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限长线接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限长,热弹流,接触线,油膜压力
有限长线接触论文文献综述
魏聪,王优强,周亚博,龙慎文[1](2019)在《基于有限长线接触的锥齿轮热弹流润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锥齿轮的热弹流润滑机理,基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建立有限长线接触模型,研究了直齿圆锥齿轮热弹流润滑特性。首先,将直齿圆锥齿轮热弹流问题近似等效为两同向圆锥滚子的准稳态热弹流润滑问题,应用多重网格法和逐列扫描法求解了锥齿轮整个接触线上的油膜压力、油膜厚度及固体和油膜中层的温度。结果表明,直齿圆锥齿轮沿齿宽方向上各点的压力、膜厚、温度均不相同。其中,小端的油膜压力略大于大端的油膜压力;小端的油膜厚度小于大端的油膜厚度;沿齿宽方向的温度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油膜中层的温度大于两固体表面的温度。该研究为直齿圆锥齿轮的润滑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9年04期)
王志坚,陈晓阳,沈雪瑾[2](2018)在《考虑粗糙峰弹塑性变形和润滑油性质的有限长线接触副混合润滑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载荷分享机制和考虑粗糙表面接触变形的统计学模型,建立了耦合粗糙峰接触弹塑性变形与边界膜摩擦化学效应的有限长线接触热弹流混合润滑模型,通过与无限长线接触混合润滑模型的分析结果、有限长线接触光弹流润滑实验以及双圆盘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并探讨了表面粗糙度和润滑油性质对接触副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表面粗糙度可以改善润滑状态,从而提高有限长线接触副的极限承载力.(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明勇,刘亚东,吴晨辉,郭凤,陈龙[3](2018)在《有限长线接触斜齿轮副瞬态弹流润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统一Reynolds方程建立斜齿轮有限长线接触瞬态弹流润滑模型,研究瞬态效应与表面粗糙度对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瞬态效应的斜齿轮副润滑参数在单齿啮合区域剧烈变化,其接触区域膜厚较低且摩擦因数较大,容易处于混合润滑状态;在单齿啮合区域,瞬态解有效承载区变窄且二次压力峰明显增大。当前算例表明全膜弹流润滑状态下,粗糙度对斜齿轮副的瞬态弹流润滑特性影响较少,仅在双齿啮合区域考虑粗糙度的平均膜厚较大,且对应接触压力与膜厚围绕光滑解波动。(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5期)
韩强,陈晓阳,沈雪瑾,王志坚,施雷[4](2017)在《变速工况下有限长线接触弹流润滑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自制的叁滚轮整体加载滚子光弹流试验机的基础上开展了变速工况下的弹流实验研究。在叁种不同的加速度下,测量了弹流润滑油膜的厚度和形状。实验表明,速度对油膜厚度影响较大,随着速度的增加,油膜厚度逐渐增大。当速度线性变化时,膜厚基本上也以线性变化,加速度越大,膜厚的变化越快。由于惯性作用,当加速度较大时,在速度稳定后,油膜出现了震荡。(本文来源于《计量与测试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刘明勇,吴晨辉,陈源,周明刚,林文干[5](2017)在《有限长线接触动态特征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系统动态特性建立有限长线接触瞬态弹流润滑模型,数值求解获得润滑接触压力与膜厚;采用润滑接触相对位移为自由振动判定标准,结合单自由度阻尼系统模型,提取系统特征参数刚度和阻尼值,为建立完善的接触副动力学模型提供参数。结果表明:考虑惯性力时,在入口区形成膜厚波动与局部压力峰,并向出口区传播;随着振动时长增大,在整个接触区形成压力与膜厚波动并最终趋于稳态解;随着载荷增大,系统刚度升高但增幅降低,阻尼整体呈现降低趋势。(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7年02期)
施雷,沈雪瑾,王志坚[6](2017)在《有限长线接触副脂润滑成膜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润滑脂为润滑介质,采用Herschel-Bulkley模型,建立有限长线接触脂润滑的弹流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分析润滑脂的流变特性对成膜能力的影响,包括流变指数、塑性黏度和屈服剪切应力。结果表明,随着流变指数的增加,油膜厚度增加,油膜压力基本不变;随着塑性黏度的增加,滚子中部油膜厚度显着增加,无油膜的塞流层宽度减小;屈服剪切应力对油膜压力以及油膜厚度影响很小,但随着屈服剪切应力的增加,塞流层的区域增加。(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7年02期)
刘明勇,刘怀举,朱才朝,王雷[7](2016)在《有限长线接触混合润滑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规则表面粗糙度分布,建立了有限长线接触混合润滑模型,数值模拟粗糙度幅值、波长、方位角和工况变化对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学模型在较宽工况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随着粗糙度波长增大,接触线中部首先发生润滑状态改变,说明增大粗糙度波长有益于改善润滑;随着粗糙度幅值增大,压力波动剧烈,边缘效应更加显着;工况变化对润滑状态影响明显,其中在润滑状态转换区域的润滑特征参数变化显着;随着粗糙度方位角的变化,润滑特征参数呈现周期性波动,当方位角为0°时润滑状态最佳,方位角为45°时润滑状态最差。(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14期)
王志坚,沈雪瑾,陈晓阳,周越,华同曙[8](2016)在《有限长线接触弹流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课题组已发表综述的基础上查阅了近二十年来的公开文献,系统总结了有限长线接触弹流理论的最新发展,着重介绍了现阶段有限长线接触弹流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热效应、非牛顿流体、偏歪斜工况、脂润滑、端部自由表面、镀层、乏油等;分析了最新的研究热点,包括润滑分析与动力学分析的耦合、疲劳寿命的预测、并行算法等问题;给出了有限长弹流理论仍需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随着我国产品由量到质的转变,精度、寿命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方便的将理论研究移植到产品开发过程,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刘明勇,刘怀举,朱才朝,陈源,周明刚[9](2015)在《粗糙度纹理对有限长线接触混合润滑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统一Reynolds方程建立有限长线接触混合润滑模型,研究横向、纵向和二维规则表面粗糙度的波长、幅值及工况变化对润滑影响.结果表明:波长、幅值与工况对叁种表面粗糙度接触副的润滑影响类似;随着载荷增大,平均膜厚降低,摩擦系数、接触载荷比与接触面积比均增大;随着转速升高,平均膜厚增大,摩擦系数、接触载荷比与面积比均降低,其中摩擦系数随转速进一步增大而小幅升高.在润滑状态转换区域润滑特征参数变化显着,而其他润滑区域变化平缓.沿卷吸速度方向的压力与膜厚波动分布存在相位差,垂直方向则同相位;相同的工况和粗糙度参数时,纵向粗糙度分布更有利于接触润滑.(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欧阳天成,陈南,赵家琦,王攀[10](2015)在《基于有限长线接触的直齿轮弹流润滑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具有旋转与轴向2个方向速度的胶印机窜墨棍直齿轮润滑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有限长线接触的直齿轮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数值模拟方法.首先,对模型进行几何分析,并运用有限长弹流理论建立了包含2个方向速度的控制方程,如Reynolds方程、油膜几何方程、润滑油黏度、密度方程和载荷平衡方程;然后,对控制方程进行无量纲化以提高数值计算效率和求解的收敛性;最后,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具有强非线性的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化,并采用多重网格法进行数值求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获得直齿轮不同工况下的润滑油膜压力、膜厚分布,同时还可得到相应的油膜摩擦系数,为研究具有2个方向速度的直齿轮摩擦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有限长线接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载荷分享机制和考虑粗糙表面接触变形的统计学模型,建立了耦合粗糙峰接触弹塑性变形与边界膜摩擦化学效应的有限长线接触热弹流混合润滑模型,通过与无限长线接触混合润滑模型的分析结果、有限长线接触光弹流润滑实验以及双圆盘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并探讨了表面粗糙度和润滑油性质对接触副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表面粗糙度可以改善润滑状态,从而提高有限长线接触副的极限承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限长线接触论文参考文献
[1].魏聪,王优强,周亚博,龙慎文.基于有限长线接触的锥齿轮热弹流润滑分析[J].机械传动.2019
[2].王志坚,陈晓阳,沈雪瑾.考虑粗糙峰弹塑性变形和润滑油性质的有限长线接触副混合润滑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8
[3].刘明勇,刘亚东,吴晨辉,郭凤,陈龙.有限长线接触斜齿轮副瞬态弹流润滑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8
[4].韩强,陈晓阳,沈雪瑾,王志坚,施雷.变速工况下有限长线接触弹流润滑实验研究[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7
[5].刘明勇,吴晨辉,陈源,周明刚,林文干.有限长线接触动态特征参数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7
[6].施雷,沈雪瑾,王志坚.有限长线接触副脂润滑成膜性能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7
[7].刘明勇,刘怀举,朱才朝,王雷.有限长线接触混合润滑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6
[8].王志坚,沈雪瑾,陈晓阳,周越,华同曙.有限长线接触弹流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摩擦学学报.2016
[9].刘明勇,刘怀举,朱才朝,陈源,周明刚.粗糙度纹理对有限长线接触混合润滑影响[J].摩擦学学报.2015
[10].欧阳天成,陈南,赵家琦,王攀.基于有限长线接触的直齿轮弹流润滑数值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