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反力论文_吕伯钦,陈德为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反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接触器,特性,电磁,可控,智能,永磁,多维。

接触反力论文文献综述

吕伯钦,陈德为[1](2019)在《具有可控电磁反力的异步组合式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实现及动态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相交流电路零电流分断的控制原理,利用电磁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改造接触器的电磁系统为双线圈结构使其具有可控电磁反力,同时采用叁相独立控制的组合式交流接触器本体设计。以基于单目视觉技术的智能电器叁维动态特性测试平台,对组合式叁相智能交流接触器进行选相合闸过程和零电流分断过程的叁维动态测试,分析其运动特性,得到具有可控电磁反力的异步组合式智能交流接触器具有可靠吸合、快速分断等优点,有利于叁相电路的零电流分断。(本文来源于《电气开关》期刊2019年02期)

何德艺,孙保苍[2](2018)在《角接触球轴承中心位移与轴承反力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个自由度"准刚体模型",在轴承中心轴向位移和径向位移已知的条件下,用力法求解出滚动体与轴承内外圈之间的接触力,进而求出轴承的径向反力、轴向反力与反力矩。讨论了滚动体离心力、陀螺力矩以及滚动体位置对滚动轴承中心位移与轴承反力关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轴承中心轴向位移、径向位移增加导致轴承径向、轴向反力显着增加,轴承可视为非线性硬弹簧;滚动体离心力和陀螺力矩作用,使得轴承的径向反力和轴向反力减小,内外圈接触角变化;滚动体位置变化使得轴承径向反力与轴承反力距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1.92%。(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吕伯钦[3](2017)在《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叁相独立控制的智能交流接触器的设计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处理器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的引入,交流接触器朝着节能、高效和提高可靠性及电寿命的方向快速发展,接触器智能化成为了当今交流接触器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由于交流接触器频繁通断的特性,其电气性能和电寿命对整个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而交流接触器的庞大需求量也进一步对其经济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促进触头电弧的熄灭,降低电弧对交流接触器造成的损害,本文基于叁相电路零电流分断原理提出了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叁相独立控制的智能交流接触器的设计方案。传统的交流接触器依靠弹簧反力断开,为加快分断速度而提高弹簧刚度则会对接触器的快速合闸产生影响。本文引入双线圈的设计方案,改造接触器的电磁系统,使其具有可控电磁反力,在不影响合闸速度的前提下加快触头的分断速度。同时采用叁相独立控制的组合式交流接触器本体设计,为叁相零电流分断的控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详细介绍了组合式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基本结构、功能特点和设计依据,利用VB对SOLIDWORKS的二次开发,智能化地绘制其叁维实体模型。将电磁系统的叁维模型导入ANSYS软件中进行电磁仿真分析,验证了双线圈电磁驱动系统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并以双线圈接触器为载体,对交流电路开断电弧的控制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交流电路零电流分断控制原理的可行性。吸力特性是交流接触器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本文利用VB.NET与ANSYS软件、MATLAB软件和Access数据库的混合编程,开发了双E型交流接触器电磁仿真系统。利用该系统分析在不同的电磁系统参数下交流接触器的吸力特性,并以“铁心体积最小,吸力最大”为优化准则对电磁系统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双线圈智能交流接触器的经济性能。应用本智能电器研究室自主研发的基于单目视觉技术的智能电器叁维动态特性测试平台以及异步组合式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系统,对由双线圈交流接触器组成的叁相智能交流接触器进行选相合闸过程和零电流分断过程的叁维动态测试,分析其运动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双线圈交流接触器的虚拟样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6-01)

陈德为,陈文桂,吕伯钦,黄烨洋[4](2016)在《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实现与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磁场两极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以及半硬磁合金材料的剩磁原理,提出了一种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剩磁吸持的双线圈结构的新型智能交流接触器的设计思路与方案。并应用基于单目视觉技术对双线圈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叁维动态特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得出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可以更加快速的选相合闸、具备剩磁无声节电吸持功能和更加快速的微电弧能量分断功能等。(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3期)

靳海富,张亚莉,马超,张路明[5](2010)在《利用Maxwell 3D软件对交流接触器静态吸反力特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交流接触器的结构特点,采用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对接触器的静态吸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弹簧的计算公式对接触器的反力进行了计算,通过Maxwell 3D软件对接触器的吸力特性进行仿真,给出了不同气隙下铁心中的磁感应强度矢量分布图;通过接触器静态吸反力特性测试装置,测得接触器静态吸反力的实际值与仿真值比较,结果相近,表明该分析方法是接触器性能优化设计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低压电器》期刊2010年23期)

崔书文,朱磊,丁宏刚[6](2010)在《一种基于ANSYS接触技术计算汽车起重机支腿反力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NSYS软件的接触技术,提出了一种计算汽车起重机支腿反力的新方法,比传统算法更加合理、方便。特别是在求解有支腿起翘情况的支腿反力时,利用该方法只需进行一次求解就能求出所有支腿的反力,而无需像传统算法那样在解除起翘支腿的约束后进行二次计算或对初始支腿反力进行二次修正。(本文来源于《建筑机械》期刊2010年15期)

吉爱红[7](2007)在《动物运动接触反力测试系统、实验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是动物捕食、逃逸、生殖、繁衍等行为的基础。壁虎、蜘蛛、昆虫等快的运动速度、强的负载能力、高度的灵敏性,使它们成为运动学研究的理想模型。生物学家们从比较生物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壁虎、蜘蛛、昆虫等动物的爬行基本规律,工程师们则从动物运动中获得设计灵感,进一步提高特种仿生机器人(特别是爬壁机器人)和其他复杂系统的性能。研究壁虎、蜘蛛、昆虫等动物在各种表面(地面、壁面、天花板)上运动时脚掌与接触表面的作用力,可以为生物学家和工程师们研究动物时的粘附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制了两种量程的3维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壁虎、蜘蛛、昆虫等动物运动时脚掌与接触表面作用力。对传感器弹性体进行优化设计,按照设计要求对传感器弹性体加工贴应变片。研制了传感器的信号调理和放大电路,编制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程序。对两种量程的力传感器进行标定。2.研制了昆虫运动力学测试系统。由16个用于测量昆虫脚掌接触力的传感器组成的4×4传感器阵列,通过限位保护装置防止传感器在安装和实验过程中的过载失效。采用NI公司的SCXI应变调理模块和相应的采集模块组成48通道的信号放大与数据调理电路。编制了基于LabVIEW环境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配合动态图像的同步采集,运动力学测试系统可以测量分析动物运动过程中各个脚掌之间的力学协调规律。设计了由多个用于壁虎脚掌接触力测试的3维力传感器组成的测力阵列。3.测定了壁虎在水平地面和垂直壁面爬行过程中脚掌与表面的接触力,观察了壁虎的形态特征与运动行为,结果表明壁虎在垂直壁面爬行过程中的切向力是法向力的2倍以上,为类壁虎机器人脚掌力反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4.分析了黄斑蝽的腿部运动。测定了黄斑蝽在地面和垂直壁面两种状态下的爬行时的接触力,分析了力的产生机理。在垂直壁面状态下,昆虫向上爬行时将身体向上推进的同时,会产生防止身体倾覆的吸附力。5.对斑衣蜡蝉的生物学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斑衣蜡蝉通过中垫实现在光滑壁面上的附着。测量了斑衣蜡蝉在切向和法向两种状态下的抓附力以及在切向和法向两种状态下抓附时中垫与接触面的接触面积,分析了接触面积和力的关系。提出了斑衣蜡蝉运动时的粘附-脱附模型。6.测定了水黾在自由运动状态下向前的滑行力(0.3 - 0.4 mN/cm)。比较了实际测量值和几何计算值之间的误差,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比较了同种的雄性和雌性的水黾以及不同种的水黾的滑行力的大小。(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7-04-01)

眭晓泉[8](2006)在《真空接触器采用永磁机构时的反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永磁机构的工作原理,分析了采用不同机构的真空接触器的反力特性。永磁机构是一种用永磁力作稳态保持、由电磁线圈提供动作能量的机械系统。(本文来源于《电气开关》期刊2006年02期)

林苏斌,缪希仁,张丽萍[9](2005)在《接触器机械特性及反力特性测试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接触器机械结构特点,设计了机械特性参数及其电磁机构反力特性测试装置。为了提高测试精度,本文运用模糊控制策略,解决机构变化过程中初压力、终压力及主辅触头反力迭加引起反力突变的测试难题。通过编制上位机监控界面,本装置除实现特性参数检测外,还具备反力特性曲线显示与反力特性存储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01-01)

林苏斌,缪希仁,张丽萍[10](2004)在《接触器机械特性及反力特性测试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接触器机械结构特点,设计了机械特性参数及其电磁机构反力特性测试装置。为了提高测试精度,运用模糊控制策略,解决机构变化过程中初压力、终压力及主辅触头反力迭加引起反力突变的测试难题。通过编制上位机监控界面,本装置除实现特性参数检测外,还具备反力特性曲线显示与反力特性存储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低压电器》期刊2004年12期)

接触反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2个自由度"准刚体模型",在轴承中心轴向位移和径向位移已知的条件下,用力法求解出滚动体与轴承内外圈之间的接触力,进而求出轴承的径向反力、轴向反力与反力矩。讨论了滚动体离心力、陀螺力矩以及滚动体位置对滚动轴承中心位移与轴承反力关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轴承中心轴向位移、径向位移增加导致轴承径向、轴向反力显着增加,轴承可视为非线性硬弹簧;滚动体离心力和陀螺力矩作用,使得轴承的径向反力和轴向反力减小,内外圈接触角变化;滚动体位置变化使得轴承径向反力与轴承反力距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1.9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反力论文参考文献

[1].吕伯钦,陈德为.具有可控电磁反力的异步组合式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实现及动态测试[J].电气开关.2019

[2].何德艺,孙保苍.角接触球轴承中心位移与轴承反力关系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8

[3].吕伯钦.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叁相独立控制的智能交流接触器的设计及研究[D].福州大学.2017

[4].陈德为,陈文桂,吕伯钦,黄烨洋.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实现与动态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

[5].靳海富,张亚莉,马超,张路明.利用Maxwell3D软件对交流接触器静态吸反力特性的分析[J].低压电器.2010

[6].崔书文,朱磊,丁宏刚.一种基于ANSYS接触技术计算汽车起重机支腿反力的新方法[J].建筑机械.2010

[7].吉爱红.动物运动接触反力测试系统、实验与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8].眭晓泉.真空接触器采用永磁机构时的反力特性[J].电气开关.2006

[9].林苏斌,缪希仁,张丽萍.接触器机械特性及反力特性测试装置[C].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10].林苏斌,缪希仁,张丽萍.接触器机械特性及反力特性测试装置[J].低压电器.2004

论文知识图

4.15 四区域参数化模型保险杠上、下区域...刀盘全断面物理仿真流程图一7垫片某截面内节点轴向接触反力对中圆弧叶片所受接触反力随圆弧...路面接触反力随下沉量的变化一定下沉量下路面接触反力与充...

标签:;  ;  ;  ;  ;  ;  ;  

接触反力论文_吕伯钦,陈德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