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锡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资源,广西,供需,工程,实验室,锡矿,集团。
锡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范凤岩,柳群义[1](2019)在《基于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的中国锡资源供应安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锡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锡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逐渐凸显,开展锡资源供应安全评价对提高资源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0~2017年数据从资源因素、供需因素、风险因素和可持续因素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含十六个指标在内的中国锡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对中国锡资源供应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锡资源供应安全状况在资源因素、供需因素、风险因素和可持续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整体呈恶化趋势,安全等级由安全到危险。尽管可持续因素对锡资源的供应安全起积极作用,但无法弥补资源因素、供需因素、风险因素对锡资源供应安全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10期)
曾涛,刘冲昊,柳群义[2](2019)在《“一带一路”沿线锡资源供需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锡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一带一路"沿线拥有丰富的锡资源,储量接近全球总量的60%。虽然精炼锡消费总量超过全球的50%,成为世界的消费中心,但是"一带一路"沿线也是全球锡矿和精炼锡的生产中心,提供了全球近80%的锡资源,未来十年可以满足整个地区的锡消费需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锡矿和精炼锡生产国,也是最大的锡消费国,但是锡资源产量难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国内锡资源保障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丰富的锡资源来满足我国需求,促进我国锡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08期)
张锋[3](2019)在《全球锡资源供需现状研究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随着锡行业的不断发展,锡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生产乃至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锡主产国正在面临锡矿品味下降,锡矿资源延续性不足等问题,了解现实数据,预判未来锡矿资源的供应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有储量情况,如果按照全球每年开采30万吨的速度,那么不到16年,全球锡资源将所剩无几。中国是锡资源储量大国,精锡产量更是占到了全球精锡产量的一半以上,及时认清全球锡资源供需现状,对于中国乃至全球都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梁飞,赵汀,刘超[4](2018)在《从境外获取角度看我国锡资源供应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锡资源自给不足,而消费量需求预测在2022年左右会达到顶峰。我国30%以上锡原料依赖进口,且高度依赖缅甸,但缅甸的储量和品位快速下降,只够开采3年;与此同时,全球主要锡资源生产国产量难以为继;印度尼西亚粗锡出口受政策影响,出口遭受限制。未来全球锡矿山供应面临危机,精炼锡新建产能有限,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中国再生锡产量在2010年达到峰值4万多吨后开始下降,降到目前的3万多吨。我国再生锡占消费总量的20%,而美国为50%。为保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国家相关部门设立锡储备;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海外锡资源的布局,以东南亚、南美洲、澳大利亚为重点,兼顾非洲;再生锡回收亟待重视、制定相应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8年S1期)
王京,周园园,李梓博,唐萍芝[5](2018)在《未来10年我国锡资源需求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全球发达国家的锡消费历史为研究基础,剖析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典型国家的锡消费轨迹,发现其具有"S"形消费规律。选用资源需求"S"形规律、部门需求预测法,预测了我国未来2020年、2025年锡资源消费水平。预测结果显示:中国锡需求尚处上升阶段,2020—2025年可能达到需求峰值;峰值期中国锡需求量可能达20.2万吨;我国现有基础储量不能满足未来十年锡资源需求,我国锡资源保障程度堪忧,应高度重视锡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刊2018年01期)
邢万里,王安建,王高尚,洪涛[6](2016)在《我国锡资源安全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传统的锡矿资源大国,也曾是全球锡矿的主要供应国,但2007年开始我国已经从全球最大的锡资源出口国转变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我国锡矿资源优势地位已经逐渐丧失。锡作为战略性新兴矿产,其资源安全对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分析全球锡矿资源概况和供需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全球锡矿资源的需求进行了预测,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锡矿资源安全存在的四个问题:1资源消耗过快;2锡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逐渐增加;3再生锡产量较低;4锡深加工能力不足。并对保障我国锡矿资源安全提出四点建议:1立足国内,加强锡矿找矿勘查;2鼓励锡矿资源"走出去",实现境外资源反哺;3加强二次资源回收;4提升我国锡产业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6年07期)
黄丽鹂[7](2016)在《广西“十叁五”及后10年锡资源需求量预测及保障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广西锡矿资源禀赋特征、我国精炼锡需求与GDP等多个因素关系的研究,依据经济社会对锡资源需求的发展模式以及2000~2014我国锡资源的实际需求量,建立线性、非线性等多个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选择对数曲线模型预测广西锡金属资源的需求量,并就广西锡金属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进行论证。(本文来源于《南方国土资源》期刊2016年04期)
郭春桥,俞中华,李玥霖,郭宁,张晓燕[8](2015)在《塔斯马尼亚州锡资源开发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斯马尼亚州(以下简称塔州)是澳大利亚东南端的一个独立海岛,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有经济意义的锡资源占澳大利亚全国75%以上。在全球锡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形下,未来塔州的锡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我国云南锡业集团是最早参与塔州锡资源开发的中国企业,获得50%的雷尼森贝尔矿权益,另取得境内数个探矿权,积累了丰富的国际项目运作经验。本文通过对塔州现有锡资源项目的详细介绍,展望其锡资源开发潜力,指出中国相关企业的未来合作方向。(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5年12期)
[9](2015)在《国内首个“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广西》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的努力和申报,我国首个"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日前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正式落户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铟锡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填补了我国铟锡行业没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平台的空白,极大改善我国缺少国家级高水平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局面。"铟(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工业》期刊2015年03期)
段超,廖婧[10](2015)在《创新驱动发展再添强劲动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报消息(记者段超、通讯员廖婧)近日,从柳东新区传来喜讯: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和申报,国家发改委日前批复批准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柳东新区科技园。这不仅是我市第一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也是国内铟锡行业唯一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有效填补了我国铟锡行(本文来源于《柳州日报》期刊2015-05-20)
锡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锡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一带一路"沿线拥有丰富的锡资源,储量接近全球总量的60%。虽然精炼锡消费总量超过全球的50%,成为世界的消费中心,但是"一带一路"沿线也是全球锡矿和精炼锡的生产中心,提供了全球近80%的锡资源,未来十年可以满足整个地区的锡消费需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锡矿和精炼锡生产国,也是最大的锡消费国,但是锡资源产量难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国内锡资源保障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丰富的锡资源来满足我国需求,促进我国锡资源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锡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范凤岩,柳群义.基于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的中国锡资源供应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矿业.2019
[2].曾涛,刘冲昊,柳群义.“一带一路”沿线锡资源供需格局分析[J].中国矿业.2019
[3].张锋.全球锡资源供需现状研究与思考[J].中国金属通报.2019
[4].梁飞,赵汀,刘超.从境外获取角度看我国锡资源供应安全[J].中国矿业.2018
[5].王京,周园园,李梓博,唐萍芝.未来10年我国锡资源需求预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
[6].邢万里,王安建,王高尚,洪涛.我国锡资源安全简析[J].中国矿业.2016
[7].黄丽鹂.广西“十叁五”及后10年锡资源需求量预测及保障程度研究[J].南方国土资源.2016
[8].郭春桥,俞中华,李玥霖,郭宁,张晓燕.塔斯马尼亚州锡资源开发现状及展望[J].世界有色金属.2015
[9]..国内首个“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广西[J].中国粉体工业.2015
[10].段超,廖婧.创新驱动发展再添强劲动能[N].柳州日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