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口滑坡论文-苏海元

岩口滑坡论文-苏海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口滑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口滑坡,破坏模式,成因机制,运动特征

岩口滑坡论文文献综述

苏海元[1](2013)在《西南山区楔形结构岩坡失稳机理及运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导致该地区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大型滑坡具有规模庞大、机理复杂、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以贵州省印江县岩口滑坡为例,对西南山区楔形结构岩坡的失稳及运动过程作了深入研究。岩口滑坡位于距贵州省印江县城4.1公里处的岩口河段印江河左岸,于1996年9月18日23时发生,滑体从标高为670m的印江河左岸的斜坡上快速冲入标高为474m的河谷中,方量约260×104m3,形成了51.4m高的天然堆石坝体和一个堰塞湖,阻断了印江河和印(江)~松(桃)公路,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本文首先对岩口滑坡进行了实例调查,对其岩体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后分析了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通过钻探资料和无力力学实验得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描述了研究区滑坡体的坡体几何结构特征和边界特征,提出了楔形体滑坡的几种滑动破坏模式,结合叁位数值模拟对滑坡的成因机理、失稳破坏及运动过程进行了研究,用极限平衡法对坡体开挖前后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具体研究及成果如下:(1)岩口斜坡体为一套中等倾内的沉积岩层组成,产状为N20°E/SE/26-30,物质组成宏观上具有上硬下软的双层结构特征,上层为玉龙山段的中-厚层石灰岩组成的相对坚硬层;下层为沙堡湾段的粘土页岩、泥岩和泥灰岩组成的软弱基座。(2)通过岩石单轴压缩和叁轴压缩试验得出T21y石灰岩和T11y粘土页岩、泥岩的物理力学参数。(3)提出楔形体两种滑动破坏模式:沿底滑面的单面滑动、沿底滑面和侧裂面的双面滑动。(4)采用叁维有限差分法(FLAC3D)对岩口滑坡开挖前的天然工况、开挖后天然工况及开挖后暴雨工况进行了应力场和应变的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①开挖前天然工况下斜坡变形量极小,斜坡处于稳定状态;开挖后坡脚产生应力集中,坡体位移增大,坡体应力场经过自我调整后,暂时处于稳定状态;在开挖暴雨工况下坡体应力集中更加明显,位移继续增大,最终导致滑坡产生。②坡体的剪应变增量带主要集中在T11y段页岩、泥灰岩组成的软弱带上,在此软弱带上产生剪应力集中直至破坏,为坡体滑动提供了条件。(5)采用叁维离散元数值分析法(3DEC)对岩口滑坡的运动过程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岩口滑坡为一大型高速远程岩质滑坡,其具有滑动时启动快速、滑动过程中剧烈加速、高速滑动中强烈受阻后减速停止等特点。(6)利用定性(赤平投影)和定量(叁维极限平衡分析法)对坡体在开挖后天然和暴雨工况下进行了稳定分析,得出前者稳定性系数为0.96,后者为0.83。(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任廷津[2](2010)在《印江岩口特大山体滑坡总体治理工程通过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12月6日至8日,地区水务局受贵州省水利厅委托,在印江自治县主持召开岩口特大山体滑坡治理工程竣工验收会议,对经过10余年洪水考验的岩口特大山体滑坡总体治理工程进行验收。 验收委员会由地县水务、发改、财政、审计、国土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本文来源于《铜仁日报》期刊2010-12-10)

刘朋辉,魏迎奇,杨昭冬[3](2007)在《贵州印江岩口滑坡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贵州印江岩口滑坡工程地质背景资料和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离散元方法建立了滑坡的计算模型,对滑坡滑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着重分析了滑坡后部点、中部点和前部点滑动位移与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滑坡的堆积形态,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根据位移和速度的变化,可把整个滑动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启动加速阶段、高速运动阶段、碰撞减速阶段和缓动夯实阶段;较准确的模拟了滑坡体的灾害影响范围和堆积规模;通过对滑体不同点位移和速度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滑坡为牵引式滑坡和不同点在速度、位移和加速度上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对滑坡滑动过程的数值模拟可以进一步认清滑坡滑动和转化的本质,这将为合理治理滑坡、估算滑坡体对其下方建筑物的破坏范围和冲击破坏力以及灾害的合理评价提供基本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杨朝晖,王毓国,曹俊,易耘,杨秀江[4](2005)在《喀斯特地区水下岩塞爆破的研究——印江岩口特大型山体滑坡应急整治工程水下岩塞爆破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江岩口岩塞属大型深水岩塞,为泄渣、排孔、敞开式岩塞爆破类型,是特大型滑坡抢险救灾工程的技术关键。是我国首次采用的洞室无衬砌、泄水无闸门,岩渣处理无集渣坑或缓冲坑的条件下的岩塞爆破新技术,在喀斯特发育地区成功的应用;采用直径6 m的排孔岩塞爆破,超过国内外5 m的经验上限值。解决了碎石层及砂卵石层覆盖物下的岩塞爆破技术。爆破首次选用浆状炸药(第叁代乳化炸药)。爆破后,预裂孔残孔率接近100%,进水口成型好,泄渣洞室磨蚀轻微,为国内外所罕见,被专家誉为1997年中国关键的一炮。(本文来源于《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期刊2005-11-01)

许以敏,杨正清[5](2000)在《岩塞爆破技术在喀斯特地区的应用——印江岩口特大型山体滑坡应急整治工程水下岩塞爆破》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省印江岩口特大型山体滑坡应急整治工程岩塞爆破 ,是我国第一次在喀斯特发育地区成功实施的大断面、深水下的岩塞爆破。洞室无衬砌、泄水无闸门、岩碴处理无集碴坑储碴 ,这种“叁无”条件下的岩塞爆破新技术在我国首次采用。本次岩塞爆破 ,对底部开口直径为 6m的岩塞采用全排孔爆破成型 ,已超过国内外直径为 5m的经验上限值 ;成功地解决了在碎石层及砂卵石层覆盖下的岩塞爆破技术 ;乳化炸药作为岩塞爆破用药在我国是首次采用 ;采用先进的机具组织施工 (如 :多臂凿岩台车造孔等 ) ,其精度高、速度快。爆破后 ,进水口成型好、洞脸稳定 ,洞室磨蚀轻微 ,预裂面半孔率达 99 5 %。(本文来源于《爆破》期刊2000年S1期)

邓辉,黄润秋[6](1999)在《岩口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岩口滑坡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及滑坡发育特征研究,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并用拉格郎日差分法对斜坡变形破坏的应力场、位移场及位移速度特征进行模拟分析,从而验证滑坡形成机制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稳定性计算与评价。(本文来源于《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期刊1999年03期)

邓辉,黄润秋[7](1999)在《岩口滑坡的发育特征及运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运用传统的地质分析法对滑坡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岩口滑坡形成机制;然后运用拉格郎日差分法和离散单元法相结合,对滑坡发生的运动过程进行全程再现模拟。认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采石场的人工开挖,暴雨是滑坡发生的触发因素。(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徐文,郭强[8](1998)在《贵州印江岩口滑坡及其综合整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口滑坡位于贵州省印江县城东4.1km。1996年9月18日从印江河左岸高速下滑,阻断印江河,形成高达50m以上,体积168.08万m3的堆积体和库容达6250万m3的堰塞水库。滑床上42.22万m3残留体与滑床右侧陡崖壁上残存的4~5万m3危岩体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变形破坏发展迅速。岩口滑坡使6万人的生命和24亿元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介绍该滑坡特征及所采用的开凿导流洞疏排水库积水,对堆积体进行放坡加固,对危岩体进行松动爆破清除,对蠕滑变形的残留体进行截排地表水与抗滑支挡等综合整治工程措施。现在,整治工程已初步达到了预期的减灾抗灾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1998年S1期)

徐文,郭强[9](1998)在《贵州印江岩口滑坡特征及其应急整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省印江县岩口滑坡发生后,阻断印江河,造成巨大灾害,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文章详细介绍了岩口滑坡特征、变形发展及其应急整治状况,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进一步研究该滑坡时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地质》期刊1998年02期)

杨朝晖,王毓国,曹俊,易耘,杨秀江[10](1998)在《喀斯特地区水下岩塞爆破的研究──印江岩口特大型山体滑坡应急整治工程水下岩塞爆破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江岩口岩塞属大型深水岩塞,为泄碴、排孔、敞开式岩塞爆破类型,是特大型滑坡抢险救灾工程的技术关键。是我国首次采用的洞室无衬砌、泄水无闸门,岩碴处理无集碴坑或缓冲坑的条件下的岩塞爆破新技术,在喀斯特发育地区成功的应用;采用直径6m的排孔岩塞爆破,超过国内外5m的经验上限值。解决了碎石层及砂卵石层覆盖物下的岩塞爆破技术。爆破首次选用浆状炸药(第叁代乳化炸药)。爆破后,预裂孔残孔率接近100%,进水口成型好,泄碴洞室磨蚀轻微,为国内外所罕见,被专家誉为1997年中国关键的一炮。(本文来源于《贵州水力发电》期刊1998年01期)

岩口滑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12月6日至8日,地区水务局受贵州省水利厅委托,在印江自治县主持召开岩口特大山体滑坡治理工程竣工验收会议,对经过10余年洪水考验的岩口特大山体滑坡总体治理工程进行验收。 验收委员会由地县水务、发改、财政、审计、国土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口滑坡论文参考文献

[1].苏海元.西南山区楔形结构岩坡失稳机理及运动过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2].任廷津.印江岩口特大山体滑坡总体治理工程通过验收[N].铜仁日报.2010

[3].刘朋辉,魏迎奇,杨昭冬.贵州印江岩口滑坡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

[4].杨朝晖,王毓国,曹俊,易耘,杨秀江.喀斯特地区水下岩塞爆破的研究——印江岩口特大型山体滑坡应急整治工程水下岩塞爆破设计与分析[C].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2005

[5].许以敏,杨正清.岩塞爆破技术在喀斯特地区的应用——印江岩口特大型山体滑坡应急整治工程水下岩塞爆破[J].爆破.2000

[6].邓辉,黄润秋.岩口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

[7].邓辉,黄润秋.岩口滑坡的发育特征及运动过程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

[8].徐文,郭强.贵州印江岩口滑坡及其综合整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

[9].徐文,郭强.贵州印江岩口滑坡特征及其应急整治[J].贵州地质.1998

[10].杨朝晖,王毓国,曹俊,易耘,杨秀江.喀斯特地区水下岩塞爆破的研究──印江岩口特大型山体滑坡应急整治工程水下岩塞爆破设计与分析[J].贵州水力发电.1998

标签:;  ;  ;  ;  

岩口滑坡论文-苏海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