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含氮的锂配位化合物论文_鲁艺,褚钱,孙为银

新型含氮的锂配位化合物论文_鲁艺,褚钱,孙为银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含氮的锂配位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晶体,磁学,结构,机理,化合物,性质,参数。

新型含氮的锂配位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鲁艺,褚钱,孙为银[1](2012)在《由3,3’,4,4’-氧醚二苯二甲酸和含氮杂环配体构筑的新型钴配位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其在磁学、吸附、催化、光学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配位化合物引起了化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关注[1]。研究结果表明,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机配体和中心金属离子。因此,选择合适的具有特定官能团的有机配体对于构筑结构新颖的功能配位化合物至关重要。相对于刚性羧酸配体而言,柔性多羧酸配体具有配位点多、配位模式丰富、空间构型可变等特点,有利于构筑结构新颖、性质特(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27)

陈虎[2](2012)在《以含氮杂芳香环为配体的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基化合物的磁学性质研究是近叁十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且主要研究重点集中于桥联自旋载体间的磁耦合性质与其结构的关联因素。而有关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素对于整个分子化合物所显示的宏观磁学性质的影响却少有问津。因此,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十分有限。但从目前已发表的有限的文献可知,分子间的作用力乃是决定整个分子化合物宏观磁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论文试图对分子间作用力与其相关联的磁耦合性质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基于此,本论文合成了两个文献未报道的新型配合物,即,以3-甲基吡唑基-1,10-邻菲啰啉为配体的两个单核Cu~Ⅱ配位化合物[Cu(MP)Cl_2] (1)和配合物[Cu(MP)Br_2] (2) (MP=3-甲基吡唑基-1,10-邻菲啰啉),并对所合成的这两个新型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使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进行了变温磁化率的测定,且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处理,获得了有关配合物间磁耦合性质的实验数据;同时对配合物间的磁耦合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探索了分子间作用力所导致的各种磁耦合通道与其相互的磁耦合品质和磁耦合强度间的相关联因素。本论文还对文献已报道的配合物[Co(PMP)(N_3)]的分子间作用力与其磁耦合性质间的相关联因素使用量化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其晶体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该配合物含有6种形式的磁耦合通道。其中叁种是由配合物间存在的ππ重叠所导致的,而另外三种则是分子间作用力导致的。对这六种磁耦合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获得了十分有意义的结果。本论文还设计合成了三个未见报道的单核Cd配合物:即以2-(2-吡啶酮基)-1,10-邻菲啰啉为配体的一个单核Cd配合物[Cd(KPP)_2Br(H_2O)]ClO_4H_2O (3),以2-(1,2,3-叁唑)- 1,10-邻菲啰啉为配体的单核Cd配合物[Cd(TYP)(ONO)(H_2O)_2]- (TYP)(ClO_4) (4),以2,9-二(3,5-二甲基吡唑)-1,10-邻菲啰啉为配体的单核Cd配合物[Cd(DPP)(NCS)_2] (5),并对这叁个配合物进行了晶体结构表征。本论文所获得的分子间力所导致的磁耦合信息主要有:1.分子间力的确可导致自旋载体间的磁相互作用。2.所研究的体系中的Cu~Ⅱ离子和Co~Ⅱ离子3d轨道上的成单电子均发生了向其配位原子轨道的自旋离域。3.所研究的体系中均存在自旋极化和自旋离域现象。4.McConnell I自旋极化机理并不能解释所有分子间力所导致的磁耦合体系中的磁耦合品质。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分子间力所导致的磁耦合机理,对于设计合成新型分子基铁磁材料,特别是基于分子间力而合成新型磁学性质配合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23)

王玉清[3](2010)在《以含氮杂芳香环为配体的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2-(3,5-二甲基吡唑)-1,10-邻菲啰啉化合物(L)为配体,共设计合成了五个新型单核配合物,即,单核Mn(II)配合物[Mn(L)(NCS)_2] (1);单核Cu(II)配合物[Cu(L)(L_1)Br](ClO_4)(H_2O) (2) (L_1=3,5-二甲基吡唑);叁个单核Cd(II)配合物[Cd(L)(NCS)_2] (3),[Cd(L)Cl_2] (4)和[Cd(L)(O_2N)Cl] (5)。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及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表征。对配合物(1)和(2)中所存在的π-π重叠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对配合物(3)、(4)和(5)进行了配体结构特性与其配合物特征间的结构关联因素研究;对配合物(1)在温度区间为2-300K内进行了变温磁化率测定。对变温磁化率数据使用双核Mn(II)拟合公式进行了拟合,所得拟合参数表明,由于π-π重叠而导致相邻Mn(II)离子间存在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其2J=-0.36 cm~(-1)。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探索了解π-π重叠与其相关联的顺磁金属离子间的磁耦合机理及合成理想的分子基铁磁材料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12)

新型含氮的锂配位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子基化合物的磁学性质研究是近叁十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且主要研究重点集中于桥联自旋载体间的磁耦合性质与其结构的关联因素。而有关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素对于整个分子化合物所显示的宏观磁学性质的影响却少有问津。因此,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十分有限。但从目前已发表的有限的文献可知,分子间的作用力乃是决定整个分子化合物宏观磁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论文试图对分子间作用力与其相关联的磁耦合性质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基于此,本论文合成了两个文献未报道的新型配合物,即,以3-甲基吡唑基-1,10-邻菲啰啉为配体的两个单核Cu~Ⅱ配位化合物[Cu(MP)Cl_2] (1)和配合物[Cu(MP)Br_2] (2) (MP=3-甲基吡唑基-1,10-邻菲啰啉),并对所合成的这两个新型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使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进行了变温磁化率的测定,且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处理,获得了有关配合物间磁耦合性质的实验数据;同时对配合物间的磁耦合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探索了分子间作用力所导致的各种磁耦合通道与其相互的磁耦合品质和磁耦合强度间的相关联因素。本论文还对文献已报道的配合物[Co(PMP)(N_3)]的分子间作用力与其磁耦合性质间的相关联因素使用量化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其晶体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该配合物含有6种形式的磁耦合通道。其中叁种是由配合物间存在的ππ重叠所导致的,而另外三种则是分子间作用力导致的。对这六种磁耦合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获得了十分有意义的结果。本论文还设计合成了三个未见报道的单核Cd配合物:即以2-(2-吡啶酮基)-1,10-邻菲啰啉为配体的一个单核Cd配合物[Cd(KPP)_2Br(H_2O)]ClO_4H_2O (3),以2-(1,2,3-叁唑)- 1,10-邻菲啰啉为配体的单核Cd配合物[Cd(TYP)(ONO)(H_2O)_2]- (TYP)(ClO_4) (4),以2,9-二(3,5-二甲基吡唑)-1,10-邻菲啰啉为配体的单核Cd配合物[Cd(DPP)(NCS)_2] (5),并对这叁个配合物进行了晶体结构表征。本论文所获得的分子间力所导致的磁耦合信息主要有:1.分子间力的确可导致自旋载体间的磁相互作用。2.所研究的体系中的Cu~Ⅱ离子和Co~Ⅱ离子3d轨道上的成单电子均发生了向其配位原子轨道的自旋离域。3.所研究的体系中均存在自旋极化和自旋离域现象。4.McConnell I自旋极化机理并不能解释所有分子间力所导致的磁耦合体系中的磁耦合品质。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分子间力所导致的磁耦合机理,对于设计合成新型分子基铁磁材料,特别是基于分子间力而合成新型磁学性质配合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验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含氮的锂配位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鲁艺,褚钱,孙为银.由3,3’,4,4’-氧醚二苯二甲酸和含氮杂环配体构筑的新型钴配位化合物的研究[C].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2

[2].陈虎.以含氮杂芳香环为配体的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王玉清.以含氮杂芳香环为配体的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新型含氮的锂配位化合物论文_鲁艺,褚钱,孙为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