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基层军人自尊水平的环境因素分析

影响基层军人自尊水平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影响基层部队战士自尊水平的环境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21)在《军人社交焦虑的解释偏向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SA)是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会妨碍个体的正常人际交往,导致个体产生对人群的回避、恐惧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以往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包括基因、教养方式、依恋类型、人格特质、自尊、评价恐惧和认知因素等等。其中,评价恐惧既包括对他人负性评价的恐惧感,即负性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同时也包括对他人正面评价的恐惧感,即正性评价恐惧(Fear of Positive Evaluation)。认知偏向(cognitive bias)在社交焦虑症状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年的热点研究问题。认知偏向主要包括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AB)和解释偏向(Interpretation Bias,IB)等类型。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人群存在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表现为对威胁信息的警觉-回避或者注意脱离困难;社交焦虑者的负性解释偏向主要表现为对模糊信息做出负面的解释。为操纵社交焦虑人群的负性认知偏向,研究者设计了注意偏向矫正(Attentional Bias Modification,ABM)和解释偏向矫正(Interpreta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IMP)训练程序,对其不适应的认知加工过程予以干预。基于当前研究进展,本课题设计三个研究探讨军人社交焦虑的认知偏向机制。首先,探讨军人社交焦虑与解释偏向、评价恐惧的关系,并探究负性、正性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其次,探讨军人社交焦虑中不同认知偏向的相互作用,验证认知偏向的联合作用假设(the combined cognitive bias hypothesis)。第三,设计针对军校生的解释偏向干预程序,并验证其有效性。研究方法:研究一采用Leary的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ear of positive evaluation scale,FPES)和简明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rief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BFNES)以及自编军人解释偏向测量工具对904名军人社交焦虑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测量。研究二设计两个子研究。子研究一以98名健康军校生为被试,采用点探测(dot probe)任务范式测量被试的注意偏向,采用句子补全任务测量被试的解释偏向,采用IAS收集社交焦虑数据,并探讨AB、IB和SA的关系。子研究二以53名高、低社交焦虑军校生为被试,采用词句联想范式测量被试的在线和离线解释偏向,并在其中呈现威胁和非威胁解释时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以此反映被试的注意加工过程。研究三以49名健康军校生为被试,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比较了干预组(N=26)和对照组(N=23)被试在解释偏向训练前后解释偏向、注意偏向和社交焦虑的变化。研究中,首先对IMP训练材料进行了本土化,并对干预组进行了5次IMP训练,对照组在相同时间进行5次对照训练。在训练前、后测量被试的AB、IB和社交焦虑水平。研究结果:研究一结果发现:自编军人解释偏向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FNE和FPE在解释偏向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FPE的效应量更大。研究二子研究一发现并探讨AB、IB和SA的数据不存在显着相关。子研究二进一步将不同认知偏向类型划分为不同亚成分,结果高社交焦虑被试对积极解释的选择显着少于低焦虑组,反映存在离线解释偏向,且离线解释偏向和社交焦虑程度相关。眼动数据结果显示,被试社交焦虑水平与对威胁刺激的首次注视潜伏期时长有关,说明社交焦虑水平越高,被试对威胁刺激的早期注视发生越晚,表现为早期注意回避;总体眼动指标显示,被试对威胁刺激的总注视时间显着低于对非威胁刺激的注视时间,也表现出注意回避。对分段眼动数据的分析表明,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被试对威胁刺激的注视时间与解释偏向的相关系数越来越大,反映了注意偏向动态变化和解释偏向的关系。研究三结果显示在5次训练后,干预组较对照组积极解释增加、消极解释减少,解释偏向和社交焦虑水平明显改善;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注意偏向水平变化量没有差异,说明解释偏向训练有助于改善负性解释偏向和社交焦虑情绪,但不能有效改善注意偏向。结论:本研究从解释偏向的角度,为社交焦虑的认知加工过程提供了参考:在面对不同的人际情景信息时,社交焦虑者早期注意回避首先发生作用,并促进其产生回避人际情景的反应。随后,社交焦虑者对负性信息进一步回避,这种加工过程可以导致其后续的解释偏向产生变化。由于研究三中,没有发现解释偏向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因此研究二发现的注意回避与在线解释偏向的关系可能是单方向的,注意偏向影响解释偏向,但后者没有负反馈作用。结合研究一结果可知,解释偏向影响了个体对积极和消极评价的情绪,并进一步促进了社交焦虑的产生。本研究对探讨社交焦虑的认知过程有一定启示,并可以为军人心理健康的提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赵艳芳,钱皎,郭威,钱治军,涂博祥,王睿,吴骋[2](2021)在《某部基层战士自评健康状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海军某基层部队战士自评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15-05对某海军基层部队266名战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为自填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平均(22.39±3.03)岁。138名(53.70%)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好,28名(15.73%)对自己健康状况满意。146名(57.25%)总体精神状态好。有56.86%战士在调查前两周内有身体不适,6个月内24.80%战士患有慢性病。两周患病和慢性病均与总体健康状况有关(P<0.05)。结论该部队战士自评健康状况较好,疾病影响战士的健康状况,可通过加强疾病预防、进行健康教育等方法提高总体健康水平。

张仁静[3](2020)在《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我国幅员辽阔,高原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在高原地区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众多,边境地区形式复杂多变。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新兵是高原军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身心素质要求更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兵战斗力的重要保障。高原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给军人带来极大的身心压力,急进高原新兵不仅面临高原环境的习服,还处于对军营环境的持续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身心压力更大,需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适应。既往研究大多仅对高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研究,动态追踪研究较少;关注常驻高原军人较多,关注急进高原军人少,对急进高原新兵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急进高原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间点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追踪调查,分析其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急进高原新兵身心适应、心理健康维护、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训练计划提供数据参考。对象和方法整群抽取某部急进高原800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0名新兵作为固定追踪研究对象,分别在新兵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自评量表(SD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神经质量表(Nf)、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等作为测评工具,对急进高原新兵的状态-特质焦虑、抑郁情绪、失眠、高原反应等动态变化规律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同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调查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开展急进高原新兵心理保障服务提供依据。结果1.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及抑郁特点(1)状态焦虑阳性率为30.1%,特质焦虑阳性率为31.4%,抑郁阳性率为19.5%。(2)急进高原新兵SDS得分显着高于平原新兵(P<0.01),SAI、TAI得分显着低于平原新兵(P<0.01)。(3)TAI得分“≤18岁”组显着高于“≥21岁”组(P<0.05),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TAI得分显着高于大专及以上组(P<0.05)。(4)SAI与PTSD、AIS、Nf以及高原反应呈正相关,TAI与PTSD、AIS以及Nf呈正相关,SDS与PTSD、Nf以及高原反应得分呈正相关。2.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情绪阶段变化特点(1)焦虑阳性率和STAI得分阶段差异显着(P<0.01),STAI得分呈下降趋势,SDS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除“20岁”和“≥21岁”SDS得分外,其余各年龄组STAI、SDS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27)0.05)。除“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外,其余各年龄组STAI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但与急进高原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19岁”、“20岁”组在SAI得分显着低于“≤18岁”组,“19岁”、“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显着低于“≤18岁”组。(3)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SAI、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大专及以上组,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SAI、TAI得分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入营集训期TAI得分显着高于大专及以上组(P<0.05)。SDS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4)西部新兵SAI、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急进高原初期,东部新兵SAI、SDS得分显着高于西部和中部新兵(P<0.05)。(5)双亲组新兵SAI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TAI得分在急进高原初期最高,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单亲组新兵SAI、TAI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进入高原3个月得分降低。(6)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SAI、TAI、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下降(P<0.05)。无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SAI、TAI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无显着差异(P>0.05),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下降(P<0.05)。3.急进高原新兵失眠状况的阶段变化特点(1)AIS总分具有显着的阶段变化(P<0.01),急进高原初期最高,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2)各年龄组AIS总分的阶段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0.01),急进高原初期最高。(3)“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入营集训期和进入高原3个月(P<0.05);急进高原初期,“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显着高于“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0.05)。(4)西部地区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东部新兵AIS总分显着高于中部和西部新兵(P<0.05)。(5)不同家庭结构新兵AIS总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6)无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入营集训期和进入高原3个月(P<0.05);无留守儿童经历新兵AIS总分在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低于留守儿童新兵(P<0.05)。4.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阶段变化特点(1)自杀意念阳性率为1.7%~2.8%,自杀意念阳性率在急进高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除乐观因子外,自杀意念各因子得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绝望因子、睡眠因子以及SIOSS总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3)除“21岁”组外,其余各年龄组SIOSS总分阶段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18岁”和“19岁”SIOSS总分显着高于“20岁”组(P<0.05)。(4)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SIOSS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相同阶段SIOSS得分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不显着(P>0.05)。(5)不同来源地新兵SIOSS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西部地区新兵,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6)不同家庭结构新兵SIOSS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时间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双亲组的新兵SIOSS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1);单亲组的新兵SIOSS得分进入高原3个月下降(P<0.05)。(7)不管童年时期是否有留守经历,新兵SIOSS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8)“非独生子女”组新兵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SIOSS得分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1),“独生子女”组阶段差异不显着(P>0.05);相同阶段SIOSS得分在子女结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反应动态变化特点(1)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1.9%~4.0%,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在急进高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TSD得分具有显着的阶段变化(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3)“≤18岁”、“19岁”组PTSD得分的阶段变化呈现显着差异(P<0.05);“≤18岁”PTSD得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19岁”组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4)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TSD得分的阶段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5)除中部地区外,新兵PTSD得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地区新兵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西部新兵PTSD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P<0.05)。(6)单亲组新兵PTSD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P<0.01)。双亲组的新兵PTSD得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7)非留守儿童PTSD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8)非独生子女新兵PTSD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具有显着差异(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6.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急进高原新兵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自我调节能力差、学习训练压力大、家庭的原因、战友不好相处;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主要有:听心理健康讲座、文体活动、心理训练、与心理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认为需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心理学常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以及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调适;最希望开展的心理训练为: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团队协作、角色适应。7.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通过对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及阶段变化特点、影响因素、心理服务需求的分析,结合既往高原军人心理干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即:以“让新兵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和高原环境,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素质”为目标,重点关注“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两个关键阶段,遵循“发展性、教育性和预防性”三个基本原则,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训练、个体心理辅导”四种形式,开展“角色适应、认识自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五项内容的心理健康维护。结论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明显的阶段差异和人群特点,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以及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来源地条件与高原差异较大、家庭情况不好的新兵,应给予重点关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和高原环境。2.开展心理健康维护应当充分考虑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阶段变化特点、不同人群间的差异以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特点。

李公平[4](2020)在《军官职业化背景下基层主官胜任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层是部队建设的基础,主官是汇聚力量的源泉,基层主官是强军事业一线的实践者、建设者,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基层主官胜任力如何,如何提升胜任力,直接决定着基层建设的质量,关系着部队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当前,随着改革强军步伐加快和军官职业化制度深入推进,按照专业化内在要求构建一整套军官管理规则体系势在必行,特别是军-旅-营体制下的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对营连基层主官胜任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较为成熟的胜任力模型理论和军队基层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构建职业化背景下基层主官胜任力指标体系,把胜任岗位职责必需的条件资格化、要素化、刚性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基层主官胜任力现状,探索提升胜任力的对策思路,对实现基层主官“上任能胜任、胜任能胜出”的目标,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基层主官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遵循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坚持研究和调查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分析研究军官职业化背景下基层主官胜任力提升对策。具体过程始终突出军官职业化这一大背景,按照基层主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际现状测评、综合分析提升对策的思路完成。在内容结构上,除第一章绪论、第六章结论和展望外,主要由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胜任力现状测评分析、提升胜任力对策研究四部分构成。文章在深入分析军官职业化制度本质特征以及对新时代基层主官队伍建设内在需求、阐述军队基层管理和胜任力模型构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取查阅文献资料、专家和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层次分析法,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得出军官职业化背景下基层主官胜任力评价BCSA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从职业信念、职业品格、职业精神、职业能力4个维度,诠释了基层主官30项胜任力评价指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某部队基层主官为实际调查对象,依据胜任力评价指标编制问卷进行调查和访谈,点面结合分析某部队基层主官胜任力现状,从微观到宏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学习进取意识不足、担当作为动力不足、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安心本职定力不足四个方面,影响制约因素主要来自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部队内部环境深刻变化、政策机制不完善三个方面。针对存在问题原因和军官职业化对建设高素质基层主官队伍客观要求,遵循我军人才培养规律,运用目标和问题导向分析回答了军官职业化背景下基层主官胜任力提升怎么办的问题,主要从锻造基层主官队伍过硬自身、党委机关加强全方位培养帮带、完善政策制度配套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董美彤[5](2020)在《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在时代的潮流之中,紧随政策的脚步,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概念——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这个极具中国式特色的概念应运而生。在这个转制的关键时期,公安边防转制军人面对全新的职业身份,其职业适应性水平将影响整个转制过程中的工作生活。本研究首先向某省边境检查总站某市边境管理支队向公安边防转制军人发放《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职业适应性量表(CAAS)》各160份,回收157份,其中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95.6%。通过相关分析,探究大五人格模型中的五个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随后按照职业适应性量表分数由高到低排名,选出排名后30名为职业适应性水平较低组,选出排名前30名为职业适应性水平较高组,共计60人。对他们进行初始沙盘操作,并从七个维度的40个指标得到差异检验的结果。再从职业适应性水平较低组中选出2名自愿配合干预的被试,采用时间序列设计研究方法,对被试进行个体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干预。得出如下结论:(1)大五人格模型中的神经质维度均与职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关心维度、控制维度、好奇维度、自信维度)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外倾性维度、宜人性维度均与职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开放性维度分别与职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均无相关。(2)在制作初始沙盘作品时,职业适应性水平较低的公安边防转制军人使用沙具种类更丰富、更多地使用宗教神话类沙具以及更少地使用人物类沙具。(3)在制作初始沙盘作品时,职业适应性水平较低的公安边防转制军人出现更多地混乱主题、限制主题、受阻主题、灵性主题,更少地趋中主题。(4)在制作初始沙盘作品时,职业适应性水平较低的公安边防转制军人更多地移动沙具、更少地呈现自我像以及需要更长的沙盘制作时间。(5)个体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对于提升职业适应性水平的干预效果良好。

曹雅梦[6](2020)在《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消防员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消防员心理弹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基于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消防员心理弹性的影响,以期为消防员心理健康促进和职业压力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采用量性研究分析消防员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探索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消防员心理弹性的影响。共包括两部分:1.消防员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毫州市市区所有消防救援支队中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70名消防员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2.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消防员心理弹性影响的类实验性研究:在前期问卷调查中心理弹性得分较低的消防员中,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70名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消防员,最终确定心理弹性得分≤65分的70名消防员进入本部分研究,随机分为两组,通过抛硬币法确定干预组(35人)和对照组(35人)。干预组进行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正常工作和生活,不进行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心理弹性量表评价消防员干预前后的心理弹性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非参数秩和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2名干预组消防员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消防员的干预效果,作为类实验性研究的评价补充。结果1.消防员的心理弹性总分为(68.09±8.56)分,其各维度的得分分别是坚韧(34.41±5.30)分、自强(23.14±2.98)分、乐观(10.54±2.16)分;自我效能得分为(28.07±5.64)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8.59±10.48)分,其各维度的得分分别是:主观支持(21.59±4.66)分、客观支持(10.61±4.61)分、对支持的利用度(6.39±2.12)分;积极应对得分为(23.12±5.42)分,消极应对得分为(13.43±4.11);正性情绪得分为(31.09±6.53)分,负性情绪得分为(21.23±4.50)分。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是否独生子女、工作年限在消防员心理弹性均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心理弹性及各维度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正性情绪、积极应对均呈正相关,与负性情绪、消极应对均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①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工作年限是消防员心理弹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宗教信仰对消防员心理弹性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共解释了 74.3%总变异景;②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各维度、应对方式各维度、正负性情绪各维度是消防员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共解释了 80.5%的总变异量,.其中消极应对和负性情绪对消防员心理弹性起负向影响作用。5.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消防员心理弹性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团体心理辅导后,干预组消防员心理弹性干预后测量得分为(69.69±3.86)分、干预2个月后测量得分为(72.57±3.87)分,与干预前相比,心理弹性得分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消防员心理弹性得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消防员心理弹性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质性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消防员的自我效能、积极情绪、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从而提高消防员的心理弹性水平,进一步验证方案是有效的。结论1.基于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提升消防员的心理弹性水平,并有即时性和持续性的效果,从而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2.基于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在消防员心理弹性干预中推广应用,为消防员心理健康促进和职业压力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苑[7](2019)在《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文中提出生命质量问题无论对于个体的生活来说还是对于个体的工作来说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特别是对于军人群体来说,因为其自身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更加为个体生命质量的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度。事实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都对于与军人群体生命质量有关的心理服务及保障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例如美国在近些年间逐渐提出了“人效能”计划及“全维能力”战略。而与个体生命质量有关的心理服务工作在其中就占据了相当大的地位和比重。同样,我国对于军人群体心理服务及保障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也愈发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有大量学者对于与我国军人群体生命质量相关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而本研究的目的则是希望从工作因素层面、人格因素层面和社会因素层面对于军航飞行员群体生命质量受影响的因素和机制进行探讨,从而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更好的补充和更深入的发展。研究一从工作因素层面入手探讨了工作类型因素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工作类型因素能够显着影响军航飞行员个体的生命质量,并且疲劳在工作类型与生命质量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飞行经验则在工作类型与疲劳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研究二从人格因素层面入手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因素、人格外倾性因素、积极应对方式因素和成就动机因素这四种特质性人格因素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因素可以显着影响军航飞行员个体的生命质量,并且自我和谐和疲劳在其中起到了链式中介的作用。人格外倾性也可以显着影响个体的生命质量。积极应对方式同样可以对于个体的生命质量产生影响,并且疲劳在其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最后,成就动机也被发现能够显着影响个体的生命质量,并且自我和谐和疲劳,以及疲劳自身分别在个体成就动机和生命质量之间起到了多重中介的作用。研究三从社会因素层面入手探讨了社会支持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军航飞行员个体的生命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并且疲劳也在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和生命质量水平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而飞行经验在社会支持与疲劳之间则起到了调节作用。总而言之,当前研究从工作因素、人格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这三个角度证明了工作类型、自我效能感、人格外倾性、积极应对方式、成就动机和社会支持都是影响军航飞行员群体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疲劳和自我和谐在上述因素对于军航飞行员个体生命质量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谓影响因素主要揭示的是“哪些变量”的问题,而影响机制主要揭示的是“怎么影响”的问题。因此,当前研究在各分讨论以及总讨论的部分通过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为今后如何提升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相关的心理服务、保障及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郝文[8](2019)在《陆军装甲部队士官心理韧性、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陆军装甲部队士官的心理韧性、职业倦怠、离职倾向现状,探讨陆军装甲部队士官的心理韧性、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三者的关系及影响士官主动退役意愿的因素,为降低士官离职倾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中国北部战区、中部战区、东部战区和南部战区5个地方的不同类型(杭州、深圳的作战部队,潍坊的作战保障部队,长春的军校,广州的教导训练机构)陆军装甲部队进行取样,采用中文版CD-RISC心理韧性量表、职业倦怠量表CMBI、Price离职倾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622份,对数据使用SPSS20.0和AMOS21.0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本研究采用的中文版CD-RISC心理韧性量表、职业倦怠量表CMBI、修订的Price离职倾向量表信效度均较高,符合心理学测量要求。2.陆军装甲部队士官的心理韧性现状:总量表得分是87.33±19.96,自信、乐观、坚强维度得分分别是29.54±6.99、12.59±3.04、45.20±10.85,士官心理韧性水平在地域、学历、奖励、加班、家庭经济状况、对工作和回报满意度、入伍前居住地、婚姻状况、政治面貌、骨干、任职岗位培训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陆军装甲部队士官的职业倦怠现状:情感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的检出率分别是14.05%、39.52%、57.52%,轻度倦怠率、中度倦怠、高度倦怠的检出率分别是36.06%、24.54%、9.06%,无倦怠率是30.3%。士官职业倦怠在地域、年龄(人格解体)、军龄(成就感降低)、军衔(成就感降低)、学历、加班(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工作付出—回报满意度、奖励、家庭经济条件、婚姻状况(人格解体)、入伍前居住地(情感耗竭、人格解体)、民族(人格解体)、骨干(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任职岗位培训(情感耗竭)、受惩(人格解体)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离职倾向量表得分均值10.43±5.09,士官的离职倾向在地域、奖励、加班、家庭经济状况、工作付出—回报满意度、入伍前居住地、政治面貌、骨干、工作岗位、任职岗位培训、受惩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5.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与职业倦怠各维度、离职倾向均呈显着的负相关(P<0.01),职业倦怠各维度与离职倾向呈显着正相关(P<0.01);心理韧性及其自信、坚强、乐观各维度均能显着负向预测离职倾向(P<0.001),分别能够解释离职倾向32.6%、29.3%、30.0%、15.6%的变异量;心理韧性及各维度能显着负向预测职业倦怠(P<0.001);职业倦怠各维度均能显着正向预测离职倾向(P<0.001),情感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对离职倾向变异解释率分别为30.2%、1.4%、0.8%。6.职业倦怠在心理韧性与离职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7.08%。结论:陆军装甲部队士官的心理韧性水平较高,职业倦怠较为严重,离职倾向不严重;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与离职倾向、职业倦怠各维度均呈显着负相关,职业倦怠各维度与离职倾向呈显着正相关;心理韧性能显着负向预测离职倾向、职业倦怠,职业倦怠能显着正向预测离职倾向;职业倦怠在心理韧性与离职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李威[9](2018)在《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进行的理论武装与思想引导工作,是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既要坚持政治工作根本原则和制度,又要积极推进政治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习主席的重要论述,为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论文坚持以习主席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从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等方面对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一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推进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利于确保这支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确保这支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确保这支部队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二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论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归纳,对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原则与方法”、“载体与运用”等基本理论予以阐述分析,对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作了分析概括。三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阐述了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内容结构和质量分析,对5个战区部分预备役部队中的2类人员进行问卷和实地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进程和预备役部队所处的时代环境,从环境、组织、技术、法规等方面阐述了面临的机遇,从长期和平环境、西化分化战略、市场经济体制、预备役官兵成分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五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理念创新。以思维理念创新打开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要着眼信息网络深度发展,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要着眼职能使命变化拓展,牢固树立强军致胜理念;要着眼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实际,牢固树立大政工理念。六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和指导方式创新。以运行机制创新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依法施教,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依法开展、高效运行;严密组织实施,抓好教育落实,增强教育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坚持基本制度,完善教育机制,规范教育秩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七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创新。以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效益。要“把握人员集中时机,发挥军营文化熏陶作用”和“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群众性自我教育”两种隐性教育方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要“发挥物质精神体制优势,实现部队家庭社会共育”“注重增强课堂互动,改进灌输教育方式”和“把握时机主动作为,做好随机教育启发”三种显性教育方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正面灌输中接受教育;要“汲取社会媒体资源,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发挥军地网络优势,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和“做好典型挖掘工作,发挥激励警示作用”三种显隐结合教育方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情感交融中接受教育。

刘杨[10](2018)在《武警部队基层中队主官领导风格对单位效能影响的研究 ——以上海总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领导风格对武警部队基层单位发展的影响,以菲德勒权变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发现并剖析领导风格对基层单位发展影响的问题,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领导效能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本文选题依据,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价值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简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对领导相关的理论发展进行了概述,综合比较选择菲德勒权变模型作为理论指导,阐述了菲德勒权变模型的适用性以及应用价值,着重介绍了菲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介绍了针对上海总队基层单位领导效能的调查设计过程,从样本的选择、问卷编制,数据采集,问卷和数据的信度及效度分析等方面,确保调查结果符合具体实际。第四部分针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阐述基层单位领导风格、领导情境和领导效能现状,并综合分析领导风格对单位的可能影响。第五部分重点分析基层单位制约领导效能的现实因素。第六部分根据制约领导效能的现实因素,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为研究总结和研究展望,简要概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下步努力方向。

二、影响基层部队战士自尊水平的环境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基层部队战士自尊水平的环境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军人社交焦虑的解释偏向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社交焦虑
    二、认知偏向
    三、社交焦虑与认知偏向
课题设计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意义
研究一:军人社交焦虑与解释偏向的特点和关系
    一、子研究一:军人解释偏向问卷的编制
    二、子研究二:解释偏向、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三、研究一总讨论
研究二:不同类型认知偏向的相互关系及对焦虑的影响
    一、子研究一:行为证据
    二、子研究二:眼动证据
    三、研究二总讨论
研究三:社交焦虑军校学员解释偏向的矫正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三讨论
分析与讨论
    一、社交焦虑的认知偏向加工过程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研究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认知偏向矫正训练的抗焦虑作用及其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某部基层战士自评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2.2 健康状况
        2.2.1 自评健康
        2.2.2 心理健康状况
        2.2.3 自报疾病情况
        2.2.4 自评健康与自报疾病的关系
3 讨 论

(3)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
    2.1 研究一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的特点
    2.2 研究二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的追踪研究
    2.3 研究三急进高原新兵睡眠障碍的追踪研究
    2.4 研究四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的追踪研究
    2.5 研究五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的追踪研究
第三章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及心理干预模式的探讨
    3.1 研究六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特点分析
    3.2 研究七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的探讨
第四章 总讨论
    4.1 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
    4.2 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分析
    4.3 急进高原新兵失眠障碍动态变化特点分析
    4.4 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特点分析
    4.5 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分析
    4.6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
    4.7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干预理论模式的建立
    4.8 本研究的创新性
    4.9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4.10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调查
附录2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4)军官职业化背景下基层主官胜任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军官职业化
        2.1.2 胜任力
        2.1.3 基层主官
    2.2 理论基础
        2.2.1 军队基层管理相关理论
        2.2.2 胜任力模型构建理论
第三章 军官职业化背景下基层主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思路
    3.2 构建过程
        3.2.1 文献研究和工作分析
        3.2.2 专家和行为事件访谈分析
        3.2.3 编制实施问卷调查
        3.2.4 问卷统计与因素分析
        3.2.5 确定指标维度权重
    3.3 构建结果
第四章 某部队基层主官胜任力现状分析
    4.1 某部队基层主官胜任力现状调查
        4.1.1 编制调查问卷
        4.1.2 实施问卷调查
        4.1.3 问卷统计分析
    4.2 基层主官胜任力存在问题
        4.2.1 职业能力维度学习进取意识不足
        4.2.2 职业精神维度艰苦奋斗韧劲不足
        4.2.3 职业品格维度表率作为动力不足
        4.2.4 职业信念维度安心本职定力不足
    4.3 影响制约基层主官胜任力的因素
        4.3.1 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影响
        4.3.2 部队内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影响
        4.3.3 政策制度机制不配套带来的制约影响
第五章 军官职业化背景下基层主官胜任力提升对策
    5.1 锻造基层主官队伍自身过硬军政素质
        5.1.1 做学习型基层主官
        5.1.2 做实干型基层主官
        5.1.3 做服务型基层主官
    5.2 增强党委机关培养帮带实效
        5.2.1 增强选拔任用的科学性
        5.2.2 增强岗前培训的针对性
        5.2.3 增强实践帮带的经常性
        5.2.4 增强考核评价的公正性
    5.3 健全政策机制创造良好任职环境
        5.3.1 着眼强化基层主官职业认同改革军官服役制度
        5.3.2 着眼纯正基层主官职业操守健全军官责权体系
        5.3.3 着眼明晰基层主官职业路径设置军官发展规划
        5.3.4 着眼增强基层主官职业荣誉完善军官待遇保障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基层主官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附录C:基层主官胜任力特征问卷调查
    附录D:基层主官胜任力现状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5)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的相关研究
        1.1.1 我国转制军人的概念
        1.1.2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的概念
        1.1.3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的历史与职能
        1.1.4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的相关研究
    1.2 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1.2.1 职业适应性的概念
        1.2.2 职业适应性的理论
        1.2.3 职业适应性的测量
        1.2.4 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1.3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相关研究
        1.3.1 沙盘游戏疗法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1.3.2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概念
        1.3.3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理论
        1.3.4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干预机理
        1.3.5 动态九宫格技术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意义
        2.1.1 理论意义
        2.1.2 实践意义
    2.2 研究目的
        2.2.1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2.2.2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初始沙盘作品特征研究
        2.2.3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干预研究
    2.3 创新之处
        2.3.1 聚焦研究主体于公安边防转制军人
        2.3.2 全面探究人格因素中各维度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
        2.3.3 拓展初始沙盘作品特征研究领域:公安边防转制军人
        2.3.4 拓展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研究领域:公安边防转制军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一:公安边防转制军人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3.1.1 研究假设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工具
    3.2 研究二: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初始沙盘作品特征研究
        3.2.1 研究假设
        3.2.2 研究对象
        3.2.3 研究工具
        3.2.4 研究程序
    3.3 研究三: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研究
        3.3.1 研究假设
        3.3.2 研究对象
        3.3.3 研究工具
        3.3.4 研究程序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一:公安边防转制军人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4.1.1 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4.1.2 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分析结果
    4.2 研究二: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初始沙盘作品特征研究
        4.2.1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沙具使用
        4.2.2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创伤主题
        4.2.3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治愈主题
        4.2.4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沙具移动
        4.2.5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自我像呈现
        4.2.6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动沙
        4.2.7 初始沙盘作品的制作时间
    4.3 研究三: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研究
        4.3.1 典型案例一
        4.3.2 典型案例二
5 讨论
    5.1 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关系讨论
        5.1.1 人格因素中神经质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与成因分析
        5.1.2 人格因素中外倾性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与成因分析
        5.1.3 人格因素中宜人性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与成因分析
        5.1.4 人格因素中责任心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与成因分析
        5.1.5 人格因素中开放性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与成因分析
    5.2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初始沙盘作品特征讨论
        5.2.1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沙具使用讨论
        5.2.2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创伤主题讨论
        5.2.3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治愈主题讨论
        5.2.4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沙具移动讨论
        5.2.5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自我像呈现讨论
        5.2.6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动沙讨论
        5.2.7 初始沙盘作品的制作时间讨论
    5.3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效果讨论
        5.3.1 整体印象的变化
        5.3.2 作品主题的变化
        5.3.3 自我像呈现的变化
        5.3.4 动态九宫格的变化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职业适应性量表
附录2 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
致谢

(6)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消防员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消防员的心理状况
        1.2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
        1.3 心理弹性相关研究现状
        1.4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
        3.1 心理弹性
        3.2 团体心理辅导
    4 理论依据
        4.1 心理弹性框架模型
        4.2 理论框架
    5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毫州市消防员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研究对象
        3.1 纳入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工具
        4.2 研究步骤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原则
    7 结果
        7.1 消防员一般资料状况
        7.2 消防员心理弹性状况
        7.3 消防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状况
        7.4 消防员社会支持状况
        7.5 消防员应对方式状况
        7.6 消防员正负性情绪状况
        7.7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消防员心理弹性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7.8 消防员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正负性情绪的相‘关性分析
        7.9 消防员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8 讨论
        8.1 消防员心理弹性水平偏低
        8.2 消防员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9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消防员中的应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研究对象
    4 干预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工具
        4.2 干预方案
        4.3 干预方法
        4.4 资料收集方法
        4.5 资料分析
    5 质量控制
        5.1 干预过程质量控制
        5.2 质性访谈质量控制
    6 伦理原则
    7 结果
        7.1 干预后量性结果分析
        7.2 干预后质性访谈结果分析
    8 讨论
        8.1 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可提高消防员的心理弹性水平
        8.2 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可提高消防员的自我效能
        8.3 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可提高消防员的积极情绪
        8.4 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可提高消防员的社会支持
        8.5 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可提高消防员的积极应对方式
    9 小结
结论
    1 研究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2.1 创新性
        2.2 局限性
        2.3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心理弹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
    1.2 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1.2.1 工作类型因素与生命质量
        1.2.2 人格因素与生命质量
        1.2.3 社会支持因素(Social Support)和生命质量
        1.2.4 生理、心理状态因素和生命质量
        1.2.5 工作类型因素、疲劳和生命质量
        1.2.6 人格因素、自我和谐、疲劳和生命质量
        1.2.7 社会支持因素、疲劳和生命质量
        1.2.8 飞行经验(Flight Experience)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第3章 研究一 工作类型因素、疲劳和飞行经验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样本
        3.1.2 工具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相关分析
        3.2.2 测量模型
        3.2.3 结构模型
        3.2.4 中介效应检验
        3.2.5 调节效应检验
    3.3 讨论
第4章 研究二 人格因素、自我和谐和疲劳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样本
        4.1.2 工具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相关分析
        4.2.2 测量模型
        4.2.3 结构模型
        4.2.4 中介效应检验
    4.3 讨论
第5章 研究三 社会支持因素、疲劳和飞行经验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样本
        5.1.2 工具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相关分析
        5.2.2 测量模型
        5.2.3 结构模型
        5.2.4 中介效应检验
        5.2.5 调节效应检验
    5.3 讨论
第6章 总论
    6.1 总讨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陆军装甲部队士官心理韧性、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量表信效度分析
        2.1.1 量表的信度分析
        2.1.2 量表的效度分析
    2.2 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2.3 士官心理韧性、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现状
    2.4 士官心理韧性、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不同人口学比较
    2.5 士官心理韧性、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关系
    2.6 士官心理韧性、职业倦怠、离职倾向间的回归分析
        2.6.1 心理韧性对离职倾向的回归分析
        2.6.2 心理韧性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2.6.3 职业倦怠对离职倾向的回归分析
    2.7 士官职业倦怠在心理韧性和离职倾向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3 讨论
    3.1 陆军装甲部队士官心理韧性现状及人口学特征差异分析
    3.2 陆军装甲部队士官职业倦怠现状及人口学特征差异分析
    3.3 陆军装甲部队士官离职倾向现状及人口学特征差异分析
    3.4 陆军装甲部队士官心理韧性、职业倦怠、离职倾向之间关系分析
        3.4.1 心理韧性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3.4.2 心理韧性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3.4.3 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3.4.4 职业倦怠在心理韧性与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
4 结论
5 对策建议
6 研究不足和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确保预备役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必然要求
        1.1.2 确保预备役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现实要求
        1.1.3 确保预备役部队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内在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2.1.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
        2.1.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
        2.1.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2.1.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2.1.5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2.2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本体理论
        2.2.1 现象与本质
        2.2.2 主体与客体
        2.2.3 原则与方法
        2.2.4 载体与运用
    2.3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3.1 教育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2.3.2 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2.3.3 传播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质量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3.1.2 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结构
        3.1.3 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
    3.2 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3.2.1 现役军官具备较强的理论授课能力
        3.2.2 预备役官兵参加理论授课态度积极
        3.2.3 普遍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育授课
        3.2.4 相关指示决定和条令条例得到落实
    3.3 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教育计划难制定
        3.3.2 教育时间难保证
        3.3.3 教育内容难整合
        3.3.4 教育环境难构建
        3.3.5 教育效果难体现
        3.3.6 教育对象难掌控
        3.3.7 方法手段难创新
        3.3.8 预干能力难胜任
第四章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4.1.1 政治生态重塑为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1.2 组织形态变革为创新构建了科学的领导组织
        4.1.3 信息技术应用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平台
        4.1.4 法规制度完善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4.2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4.2.1 长期和平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4.2.2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4.2.3 官兵成分结构带来严峻挑战
        4.2.4 意识形态斗争带来严峻挑战
        4.2.5 网络技术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理念创新
    5.1 着眼信息网络深度发展,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
        5.1.1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用户意识
        5.1.2 抓好分析预测,强化数据意识
        5.1.3 实现技术共享,强化平台意识
        5.1.4 注重资源整合,强化效率意识
    5.2 着眼职能使命变化拓展,牢固树立强军胜战理念
        5.2.1 深化党管武装教育,强化政治意识
        5.2.2 深化国家安全教育,强化职能意识
        5.2.3 深化国防法治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5.2.4 深化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强化备战意识
    5.3 着眼增强教育时代性感召力,牢固树立大政工理念
        5.3.1 军地党委统领,强化大局意识
        5.3.2 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协同意识
        5.3.3 践行群众路线,强化群众意识
        5.3.4 增强业务能力,强化本领意识
第六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和指导方式创新
    6.1 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依法施教
        6.1.1 遵循“双重领导”的客观规律
        6.1.2 遵循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客观规律
        6.1.3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6.2 严密组织实施,抓好教育落实
        6.2.1 抓好与“教”有关的工作
        6.2.2 抓好与“学”有关的工作
        6.2.3 抓好与“做”有关的工作
    6.3 坚持基本制度,完善教育机制
        6.3.1 计划制度
        6.3.2 准备会制度
        6.3.3 教育骨干培训制度
        6.3.4 宣传日制度
        6.3.5 检查考评制度
第七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创新
    7.1 完善两种“隐性”教育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7.1.1 把握人员集中时机,发挥军营文化熏陶作用
        7.1.2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群众性自我教育
    7.2 改进三种“显性”教育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正面灌输中接受教育
        7.2.1 发挥物质精神体制优势,实现部队家庭社会共育
        7.2.2 注重增强课堂互动,改进灌输教育方式
        7.2.3 把握时机主动作为,做好随机教育启发
    7.3 健全三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教育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情感交融中接受教育
        7.3.1 汲取社会媒体资源,做好新闻舆论引导
        7.3.2 发挥军地网络优势,开展网络互动教学
        7.3.3 做好典型挖掘工作,发挥激励警示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 预备役战士调查问卷
附录(二) 现役军官调查问卷

(10)武警部队基层中队主官领导风格对单位效能影响的研究 ——以上海总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主官领导风格对骨干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1.1.2 主官领导风格产生的各种影响经常容易被忽略
        1.1.3 运用领导风格及其影响对解决基层中队问题有借鉴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领导风格的相关综述
        1.2.2 国内关于领导风格的相关综述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1.4.1 理论意义
        1.4.2 应用价值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领导相关理论概述
    2.2 应用菲德勒模型研究的原因和适用性
        2.2.1 菲德勒模型的适用性概述
        2.2.2 选择菲德勒模型的原因及意义
    2.3 菲德勒模型的基本理论
        2.3.1 菲德勒权变模型的理论渊源
        2.3.2 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
        2.3.3 菲德勒领导权变模型的要素分析
        2.3.4 菲德勒对领导风格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总队基层单位主官领导风格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设计
    3.1 样本选择
    3.2 概念定义
    3.3 编制问卷
        3.3.1 领导风格的调查
        3.3.2 2MSQ量表
    3.4 调查的实施过程
    3.5 问卷和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5.1 信度分析
        3.5.2 效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层单位领导风格对单位影响的现状分析
    4.1 基层单位领导风格现状
    4.2 基层单位领导情境现状
        4.2.1 领导与战士之间的关系存在管理矛盾的问题
        4.2.2 基层单位的任务结构偏向结构化
        4.2.3 基层单位主官的职位权力较强
    4.3 基层单位领导效能现状
        4.3.1 战士整体上较为满意但个体间差异较大
        4.3.2 领导风格与领导情境较为匹配
        4.3.3 主官对自身领导风格认知较为模糊
    4.4 基层单位领导风格对单位影响分析
        4.4.1 不同领导风格的表现分析
        4.4.2 不同单位的表现分类分析
        4.4.3 领导风格对单位影响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层单位领导效能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领导情境的制约因素分析
        5.1.1 主官对待战士具有刻板效应
        5.1.2 上级的任务、政绩指标左右着基层单位主官的领导风格
        5.1.3 领导任务结构明确,但战士缺乏长期任务计划
        5.1.4 “怕出事”思想制约中队战士多元发展
    5.2 领导风格的制约因素分析
        5.2.1 领导情境影响领导风格的选择
        5.2.2 “政绩指标”制约领导风格应变
        5.2.3 领导风格相关培训改善领导风格运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层单位主官提升领导效能的对策建议
    6.1 一般建议
        6.1.1 积极参与领导理论培训课程,培养锻炼权变思维提升领导效能
        6.1.2 把握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激励官兵争先创优提升领导效能
        6.1.3 树立切合实际的远大理想,充分调动战士积极性提升领导效能
    6.2 调整领导情境思路下的具体建议
        6.2.1 熟悉并满足部属合理需求,塑造适宜领导情境
        6.2.2 改善领导者与部属关系,塑造适宜领导情境
        6.2.3 树立为战士长远发展的任务目标效益观,塑造适宜领导情境
        6.2.4 良好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战士,塑造适宜领导情境
    6.3 储备不同领导风格思路下的具体建议
        6.3.1 识别并有意识储备不同领导风格,增强情境领导能力
        6.3.2 老虎型领导风格进行督促式领导,增强情境领导能力
        6.3.3 猫头鹰型领导风格进行教导式领导,增强情境领导能力
        6.3.4 孔雀型领导风格进行参与式领导,增强情境领导能力
        6.3.5 考拉型领导风格进行授权式领导,增强情境领导能力
        6.3.6 领导风格与领导情境相适应,增强情境领导能力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影响基层部队战士自尊水平的环境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军人社交焦虑的解释偏向机制[D]. 张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2]某部基层战士自评健康状况调查[J]. 赵艳芳,钱皎,郭威,钱治军,涂博祥,王睿,吴骋. 武警医学, 2021(04)
  • [3]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D]. 张仁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军官职业化背景下基层主官胜任力提升对策研究[D]. 李公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研究[D]. 董美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基于框架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消防员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D]. 曹雅梦. 郑州大学, 2020(02)
  • [7]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机制[D]. 李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陆军装甲部队士官心理韧性、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D]. 郝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李威.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10]武警部队基层中队主官领导风格对单位效能影响的研究 ——以上海总队为例[D]. 刘杨.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影响基层军人自尊水平的环境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