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劳动教育与休闲教育的结合

人文教育:劳动教育与休闲教育的结合

一、人的教育: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肖绍明[1](2022)在《劳动教育的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生产性和面向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性。劳动教育有文化启蒙价值,它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文化启蒙。总之,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实践充分呈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化育与教化、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辩证统一。

刘策,邓宏宝[2](2021)在《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闲暇和劳动是人全面发展与解放的关键。人类个体生命及其生活世界的追求离不开闲暇教育与劳动教育,教育贯穿人的始终。闲暇教育是人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寻求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为个体接受闲暇教育奠定逻辑前提和提供物质保障。最初闲暇与劳动呈现二元对立的局面,在岁月的积淀中深化发展为劳动教育和闲暇教育两种教育形式,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从实践逻辑上,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关系侧面反映生产资本和生活资料的占有比、社会秩序与精神风貌。从价值驱动上,劳动教育和闲暇教育共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只有通过两种教育的培养与熏陶才能在胜任劳动中享受闲暇,统筹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找到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建构合理性关系的衡量标准,内外兼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灵魂。

聂莉梅[3](2021)在《中学生校园闲暇研究 ——基于M中学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闲暇贯穿人的一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闲暇是万物之原。学生阶段的闲暇是成年闲暇的重要基础,闲暇本应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但由于现实中人们对闲暇的不合理的认知,造成了学生校园生活中闲暇淡化、闲暇被占、闲暇迷茫等问题,以至于学生陷入有“闲”不会“闲”的尴尬。这种忽视闲暇、淡化闲暇的状况应该得到改善。本文旨在深化对学校闲暇问题的理解,同时提高师生对闲暇问题的认识并改进校园闲暇现状。本文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M中学学生的校园闲暇时间、闲暇认知、闲暇活动、闲暇场所、闲暇交往、闲暇期待6个方面展开调查,对获得的资料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校园闲暇时间缩水、闲暇认知偏颇、闲暇活动参与度不高、闲暇场所有限、闲暇交往单调、闲暇期待不同等问题。深究其原因,本文发现中学生闲暇受制于应试教育制度束缚、教育者闲暇观念约束、学生主体意识缺失。之后,基于中学生校园闲暇现状提出理想的校园闲暇价值追求应是追求人的自由、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达到自赋式、发展式、乐生式闲暇。最后,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4方面对学生校园闲暇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通过教育合力达成自由幸福有效的闲暇教育。关于学生闲暇的研究较为复杂。本文仅对中学生校园闲暇状况做了调研和粗浅的分析,在样本的拓展、闲暇意义的挖掘以及对策的可行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莫丽荣[4](2021)在《高职院校闲暇教育的学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武晓玮[5](2021)在《休闲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研究 ——四个维度的探索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着“什么是休闲教育”这一核心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探索性思考,以四个维度揭示休闲教育的意涵,对休闲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做立体性分析与研究。休闲和教育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从二者的内在联系出发,可分析出理解休闲教育的四个维度,且国内外学界对休闲教育这一概念的阐释大部分都可以按照这四个维度进行归类:(1)以休闲为本质的教育,把休闲看作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休闲成为同质的活动,教育就是休闲。教育的本质在于挖掘、顺应、引导和发展人进行自我发展的动力,让人在自我发展动力的推动下成为有别于物和他人的真正的人。休闲是人在内心之爱主导下选择的目的在自身的对象化过程。通过休闲的对象化,人得以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这样看来,首先,休闲内蕴着人进行自我发展的动力,休闲的对象化就是人在自我发展动力下实现发展、最终成人的过程,符合教育的本质。其次,当教育始终坚守成人本质,教育就是合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是自由、愉悦的过程,能够给人带来享受与发展,也就是休闲的过程。由此,教育与休闲成为同质的活动,教育就是休闲。(2)以休闲为目的的教育。首先,为了满足个体发展,以休闲为目的的教育让人在发展休闲中与一般对象物形成休闲关系,在休闲关系中,通过人的对象物,即自然界、社会与他人,进一步对人进行呈现和确证,给人提供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使人“成人”。其次,在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之上,以休闲为目的的教育将会作用于满足社会需要,通过个人在休闲中实现的享受与发展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以助推社会发展,助力社会矛盾的缓解。(3)以休闲为内容的教育,具体可分为两类:休闲大众教育与休闲专业教育。休闲大众教育以全体国民为受众,以解决“如何更好地休闲”这一问题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培养人的休闲价值观,提高人的各项休闲能力:休闲选择能力、休闲活动能力、休闲制约协商能力等等。休闲专业教育以休闲专业学生为受众,以培养休闲管理、休闲规划、休闲服务、休闲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批判、传播和扬弃关于休闲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性、职业性的休闲从业者。休闲大众教育与休闲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二者在互动关联中共同致力于社会大众休闲水平的提升与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高。(4)以休闲为情境的教育,这一维度的休闲教育一直是中华文化史中推崇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休闲作为教育情境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既能塑造教育主体,又能构建教育体验,是落实“‘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具有一定价值。广义的休闲教育是以上四个维度的总和,休闲教育就是作为休闲/为了休闲/关于休闲/在休闲之中的教育过程,每一个维度即是休闲教育的一个狭义概念。这四个维度并非同一层次的概念,前两个维度揭示了休闲教育的本质,侧重休闲教育的理想规定,体现休闲教育的理念与潜在意义;后两个维度揭示了休闲教育的功能,侧重休闲教育的现实过程,使休闲教育的功能现实地呈现。四个维度相互依存,第一、二维度内涵着的稳定的、深刻的本质以第三、四维度呈现出的丰富的、多样的功能为表现,第三、四维度以第一、二维度为内在依据与支撑,都统一于一个完整的休闲教育实践过程中。同时,相互依存的四个维度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第一、二维度决定了休闲教育的性质与发展方向;第三、四维度使休闲教育的功能现实地呈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休闲教育本质的矛盾运动下,休闲教育的现实功能则随着过程的展开不断地改变着具体形态,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冯虹,刘美佳[6](2021)在《劳动、闲暇与教育》文中指出劳动、闲暇、教育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与闲暇既对立又统一。劳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闲暇教育是教育的第三种职能,学校应通过"外在因素确定法"和"内在因素确定法"开展闲暇教育。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融合,二者的结合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在现代社会,要牢牢把握劳动与闲暇、劳动与教育、闲暇与教育的关系,明确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王惠芸[7](2020)在《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和为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提出,小学生闲暇利用时间不断增加。这为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在现实的各种外在压力之下,小学生闲暇时间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一直存在,呈现出“闲而不暇”的状态。小学生如何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深入地了解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如何利用的情况,小学生闲暇活动开展的状况,和对学生如何开展闲暇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通过综合分析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河北省石家庄市三所小学的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和闲暇教育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已经掌握的国内外关于闲暇的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合统计并探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以本次研究的渊源为起步,对研究论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讨论和简单陈述;再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再对国内外的小学生闲暇时间以及闲暇教育的当前发展及研究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提出本论文的主体导向和思路及方法。第二章是对河北省石家庄桥西区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以及闲暇教育现状调查与其分析。本文选取石家庄市桥西区3所小学的小学生共497名小学生,5名任课教师和5名学生家长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学生展开调查,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桥西区小学生闲暇利用时间的占有量情况;桥西区小学生闲暇活动;桥西区的学校、家庭及社区闲暇教育的关注和开展情况,学生对自己在校闲暇活动的认知与期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第三章是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发现小学生的闲暇时间不充足,上学期间和平时假期的闲暇时间占有量都比较少;小学生在闲暇时间利用和闲暇活动安排都缺乏科学指导;小学生缺乏闲暇教育资源和小学生闲暇教育意识薄弱。究其原因,是学校教育存在低瞻的短板;家庭闲暇教育的空位;社会的教育环境缺乏对小学生的闲暇教育。第四章是关于提高我国小学生闲暇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具体对策。针对我国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和闲暇教育存在问题,从小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层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学校层面:转变学校观念,重视学生闲暇教育;开设专门的闲暇教育校本课程;教师是闲暇教育的引领者。家长层面:大力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注重自己示范作用;增加和孩子沟通和情感交流;发挥家委会和家长的带头作用,共同参加孩子闲暇生活。社会层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闲暇教育;社区要挖掘闲暇教育资源,开展闲暇教育;社会媒体要净化网络环境,发挥导向功能。小学生自身层面:小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闲暇意识;小学生要主动开展自我闲暇教育;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闲暇教育活动。第五章是结论研究和展望。通过调查分析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利用和闲暇教育问题得出结论进行展望。小学生闲暇时间的正确利用和闲暇教育的全面开展是项重大工程,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家长还有小学生自己的努力,这样闲暇教育才会顺利开展。

孙玉红[8](2020)在《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境遇。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实现道德与美好生活即幸福的关涉。关于如何通过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实现道德与幸福的关涉乃至统一,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应该继承中国传统,但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也要积极借鉴人类思想史上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就是这样优秀的思想资源之一。论文旨在透过对亚里士多德(下文简称“亚氏”)公民教育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把握,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明晰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实现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论文分三部分。从亚氏公民教育思想的相关智慧对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的现实境遇观照的视角出发,批判借鉴亚氏关于公民、德性、正义、公民教育、幸福等思想资源,对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在理论、制度、实践等方面面临的各种困境,并从公民道德资源供给不足即理论资源、制度资源、实践资源供给不足找到原因与解决方案。在这些方面,亚氏公民教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由此,论文展开了对于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目的、内容指向、自然进路、生成路径的系统梳理与批判挖掘:亚氏公民教育思想围绕“什么是优良生活”、“人怎样才能过上优良生活”展开。他认为,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人的目的在于幸福。德性是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是事物的潜在功能。人的独特功能在于人的理性,因此,人的目的就在于灵魂的理性功能的卓越发挥与实现,在于理性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作为最高善,是人的一生中合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这样,亚氏就把德性与幸福相统一,幸福就在于德性的实践。城邦的起源与目的也在于幸福。因此,在合目的性意义上,城邦幸福就应该相同于个人幸福;而在现实可能性上,只有在理想的“轮番为治”的宪政政体中才能实现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统一。公民教育是弥合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最佳途径,是公民德性养成和城邦善治的最佳途径。公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备善德的过幸福生活的好公民,实现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由此,公民教育是支持公民德性功能逐步展开、实现的过程,是公民的理性或自由意志在过城邦幸福生活中逐步实现的过程,因此,亚氏的公民教育本质上是自由教育。既然幸福在于人一生中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那么,公民教育的内容就其指向而言,就应该指向完满德性。论文探讨了完满德性的本质、来源及其相互关系,从公民教育内容的角度去诠释好人、好公民的德性。完满德性包含伦理德性、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伦理德性是合于实践智慧的品质,因此,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是道德的一体两面,即德性与德行,德性养成于实现活动即德行中。理论智慧虽是自足的、完满的理论理性的实现活动,是最好的、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即沉思,但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沉思生活是只有神才可以过的生活,因此,亚氏强调城邦现实生活中、人的可实践的理论智慧的沉思活动而非沉思生活,因为人的现实生活、自我实现也是需要沉思活动或反思活动的。由此,人的实践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过德性德行即道德的生活,在于人的一生中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因此,公民教育指向完满德性及其实现。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于自然。德性的养成要经过公民教育习惯化训练的过程,同时,要效法自然,即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此意义上,亚氏的公民教育是自然教育。论文遵循亚氏所言天赋培育到习惯养成到理性教育的自然教育过程,透过对亚氏理想城邦中不同阶段切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阐释,清晰地呈现了不同阶段德智体美等全面的教育,这些内容的教育即使有实用的功效也是为了培养善德,都指向道德及其教育。这样,就进一步明晰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公民教育是以公民德性养成为指向和内容的教育,在此意义上,亚氏的公民教育即为现代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德性的养成要在城邦生活实践中实现。城邦需要为公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合乎人性生长的环境,即城邦要以正义的制度和法治为公民教育提供硬环境,以公民友爱为公民教育提供软环境,让公民既得到理性的指导与约束,又获得情感的浸润与陶冶,从而实现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在此意义上,亚氏的公民教育是生活教育。论文最后批判借鉴亚氏公民教育思想,揭示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可以批判借鉴的思想启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在于德福一致;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自由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要遵循公民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以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指向公民德性养成的全面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由天赋培育到习惯养成到理性训导的全过程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实现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而成的全员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在公民过道德生活的实践中实现,在公民尊崇善德善行的德行有用的正义、友爱、法治的优良城邦、优良政体、优良生活中得以实现。

叶设玲[9](2018)在《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研究(1912-1949)》文中认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民国时期,休闲教育被认为是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休闲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本文以休闲学的学术思维为指导,综合运用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基于民国史料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对民国休闲教育的思想及其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以揭示其中丰富而精辟的休闲教育智慧。绪论是古今中外的休闲教育研究的述评。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民国时期的休闲教育应是我国现代意义上休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开端。挖掘民国休闲教育思想能拓展中国现当代休闲学研究视野,弘扬休闲学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并推动我国当下休闲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第一章探讨民国休闲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产生是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成果,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式逐渐走向现代生活文明的印证。民国时期“培养新民”的时代特征、走向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以及西式生活理念的传播,为民国休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供了有利环境。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第二章探讨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从思想与实践、传统与西方两个维度来作分析。民国休闲教育思想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孟“闲居为不善”的训教、《学记》中“藏息相辅”的教育方式,以及唐宋山林讲学与游学的休闲教育之风,并在借鉴西方休闲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如亚里士多德的“闲暇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斯宾塞的闲暇教育论、杜威的生活教育论,在当时广泛流行的“民众本位”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社会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在看到与听到当时西方主要国家休闲教育的成果与实践后,构筑了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多个理论支点。第三章论述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内涵。本章根据民国学者对休闲教育不同角度的认知和定位,将休闲教育的内涵分为五个方面:指导善用闲暇时间之教育、调剂生活之娱乐教育、指向艺术生活之教育、追求快乐幸福之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社会补充。这是认识休闲教育的五个不同的角度,与他们所处的社会阶级、自身经历及目标群体有关。第四章探讨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流派。以陶行知和俞庆棠为代表的民众派,强调回归生活、回归人民;以蔡元培、朱光潜为代表的学院派,将休闲教育视为实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以林语堂、梁实秋、王国维、梁启超为代表的生活艺术派,他们的休闲教育思想共同的逻辑起点是休闲教育能有助于超脱世俗远离不良道德,达到生活之艺术化。第五章主要论述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实践。主要从学校、民众、乡村三个方面展开。学校休闲教育的实践主要包括游戏娱乐、艺术创作、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民众休闲教育坚持经济性、服务性、引导性等原则,以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新民茶社等为主要休闲教育组织。乡村休闲教育主要通过公益电影、民乐、补习班、戏剧等形式来实施。第六章是对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评价。民国休闲教育思想基于对“闲暇”价值的肯定,倡导社会多方推动共同实施,倡导民众平等、全面共享的进步思想,并与时代结合致力于挽救国家危亡与改善民众生活,同时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局限性在于全民休闲教育理想与社会实践形成反差,艺术追求与谋求生存的现实之间存在矛盾。最后是余论。当下的中国也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积极倡导实施休闲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有方法。在全国推行公共休闲教育计划、在教育系统内构建学校休闲教育体系,这是本文最后给出的参考性建议。

王春红[10](2018)在《大学闲暇教育的特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自身能够带来享受、幸福和终极的快活,所以闲暇是人的唯一本原”。我们正在步入闲暇时代,必须做好准备,以便未来更够适应不是以工作为中心,而是以闲暇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这是十分令人激动的挑战。闲暇,它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大学生占有极其丰富的自由时间,但是这个阶段的他们心智尚未完成成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他们而言,妥善使用闲暇能够促进个人发展与提高个人生命意义,用之不当则可能使个体逐渐趋于庸俗无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着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大力发展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自由教育与人文教育缺少,哲学教育更是不见踪迹,学校成为制器厂,学生精神生命萎缩日益工具化。诚然大学应该传授学生谋生的知识技能,但也应该注重学生精神与心灵的发展,大学开展闲暇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有意义的闲暇活动,一方面促进谋生性教育向乐生型教育转化,另一方面在闲暇中进行理论沉思,转知成智,涵养灵性,陶冶性情,促进精神与心灵自由,彰显人性。闲暇教育在国外研究已久,然而我国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完善,大学闲暇教育更是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笔者本次选题的一个缘由就是深入了解大学闲暇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本身成熟的思想。本文首先厘清大学闲暇教育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在高等学校开展闲暇教育的价值,并尝试建构在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措施。本文总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本章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缘由,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了解分析闲暇教育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状况,做出相关的述评工作,并阐述完成本篇文章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本章在阐释清楚闲暇,闲暇教育以及大学闲暇教育等核心概念和闲暇教育与通识教育、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交待了大学闲暇教育的渊源(自由教育)、特性(价值导向性)以及根本任务(提升理智和精神自由)。第三部分:本章着重从三大层面探析大学闲暇教育的价值,即于个人而言,能够提升理智和精神自由,促进全面发展;于高校而言,则有利于丰富其课程体系以及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于社会而言,既有助于推行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学习化社会,又有助于提升社会闲暇意识,提高整个民族的闲暇品味和闲暇生活质量。第四部分:本章主要从闲暇教育开展前提、原则以及方法出发试图构建一套闲暇教育理论体系,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方面探讨实施闲暇教育的措施。第五部分:结语。

二、人的教育: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的教育: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劳动教育的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及其教育的文化本质论批判
    (一)劳动的文化本质论批判
    (二)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论批判
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文化内涵
    (一)劳动教育是改造自然的“化育”
    (二)劳动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教化”
三、劳动教育的文化唯物性
    (一)劳动教育的物质文化性
    (二)劳动教育的大众文化性
四、劳动教育的文化启蒙价值
    (一)劳动教育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
    (二)劳动教育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知识文化启蒙

(2)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合理性关系
二、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合理性关系的逻辑审视
    1. 发展态势: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联结
    2. 实践逻辑:生产资本和生活资料的配置
    3. 价值驱动: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统筹
三、建构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合理性关系的路径
    1. 缔造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交融互通的育人环境
    2. 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课程开发
    3. 立德树人前提下的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师资培养

(3)中学生校园闲暇研究 ——基于M中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校园闲暇的重要意义
        1.1.2 中学生减负的现实需要
        1.1.3 中学生校园闲暇情况不佳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闲暇研究的概况
        1.3.2 关于学生闲暇研究的特点
        1.3.3 相关研究的研究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闲暇
        1.4.2 校园闲暇
        1.4.3 闲暇与自由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图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对象
        1.5.4 资料分析
2 M中学学生校园闲暇的现实审视
    2.1 “缩水”的闲暇时间
        2.1.1 学校失衡的作息时间
        2.1.2 被教师误解的“副课”
    2.2 偏颇的闲暇认知
        2.2.1 学生理解的闲暇
        2.2.2 教师理解的闲暇
    2.3 “消极”的闲暇活动
    2.4 受限的闲暇场所
        2.4.1 学生有限的活动空间
        2.4.2 教师“遥远”的办公室
    2.5 单调的闲暇交往
        2.5.1 娱乐消遣为主的方式
        2.5.2 同伴群体为主的对象
    2.6 不同的闲暇期待
        2.6.1 学生期待逃离学习的闲暇
        2.6.2 教师期待回归学习的闲暇
3 中学生校园闲暇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
        3.1.1 被试卷填满的闲暇
        3.1.2 被分数惊扰的闲暇
    3.2 教育者闲暇观念的约束
        3.2.1 主流价值观否定闲暇
        3.2.2 学校日常管理忽视闲暇
        3.2.3 教师闲暇引导功利化
        3.2.4 家长轻视校园闲暇
    3.3 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
        3.3.1 学生主人翁意识不强
        3.3.2 学生学习驱动力不足
        3.3.3 学生自律意识薄弱
4 中学生校园闲暇的价值追求
    4.1 闲暇追求人的自由
        4.1.1 人本自由
        4.1.2 闲暇有独特魅力
        4.1.3 闲暇本质是自由
    4.2 闲暇追求学生的自由发展
        4.2.1 闲暇帮助学生自主发展
        4.2.2 闲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 学生劳动为了闲暇
        4.3.1 学习劳力又劳心
        4.3.2 学习实现身心自由
        4.3.3 学习为了更好地闲暇
    4.4 学校教育回归闲暇
        4.4.1 “藏息相辅”的昨日学校
        4.4.2 “只劳不逸”的今日学校
        4.4.3 自由幸福有效的明日学校
5 中学生校园闲暇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新观
    5.2 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5.3 合力丰富闲暇教育内容
    5.4 努力创设闲暇实现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休闲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研究 ——四个维度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述评
        一、国外研究状况及述评
        二、国内研究状况及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二、研究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休闲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休闲与教育的关系辨析
        一、休闲与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
        二、休闲与教育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休闲教育的四个维度
    第三节 休闲教育相近概念分析
        一、闲暇教育
        二、审美教育
        三、艺术教育
第三章 以休闲为本质的教育
    第一节 休闲的哲学理解
        一、休闲的特征与价值
        二、休闲的哲学内涵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成人
    第三节 教育与休闲的同质性
第四章 以休闲为目的的教育
    第一节 满足个体发展需要
        一、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休闲
        二、教育以休闲为目的有助于实现人生理想境界
    第二节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一、休闲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
        二、教育以休闲为目的有助于改善教育价值取向不平衡的问题
第五章 以休闲为内容的教育
    第一节 休闲大众教育
        一、休闲大众教育的必要性
        二、休闲大众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休闲大众教育的主要价值
    第二节 休闲专业教育
        一、休闲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二、休闲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休闲专业教育的主要价值
第六章 以休闲为情境的教育
    第一节 中华文化史中以休闲为教育情境的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休闲情境的教育作用
        一、休闲塑造教育主体
        二、休闲构建教育体验
    第三节 休闲中的教育
        一、在休闲时间中进行教育
        二、在休闲活动中进行教育
        三、在休闲环境中进行教育
    第四节 以休闲为情境的教育的主要价值
余论:休闲教育四个维度的价值及辩证关系
    一、休闲教育四个维度的价值
    二、休闲教育四个维度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劳动、闲暇与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与闲暇的关系
    (一)劳动与闲暇的对立
    (二)劳动与闲暇的统一
二、劳动与教育的关系
    (一)劳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
三、闲暇与教育的关系
    (一)闲暇教育———教育的第三种职能
    (二)开展闲暇教育的方法
四、人的教育: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
    (一)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的社会意义
        1. 政治意义
        2. 经济意义
        3. 文化意义
    (二)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1. 发挥人的主体性
        2.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7)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于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的思考
        1.1.2 对小学生闲暇教育研究的追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闲暇时间
        1.3.2 闲暇活动
        1.3.3 闲暇教育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1.4.2 国外闲暇时间利用的研究
        1.4.3 国内闲暇时间及闲暇教育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家庄市小学生闲暇时间和闲暇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及分析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目的
        2.1.3 调查方法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对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和占有量的分析
        2.2.2 对不同学校和年级闲暇占有量的分析
    2.3 对小学生闲暇活动的分析
        2.3.1 对小学生闲暇活动的分类
        2.3.2 小学生闲暇活动具体情况
    2.4 对小学生开展闲暇教育的情况分析
        2.4.1 学校对小学生安排闲暇教育的情况
        2.4.2 家庭对小学生的闲暇教育重视的情况
        2.4.3 社会对小学生开展闲暇教育的情况
    2.5 小学生对闲暇教育的认知与期望
        2.5.1 小学生自我闲暇认知
        2.5.2 小学生自我闲暇期望
第三章 小学生闲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小学生闲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1 闲暇时间占有量不容乐观
        3.1.2 闲暇活动呈现出亚健康状态
        3.1.3 闲暇教育资源开发不足
    3.2 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学校教育存在低瞻的短板
        3.2.2 家庭闲暇教育的空位
        3.2.3 社会环境对闲暇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 提升小学生闲暇教育质量的对策
    4.1 学校层面
        4.1.1 转变学校观念,加强学生的闲暇教育
        4.1.2 合理开发有关的闲暇教育的校本课程
        4.1.3 发挥教师在闲暇课程中的引领作用
    4.2 家庭层面
        4.2.1 大力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4.2.2 增强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4.2.3 发挥家委会在开展闲暇教育中的带头作用
    4.3 社会层面
        4.3.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闲暇教育
        4.3.2 社区要挖掘闲暇教育资源,开展闲暇教育
        4.3.3 社会媒体要净化网络环境,发挥导向功能
    4.4 小学生自身方面
        4.4.1 小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闲暇意识
        4.4.2 小学生要主动开展自我闲暇教育
        4.4.3 小学生应积极参与闲暇教育活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反思与展望
        5.2.1 本研究的特色
        5.2.2 本研究的不足
        5.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境遇与亚里士多德智慧
    第一节 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公民道德
        二、公民道德教育
        三、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
    第二节 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公民道德认知模糊
        二、公民道德行为失范
        三、公民道德实践知行不一
    第三节 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公民道德资源的理论供给不足
        二、公民道德资源的制度供给不足
        三、公民道德资源的实践供给不足
        四、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 人的本性与目的
        一、自然目的论
        二、人本质上是理性的动物
        三、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
        四、公民的本质
    第二节 城邦的本性与目的
        一、城邦本质论
        二、城邦有机论
        三、城邦目的论
    第三节 幸福及其实现
        一、幸福的本质
        二、好人与好公民
        三、公民教育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的内容指向
    第一节 伦理德性
        一、伦理德性的养成
        二、伦理德性是一种品质
        三、伦理德性与中庸
    第二节 实践智慧
        一、实践理性与实践智慧
        二、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
        三、实践智慧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理论智慧
        一、沉思与幸福
        二、沉思的生活与道德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的自然进路
    第一节 天赋培育
        一、婚姻与怀孕期
        二、婴幼儿期(0-7岁)
    第二节 习惯养成
        一、少年期(7-14岁)
        二、青年时期(14-21岁)
    第三节 理性教育
        一、教育课目主要是伦理学与政治学
        二、教育的主体是政治学家
        三、教育的目的是闲暇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的生成路径
    第一节 正义:城邦原则
        一、政治正义
        二、优良城邦
        三、优良政体
    第二节 友爱:城邦纽带
        一、友爱及其类型
        二、友爱与自爱
        三、政治友爱与城邦正义
    第三节 法治:良法善治
        一、德法合一
        二、人治还是法治
        三、法治的本质内涵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自由教育
        二、德福一致
        三、个人幸福与人民幸福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自然教育
        二、德育为本
        三、全员育人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生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生活教育
        二、德行有用
        三、制度正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为何关注休闲教育
        1.1.2 为何关注民国休闲教育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近三十年休闲教育的研究
        1.3.2 西方休闲教育研究的发展
        1.3.3 有关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基本研究方法
        1.4.2 史料文献的检索与归档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2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1 “培养新民”的时代需要
    2.2 工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
    2.3 西式生活理念传播的直接结果
3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教育理念
        3.1.1 孔孟“闲居为不善”的训教
        3.1.2 “藏息相辅”的教育理念
        3.1.3 唐宋山林讲学与游学的教育之风
    3.2 现代教育框架下的社会教育理念
    3.3 西方休闲教育思想的“东渐”
        3.3.1 亚里士多德“以闲暇为中心”的教育观
        3.3.2 斯宾塞的闲暇教育思想
        3.3.3 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3.4 二十世纪初西方休闲教育实践的经验
4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内涵
    4.1 指导善用闲暇时间
    4.2 调剂生活娱乐
    4.3 指向艺术生活
    4.4 追求快乐幸福
    4.5 补充学校教育事业
5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流派
    5.1 陶行知:回归生活的休闲教育
        5.1.1 休闲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
        5.1.2 休闲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
    5.2 俞庆棠: 平民大众的休闲教育
        5.2.1 平民大众更需要接受休闲教育
        5.2.2 围绕民众的特点开展休闲教育
    5.3 林语堂:追求生活艺术的休闲教育
        5.3.1 “优游人间”的休闲生活观
        5.3.2 休闲教育在艺术生活上的作用
    5.4 蔡元培与朱光潜:作为审美与艺术载体的休闲教育
        5.4.1 休闲教育是审美与艺术走入大众生活的载体
        5.4.2 休闲教育是审美与艺术的重要实现形式
    5.5 王国维与梁启超:“嗜好”与“趣味”下的休闲教育
        5.5.1 休闲教育系培养高尚之“嗜好”与“趣味”
        5.5.2 休闲教育系“教育完全之人物”之重要方面
6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实践
    6.1 民国学校的休闲教育
        6.1.1 学校开展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6.1.2 中小学休闲教育大纲
    6.2 民众休闲教育
        6.2.1 民众休闲教育目标
        6.2.2 民众休闲教育内容与实践
        6.2.3 民众休闲教育的特点
    6.3 乡村休闲教育
        6.3.1 乡村休闲教育的教育目标
        6.3.2 乡村休闲教育的实施
        6.3.3 乡村休闲教育的特点
7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评价
    7.1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特点
        7.1.1 对“闲暇”价值的肯定
        7.1.2 实施主体的多元化
        7.1.3 全民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7.1.4 “忧国”与“忧民”的现实考虑
        7.1.5 理论与实验并行的休闲教育思路
    7.2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7.2.1 全民休闲教育理想与社会实践的落差
        7.2.2 艺术追求理想与谋求生存现实的矛盾
8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当下启示
    8.1 休闲教育的价值倡导
    8.2 公共休闲教育计划
    8.3 构建学校休闲教育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大学闲暇教育的特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闲暇教育的解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闲暇的概念
        二、闲暇教育的概念
        三、大学闲暇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闲暇教育与通识教育
        二、闲暇教育与知识教育
        三、闲暇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三节 大学闲暇教育的渊源:自由教育
    第四节 大学闲暇教育的特质及根本任务
        一、大学闲暇教育的特质:精神性
        二、大学闲暇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理智和精神自由
第三章 大学闲暇教育的价值探析
    第一节 大学闲暇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一、弘扬自由精神,促进自由发展
        二、彰显与众不同,塑造个性差异
        三、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四、培养审美素养,提升美学品位
    第二节 大学闲暇教育对高校的价值
        一、增设闲暇课程,促进课程体系的丰富
        二、增进人际关系,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三、转变教育观念,助力教育理念的完善
    第三节 大学闲暇教育对社会的价值
        一、促进个性发展,适合社会需要
        二、培养闲暇意识,提升生活品质
        三、践行终身教育,铸造学习社会
第四章 大学闲暇教育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构建大学闲暇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回归自由教育的传统
        二、坚持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的前提
        三、遵循科学性、主体性与开放性的原则
        四、采取寓教于乐与疏导渗透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节 探讨大学闲暇教育的实践措施
        一、社会提供政策支持与舆论导向
        二、高校承担实施闲暇教育的重任
        三、家庭发挥监督配合的作用
        四、大学生发挥自身主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人的教育: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劳动教育的文化研究[J]. 肖绍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02)
  • [2]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关系研究[J]. 刘策,邓宏宝. 教学与管理, 2021(24)
  • [3]中学生校园闲暇研究 ——基于M中学的考察[D]. 聂莉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职院校闲暇教育的学理分析[D]. 莫丽荣.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休闲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研究 ——四个维度的探索与思考[D]. 武晓玮. 浙江大学, 2021(02)
  • [6]劳动、闲暇与教育[J]. 冯虹,刘美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4)
  • [7]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为例[D]. 王惠芸. 山西大学, 2020(01)
  • [8]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孙玉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 [9]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研究(1912-1949)[D]. 叶设玲. 浙江大学, 2018(05)
  • [10]大学闲暇教育的特殊意义[D]. 王春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人文教育:劳动教育与休闲教育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