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持绿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旱,小麦,叶绿素,甘蔗,抗旱性,种质,孢子。
持绿性论文文献综述
苏其红,刘媛,栗孟飞,杨德龙,陈菁菁[1](2018)在《干旱调控小麦旗叶持绿性与产量变异的遗传与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1套小麦自然群体为材料,研究干旱胁迫(drought stress, DS)和正常灌溉(well-watered, WW)条件下,旗叶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 ChlC)、株高(plant height, PH)、穗粒数(grain number per spike,GPS)、千粒重(thousand-grain weight, TGW)、有效分蘖数(effective tiller number, ETN)与小区产量(plot yield,PY)的表型变异,遗传特性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来发掘优异抗旱种质资源。研究表明,该群体各性状表型变异受水分环境和基因型的显着影响,表型变异广泛(9.24%~30.34%/DS和7.98%~23.41%/WW),多样性指数较高(0.68~0.92/DS和0.64~0.88/WW),遗传力较低(0.15~0.72/DS和0.19~0.81/WW)。ChlC与GPS、TGW和PY间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而TGW和GPS与PY间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0.143*~0.661**/DS和0.380**~0.665**/WW),表现出较高的关联度(0.404 5~0.455 8/DS, 0.423 3~0.468 9/WW)。通过旱胁迫系数聚类,将该群体分为3类,其中,第Ⅲ类聚有的43份材料表现出叶绿素含量和产量表型较强抗旱性。本研究将为小麦抗旱种质资源的筛选和抗旱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9期)
辛筱筱,栗孟飞,刘媛,程宏波,常磊[2](2018)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旗叶持绿性与千粒重的遗传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回交导入系(ILs)群体(西峰20×晋麦47)160个株系及其亲本作为供试材料,研究干旱胁迫(DS)和正常灌溉(WW)条件下小麦不同发育时期旗叶叶绿素含量(ChlC)和千粒重(TGW)遗传特点和相互关系,并且评价该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ILs群体及亲本的不同发育阶段旗叶ChlC和TGW表型值均呈显着差异,WW条件下的各性状表型值显着高于DS条件下的,旱胁迫系数在0.79~0.91之间。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ILs群体各性状表型值介于双亲之间,且偏向于轮回亲本晋麦47,体现出回交导入系群体的遗传特性。群体内各性状表型变异广泛,且存在超亲分离,变异系数在8.39%~16.71%(DS)和8.61%~16.54%(WW),多样性指数在0.74~0.83(DS)和0.71~0.82(WW),遗传力较低,在0.29~0.62(DS)和0.20~0.50(WW)之间。ChlC与TGW间呈现极显着正相关(r=0.500**~0.629**,DS;0.488**~0.622**,WW),其中灌浆期的旗叶ChlC与TGW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r=0.629**,DS;0.622**,WW),DS条件下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WW的;同时ChlC对TGW具有显着的正向直接作用,灌浆期ChlC正向直接作用较大(0.582**,DS;0.312**,WW)。说明该群体适合进行小麦抗旱性状数量遗传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干旱调控小麦持绿性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及其QTL精细定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边芯,郎荣斌,桃联安,董立华,经艳芬[3](2017)在《干旱胁迫对持绿性甘蔗细茎野生种叶片生理和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持绿性甘蔗细茎野生种(云瑞08-254)和低持绿性甘蔗细茎野生种(云瑞09-525)为试验材料,在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两个条件下,研究干旱胁迫对甘蔗叶片生理活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云瑞08-254的叶片SOD、CAT和MDA含量都明显增加,而云瑞09-525叶片SOD、CAT、POD和MDA含量均明显降低;云瑞08-254的相对电导率增幅显着小于云瑞09-525,云瑞08-254的质膜受损程度相对较小;与云瑞09-525相比,云瑞08-254在干旱胁迫后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幅度较为明显,且本身即具有较高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持绿性甘蔗细茎野生种能通过产生保护性物质降低对干旱的敏感性,通过调节SOD、CAT和POD活性以及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持绿生物量的变化,从而减轻干旱的伤害,表现出更好的抗旱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糖料》期刊2017年03期)
经艳芬,俞华先,桃联安,周清明,董立华[4](2016)在《水分胁迫对云割F_2代材料叶片持绿性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云割F_2代材料叶片持绿性的影响。[方法]以26份甘蔗创新种质材料云割F_2代及其母本为研究材料,以轻度、中度水分胁迫与正常供水的叶片持绿性状等6个生理生化指标的抗旱系数为依据,采用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分析两方法,对参试材料的排序位次不完全相同,但是利用等距极差法进行分类结果,只有云割F_211-68、云割F111-254两材料不一致,其余材料分类完全相同;2利用类平均法,对参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2.00处,参试材料可分为四类,第Ⅰ类8个材料抗旱性强,第Ⅲ类6个材料抗旱性中等,第Ⅳ类3个材料抗旱性差,第Ⅱ类包含了抗旱性强、中等两类材料;3绿叶数/总叶数、+1~+4叶叶绿素含量的抗旱系数与抗旱性综合评价值成显着正相关,可作为甘蔗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指标。[结论]抗旱性强、叶片持绿性表现优良的云割F_211-159等材料可作为抗旱育种亲本、品种培育的基础种质材料重点利用。(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6年11期)
张露[5](2016)在《基于小孢子培养的青梗菜持绿性纯系的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持绿性是指植物在生育末期叶片依然保持绿色而不变黄的现象,其对以绿叶为产品器官的青梗菜有着重要意义。为快速创制基因型纯合的持绿性青梗菜育种材料,本研究以前期发现的持绿性青梗菜品系12A446为母本,与青梗菜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421’、‘424’和‘426’。以各杂交组合F2代中筛选出的持绿性优异植株为试材进行小孢子培养,在优化培养技术的基础上,创制青梗菜持绿性DH系,为持绿性杂交种的选育奠定材料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因型是影响青梗菜小孢子胚诱导的重要因素。供试的3个青梗菜杂交组合的小孢子胚诱导率有明显差异,‘426’胚状体诱导率高达10.54胚·蕾-,而‘421’仅为2.96胚·蕾-1。2.对于不同基因型的青梗菜品种,通过在小孢子胚诱导培养基中添加3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 (TSA)、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和丁酸钠(NaB)来促进其小孢子的胚胎发生。其中青梗菜‘421’和‘426’在添加NaB的NLN诱导培养基中的胚诱导率最高,分别为6.83和34.53胚·蕾-1,‘424’在TSA(0.05μM)处理后的胚诱导率最高,达到8.54胚·蕾-1。且3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于3种青梗菜的直接成苗也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μM NaB处理的‘421’直接成苗率最高(72.90%),是对照组的1.60倍,同时形成的最低愈伤率仅为9.96%;0.05μM TSA处理后的‘424’获得的直接成苗率最高(78.33%),是对照组的1.17倍,形成的愈伤率最低为10.16%;青梗菜‘426’在0.5μM NaB处理和0.1μM SAHA处理下诱导出的胚状体获得最高直接成苗率(88.36%)以及最低愈伤率(3.08%)。3.在小孢子胚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细胞器抗氧化剂维生素C(AA)和亚甲蓝(MB),可以提高小孢子胚诱导率。其中,AA的适宜浓度为0.2μM, MB浓度为5nM~10nM。二者对与青梗菜胚状体发育成再生植株也起到显着的影响。在0.2μM AA处理时,胚状体的直接成苗率最高,且形成愈伤率最低;在10 nM MB处理时,424的胚状体直接成苗率最高(73.16%),而421和426在51nM MB处理时获得最高的胚状体成苗率,且形成的最低愈伤率分别为20.78%和11.68%。4.以加入0.05mg·L-1 6-BA和0.1mg·L-1 NAA的NLN培养基为对照组,添加0.05μMTSA时,青梗菜‘426’胚诱导率最高,可达到20.71胚·蕾-1。与对照组相比,SAHA (0.075μM)和NaB (2μM)处理后的诱导率也有所提高。5.'MS+0.1mg·L-1 NAA'为再生植株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且'1/2MS+0.5 g·L-1活性炭+0.5 mg·L-1 IBA’培养基成分组合也可促进再生植株生根。6.青梗菜426的自然加倍率最高为63.10%,421的加倍率最低为48.08%,青梗菜的平均加倍率达到57.95%。7.在优化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共创制出青梗菜持绿性DH系687个,其中源自‘421’的142个,源自‘424’的190个,源自‘426’的355个。并对部分上述DH系的园艺学性状进行了鉴定。(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邢丽红,张成兵,张先平,龚亚丽,张星[6](2016)在《持绿性小麦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持绿小麦抗旱生理结构特异性和持绿小麦生理生化反应特异性2个方面论述了持绿性小麦抗旱生理机制,以期为小麦持绿性材料的筛选及抗旱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10期)
彭玉林,左生力,王龙平,兰华雄[7](2015)在《‘福龙两优29’叶片持绿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龙两优29’和‘两优培九’为材料,对生育后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系数等持绿性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库源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育后期‘福龙两优29’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速度要快于‘两优培九’,叶面积系数大小和下降速度与‘两优培九’差异很小;产量形成过程中,前期‘福龙两优29’的产量大小及增幅均弱于‘两优培九’,后期则均强于‘两优培九’;‘福龙两优29’属于"库"限制型品种,在今后的生产栽培中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去加强其"库"容量。(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郭松[8](2015)在《持绿性对中国玉米品种氮转移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育和推广高产氮高效的作物品种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玉米而言,绿熟性显着提高了籽粒产量,但是否影响氮效率及相关性状并不清楚。在实现玉米高产的同时,如何通过选择品种和施肥措施来协同实现籽粒养分高效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结合田间和室内盆栽试验,在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我国玉米品种绿熟性影响氮转移效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不同氮肥施用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两年叁点对我国84个玉米品种的田间试验发现:玉米育种进程中提高品种的绿熟性(绿熟型替代黄熟型品种)可以显着增加籽粒产量和氮吸收效率。但是,相对适度绿熟型品种(保绿度33-55%),过度绿熟(保绿度>55%)不仅不能增产,而且还显着降低了叶片的氮转移效率。当前我国玉米品种的绿熟性过度,导致更多的叶片氮残留,籽粒氮浓度下降,因而阻碍高产和氮高效利用的协同。2)通过两年的温室盆栽试验,利用15N标记精确定量了玉米品种先玉335(适度绿熟型)和郑单958(过度绿熟型)的氮效率差异。结果发现,先玉335具有更高的花前氮转移效率(主要发生在中部和上部叶片)和花后氮吸收效率及叶片的光合氮效率,从而在保障产量的同时比郑单958有更高的籽粒氮浓度。负责玉米花后氮转移的关键基因ZmGSl.4在先玉335中、上部叶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郑单958。3)通过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45,120和240kg N ha-1)田间试验,比较先玉335(适度绿熟型)和NE9(过度绿熟型)的氮转移效率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所有氮水平上先玉335都比NE9有更高的产量和氮转移效率。与NE9相比,先玉335在花后叶片氮浓度的下降早,可溶性蛋白的降解率高,与叶片衰老有关的ZmSee2β基因较高的表达量一致。4)通过五个施氮处理的田间试验:0/45,0/120,0/240,120/120和240/0(kg ha-1有机/无机氮),在玉米灌浆期比较了不同氮处理下玉米叶片氮同化和转移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尽管产量随施氮水平增加而提高,但是0/240,240/0和120/120施肥处理间无明显差异。然而,有机氮施用能够降低玉米体内氮的积累,提高氮的利用效率。叶片中氮同化相关基因(ZmNR1和ZmFd-GOGAT1)表达不受供氮形态的影响,而有机氮施用显着提高氮转移相关基因(ZmGS1.1和ZmGDH1)在老叶中的表达,从而增强叶片氮利用效率。综上所述,玉米育种过程中追求过度绿熟不能提高产量,却导致叶片氮转移效率的下降,因而阻碍玉米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协同提高。未来通过选育适度绿熟型玉米品种和采用合理施肥措施,可以提高花前氮的转移效率以及花后氮向籽粒的分配效率,从而保证在实现高产的同时,增加籽粒氮素的收获,减少秸秆氮素的残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陈晓平,杨德龙,栗孟飞,程宏波,幸华[9](2014)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RILs群体花后旗叶持绿性遗传特性及其与千粒重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抗旱性强的冬小麦品种"陇鉴19"(较低叶绿素含量(SPAD))与水地高产品种"Q9086"(较高SPAD)杂交构建的F8重组近交系(RILs)群体12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供试材料,研究雨养和正常灌溉条件下,不同地点花后旗叶SPAD与千粒重(TGW)相关性及数量遗传特点,评价该群体目标性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RILs群体旗叶SPAD和TGW表型变异广泛,多样性指数高,且有超亲分离,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和水分条件以及基因型×水分条件互作效应。小麦RILs群体花后不同发育时期旗叶SPAD和TGW之间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其中灌浆期旗叶SPAD(SPADg)与TGW相关性更高(r=0.59**~0.69**)。SPADg对TGW有极显着的正向直接作用,而开花期SPAD(SPADf)相反。干旱胁迫条件下旗叶SPAD对TGW总效应显着高于正常灌溉,SPADg对TGW总效应显着高于SPADf。不同处理旗叶SPAD和TGW遗传力普遍较低(hB2=0.15~0.44);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控制SPADf的基因对数分别为22~36和50~59,控制SPADg的基因对数分别为24~25和31~33,控制TGW的平均基因对数分别为10~11和13~14。该小麦群体花后旗叶SPAD和TGW表型,及其对水分敏感程度变异丰富,适合进行小麦抗旱性状数量遗传研究。(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周宇飞,王德权,陆樟镳,王娜,王艺陶[10](2014)在《干旱胁迫对持绿性高粱光合特性和内源激素ABA、CTK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持绿性高粱光合特性以及叶片和根系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为高粱持绿性资源的发掘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选用持绿性高粱B35和非持绿性高粱叁尺叁为试验材料,设置无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和干旱胁迫两种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5%—50%),分别在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持绿性高粱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叶片和根系中内源激素(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干旱胁迫下叶片和根系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以及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与光合特性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开花期和灌浆期干旱胁迫均抑制了不同持绿性高粱的光合作用,但干旱胁迫下B35的叶绿素含量(Chl)、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光系统Ⅱ(PSⅡ)的初始叶绿素荧光(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L)以及电子传递速率(ETR)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小于叁尺叁;且在灌浆期叁尺叁Chl的衰减程度更为明显,Pn的下降程度也更大。同时,干旱胁迫使叁尺叁在灌浆期PSⅡ反应中心结构受到了损害或失活。开花期和灌浆期干旱胁迫提高了不同持绿性高粱根系和叶片中脱落酸(ABA)的含量,B35叶片和根系中ABA含量的增幅显着高于叁尺叁,且在灌浆期的增幅更大;干旱胁迫降低了不同持绿性高粱根系和叶片中细胞分裂素(CTK)的含量,叁尺叁根系和叶片中CTK含量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B35,且在灌浆期减幅更大。B35和叁尺叁叶片中ABA的含量高于根系,CTK的含量低于根系;干旱胁迫降低了叶片和根系中CTK/ABA的比值,并且在开花期和灌浆期B35的降低程度均大于叁尺叁。ABA含量与Pn呈显着负相关,与ETR呈极显着负相关;除Fo外,CTK含量与Gs呈显着正相关,与Chl、Pn、Fv/Fm、qL和ETR呈极显着正相关。【结论】干旱胁迫下,持绿性高粱比非持绿性高粱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ABA和CTK共同作用调控气孔的运动,并影响光合速率及光合电子传递等其它光合生理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持绿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小麦回交导入系(ILs)群体(西峰20×晋麦47)160个株系及其亲本作为供试材料,研究干旱胁迫(DS)和正常灌溉(WW)条件下小麦不同发育时期旗叶叶绿素含量(ChlC)和千粒重(TGW)遗传特点和相互关系,并且评价该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ILs群体及亲本的不同发育阶段旗叶ChlC和TGW表型值均呈显着差异,WW条件下的各性状表型值显着高于DS条件下的,旱胁迫系数在0.79~0.91之间。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ILs群体各性状表型值介于双亲之间,且偏向于轮回亲本晋麦47,体现出回交导入系群体的遗传特性。群体内各性状表型变异广泛,且存在超亲分离,变异系数在8.39%~16.71%(DS)和8.61%~16.54%(WW),多样性指数在0.74~0.83(DS)和0.71~0.82(WW),遗传力较低,在0.29~0.62(DS)和0.20~0.50(WW)之间。ChlC与TGW间呈现极显着正相关(r=0.500**~0.629**,DS;0.488**~0.622**,WW),其中灌浆期的旗叶ChlC与TGW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r=0.629**,DS;0.622**,WW),DS条件下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WW的;同时ChlC对TGW具有显着的正向直接作用,灌浆期ChlC正向直接作用较大(0.582**,DS;0.312**,WW)。说明该群体适合进行小麦抗旱性状数量遗传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干旱调控小麦持绿性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及其QTL精细定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持绿性论文参考文献
[1].苏其红,刘媛,栗孟飞,杨德龙,陈菁菁.干旱调控小麦旗叶持绿性与产量变异的遗传与相关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2].辛筱筱,栗孟飞,刘媛,程宏波,常磊.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回交导入系群体旗叶持绿性与千粒重的遗传相关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
[3].边芯,郎荣斌,桃联安,董立华,经艳芬.干旱胁迫对持绿性甘蔗细茎野生种叶片生理和生物量的影响[J].中国糖料.2017
[4].经艳芬,俞华先,桃联安,周清明,董立华.水分胁迫对云割F_2代材料叶片持绿性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6
[5].张露.基于小孢子培养的青梗菜持绿性纯系的创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6].邢丽红,张成兵,张先平,龚亚丽,张星.持绿性小麦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6
[7].彭玉林,左生力,王龙平,兰华雄.‘福龙两优29’叶片持绿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5
[8].郭松.持绿性对中国玉米品种氮转移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9].陈晓平,杨德龙,栗孟飞,程宏波,幸华.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RILs群体花后旗叶持绿性遗传特性及其与千粒重的相关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
[10].周宇飞,王德权,陆樟镳,王娜,王艺陶.干旱胁迫对持绿性高粱光合特性和内源激素ABA、CTK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