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终有善报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2022-11-04阅读(486)
![善人终有善报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https://www.lunwen90.cn/thumb/6048f251a2786dbbac69f34c.webp)
问:以“善举该不该得到回报”为话题 写一篇议论文
- 答: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善举就有光芒。
现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物质需求,而把善良的心抛之脑后。很少有人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很多人都不敢伸出援手,他们怕自己成为第二个“彭宇”,他们怕自己遇到郭美美,所以他们放弃行善的机会。很多人将这一切归咎于别人,可是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反思自己,我们应该清楚:小善举亦有大光芒。
善心是我们自己的,是否行善也完全由我们自己支配。如果只一味的将原因归到别人身上,那你就还不具备一颗真正善良的心。而且,真正的善良不分大小,只要是出于善的本心那边是善。有时候甚至你没有刻意的行善,你只是顺随良心做事,做的事也可能对他人有好处。
正像那位修船工,一开始他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大红包,他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能救了船主的孩子,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他善的本心。也正是因为他时刻保持着一颗善心,所以即使是他无意识的行为,也可能成为救人的大善举。
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行善的机会,你放弃的不仅仅是帮助他人的机会,而是放弃了自己的良心。总是有太多的人对善举评头论足,而于他们本身,却根本不知道行善的滋味。我们这个世界不缺少理论家,缺少的是能将其付诸实践的实践家。只有每个人都将善作为习惯性行为,我们的世界才会真正充满爱。
一直以高调慈善著称的“首善第一人”陈光标,近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支持他的做法,也有人认为他这是炒作,然而对他本人,他始终坚持要将高调慈善做到底。他真正的目的不得而知,我们也不须知道。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至少还有人始终保持着行善的思想,我们还能从中获得一丝感动并亲身实践,这就已经足够了。
冰雪因善而消融,大地因善而复苏,你我因善而美丽,请时刻铭记:小善举亦有大光芒。 - 答:善举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本能。当心灵被触动时, 善举就被激发了出来,它即像一口火山,随时就会爆发,又像一弘清泉,无时无刻不在流着,人人崇敬它,因为它会带来快乐,人人又期盼它,因为人们不知道它时时存在,当你看见两个饥寒交迫的老人相依为命,你想要关心他们而做出了等等行为,这就是 善举!
1. 好的办法和措施。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效各有机会》:“都御史 张楷 、都督 刘聚 征 闽 寇,尚书 石璞 、都督 徐恭 等征 浙 寇,皆无善举,皆当劾,而 楷 聚 尤甚。” 清 杭世骏 《质疑·礼记》:“若非简其礼,则定 卫 之乱,亦同盟之善举。”
2. 慈善的行为。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吴翠凤》:“ 凤 喜出非望,将银遍餽亲邻,悉充善举。” 叶圣陶 《乡里善人》:“甲子那一年,由 康翁 发起,举办难民收容所的事情,我以为应该写进去。这并不需要夸张,却是十足的善举。”
问:以善良为话题的议论文 800字
- 答:不觉间,我已匆匆走过十六个春秋。岁月如水,冲淡了些许美好的记忆。而惟独留下了那扇我用心底的那份善良开启的明镜的心窗。 每天都经过那幢小小的阁楼,我都会仔细地欣赏那满墙的爬山虎。我领略着那四季不变的绿色,那勃勃的生机,更有那点点绿芽探春的调皮,那条条青枝待春的灵动,那片片绿叶迎秋的潇洒,那丝丝墨枝送冬的希冀。 满墙的爬山虎交织成了一张严密的网,那扇陈旧而孤零的窗就身在其中,宛如一只久经沧桑的眼眸,那灰色的窗帘亦是那浑浊的泪,把本属于窗内的那份阳光全挡在了外面。 轻轻摇响车铃,出现了一幅令人略有所思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人打开了那窗,眼里满溢着的是惊喜与兴奋,可随即又是满目的失望无奈与忧愁。接着她便又放下了窗帘,再次关上了那扇点缀在绿茵丛中的依稀的小窗。 我震慑于老人的孤独与辛酸。可怜的老人,多么像我年迈的奶奶,一人独守旧屋,而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她满脸的辛酸泪。 我慈祥的奶奶此刻一定在屋门口惦念着我吧,亦如那位窗内的老人一定在思念着自己的儿女吧。 夕阳苦苦挽着树梢,久久不肯离去,难道是在等待着什么吗? 再次摇响车铃,给窗内的老人一个灿烂的微笑,洒一抹绚丽的色彩。无需过多的言语,那扇窗会多次的打开。微笑和铃声成了我和老人每日的特殊的问候。 我用我心底里那份小小的善良,轻轻叩开了老人内心孤独的窗,裁一副精美的窗帘,装点那份美好,让阳光照射进老人的心底。
问:关于善人者 人亦善也的议论文
- 答:前几天,有机会跟几个朋友,说起老子的一句名言:“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突然发现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一共得到了三种答案:
一种:“好人是不好的人的老师;不好的人是好人的借鉴”。
第二种:“能干的人,不善于当老师去指导别人;不能干的人,就善于搞出好多教人的道理”。
另外还有一种:“善于用人的人,不因为人家的老师如何而去褒扬人;不善于用人的人,就根据人家的资历、资产来褒扬人家”。
我迷茫了!
于是,看这段话的全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样一读,哈哈,第一种的解释,是最不能符合前言后语的连贯性的。但是!!这恰恰是最流行,最权威的解释!
我,更加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