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摩擦论文_宋红霞,柯燎亮,汪越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摩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摩擦,接触面,模型,界面,点接触,特征值,磨耗。

接触摩擦论文文献综述

宋红霞,柯燎亮,汪越胜[1](2019)在《基于偶应力理论涂层半平面的二维滑动摩擦接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偶应力理论,研究了平面应变状态下刚性压头与均匀涂层半平面之间的二维滑动摩擦接触问题.该理论通过引入材料特征长度来描述微结构材料的尺寸效应.采用傅里叶积分变换方法将此尺寸依赖的接触问题转化为第二类Cauchy奇异积分方程.然后,通过数值求解该类方程来确定涂层表面法向应力和面内应力的分布.详细讨论了尺度参数、剪切模量比和摩擦系数对表面法向接触应力和面内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偶应力理论得到的接触应力明显偏离基于经典弹性理论预测的结果,而且表现出对材料特征长度的强烈依赖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马超智,辛涛,高亮,崔旭浩[2](2019)在《基于改进摩擦功模型的轮轨滚动接触磨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功模型常用于轮轨接触磨耗的分析,但无法反映轮轨磨耗程度的差异,亦不能很好考虑材料塑性屈服对接触磨耗造成的影响。结合轮轨接触处的Mises应力分布特征,提出弹、塑性分区磨耗及塑性区摩擦功这一评估指数,实现了对摩擦功模型的改进。基于建立的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分析轮轨塑性区摩擦功与总摩擦功随轮轨屈服强度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塑性区摩擦功能反映材料塑性屈服与摩擦功激扰的共同作用。随着轮轨屈服强度比的提高,接触斑总摩擦功缓慢增大,车轮及钢轨塑性区摩擦功之和变动明显,并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车轮磨耗高于钢轨发生在轮轨屈服强度比小于0.96的范围内;轮轨屈服强度比为1.01~1.02时,系统塑性区摩擦功数值降到最小。(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柴宇峰,曾良才,陈克应[3](2019)在《颗粒脱黏对异质摩擦界面点接触弹流润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异质摩擦界面点接触弹流润滑模型,利用MATLAB对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颗粒脱黏对接触区域油膜厚度和压力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异质材料内部的最大剪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颗粒脱黏均会增加颗粒分布区域的油膜厚度,其中颗粒上方脱黏的作用最为明显;随着颗粒埋布深度的增加,其脱黏对于膜厚的影响逐渐减小,高弹性模量颗粒脱黏对油膜厚度变化的影响小于低弹性模量颗粒脱黏;颗粒发生脱黏后,油膜压力会在油液移出颗粒分布区域时产生激增,严重影响点接触弹流润滑性能;颗粒脱黏会在颗粒靠近脱黏区域的两侧形成很大的剪应力,从而导致异质材料产生裂纹甚至断裂等进一步失效。(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宝财,丁雪兴,陈金林,张伟政,严如奇[4](2019)在《干气密封摩擦界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干气密封摩擦界面的摩擦振动规律,用分形参数表征干气密封摩擦界面形貌特性,根据重新建立的微凸体接触变形方式,以及概率理论建立了干气密封摩擦界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通过与相关实验数据和模型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与正确。对影响法向接触刚度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法向接触刚度随分形维数、真实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当接触面积一定时,法向接触刚度随特征尺度、摩擦因数的增大逐渐减小。相比于分形维数、特征尺度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摩擦因数的影响相对较小。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干气密封摩擦振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8期)

柳江,滕杨磊,王政皓,张业,刘双双[5](2019)在《超声电机变摩擦叁向接触模型的输出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电机的纯滑动平面接触模型分析结果与行波超声电机定转子接触面表现出的实际输出特性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利用摩擦形变角来阐述定转子在接触面不同性质的摩擦状态,据此分析两者相对运动趋势,并提出一种异于传统纯滑动摩擦状态平面接触模型的变摩擦叁向接触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定转子在接触面的运动、受力及能量损耗状况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获得电机驱动力矩、接触点切向速度以及电机输出效率,计算摩擦界面效率等参数随定转子间距变化的特性曲线,并利用测功机通过实验验证,与传统模型相比,所述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电机的实际工况。(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朱院院,张晓敏,龙鹏,蒋渝[6](2019)在《考虑接触摩擦与各向异性性能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ACCC)径向耐压性能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在架线压接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压接载荷范围,研究该复合材料的径向力学性能,确保架空导线在电网中的安全稳定运行。使用ANSYS软件以1∶1的比例建立了7. 5 mm的碳纤维复合芯棒的各向异性材料模型与耐张线夹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利用Tsai-Wu失效准则判定复合芯棒失效行为,同时考虑了复合芯棒与外层铝绞线、耐张线夹之间的接触与摩擦行为,对复合芯棒的压接施工过程进行了非线性静力学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压接施工过程中,单模压力如果小于24 MPa,则芯棒易从金具腔中拉脱;如果压力大于28 MPa,则复合芯易被压碎;但是复合芯在金具靠近楔形夹一侧由于应力集中更容易压损,该侧压力应相对较小,在21 MPa~23 MPa为宜。(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周凌波,熊晨熙,段勇,吴江海,孙玉东[7](2019)在《船舶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摩擦接触的复特征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一种船舶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的动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轴与轴承进行摩擦接触时的复特征值特性,并对摩擦系数、转速、载荷、橡胶硬度、摩致阻尼以及不同摩擦模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仅考虑摩擦力对系统刚度矩阵的作用时,摩擦系数-滑移速度关系不影响系统稳定性,同时,摩擦系数和载荷越大,系统发生摩擦噪声的可能性越大;同时考虑摩擦力和摩致阻尼的影响时,采用与滑移速度相关的静-动摩擦模型才能体现出"负阻尼"现象。(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08-21)

曲强,周雄,罗博,张雷[8](2019)在《刷丝硬度对Au9Ni/Au35Ag5Cu对偶电接触及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硬度分别为230.51,251.93和270.30 HV的叁种Au9Ni合金丝材为研究对象,探究丝材硬度对大气环境下Au9Ni/Au35Ag5Cu对偶电接触稳定性及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规律,并揭示Au9Ni丝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Au9Ni丝材硬度由230.51 HV增加至270.30 HV,材料的摩擦因数和接触压降分别从0.82,46.42 mV提高至1.02,98.72 mV,同时,其硬度上升减弱了滑动过程中的跃动现象,使其电噪声R_(RMS)从6.15 mΩ降至3.37 mΩ,从而导致摩擦因数曲线平稳性和接触的稳定性上升;电刷硬度越大,磨损表面粗糙度Ra从1.10μm降至0.57μm,对偶盘的材料转移现象加剧,进而导致其磨损形式由硬度230.51HV时的粘着磨损向粘着-犁削复合磨损机制转变,且犁削磨损对导电滑环的影响随Au9Ni硬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韩炬,李威,董威[9](2019)在《计及摩擦的摆线轮齿与针齿的分形接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综合体现摆线轮齿与针齿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对接触特性的影响,应用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和矢量函数构建了摆线轮齿与针齿的表面形貌模型,应用MATLAB绘制了各向同性的粗糙针齿以及单个摆线轮齿的二维截面图,提出了摆线轮齿与针齿的接触比例系数,该接触比例系数始终小于1,且随啮合点的变化而变化,针齿与摆线轮齿的内凹部分接触时的接触比例系数远大于针齿与摆线轮齿外凸部分接触时的值。计及摩擦因素的影响,构建了单对摆线轮齿与针齿的分形接触模型,分析了摩擦因子、结合面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对接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载荷下,接触面积随摩擦因子的增大而增大,随结合面粗糙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针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随中心距的增大而减小,随针轮中心圆半径的增大而增大,随针轮齿数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9年13期)

于冲,杨社亚,张睿,石广斌,郝春游[10](2019)在《基于接触摩擦理论的岩壁吊车梁锚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KSEP水电站工程位于非洲南部,厂房型式为中部式地下厂房,厂房吊车梁采用国内通用的岩壁吊车梁结构。设计应用ANSYS程序,基于接触摩擦理论,采用非线性有限单元法,精细地模拟了围岩、梁体、锚杆以及岩壁吊车梁与岩体的接触面,对岩壁吊车梁的受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接触面单元、锚杆单元,充分考虑了梁体与围岩之间的张开、接触、摩擦以及锚杆与围岩的相互作用,较好地反映了岩壁吊车梁在各种工况下的工作性态及支护机理,对其他工程的岩壁吊车梁的稳定性分析、支护设计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水电站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接触摩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摩擦功模型常用于轮轨接触磨耗的分析,但无法反映轮轨磨耗程度的差异,亦不能很好考虑材料塑性屈服对接触磨耗造成的影响。结合轮轨接触处的Mises应力分布特征,提出弹、塑性分区磨耗及塑性区摩擦功这一评估指数,实现了对摩擦功模型的改进。基于建立的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分析轮轨塑性区摩擦功与总摩擦功随轮轨屈服强度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塑性区摩擦功能反映材料塑性屈服与摩擦功激扰的共同作用。随着轮轨屈服强度比的提高,接触斑总摩擦功缓慢增大,车轮及钢轨塑性区摩擦功之和变动明显,并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车轮磨耗高于钢轨发生在轮轨屈服强度比小于0.96的范围内;轮轨屈服强度比为1.01~1.02时,系统塑性区摩擦功数值降到最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摩擦论文参考文献

[1].宋红霞,柯燎亮,汪越胜.基于偶应力理论涂层半平面的二维滑动摩擦接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2].马超智,辛涛,高亮,崔旭浩.基于改进摩擦功模型的轮轨滚动接触磨耗研究[J].铁道学报.2019

[3].柴宇峰,曾良才,陈克应.颗粒脱黏对异质摩擦界面点接触弹流润滑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

[4].孙宝财,丁雪兴,陈金林,张伟政,严如奇.干气密封摩擦界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J].振动与冲击.2019

[5].柳江,滕杨磊,王政皓,张业,刘双双.超声电机变摩擦叁向接触模型的输出特性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6].朱院院,张晓敏,龙鹏,蒋渝.考虑接触摩擦与各向异性性能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ACCC)径向耐压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7].周凌波,熊晨熙,段勇,吴江海,孙玉东.船舶水润滑橡胶合金轴承摩擦接触的复特征值分析[C].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8].曲强,周雄,罗博,张雷.刷丝硬度对Au9Ni/Au35Ag5Cu对偶电接触及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9].韩炬,李威,董威.计及摩擦的摆线轮齿与针齿的分形接触模型[J].中国机械工程.2019

[10].于冲,杨社亚,张睿,石广斌,郝春游.基于接触摩擦理论的岩壁吊车梁锚固设计[J].水电站设计.2019

论文知识图

能量转换关系第j个滚动体的受力Fig.4.6Forcesacti...几何模型型受电弓Fig.2.1DSA250pantogr...模型箱底板制作(单位:mm)透镜垫操作状态当量应力Fig.4.39Equ...

标签:;  ;  ;  ;  ;  ;  ;  

接触摩擦论文_宋红霞,柯燎亮,汪越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