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最优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20)在《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气温变化,导致降水时空分布更为不均;伴随人口迅速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一系列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剧。尤其在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蒸发强,水资源极其短缺,加上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壤生产能力下降,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敏感。因此,要解决好西北脆弱生态区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关键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协调好西北地区的水土资源配置问题。本文从“水-土地-粮食”耦联视角出发,通过对西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合理配置,提升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开展西北地区水-土地-粮食的协同优化,以水定发展,从而促进对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全球变暖带来可利用的水资源量预测难度加大,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粮食、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不确定性随之增加,加上生态系统自身复杂性、人类活动的主观性、盲目性等,这些都导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难度加大。本文在充分辨识系统不确定性、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以及参数设置对这些不确定信息加以表征和处理,并选择三江源区、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模型,在考虑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效率,对水土资源进行合理高效配置。具体包括:(1)开发耦合条件价值风险的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用于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理,在区域可用水量和产草量未知条件下,对不同区域超载畜牧面积和草地治理面积进行优化。考虑决策者对风险所持有不同的态度将对草地生态恢复方案的制定有很大影响,引入条件风险因子,以表征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风险概率的大小,计算结果供决策者在经济收益与系统风险之间进行权衡,以便更好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修复关系。(2)开发区间相对遗憾分析方法,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解决地区不同用水部门之间竞争、协调问题;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占比较高,挤占生态用水。模型设置在预留生态保护区生态用水后,再对剩余水量进行分配,并且对生活、工业、生态用水的优先顺序做出安排,设定地下、地表水联合调度的不同情景方案,设定最大最小可开采地下水量,引入最小最大遗憾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来水情景下,最大遗憾值最小农业灌溉用水量,也是最有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的灌溉方案。(3)开发了机会约束分式规划方法用于玉门市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建立机会约束条件下的种植结构分式规划模型,解决多目标模型中权重设定过于主观的缺陷,计算得到最小用水量前提下最大种植收益的方案,并得出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配水量、产量和收益。结果表明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满足本区域基本粮食需求条件下,尽可能大力发展低耗水高收益的经济作物(如枸杞)值得提倡,高耗水的作物(如蔬菜)建议外调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如此可以保障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进而促进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4)将作物水足迹理论引入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型中,在农业、粮食、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提出基于水足迹的分式规划模型来协调管理水-土地-粮食三者的关系,通过计算不同作物的蓝绿水足迹,将最佳粮食需求转化为最佳种植方案。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西北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问题,需要从水-土地-粮食耦联关系入手,重视三者之间的互馈关联作用,开展地区的水-土地-粮食的协同优化,提供优化方案,供科学决策参考。本文开发的系列优化模型可有效地应用于西北生态脆弱区的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实践中,也可供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借鉴参考,研究结果可为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土地管理部门政策制定、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升水、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地区粮食安全。
徐娜[2](2019)在《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其优化调控》文中认为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核心资源。河西走廊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纽带,维持该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生态平衡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河西走廊是我国干旱地区之一,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水资源更是限制了该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结合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及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流域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流域内水土资源平衡利用,优化调控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提供决策依据。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7年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水平却呈现出波动中降低的趋势;从流域空间上来看,内陆河三大流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值排序为: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2)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存在时空差异性。2000年以来总体上呈波动中升高的趋势,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排序为:疏勒河流域>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说明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存在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特点。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较为明显,三者共同促进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3)未来进一步提高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的方向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优化种植结构、适当调控农业规模等措施。疏勒河流域主要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优化作物种植结构两个方面来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匹配水平。黑河流域通过升级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以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匹配水平。石羊河流域主要通过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提高灌溉利用系数等措施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匹配程度。
高甫章[3](2019)在《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作为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在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克拉玛依市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中国石油实施“西部快发展”战略的现实接替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中石油对克拉玛依市支持力度加大,克拉玛依市油气生产、石油石化工业用水量必将急剧增加,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地表植被稀疏,大部分地区为裸露的戈壁荒漠,林地面积较少,森林覆盖率低,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天然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为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比例,保障城市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使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对克拉玛依市水资源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及多维临界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克拉玛依市水资源用水结构优化为核心,通过对克拉玛依市用水结构分析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用多维临界调控理论,构建水资源利用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对克拉玛依市的水资源用水结构进行优化,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收集克拉玛依市水资源相关数据,分析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和中水开发利用情况,从而确定了各地区的用水比例和用水结构,分析得出农业用水占48%,比例偏高,且成本高,效益低,农业对经济的贡献仅0.82%;工业用水比例较低,但单方水的产值较高;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用水比例需进一步优化。根据克拉玛依市水资源利用规划,以2016年为基准年,预测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的来水及用水情况,并对克拉玛依市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得出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水资源需水量均大于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及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需求。针对克拉玛依市水资源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分析水资源相关数据,确定了水资源调控目标、约束条件和阈值,构建了基于临界控制理论、有序原理、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的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采取增加外流域调水和提高污水处理的措施,对克拉玛依市水资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和系统熵进行了计算,从而确定了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及优化的水资源用水结构方案,使得2020年和2030年的水资源系统熵降低为0.0076和0.0072,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得到保证,工业用水和农林牧渔用水进一步提高,2020年和2030年的缺水量较初始方案分别减少21065.72×104m3和27002.42×104m3,对保证克拉玛依市水资源系统有序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军德,程玉菲,金彦兆[4](2018)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疏勒河中游干流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分析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对于揭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此,以疏勒河中游干流移民安置区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分析区域内从1970—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基于景观指数分析了不同年代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点。基于移民城乡建设、农业耕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生态治理和气候变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并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相互转化关系定量分析了五个驱动力的贡献程度,从而系统全面地揭示了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相互关系,为构建区域生态屏障保护技术提供基础支撑。
齐敬辉[5](2017)在《疏勒河流域绿洲生态演变研究》文中认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演变的遥感监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疏勒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界地带,这里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巨大,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然而,这里曾经又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省政府已陆续向该地输送生态移民10多万人,致使该区耕地面积迅速扩张,农业灌溉用水急剧增加,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然而,相对于同为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的石羊河和黑河而言,人们对疏勒河流域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因此加强对该区生态演变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选择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MODIS、SPOT、NOAA等遥感数据产品及相关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该区域1980年代以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植被指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对其影响因素做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987~2015年,疏勒河中下游耕地、建设用地和灌木林地面积净增加,高、中、低覆盖度草地、水域湿地和无植被区面积净减少。2000~2006和2006~2010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快,其他时段变化较慢。中、高覆盖度草地的转换强度最高,其次为低覆盖度草地、灌木林地和水域湿地,再次为建设用地和耕地,无植被区的转换强度最小。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总体平稳,除耕地的转出变化外,其他地类的转入转出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耕地的主要转入来源是草地和灌木林地,主要转出对象是建设用地。低覆盖度草地的主要转入来源是中、高覆盖度草地和水域湿地,主要转出对象是中、高覆盖度草地、灌木林地和耕地。中覆盖度草地的主要转入转出对象都是高、低覆盖度草地和灌木林地。高覆盖度草地的主要转入转出对象都是中覆盖度草地、灌木林地和水域湿地。灌木林地和水域湿地的主要转入转出对象都是草地。无植被区的主要转入来源是低覆盖度草地和水域湿地,主要转出对象是低覆盖度草地。建设用地的主要转入来源是耕地。1987年以来,疏勒河流域38.18%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中高度转换比例超过10%。空间分布上,绿洲内部的老耕作区变化较少,转换区域主要集中在绿洲外围、自然植被覆盖区和移民安置点周边。对比分析发现,Landsat、MODIS和NOAA数据的一致性较强,SPOT数据的可比性差,不适用于疏勒河流域研究。近30多年来,疏勒河流域植被总体呈改善趋势,自然植被NDVI在1980s~2000s中期呈波动性退化趋势,特别是1990s退化最严重,2000s中期以后呈快速改善趋势。中下游耕地NDVI在1980s~1990s中期和2000s中期~2010s中期呈快速增加趋势,1990s中期~2000s中期呈快速退化态势。疏勒河中下游植被退化区主要集中在桥子村周边地区,流域东西两侧的北石河地区、敦煌东湖、北湖和西湖湿地也有零星分布,上游植被退化区的分布相对分散。植被改善区分布广泛,中下游地区主要集中在花海灌区、昌马灌区和双塔灌区的移民安置点周边。疏勒河上游植被变化轨迹基本一致,呈间断式波动上升态势,分别在1993~1995和2000~2001年处出现间断,NDVI值急剧下降,随后快速上升。中下游植被变化轨迹相对复杂,但大多数地区都经历了研究时段早期和末期植被增加、中期植被退化的阶段,所不同的是植被退化起始时间不一致,疏勒河西部地区植被退化位于1990s中期~2000s中期,而东部地区位于1990s初~2000s中期,桥子村周边区域植被处于持续退化态势。1980~2015年,疏勒河流域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上游增温略小于中下游,上游增温主要在秋冬季,中下游增温主要在春夏季。年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春季低温日数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增加态势,1980s~1990s降水较少,2000年以来降水逐渐增多,同时变幅也在加大。上游降水增幅大于中下游,上游降水增加主要在夏秋季,中下游主要在秋季。上游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中下游呈波动增加趋势。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和年均空气相对湿度都呈下降趋势。年蒸发量总体呈增加态势,其中1980~1993年呈下降趋势,1994~2015年呈增加趋势。上游年出山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1980~1994年,昌马堡呈减少趋势,党城湾呈增加趋势,1994~2015年,昌马堡呈增加趋势,而党城湾呈减少态势。1986年以来,疏勒河中下游农业人口增长迅速,净增7.89万人,瓜州和玉门增长最多。非农人口增长缓慢,净增1.41万人,玉门市非农人口自1995年后持续减少,净减6.66万人。耕地面积在2005~2014年间急剧扩张,净增47.44万亩,主要集中在瓜州和玉门。农业种植结构向节水方向发展,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不断降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不断提高。牛羊等牲畜的舍饲养殖逐步取代了传统放牧,基本解除了畜牧业发展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作用。农业发展政策、生态政策、移民政策、流域管理和城乡发展政策等都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演变产生重要影响。1996~2006年,双塔、昌马及花海三大灌区的灌溉用水累计增加58.22×108m3,昌马堡水文站的年径流量累计增加72.15×108m3,因此相对于1990年代,疏勒河农业开发项目并没有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灌溉压力。1987~2015年,疏勒河中下游土壤湿度主要呈降低趋势,降低区域主要集中在远离耕作区的自然植被区,其中以桥子村周边地区和敦煌东湖湿地最为明显。近30年来,疏勒河上游植被变化主要受年均地温、年降水量、高温日数、强降水日数和大风日数影响,前三者起正向作用,后两者起负向作用,其中年均地温和年降水量的作用程度最高且相差无几。中下游自然植被变化的驱动要素在各县市不尽相同,其中耕地面积、年降水量和强降水日数为共同作用要素,其中耕地面积的作用程度最大且为正向作用,说明人类活动对当地植被影响大于自然因素。年降水量和强降水日数对当地植被生长也具有促进作用,且强降水日数的作用在局部地区超过年降水量。年均地温和年积温虽然也具有较大贡献值,但只是在局部地区起作用。桥子村周边地区所出现的严重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和植被退化等现象,主要是由于昌马水库建成后的截流蓄水所造成的。由本文分析可知,疏勒河上游植被变化主要受温度和降水等自然因素控制,中下游自然植被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和降水共同作用,且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受惠于近十多年来疏勒河流域降水量和上游来水量的持续增加,中下游新开垦的40多万亩耕地并未对当地自然植被生长造成全局件的不利影响,植被退化只是出现在局部地区。但是应当看到,一旦气候变化红利消失,疏勒河出山径流量将回归常态,届时疏勒河中下游庞大的灌溉规模将难以维系,自然植被将不可以避免面临退化风险。为此,疏勒河流域管理当局要仅仅抓住疏勒河处于丰水期的时间窗口,积极引导农业人口转移,严格控制耕地总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张军[6](2013)在《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绿洲水资源管理研究 ——以疏勒河流域为例》文中认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影响到各个层次的用水单元,水资源短缺既是资源性,更是管理性的问题。本文针对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效率低下,各自为政的缺陷,以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理论为基础,利用甘肃省水资源公报和甘肃省统计年鉴数据,研究了干旱内陆河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利用特征,计算了疏勒河流域2003-201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及其承载力、农作物水足迹、畜产品水足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水资源管理模式。得到以下结论:1、疏勒河流域农业用水消耗了整个流域大部分淡水资源。2003-2010年疏勒河流域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工业用水生态足迹、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城镇公共用水生态足迹、生态环境用水生态足迹和总水资源生态足迹分别为2621929.3hm2、131543.4hm2、66087.8hm2、11047.3hm2、108866.0hm2和4070441.9hm2。在疏勒河流域农业用水足迹最大,占总水资源生态足迹的64.4%;其次为工业用水生态足迹,占总水资源生态足迹的3.2%;第三为生态环境用水生态足迹,占总水资源生态足迹的2.7%。说明在疏勒河流域农业用水消耗的整个流域的大部分淡水资源。2、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增加态势。2003-2010年疏勒河流域总水足迹、城镇公共用水足迹、农业用水足迹、生活用水足迹整体上呈现出增加态势,生态环境用水足迹2003-2005年增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2003和2004年生态环境用水中没有统计到农村生态环境用水,到2009年呈现持续增加态势,但在2010年又有明显下降。3、2003-2010年疏勒河流域维持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但水资源负载指数也呈上升趋势。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出波动中增加的趋势,从2003年的0.1539hm2/人增加至2010年的0.1869hm2/人,表明疏勒河流域的维持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疏勒河流域径流量和降水量增加。疏勒河流域生态赤字仍在增加,由2003年4.2467hm2/人上升至2010年6.2065hm2/人。表明现有水资源利用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利用方式。4、2003-2010年疏勒河流域年均蓝水足迹为12.159Gm3/yr,人均蓝水足迹为2460.76m3/人。农作物总水足迹、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均呈现出抛物线型,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疏勒河流域农作物总水足迹2004-2006年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2006-2008年相对稳定,2008-2010年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蓝水足迹呈现出与总水足迹相似的特征;绿水足迹2004-2008年持续增加,此后逐渐下降。2004-2010年疏勒河流域总农作物水足迹为26.74Gm3,其中蓝水足迹为25.16Gm3、绿水足迹为1.58Gm3,分别占总水足迹的94.1%和5.9%。说明在疏勒河流域农业消耗了大量的蓝水资源,这与干旱区绿洲农业需要大量灌溉水相联系,表明在疏勒河流域可被农作物利用的降水资源缺乏。5、通过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4个方面分析了实现疏勒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选择,认为在疏勒河流域实施综合水资源管理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和社会福祉的战略措施,并提出了一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水足迹为管理手段的疏勒河流域综合水资源管理模式。
邹悦[7](2012)在《基于SWAT模型的疏勒河中游径流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流域水文模型是研究水文变化规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种工具,它在研究水文规律和实际生产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分布式水文模型成为水文建模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它可以分析模型参数和结构的空间变化以及流域下垫面和土壤含水量等的空间变异,成为流域水文循环研究的有效工具。SWAT模型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代表之一,它广泛地应用于流域径流模拟、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响应模拟、污染物的运移模拟等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西北地区地貌复杂,地形起伏大,山地表层岩体破碎,黄土区土层松散,加之气候干燥,植被覆盖度很低,降水的增多,冰川消融的增强,河流径流量的增加使西北地区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极易发生。所以,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研究西北地区河川径流的变化特征,对于掌握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规律,防止灾害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地处极度干旱的河西走廊西部的疏勒河是甘肃省内陆三大主要河流之一,流域总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近几十年来,天然植被萎缩,草场严重退化使疏勒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加重,过量开发中游的水资源,导致下游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显着。所以本文选取疏勒河中游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开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在调查收集流域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在GIS技术支持下,对疏勒河中游流域进行径流模拟,同时进行模拟效果的检验,以确定SWAT模型在疏勒河流域应用的可行性,可以为该流域水资源的模拟、分析和评价提供有效手段,为进一步开展流域的水质模拟研究奠定基础。(1)首先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详细阐述国内外分布式水文模型和SWAT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而论述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分析处理模型运行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包括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土壤属性数据,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气象数据库、土壤属性数据库。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基础上,在Arcgis9.2下利用ArcSWAT2.1.6进行子流域的划分、河网的生成、流域边界的确定以及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并进行与地形相关、具有水文学意义的部分参数的提取。基于DEM数据提取的疏勒河中游流域面积为33885.09km2,整个研究区划分为55个子流域,137个水文响应单元。(3)应用现有资料对径流进行模拟,然后利用部分实测径流资料对模型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定其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而参数的不确定性会给模型模拟结果带来影响,所以在校准前对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参数率定。采用1988-2007年昌马堡水文站实测年径流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和验证,其中1988-1997年为数据校准阶段,1998-2007年为数据验证阶段,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5和0.78,模型效率系数Ens分别为0.77和0.72,相对误差Re分别为5.71%和3.53%;采用1988-1993年的月实测数据对月径流模拟结果进行校准和验证,其中1988-1990年为数据校准阶段,1991-1993年为数据验证阶段,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2和0.86,模型效率系数Ens分别为0.75和0.82,相对误差Re分别为2.51%和5.33%,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4)基于以上结果,利用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流域实验室研发的BNU-SWATV1.0建立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和气候变化情景,探讨了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气候波动下的水文响应。结果表明,降水量的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要大于气温的变化,降水量与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气温与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同时径流量也会受到二者双重作用的影响;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耕地的增加会导致径流量减少,林地对于涵养水分和消减径流量的效果要比草地要好,裸地的增加会使径流量增加,进而导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而城镇面积的增加与减少对地表径流的影响较小。(5)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对不足之处做了说明,提出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期更加完善。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8](2011)在《新疆且末绿洲适度规模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绿洲规模扩张对干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论文选择了水资源、气候、植被、土壤、地形地貌作为荒漠绿洲的关键环境要素,以具有代表性的且末绿洲为研究区域,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定量与3S(RS、GIS、GPS)技术、现场调查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克服单因子分析及其直接线形重叠研究的限制,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角度,对干旱区绿洲规模与关键环境要素的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并在干旱区绿洲规模扩张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下成果:1.综合考虑且末绿洲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特征,结合野外数据、遥感影像信息的数据源,通过专家咨询法,首先建立了地理空间子系统、人与社会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等3大类23项绿洲规模扩张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分析,从影响绿洲规模扩张的23个指标中筛选出与绿洲规模扩张程度比较密切的16个指标;利用1957--2009年53年间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将16个指标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主成分,其中第二个主成分气候因素(蒸发量)与绿洲面积的相关性最大,反映了气候因素对绿洲规模扩张的影响最显着。因为该地区由于气候干燥,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强,导致水资源的短缺,直接影响绿洲规模扩张。其他主要影响因子还有人均粮食和耕地面积,反映了在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耕地面积的增加引起绿洲面积的扩大,进而影响绿洲的稳定性。2.绿洲是干旱区人类主要活动场所,绿洲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绿洲水资源承载力、绿洲稳定性和绿洲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过快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高强度占用又影响绿洲的规模。本文对车尔臣河中下游平原绿洲的1970,1990,2000和2009年4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数据,利用ENVI4.7软件,进行解译、分类与统计处理,根据植被覆盖率,把研究靶区分为绿洲、交错带、水域和沙漠四种类型(分离度为1.857~1.995),分析了且末绿洲近40年来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绿洲历年以来呈扩张的趋势;从1970年到1990年绿洲面积从2.46%增加到19.54%,交错带面积从22.19%减少到6.15%,水域和沙漠的变化不太大。从1990年到2000年绿洲面积从19.54%减少到7.02%,交错带面积从6.15%增加到12. 94%,水域面积缩小,沙漠面积扩大。从2000年到2009年沙漠面积由76.56%减少到70.73%,交错带和绿洲均有所增加。同时还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方面,从1970-2009年耕地面积一直呈增加的趋势,所占比例从1970年的0.43%上升至2009年的1.09%,面积增加了91.29km2,年均增加2.34km2,动态度为3.93%,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增长规模最大的;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00—2009年,9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56.49 km2,平均每年增加6.28km2,动态度为6.64%,其他土地类型变化不大。研究靶区所出现的这种变化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响应程度,由于干旱缺水、盐碱化、沙漠化等自然因素,加上经济利益驱动下牲畜头数猛增,不仅使草场面积减少,且质量急剧下降。因此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直接的驱动力。3.建立了符合干旱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及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分析了车尔臣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车尔臣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是偏差,v3、v4分别为0.2581和0.2458。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水资源承载力,根据适宜的生态需水量研究方法,计算了且末绿洲年生态需水量为3.014×108m3,而且末绿洲的年可利用水量为3.2708×108m3,生态需水量占总可利用水量的92%。这说明了且末绿洲的水量已几乎全部用于生态需水上,进一步验证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偏差的结果。如果扩大绿洲规模,将增加水资源的负担。干旱区平原绿洲,应以水为中心确定绿洲规模。为防止水资源不足情况下土地过度开发造成荒漠化和沙漠化,本文提出了绿洲适度规模的概念,并通过比较分析优选出绿洲适度规模计算的最佳模型,结合且末绿洲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绿洲适度规模是指综合考虑绿洲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在有限的水资源及其特有时空分布和现有水资源利用技术条件下,可维持绿洲相对稳定的,能够被人类开发与利用的绿洲规模。通过绿洲适度规模研究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水热平衡法模型是适合于且末绿洲适度规模计算的最佳模型。通过水热平衡法模型研究表明:且末绿洲稳定性指数为0.5358,绿洲处于亚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绿洲需要较高的投入才能保持稳定;且末绿洲的适度规模为609.22~812.29 km2,且末绿洲适度耕地面积为92.66~123.55 km2。且末绿洲现有规模为992.16 km2,超出适度规模0.2~0.6倍;现有耕地面积为150.88 km2,也超出了适度耕地面积的0.2~0.6倍。从生态可持续角度出发,绿洲面积不宜再扩大。4.根据且末绿洲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互动关系的分析和对该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了适合于干旱区绿洲的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及标准值,利用模糊优选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转化为单一指标,采用描述复杂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且末绿洲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情况,研究且末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且末绿洲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特征值平均处于3级与4级之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的水平还比较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针对且末绿洲实际情况,提出了且末绿洲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措施如下:正确处理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源流与干流的关系,正确处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的关系,正确处理开源与节水的关系,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统一管理的关系,调整绿洲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节水产业,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魏胜文[9](2011)在《黑河流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张掖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农业的发展问题是生态系统中对人类发展具备多重功能的经济问题,这对于以农业经济为主、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西北内陆河流域区域发展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紧迫的课题。如何在农业发展的中观层面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流域内农业生产微观主体的生产行为引导、规范到可持续的开发方式上,在促进经济结构演变的同时形成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在宏观上形成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了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本论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西北内陆河—黑河流域张掖市为研究区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高效集约基础上的节水型农业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统筹考虑西北内陆河流域节水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未来该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拓展节水型农业的主导功能,应包括经济功能(其基本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2.现时阶段西北内陆河流域节水型农业的发展介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之间,属于过渡型农业。主要是由于①流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实质性提高;②农业仍为弱质产业,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体制障碍明显,影响产业互动;④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⑤投资严重不足,科技转化率较低;⑥受水资源“瓶颈”约束,产业劣势明显;⑦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⑧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综合生产能力弱;⑨农业综合竞争力弱,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矛盾比较突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是研究西北内陆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西北内陆河流节水型农业的功能定位是:①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②消除贫困,为农民脱贫和发展提供机会;③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④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⑤充分利用资源与有效保护环境相统一;⑥发展新型农业产业,使农村成为观光旅游、休闲消费的新天地。3.基于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强烈依赖性,在水资源制约显着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业是促进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演进的有效选择和实现形式。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通过综合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张掖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农业发展的中观层面)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非常低,获得外界投资的竞争能力弱;②环境负荷率非常高,经济活动对当地的环境压力过大,甚至有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③能值持续性指数降低,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可更新环境投入和辅助能值投入的产出能力下降。通过虚拟水测度与节水型产业结构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对张掖市节水型社会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状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进行实证研究,张掖市农业用水系数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该区域农业发展严重依赖水资源,受水资源制约明显,农业系统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净流入的为用水系数较低的工业产品,净流出的为用水系数高的农产品,农产品的输出实际是在输出本就十分稀缺的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降低张掖市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通过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结构调整节水和产业节水等途径,构建起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和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管理模式,对黑河流域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和水资源危机的化解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5%左右,但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通过多种途径,构建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和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管理模式,是化解该区水资源危机的关键。5.西北内陆河流域实现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创新。借鉴国外节水型农业发展实践及政策启示,提出了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①构建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水权补偿机制;②构建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③完善节水型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④充分发挥项目在节水型农业建设中的载体作用;⑤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⑥加快农业水价改革、变“暗补为明补”。
马莉[10](2011)在《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缺水的干旱地区水资源是一切社会经济保障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人口剧增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日趋尖锐,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显得尤为重要。疏勒河流域地处西北干旱的河西走廊西端,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如何优化配置有限的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是该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针对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做了如下研究: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历年流域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数据,对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明确流域水资源供需情况,为疏勒河流域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现实基础。根据研究区的实际状况,采用灰色预测法及指标法对未来各规划水平年2015年、2020年、2030年的各用水部门的需水量进行预测。通过对比预测结果发现:灰色预测法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原始数据;指标法简单易行,比较直观。各部门需水量在两种预测方法下的预测结果都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只是对于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的相对误差偏大,并且相对误差会随着预测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本文需水预测中生活及生态需水模块使用指标法预测结果,其他模块使用灰色预测结果。在总结、论述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水源的情况,综合考虑不同用水部门的用水效益系数,采用工业、生活、第三产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多目标优化的方法,按照决策者的偏好和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通过Matlab优化工具箱中fgoalattain函数进行求解,给出了疏勒河流域玉门市、瓜州县2015年、2020年及2030年6种不同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多目标优化配置方法在疏勒河流域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疏勒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最优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最优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草地生态系统修复 |
2.1.1 草地生态系统修复介绍 |
2.1.2 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 |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 |
2.2.1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
2.2.2 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配置研究 |
2.3 水足迹理论 |
2.3.1 水足迹研究进展 |
2.3.2 水足迹理论在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
2.4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
2.4.1 区间数学规划方法 |
2.4.2 模糊数学规划方法 |
2.4.3 随机数学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条件风险价值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的草地生态系统修复 |
3.1 研究方法 |
3.1.1 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 |
3.1.2 条件风险价值理论 |
3.1.3 基于条件风险价值的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 |
3.2 案例研究 |
3.2.1 地理位置 |
3.2.2 气候特征 |
3.2.3 降水特征 |
3.2.4 土壤植被 |
3.3 模型构建 |
3.3.1 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模型构建 |
3.3.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3.3 三江源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畜牧超载面积及生态经济损失 |
3.4.2 草地治理面积及增加效益 |
3.4.3 不同情境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
3.4.4 系统收益及风险损失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区间相对遗憾分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
4.1 研究方法 |
4.1.1 最小最大相对遗憾分析方法 |
4.1.2 区间相对遗憾分析方法 |
4.2 案例研究 |
4.2.1 地理位置 |
4.2.2 气候条件 |
4.2.3 土壤植被 |
4.2.4 水资源状况 |
4.3 模型构建 |
4.3.1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
4.3.2 数据收集和整理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情景设置 |
4.4.2 不同情境下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
4.4.3 基于区间相对遗憾分析的水资源配置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耦合区间机会约束分式规划方法的种植结构调整 |
5.1 研究方法 |
5.1.1 分式规划 |
5.1.2 机会约束规划 |
5.1.3 基于区间机会约束的分式规划模型 |
5.2 案例研究 |
5.3 模型构建 |
5.3.1 机会约束分式规划模型构建 |
5.3.2 模型求解 |
5.3.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水足迹理论分式规划的种植结构调整 |
6.1 作物水足迹理论 |
6.2 案例研究 |
6.3 模型构建 |
6.3.1 基于水足迹计算的分式规划模型 |
6.3.2 “土地-水-粮食”关联关系 |
6.3.3 模型求解 |
6.3.4 数据收集与整理 |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1 作物水足迹计算结果 |
6.4.2 区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
6.4.3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贡献与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其优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土资源匹配度研究现状 |
1.2.2 水土资源优化调控研究现状 |
1.2.3 DEA模型用于水土资源效率评价研究的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地形地貌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
2.2.2 经济发展现状 |
2.3 水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
2.3.1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自然条件 |
2.3.2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构成 |
2.3.3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2.3.4 内陆河流域行业用水结构 |
2.4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
2.4.1 内陆河流域农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
2.4.2 内陆河流域农业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
2.4.3 内陆河流域节水灌溉面积 |
第三章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3.1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
3.1.1 模型的建立 |
3.1.2 指标的选取 |
3.1.3 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动态变化 |
3.2 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
3.2.1 指标选取 |
3.2.2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4.1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
4.1.1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的测算 |
4.1.2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结果与分析 |
4.2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 |
4.3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的影响因素 |
4.3.1 变量的选取 |
4.3.2 模型建立 |
4.3.3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优化调控 |
5.1 优化措施的效益分析 |
5.1.1 调控灌溉系数 |
5.1.2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
5.1.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
5.2 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优化措施 |
5.2.1 政策措施 |
5.2.2 技术措施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克拉玛依市概况 |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3 多维临界调控的选择 |
2.4 多维临界调控理论 |
2.5 克拉玛依市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 |
第三章 克拉玛依市用水结构分析 |
3.1 克拉玛依市用水量计算 |
3.2 克拉玛依市用水水平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4.1 克拉玛依市供水量预测 |
4.2 克拉玛依市需水量预测 |
4.3 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5.1 调控方案设置 |
5.2 多维临界调控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疏勒河中游干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域概况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特征分析 |
3.2 土地利用景观指数特征分析 |
3.3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 |
3.4 土地利用驱动力特征分析 |
4 结论 |
(5)疏勒河流域绿洲生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
1.2.2 植被变化研究进展 |
1.2.3 区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地理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1.4 疏勒河水系演变历程 |
2.1.5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数据的处理 |
第3章 疏勒河中下游绿洲开发演变历程 |
3.1 西汉至清王朝时期 |
3.2 中华民国时期 |
3.3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70年代 |
3.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
3.4.1 “两西”建设移民 |
3.4.2 九甸峡库区移民 |
3.4.3 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工程移民 |
第4章 疏勒河中下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
4.1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4.2 间隔层次分析 |
4.3 地类层次分析 |
4.4 转换层次分析 |
4.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特征 |
4.5.1 区域总体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 |
4.5.2 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空间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疏勒河流域植被指数变化分析 |
5.1 基于Landsat的NDVI变化特征分析 |
5.1.1 疏勒河流域植被NDVI变化的年际特征 |
5.1.2 疏勒河流域植被NDVI变化的空间特征 |
5.2 基于MODIS的NDVI变化特征分析 |
5.2.1 疏勒河流域植被NDVI变化的年际特征 |
5.2.2 疏勒河流域植被NDVI变化的空间特征 |
5.3 基于SPOT的NDVI变化特征分析 |
5.3.1 疏勒河流域植被NDVI变化的年际特征 |
5.3.2 疏勒河流域植被NDVI变化的空间特征 |
5.4 基于NOAA的NDVI变化特征分析 |
5.4.1 疏勒河流域植被NDVI的月变化特征 |
5.4.2 疏勒河流域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的年际特征 |
5.4.3 疏勒河流域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的空间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疏勒河流域生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自然因素分析 |
6.1.1 温度变化 |
6.1.2 降水量变化 |
6.1.3 日照时数变化 |
6.1.4 风速变化 |
6.1.5 蒸发量变化 |
6.1.6 空气相对湿度变化 |
6.1.7 上游出山径流量变化 |
6.2 人文因素分析 |
6.2.1 人口变化 |
6.2.2 经济发展 |
6.2.3 农业生产 |
6.2.4 技术进步 |
6.2.5 政策因素 |
6.3 水资源利用变化 |
6.3.1 近16年来区域水资源利用结构变动 |
6.3.2 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工程对区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
6.3.3 地表土壤湿度变化 |
6.4 疏勒河流域生态演变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6.4.1 上游生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2 中下游生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6.5 典型区域生态演变分析:桥子村周边地区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政策建议、不足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政策建议 |
7.3.1 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业人口对水资源的依赖 |
7.3.2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促进水资源向高收益行业流转 |
7.3.3 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7.3.4 注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重建工程建设 |
7.3.5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 |
7.4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绿洲水资源管理研究 ——以疏勒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水足迹理论与研究进展 |
2.1.0 水足迹的概念及组成 |
2.1.1 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 |
2.1.2 水足迹方法研究进展 |
2.1.2.1 水足迹计算 |
2.1.2.2 虚拟水计算 |
2.1.3 水足迹研究现状 |
2.1.3.1 水足迹计算研究进展 |
2.1.3.2 基于虚拟水贸易的水足迹研究进展 |
2.1.3.3 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足迹研究进展 |
2.1.4 水足迹与虚拟水之间的关系 |
2.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2.3 水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
第三章 研究区概述 |
3.1 自然资源 |
3.1.1 地形地貌 |
3.1.2 气候条件 |
3.1.3 水资源 |
3.1.4 植被条件 |
3.1.5 土地与土壤资源 |
3.2 社会经济 |
第四章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 |
4.1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特征 |
4.1.1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账户及模型 |
4.1.2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足迹计算 |
4.2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特征 |
4.2.1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 |
4.2.2 Α值的确定 |
4.2.3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产量因子计算 |
4.2.4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承载力结果分析 |
4.3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生态赤字 |
4.4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负载指数 |
4.5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 GDP 承载力 |
4.6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
4.7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农业承载力 |
第五章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足迹研究 |
5.1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足迹计算模型 |
5.2 疏勒河流域蓝水足迹 |
5.3 疏勒河流域绿洲农产品水足迹 |
5.3.1 疏勒河流域绿洲农产品虚拟水含量 |
5.3.2 疏勒河流域绿洲农产品水足迹变化特征 |
5.3.3 疏勒河流域绿洲农产品绿水足迹变化特征 |
5.3.4 疏勒河流域绿洲农产品蓝水足迹变化特征 |
5.4 疏勒河流域绿洲畜产品水足迹 |
第六章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管理策略 |
6.1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6.1.1 农业灌溉用水比例偏高 |
6.1.2 节水灌溉技术利用不足 |
6.1.3 水资源可发利用程度高 |
6.2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管理的生态环境策略 |
6.3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管理的经济社会策略 |
6.4 疏勒河综合水资源管理的技术策略 |
6.5 疏勒河流域绿洲农业用水管理 |
6.6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管理模式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承载力 |
7.2 疏勒河流域绿洲水足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7)基于SWAT模型的疏勒河中游径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
1.2.2 SWAT 模型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 |
2.1.3 地貌 |
2.1.4 土壤植被 |
2.1.5 水文状况 |
2.2 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3 SWAT 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
3.1 SWAT 模型的原理 |
3.1.1 SWAT 水文循环原理 |
3.1.2 SWAT 气象模拟原理 |
3.2 SWAT 模型的结构 |
3.3 SWAT 模型的主要计算公式 |
4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4.1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处理 |
4.1.1 GoogleEarth 中河流的数字化 |
4.1.2 研究区水文信息的提取 |
4.2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 |
4.3 土壤数据处理 |
4.3.1 土壤数据库参数 |
4.3.2 土壤粒径转化 |
4.3.3 土壤参数提取 |
4.4 气象数据处理 |
5 基于 SWAT 模型的疏勒河中游水文模拟及结果分析 |
5.1 疏勒河中游流域水文建模 |
5.1.1 子流域的划分 |
5.1.2 HRU 的划分 |
5.1.3 气象数据读入 |
5.1.4 输入文件的生成和编辑 |
5.2 SWAT 模型模拟过程 |
5.2.1 模型运行的模拟方法 |
5.2.2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5.2.3 模型参数的率定和验证 |
5.3 疏勒河中游流域模拟结果分析 |
6 气候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下径流模拟研究 |
6.1 气候变化情景下水文响应模拟 |
6.1.1 气候变化情景建立 |
6.1.2 气候变化情景下径流模拟及结果分析 |
6.2 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水文响应模拟 |
6.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建立 |
6.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下径流模拟及结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新疆且末绿洲适度规模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1 |
绪论 1.1 |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5 |
技术路线 2 |
绿洲的形成与分布 2.1 |
绿洲的概念及其特征 2.2 |
绿洲系统的构成 2.3 |
绿洲的形成与演化 2.4 |
绿洲分布 2.5 |
总结 3 |
且末绿洲概况及关键环境因子分析 3.1 |
地理位置 3.2 |
地形地貌 3.3 |
气象气候 3.4 |
水文特征 3.5 |
土壤植被 3.6 |
生态环境概况 3.7 |
社会经济状况 3.8 |
且末绿洲关键环境因子的现状分析 3.9 |
总结 4 |
且末绿洲规模扩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
绿洲规模扩张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原则 4.2 |
绿洲规模扩张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构建 4.3 |
且末绿洲规模扩张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4.4 |
且末绿洲规模扩张综合评价指标选择 4.5 |
总结 5 |
且末绿洲规模变化及其驱动力 5.1 |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 |
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比较分析 5.3 |
且末绿洲规模变化的驱动力 5.4 |
研究区1970~2009 |
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 5.5 |
且末耕地变化 5.6 |
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7 |
总结 6 |
且末绿洲适度规模研究 6.1 |
适度绿洲规模定义 6.2 |
影响适度绿洲规模的因素 6.3 |
绿洲规模研究进展 6.4 |
绿洲规模的数学模型及分析 6.5 |
绿洲适度规模的实证分析—以且末为例 6.6 |
总结 7 |
且末绿洲可持续发展及其调控对策分析 7.1 |
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7.2 |
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 7.3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 7.4 |
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度计算的指标体系及其确定 7.5 |
且末绿洲可持续发展分析 7.6 |
且末绿洲可持续发展分析调控对策 7.7 |
总结 8 |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
主要结论 8.2 |
论文主要创新 8.3 |
研究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黑河流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张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1.1.1 发展节水型农业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
1.1.2 节水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
1.1.3 节水型农业是西北内陆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
1.1.4 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结构框架与基本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
2.1 现代农业研究综述 |
2.1.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
2.1.2 现代农业的特征 |
2.1.3 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
2.2 节水型农业研究综述 |
2.2.1 国外节水型农业研究综述 |
2.2.2 国内节水型农业研究综述 |
2.2.3 节水型农业的内涵 |
2.3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
2.4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2.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4.2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
2.5 国内外研究方法之比较 |
2.6 现有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基础理论阐释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现代农业、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
3.2.1 对现代农业、节水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
3.2.2 节水型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
3.3 西北内陆河流域节水型农业的阶段性特征与功能定位 |
3.3.1 阶段性特征 |
3.3.2 功能定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态经济模型 |
4.1 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评估 |
4.2 能值分析方法的基本内涵 |
4.2.1 基本概念 |
4.2.2 能值分析的主要术语 |
4.2.3 能值分析的工作流程 |
4.2.4 能值评价主要问题分析 |
4.3 投入产出模型基本原理 |
4.3.1 理论原理及应用 |
4.3.2 投入产出模型分析 |
4.3.3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数学模型 |
4.3.4 特定地区的投入产出模型 |
4.4 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 |
4.4.1 加边矩阵法 |
4.4.2 地区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 |
4.4.3 资源环境经济混合投入产出核算表 |
4.4.4 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总结及本文模型建立依据 |
4.5 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 |
第五章 研究区域概况分析 |
5.1 甘肃省水资源基本条件 |
5.1.1 水资源数量 |
5.1.2 地表水水质 |
5.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1.4 重点开发区之一——张掖市的主体功能规划及水资源状况 |
5.2 研究区概况 |
5.2.1 流域地理位置 |
5.2.2 气候条件 |
5.2.3 地形、地貌 |
5.2.4 水资源量及特征 |
5.2.5 张掖市社会经济概况 |
5.3 张掖市节水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
5.3.1 SWOT 分析方法简介 |
5.3.2 张掖市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
5.3.3 张掖市节水型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黑河流域节水型农业可持续 发展实证分析——以张掖市为例 |
6.1 张掖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
6.1.1 张掖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 |
6.1.2 张掖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 |
6.1.3 张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指标分析 |
6.2 基于张掖市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水资源效益评价 |
6.2.1 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6.2.2 张掖市地区投入产出简要分析 |
6.2.3 水资源核算表的编制 |
6.2.4 测算结果对比分析 |
6.2.5 张掖市用水系数比较分析 |
6.2.6 水资源流入流出分析 |
6.3 实证结果 |
6.3.1 张掖农业生产对水资源消耗量较大 |
6.3.2 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降低张掖市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 |
6.3.3 张掖市节水型农业发展存在可供选择的现实途径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启示及模式选择 |
7.1 国内外节水型农业的技术借鉴 |
7.1.1 农业水资源开源技术 |
7.1.2 输水节水技术 |
7.1.3 田间灌溉节水技术 |
7.1.4 农艺节水技术 |
7.1.5 化学节水技术 |
7.1.6 管理节水措施 |
7.2 基本经验与政策启示 |
7.2.1 基本经验 |
7.2.2 政策启示 |
7.3 模式选择 |
7.3.1 构建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水权补偿机制 |
7.3.2 构建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 |
7.3.3 完善节水型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 |
7.3.4 充分发挥项目在节水型农业建设中的载体作用 |
7.3.5 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
7.3.6 加快农业水价改革,变“暗补为明补” |
7.4 主要结论与讨论 |
7.4.1 发展前景展望 |
7.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4.3 本研究的主要特色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10)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三章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 |
3.1. 水资源量及变化趋势 |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
3.3. 疏勒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疏勒河流域需水预测研究 |
4.1. 需水预测的理论 |
4.2. 灰色预测的方法 |
4.3. 指标分析法 |
4.4. 疏勒河流域需水预测 |
第五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5.1.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基础 |
5.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 |
第六章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
6.1.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
6.2. 模型求解 |
6.3.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7.2. 研究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最优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修复研究[D]. 陈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1)
- [2]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其优化调控[D]. 徐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3]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 高甫章.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疏勒河中游干流区为例[J]. 王军德,程玉菲,金彦兆. 水利水电技术, 2018(10)
- [5]疏勒河流域绿洲生态演变研究[D]. 齐敬辉. 兰州大学, 2017(05)
- [6]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绿洲水资源管理研究 ——以疏勒河流域为例[D]. 张军.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4)
- [7]基于SWAT模型的疏勒河中游径流模拟研究[D]. 邹悦.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8]新疆且末绿洲适度规模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5)
- [9]黑河流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张掖市为例[D]. 魏胜文. 甘肃农业大学, 2011(03)
- [10]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马莉. 兰州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