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梅(湖北省来凤县中心医院药剂科445700)
【摘要】本文从儿童患者的特殊生理结构出发,分析药师在门诊药房配发药物时,提醒患者家属在药物使用方法、剂量、贮存等方面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保证儿科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儿科合理用药调配
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脏器功能以及酶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与成人不同,较成人易产生不良反应。如何指导患儿正确使用药物,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每一个药师在门诊药房配方时应该考虑的问题。现在的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由以往的小窗口发药更改为大窗口(柜台式)发药;由传统的“保证药品供应”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由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式服务。门诊药房作为医院窗口,是连结医患的一个纽带,也是直接面向患者的一个重要岗位,窗口配方发药可以使患者在短暂的取药过程里获得正确的用药指导,从而使药物治疗更加安全、有效,也使药师的价值得到体现。本文就儿童这一特殊人群,在门诊药房配发药物时,患者应注意的问题加以概述。
1药物的使用方发法
1.1混悬液型药物的使用某些混悬液型药物,如:外用的炉苷石洗剂,应在配方发药时交待患儿家属“用前摇匀”,使有效成分发挥最大疗效。
1.2退热药物的正确作用用于小儿退热的药物多是液体制剂如小儿百服宁,使用解热镇痛药退热时,仅笼统交待患儿家属“发热时服用”是不够的,很多家属弄不清楚多少度称之为“发热”,容易造成有热度就服用,而发热本身是机体防御功能的一种表现,因此药师应向家属解释清楚“38.5℃以上才需服用”,并告之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以及每天最多用药次数,避免因急于退热而短时间内重复用药,引起患儿大汗淋漓甚至虚脱。
1.3同药异名某些患儿家属会同时挂号看内、外科,而同药异名的现象如今越来越普遍,如抗生素类的再克、海立欣、新达罗等,它们的有效成分均为头孢克洛;伊可新、贝特令均为维生素AD滴剂。在这种情况下,若医生开同一药品不同的商品名,很容易造成重复用药,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向家长交待清楚,或请医生去除类同的药物,避免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给患儿带来危害。
1.4微生态制剂如金双岐、妈咪爱、整肠生等,不宜与抗生素合用,否则会降低或灭活此类药物的活性,从而降低疗效;同样高温也不利于细菌体的存活,所以在配发此类药物时需要特别关照患儿家属,应使用低于40℃的水或牛奶冲服,不应与抗生素同服,若需服用抗生素,时间间隔需1小时以上。
1.5某些特殊剂型的药物如小儿退热贴、小儿退热栓,前者是在小儿发热时贴额头的,而后者是小儿发热时塞肛门的。在配发此类药物时,必须向患儿家属交代清楚使用方法。
2药物的使用剂量
大多数患儿家属都是非专业人士,对于医学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药师配方发药时,对于剂量的交待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药物规格计量单位:克、毫克、毫升。在说明药物使用剂量时,应直接交待服几片、几包或量杯上的几小格,便于患儿家属理解。目前市场上适用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药物剂型明显缺乏,尤其是近年来成人病低龄化,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大多是适用于成人的,药师在配方发药时需要交代清楚儿童的使用剂量,避免药物剂量过大,产生毒性。
3药物特殊的贮存条件
一些生物制品,如丙球、干扰素等和微生态制剂如金双岐、培菲康等药物的贮存条件是有特殊规定的。一般适宜的贮存温度为2℃~8℃冷藏,若不注意贮存条件可能使药物效价降低,甚至提早失效。外科常用的贝复剂和眼科用的贝复舒,属于蛋白质类药物,也应避免置于高温或冰冻环境下,需要2℃~8℃冷藏,所以调配此类药物时应特别交待患儿家属需要将其放置冰箱内冷藏。
4其他
4.1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正常配药程序中应询问患儿家属是否为患儿做过皮试,在确定“皮试阴性”或连续使用时方能调配此类药物。
4.2其他药物的用药方法有些药物应在饭前单独服用,如思密达是蒙脱石散,属于吸附剂,如饭后服用或与其他药物同服时会降低自身疗效,也会影响其他药物发挥作用;多潘立同(吗丁啉),西沙必利均为促胃动力,空腹口服吸收迅速。胃酸的减少会影响此类药物的吸收,应在饭前15min~30min服用。而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异丙嗪);铁剂补血药(硫酸亚铁片);化痰平喘药(安茶碱);呋喃类、黄连素类等均需饭后服用,以减轻副作用。维生素B2在小肠有特殊吸收机制,饭时饭后服用均可。总之,提高儿科用药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门诊药房配发药物时,详细向患者交代用法用量、保管储存、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是提高药物疗效、加强合理用药的重要保证。药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开展综合性儿科临床服务,使门诊药房真正成为连接医患关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