响而产生移动。在220~240℃下合成20~30 min的四-硝基钴酞菁吸收光谱符合酞菁化合物Q带吸收特征,且其峰值波长与植物光谱相拟合,为酞菁类颜料在军事、纺织、染料、仿生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8年05期)

孙林[5](2018)在《氧化石墨烯—酞菁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还原芳香硝基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胺类化合物在化学工业中是重要有机中间体,可用来制备包括染料、药物、农药、表面活性剂、固化剂、纺织助剂等多种化工产品。在非均相催化剂催化下通过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制备芳胺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对于可高效、高选择性催化还原硝基,且耐受性好、循环利用率高的催化剂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通过sp~2杂化方式以六棱蜂巢形式延伸组成的平面的二维材料,结构的特殊性使石墨烯具有了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力学、热力学、电学等物理性质,在有机催化领域可作为催化剂的载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金属酞菁是一类高度稳定的具有18个π电子的大共轭体系化合物,其对酸、碱、热的耐受性好,且具有优异的给电子能力和氧化还原活性,根据位于酞菁环中心的金属离子的不同可催化不同的有机反应。本论文以氧化石墨烯与四氨基酞菁铜为原料,通过二者之间的酰胺化反应制备了共价复合的氧化石墨烯-酞菁铜复合材料(GO-CO-NH-CuPc)。首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形貌表征,然后使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拉曼光谱(Raman)进一步证实了氧化石墨烯和四氨基酞菁铜之间酰胺键的形成。以制备的氧化石墨烯-酞菁铜复合材料(GO-CO-NH-CuPc)为催化剂,应用于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为相应的芳胺。通过使用硝基苯作为模板底物,对比测试了不同铜系催化剂、溶剂、供氢体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并使用含有不同官能团的芳香硝基化合物测试了催化剂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在以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水合肼为供氢体的体系中该复合材料在卤素、羧基、酯基、腈基等敏感基团存在下对芳香硝基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和较高的还原效率,且该复合材料在重复利用叁次后活性未见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4-15)

陈庆乐[6](2017)在《系列多肽—酞菁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癌症的方法,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具有副作用小,适应性好,对患者的创伤性小,又可以与传统的治疗方法协同治疗的优势,在许多的肿瘤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光动力治疗主要是通过体内注射光敏剂,然后通过一定波长的光进行照射,使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单线态氧可以有效的杀伤肿瘤组织,进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早期的光敏剂类药物由于最大吸收波长较短,靶向性较差的缺点,极大的限制了光敏剂的应用。许多人开始致力于新型光敏剂的研究。酞菁具有18π电子的共轭体系,最大吸收波长较大,并且酞菁类化合物较为稳定,具有较强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是最有希望的光敏剂候选者之一。本论文通过使用邻苯二甲腈法合成了四种带有不同长度PEG链的3:1不对称酞菁锌,并将其与叁种不同的多肽序列(TLLRAK-Linker,TLLRAK-Linker-Glu,LLKATR-Linker)进行共价偶联,最终获得了 6 种(Pc-1,Pc-2,Pc-3,Pc-4,Pc-5,Pc-Control)对EGFR受体靶向的酞菁锌化合物。通过引入PEG链,解决了酞菁的水溶性问题,随后使用固相合成的方法引入了对EGFR受体特异性结合的TLLRAK的多肽序列,解决了酞菁的靶向性问题。通过高分辨质谱对合成的6种化合物(Pc-1,Pc-2,Pc-3,Pc-4,Pc-5,Pc-Control)进行了表征,并且测定了 Pc-1,Pc-2,Pc-3,Pc-4和Pc-5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单线态氧量子产率。随后又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通过光谱实验表明,以上的5种水溶性靶向酞菁化合物(Pc-1,Pc-2,Pc-3,Pc-4,Pc-5)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在680 nm附近,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其单线态氧量子产率在0.49-0.60之间,有很强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这对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生物评价表明,以上的5种水溶性靶向酞菁化合物(Pc-1,Pc-2,Pc-3,Pc-4,Pc-5)都具有较强的光毒性,几乎没有暗毒性。而Pc-Control光毒性很弱,说明带有靶向的多肽配基确实对细胞杀伤能力有很大影响。通过体外成像实验表明,这5种化合物(Pc-1,Pc-2,Pc-3,Pc-4和Pc-5)都可以在小鼠肿瘤内特异性富集,具有很强的靶向性,随后又使用Pc-3和Pc-5两种光敏剂进行了小鼠肿瘤模型的治疗实验,发现肿瘤在治疗后开始减小,最终消失,小鼠体重并未有剧烈变化,说明这两种酞菁锌化合物是可行的光动力治疗的光敏剂,对以后的临床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黄剑东,柯美荣,郑碧远[7](2017)在《新型酞菁化合物的光动力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一种非侵性的肿瘤治疗方法,光敏剂是决定光动力疗效的关键因素,酞菁化合物是一类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光敏剂。近年来,我们通过对酞菁环的结构修饰优化其光生物活性,获得了一系列高活性的新型酞菁化合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激活的光敏剂载药体系、以及靶向性的光敏剂-化疗药偶联物。~([1-5])我们将在报告中详细汇报本课题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陈曦[8](2017)在《用于光动力治疗的几种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酞菁作为目前具有应用潜力的光动力治疗光敏剂之一,红光吸收、组织穿透力强、单线态氧产率高和体内代谢速度快等特点。与此同时,酞菁具有的平面共轭结构使得酞菁难以溶解、提纯难。通过对酞菁的周环或者轴向进行取代,使其接上羧基等水溶性基团,能够大大改善酞菁的聚集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锗、钼、钯、铜、镍等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具有抗癌抗菌活性。但这类化疗药物溶解性差,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性,毒性大等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第一部分我们合成了水溶性的铜、镍酞菁,以生物相容性的酞菁为载体,改善溶解性,增加生物相容性。对合成的酞菁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光化学物理特性以及体外生物活性。以期实现化疗和光动力治疗协同抗癌的效果,得到集多效为一体的抗癌及抗菌药物。论文第二部分我们合成了大环多胺轴向取代的硅酞菁,硅酞菁单线态氧产率高、荧光量子产率高和生物相容性好,抗肿瘤活性强等,同时能够在癌细胞处富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邻苯二腈法合成对称的水溶性铜酞菁和镍酞菁。实验过程中发现,先加入原料和催化剂待其反应成环后,再加入金属盐,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金属酞菁的纯度和产率,尤其是对于铜酞菁。通过氢谱、质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对所合成的酞菁进行表征,证明了水溶性金属酞菁的成功合成。2.测试合成的水溶性铜、镍酞菁的水溶性、单线态氧产率、光稳定性等光物理化学性质。随后进行的细胞吸收实验显示,肿瘤细胞对镍酞菁的吸收量高于铜酞菁,在细胞毒性实验中,两种水溶性酞菁在避光和光照情况下均表现出重金属离子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同时光照条件下IC50值明显小于避光条件,光照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光毒性,显示出合成的两种水溶性金属酞菁具有化疗-光动力治疗协同抗癌活性。3.以Cyclen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大环多胺轴向取代硅酞菁类化合物SiPc-(Cyclen)2,通过质谱、氢谱、紫外可见光谱对其进行表征。随后测试了该化合物的溶解性、单线态氧产率、荧光量子产率、光稳定性等光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示合成的酞菁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低浓度下符合比尔-朗博定律。单线态氧产率为0.47,荧光量子产率为0.37。4.利用Hela细胞对合成的硅酞菁进行了细胞吸收、细胞毒性和细胞内荧光成像实验。细胞吸收实验显示,合成的硅酞菁能够进入细胞内,同时细胞内荧光成像实验显示,合成的硅酞菁能够较好的分布在细胞内。细胞毒性实验中,合成的硅酞菁表现出良好的光毒性和很低的暗毒性,IC50为0.20 μM,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6-02)

张正平[9](2017)在《基于酞菁类化合物的电催化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还原反应是自然界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基本反应之一,也是多种能源转化转换装置的基础反应,然而它反应过电位高、动力学过程缓慢、反应过程复杂、中间产物众多,研究开发高效的氧还原催化反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商业化的氧还原催化剂以铂系贵金属材料为主,由于储量稀少、价格昂贵,限制了相关电化学装置的推广和应用。因此,研究开发非铂系氧还原催化材料,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的氧还原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酞菁类化合物的金属-氮-碳配位结构,通过优化酞菁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调控分子组装工艺、优化热解前驱体及载体结构,制备了具有分子级、单原子级和纳米级等多尺度催化单元的氧还原催化材料,研究了催化中心的本征活性、活性位点数目及化学环境、催化单元尺寸大小、催化剂孔道结构及协同催化等对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等方法,阐明了多尺度催化单元的活性中心组成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的演变规律和增强机制,建立了基于酞菁类化合物的多尺度催化材料的催化体系,实现了酞菁类化合物可控制备高效率、低成本非铂基氧还原催化剂的目标,为金属-氮-碳催化剂的设计和性能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单体金属酞菁以π-π共轭自组装的方式与石墨化炭黑形成石墨化炭黑负载金属酞菁复合催化剂。中心金属对金属酞菁氧还原性能影响巨大,其中酞菁铁分子氧还原催化活性最好,但其催化稳定性较差,催化活性整体趋势为酞菁铁 > 酞菁钴 > 酞菁铜 > 酞菁镍,催化稳定性整体趋势为酞菁镍 > 酞菁钴 > 酞菁铁 > 酞菁铜。通过电化学测试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心金属为酞菁分子的催化中心,②中心金属对氧分子的吸附能力决定了酞菁分子的催化活性,③中心金属对氧分子的吸附方式决定了氧还原反应的动力学过程,④中心金属对过氧化氢的吸附能力决定了氧还原反应转移电子数,⑤中心金属对氢氧根的脱附能力和金属酞菁抗脱金属能力共同决定了催化稳定性。高配位结构的铁-氮-碳结构和低配位结构的钴-氮-碳结构有利于氧还原催化性能的提高。(2)以过渡金属离子修饰的石墨化炭黑为载体,通过静电作用和离域π键作用,将无核酞菁和酞菁铁逐层自组装到高石墨化炭黑载体上,成功制备得到无核酞菁/酞菁铁自组装分子级催化剂,在无核酞菁离域π键的牵引作用下,形成无核酞菁牵引酞菁铁的分子级催化单元。通过调控石墨化炭黑载体上修饰金属离子种类,发现以锰离子作为锚定离子的石墨化炭黑载体能吸附更多无核酞菁/酞菁铁催化分子,氧还原催化活性最高,在碱性溶液中显示出极高的催化活性、稳定性以及选择性,相比于纯酞菁铁分子,其催化活性在酸性溶液中也有所增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由无核酞菁牵引酞菁铁产生的离域π键络合结构是该催化剂提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核心,该结构增强了铁-氮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铁离子电子云结构,优化了铁离子对氧分子的吸附,提高了铁离子在酞菁环中的稳定性。(3)以无核酞菁/酞菁铁自组装生成的富氮络合结构作为铁源,牛骨基分级多孔炭作为载体,通过吸附和高温热解,成功制备了分级多孔炭负载单原子铁催化剂。该催化剂表现出在碱性溶液中远超过商业铂炭(在0.90 Vvs.RHE电位下,活性是商业铂炭5.4倍)、在酸性溶液中接近商业铂炭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半波电位为0.80 Vvs. RHE),以及酸碱溶液中极高的催化稳定性以及选择性。相比纯酞菁铁作为铁源,无核酞菁/酞菁铁的富氮络合结构可防止热解过程铁的团聚,稳定铁原子生成高活性单原子催化中心。高比表面的掺氮多孔炭材料作为载体可吸附更多的酞菁分子,提高催化活性位点数目,同时其微孔的限域作用和功能化表面的锚定作用可防止酞菁铁热解过程中铁原子的团聚,稳定铁原子在炭材料表面的单原子分布;热解产物保留的介孔结构可有效的提高反应过程中的传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氧还原催化活性。(4)在苯酐-尿素固态合成体系下,以均苯四甲酸酐代替邻苯二甲酸酐,成功合成了与金属酞菁结构相似、稳定性更高的交联金属聚酞菁化合物,通过热解炭化制备得到具有金属/炭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催化剂。该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表现出与商业铂炭相近的催化活性和极高的催化稳定性和选择性。研究表明,金属聚酞菁交联度的提高可有效抑制热解炭化过程中金属的团聚,提高产物中金属-氮-碳结构的含量,进而提高氧还原催化活性。由高度交联金属聚酞菁热解生成的掺杂炭壳包覆金属内核的核壳结构,在金属内核电子诱导效应作用下,外层炭壳中金属-氮-碳结构的本征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该结论在聚酞菁铁和聚酞菁钴体系中均得到验证。(5)以铁/钴双金属聚酞菁为前驱体,通过热解炭化、酸洗去除金属纳米颗粒、再热处理的方法,成功制备得到铁/钴双金属-氮共掺杂炭材料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显示极高的催化活性、稳定性以及选择性,相比于单金属-氮共掺杂炭材料,其催化活性在酸性溶液中显着提升。制备得到的层状类石墨烯的分级多孔炭结构,提供了足够的活性位点,提高反应过程中的传质能力;掺杂炭材料中双金属-氮-碳位点协同催化,改善了单一铁-氮-碳结构产物脱附难和单一钴-氮-碳结构反应物吸附难的问题,又提高了钴-氮-碳结构的自身本征催化活性,大幅提高了其氧还原催化活性和稳定性。(6)针对具有金属-氮-碳结构的氧还原催化材料的优化机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①提高铁离子的络合配位或降低钴离子的络合配位;②加强金属/炭核壳结构中主-客电子间相互作用;③增加铁钴双金属-氮-碳活性位点,提高催化协同效应和电子效应;④提高载体比表面积,丰富表面功能化,增强金属络合作用,提高分散减少团聚,从而提高活性位点数目;⑤增强介孔和大孔结构在催化剂中的传质作用,提高载体微孔结构利用率,促进原子级催化单元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6-01)

黄海连[10](2017)在《酞菁铁催化吡唑和恶唑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卟啉是一类在生物体的氧化还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化合物,而酞菁的结构与卟啉类似。金属酞菁是由酞菁中心的空穴与金属络合而形成的,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由于其独特的大π共轭结构使其表现出很高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金属酞菁的这些性质,使其不仅广泛应用于染料、光动力疗法、有机光伏材料和电池催化剂等领域,而且还可以用于一些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如催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脱羧反应等。吡唑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也是许多自然产物和天然药物的重要结构单元,因而寻找一种方便易得的合成方法很重要。本文利用氯化酞菁铁(Ⅲ)在乙醇中将α,β-不饱和酮和对甲苯磺酰肼一锅法合成出14个3,5-二取代-1H-吡唑。该反应产率高,操作简单,原料易得,底物兼容性好,催化剂可回收循环使用多次。恶唑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使其构成了新药研发的核心结构单元,其合成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首先以芳香醛与苯甲酰肼为原料反应得到N-芳基亚芳酰基酰肼,然后以它为中间体,在硝基酞菁铁(II)和过氧化氢叔丁醇(TBHP)的存在下,催化氧化合成出14个1,3,4-恶二唑化合物。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底物兼容性好,溶剂环保。二茂铁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因而在药学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将二茂铁引入活性分子中,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本文在探索合成吡唑和恶唑的新方法的基础上,将二茂铁分别引入吡唑和恶唑化合物中,合成出14个新的含二茂铁基的3,5-二取代-1H-吡唑和6个新的含二茂铁基的1,3,4-恶二唑化合物。并在第四章对合成的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抑真菌(小麦赤霉病、烟草赤星病、西瓜枯萎病)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抑真菌活性,部分化合物的抑真菌活性优于对照药,向化合物中引入二茂铁后可以提高化合物的抑真菌活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酞菁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光探测器在有机光电子器件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实现从紫外区到红外区的准确探测。有机半导体材料是有机光探测器的活性层,具有价格低廉,可在分子层面上调节修饰,能应用于柔性器件等优点,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旨在开发具有光探测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合成了一系列轴向苯氧基及其衍生物取代的亚酞菁。用邻苯二甲腈为原料合成了8种化合物RPhO-BsubPc,其收率为15.74%-62.92%,其中产率最高的是BrPhO-BsubPc,最低的是ClPhO-BsubPc。用四氟苯酐作原料,合成了6种化合物RPhO-BsubPcF_(12),其收率为11.08%-58.45%,其中产率最高的是BrPhO-BsubPcF_(12),最低的是ClPhO-BsubPcF_(12)。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以及质谱等手段对合成的物质进行了确证。研究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溶剂为二氯甲烷(DCM),乙酸乙酯(EA),丙酮(Acetone)时,RPhO-BsubPc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57-565 nm。RPhO-BsubPcF_(12)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66-572 nm。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测试结果显示:RPhO-BsubPc(H4-H11)的HOMO能级值处于-6.19-5.98 eV之间,LUMO能级值处于-4.11-3.97 eV之间。RPhO-BsubPcF_(12)(H12-H17)的HOMO能级值处于-6.24-6.12 eV之间,LUMO能级值处于-4.20-4.12 eV之间。化合物H4-H17的热失重温度均在265℃以上,说明它们都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能。制备了基于亚酞菁BrPhO-BsubPc的有机光探测器,并对其进行了光电性能测试,明暗电流比为1.2*10~4,比探测率为1.68*10~(12)Jones。合成的亚酞菁化合物在有机光探测器件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酞菁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卢新生,朱开礼,祁小妮,党金宁,孙万军.卟啉和酞菁化合物在LiSOCl_2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2].宋盛容.亚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3].黄炜.不同金属酞菁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光动力学疗法的研究[J].化工时刊.2018

[4].许浩,刘珩.酞菁化合物合成及光谱性能研究[J].中国光学.2018

[5].孙林.氧化石墨烯—酞菁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还原芳香硝基化合物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6].陈庆乐.系列多肽—酞菁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活性评价[D].天津科技大学.2017

[7].黄剑东,柯美荣,郑碧远.新型酞菁化合物的光动力活性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8].陈曦.用于光动力治疗的几种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D].山东大学.2017

[9].张正平.基于酞菁类化合物的电催化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10].黄海连.酞菁铁催化吡唑和恶唑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分子Pc1-6中,能量透射率随(a)入射...双邻苯二甲腈树脂固化过程中异吲哚啉...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的结构血红素和叶绿素的分子结构太阳能电池装置图、酞菁分子模型和紫...掺氮碳纳米管阵列,a)SEM图,b)TEM图

标签:;  ;  ;  ;  ;  ;  ;  

酞菁化合物论文_卢新生,朱开礼,祁小妮,党金宁,孙万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