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介词论文-华梧鸣

对象介词论文-华梧鸣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象介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表对象介词,格助词“に”,汉日对比,混用分析

对象介词论文文献综述

华梧鸣[1](2018)在《日本学生汉语表对象介词的混用调查及教学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的介词是虚词的一种,语法义较多、词汇义较少,而且种类繁多,每个介词都个性十足,一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难点之一。其中表对象介词数量众多,更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日本学生来说,由于日语中没有介词,能与汉语介词相对应的是日语的格助词,而日语格助词与汉语介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对于日本学生来说,这样多对多的关系,很容易造成母语负迁移,加大学习表对象介词的难度,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本文在考察了大纲和教材之后,选择了初级和中级出现的8个对象介词“给、为、对、跟、向、让、叫、被”,并将其分成四大类:1)表动作受益对象介词:给、为;2)表动作指向对象介词:给、对、跟、向;3)表动作使役对象介词:给、让、叫;4)表动作被动对象介词:给、让、叫、被。参考《新世纪汉日双解大辞典》及《日本语句型辞典》及《少纳言现代日本语书面语平衡语料库》,将日语翻译相同或者接近的汉语介词进行对比,分析出异同,预测日本学生可能出现的混用偏误,制定调查问卷。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初叁年级和中一年级共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实际的混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对”和“向”很容易出现混用偏误;其次介词“给”、“为”;再次“给”和“跟”;学生们对介词“向”掌握得不透彻,对介词“跟”初级学生常常会混用,但是随着水平提高,错误率会减少;叁个表动作使役对象的介词学习得比较早,但是学生对异同不是很了解;四个表示被动对象的介词中,“被”的习得率最高。最后对各个表对象介词提出针对日本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上教学建议。也对学生提出了学习方法上的建议。本文原题目为《与日语表动作对象格助词“に”相对应的汉语表对象介词的混用调查及教学建议——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初中级水平日本学生为例》,经答辩专家指导改为《日本学生汉语表对象介词的混用调查及教学建议——基于与日语格助词“に”对比》。(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1)

约瑟夫(JOSEPH,MULILO)[2](2018)在《赞比亚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词(preposition简写prep)是汉语语法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词义上看,介词属于虚词类,并无实际含义,仅能够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作用上看,介词是前置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等与句子中其它词的联系。介词在汉语表达中是不可缺少的存在。而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介词的过程中,对于介词的掌握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赞比亚留学生无论是在书面语表达还是口语对话中,也常常出现介词使用的偏误。对于这个问题,本文选择了叁个最常用的对象类介词——“对、向、给”,针对赞比亚留学生使用这些词的偏误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的绪论中,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方法、语料库的来源进行了介绍,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阐述,为后文的内容做铺垫。在第二章中,对“对”、“向”、“给”叁个对象类介词的偏误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每一个介词的偏误进行了分类,主要有遗漏偏误、误加、位置偏误、替换偏误。第叁章内容则是基于前一个章节的偏误分析,总结出赞比亚留学生在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时出现偏误的原因;产生偏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方法、教学方式、母语影响、教材内容、学习者水平等方面。本文的最后一章内容是在结合第二章的偏误分析和第叁章的偏误分析,给出针对赞比亚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对”、“向”、“给”的相关建议,意在提高赞比亚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的水平,并未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26)

戴勤[3](2017)在《基于汉泰对比和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对象介词的类型学特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和泰语都是孤立语,没有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介词作为虚词中重要的一类,语义、功能错综复杂,一直是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汉语对象介词“对、对于、关于、跟、和、同、给、向”使用频率较高,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交叉又有区别。因此,泰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出现偏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中介语语料库中不同阶段泰国学生汉语对象介词的使用情况,分析、归纳出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对象介词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和数量。为了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与汉泰语言内部规律的联系,本文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结合汉泰双语语料中对象介词的使用情况,对汉泰对象介词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总结归纳了汉语对象介词及其介词短语的类型学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特征与偏误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泰国学生汉语对象介词的习得情况和汉语对象介词的类型学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在汉语母语者语料和泰国学生中介语语料中,汉语对象介词“对”的使用频率最高,“同”的使用频率最低。“对”的四种用法中,引进动作行为对待对象的义项使用频率最高;“跟”的六种用法中,表示协同对象的义项使用频率最高;“给”的五种用法中,介引给予对象的义项使用频率最高;“向”的叁种用法中,介引动作指向对象的义项使用频率最高。一般来说,使用频率高的介词偏误数量也较多,而且随着泰国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偏误率在逐渐降低。2.汉泰对象介词的语义特征都非常丰富,都可以介引协同、共同、关联对象等,而且各对象介词在语义类型上有交叉重合,即不同的对象介词可以介引相同的题元。但是,汉泰对象介词在数量和用法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汉语对象介词“对”在泰语中可以用七个对象介词表达,而且不同用法对应的泰语介词不完全相同。“跟”的每一个义项都能对应于泰语对象介词“???[kab21]”,但“???[kab21]”还有一些与“跟”不对称的对方,如可以引进动作对待、针对的对象等。3.汉语对象介词“对、对于、跟、和、同”能与后置词组成框式介词,如“对/对于……来说”、“跟/和/同……一起”等。泰语中没有框式介词,所以泰国学生在使用“对/对于……来说/而言”、“跟/和/同……一样”等介词框架时容易出现遗漏偏误。4.在泰语表达中,当谓语动词是“认错、道歉”时,对象介词必须隐含。汉语对象介词“跟、向、和、同”介引“道歉、认错”等礼仪性动作指向的对象时,它们必须显现。汉泰对象介词隐现特征的差异是造成误加、遗漏偏误的主要原因。5.汉语对象介词短语在句中作定语时,一般放在中心语前,而且必须加上定语标记“的”,而泰语对象介词短语作定语时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语后且不用加定语标记。(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张美霞[4](2016)在《试论言説对象介词“对”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言説对象介词"对"的产生和泛化,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本文旨在详细揭示言説对象介词"对"的演化历程,分析演化背后的动因和机制。本文提出,汉语史上存在一条"陈述义言説动词>基本言説动词>引语标句词"的斜坡,基本言説动词更新是言説对象介词"对"泛化的重要动因。汉语史上基本言説动词与常用言説对象介词的同步更新现象值得关注。此外被更新的旧介词最初往往体现出书面语优势,这种现象是语体选择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汉语史学报》期刊2016年00期)

孙雁[5](2016)在《对象类介词“为”的认知语义分析及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词"为"在汉语中大量使用,具有特定语义。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对对象类介词"为"在汉语句子中的用法进行语义分析,探讨其英译方法。以期引起人们对对象类介词"为"的语义的重视,保证汉英对译的质量。(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张菲洋[6](2016)在《毛里求斯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介词用法复杂且灵活多变,一直是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对象类介词作为其中特殊的一类,其本体研究一直备受学界重视,可目前针对对象类介词的偏误及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于2015年曾在毛里求斯担任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地学生在学习汉语对象类介词时困难重重,出现诸多偏误,但当前学界还没有针对毛里求斯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的相关研究。因此,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了相关语料,分析调查结果,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和教材两方面进行反思,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对未来的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徐馨竹[7](2016)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象类介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汉语热”持续升温,国外的孔子学院和华文教育如雨后春笋,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其主要语法手段就是语序和虚词。如果说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那么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教学就是难点中的难点。介词作为虚词中的一支,在日常教学中自然也是留学生难以接受的部分。对介词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教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汉语介词本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很多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关于介词的起源、界定、分类等,刑福义、胡裕树、刘月华等专家都有深入的研究,尽管目前学界对于介词的分类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仍然对介词的研究与学习提供了很多参考性价值。在介词的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外汉语学界对于介词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纵观对外汉语学界关于介词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国别化的介词的偏误分析以及教材间的介词的对比分析,尚且缺乏对介词的整体研究。而且,尽管在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在汉语学习中,导致留学生介词偏误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教材编写缺陷,但是却很少有学者对于教材中的介词进行系统性的考察,从而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改进性的建议,并对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针对教材中的介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介词的本体研究中,关于介词的分类争议很大,本文选取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对象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绪论部分,该模块主要综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且对于介词的本体研究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结合众家之言,选取了对象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并且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选取了包括“对、向、把、被、让、叫、对于、关于、至于、给、为、替、跟、和、与、比、由”这17个对象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方便更加系统全面地考察对象类介词,本文根据该类介词所介引的对象的功能的差别,将这17个对象类介词分为引进施事、引进受事和引进与事叁大类分别进行研究。第二个模块是针对绪论中提出的叁大类对象类介词,分别进行详细的系统研究。在众多对外汉语教材中,本文选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经典教材《汉语教程》作为研究范本,在排除兼类词的前提下,对教材中对象类介词出现的次数、频率等进行了人工统计,并且将教材中对象类介词与《词汇大纲》和HSK真题试卷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例,从等级、复现率等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了教材中的对象类介词的分布是否合理。第叁个模块主要是进一步将教材中的对象类介词的语法项目同《语法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以《语法大纲》为参照系,对教材中对象类介词的语法项目进行详细计量统计,通过对教材中对象类介词语法项目的等级和复现率的分析,考察教材中关于对象类介词的语法项目编排是否合理。第四部分主要是在第二和第叁部分的考察结果的基础之上,结合《词汇大纲》、HSK真题试卷和《语法大纲》对《汉语教程》的编写提出部分改进意见,包括优化对象类介词在教材中的等级分布;合理增减教材中对象类介词的出现次数;调整教材中对象类介词相关语法项目的选择和分布等。另外针对在对教材和试卷以及大纲的计量统计过程中发现的《词汇大纲》的瑕疵,对《词汇大纲》提出了改进意见。除了对教材的相关建议,本文还对教师进行对象类介词的实际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包括采取分类教学;结合考试真题合理设计练习题;注重教学复现,及时总结学习偏误;注重总结归纳,教师要提升主观能动性等。希望教师能够结合上述建议,人为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缺陷,让留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学会灵活使用对象类介词。(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04-01)

刘亚男[8](2016)在《汉语对象类介词“对”、“对于”、“关于”习得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象类介词中,"对"、"对于"、"关于"叁者写法类似,在意义和用法上又既有区别,又有交叉,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本文即对目前学界对此叁者本体、习得情况、偏误分析和教学对策的研究做出综述。(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6年06期)

邓渝[9](2015)在《欧美中高级水平留学生对象类介词习得顺序初探——以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欧美留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汉语介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对象类介词在日常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频率高、覆盖面广。由于其本身的意义复杂、用法灵活多变,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类介词时易出现较高的偏误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欧美中高级水平留学生对象类介词的习得情况进行定量研究,依据统计学的方法对主客观两部分测试结果进行归纳和数据分析,得出欧美学生对16个义项的对象类介词的客观习得顺序和主观习得顺序,并划分出相应的主客观习得等级,总结出中级、高级两个阶段不同的习得特征。(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戴琪[10](2015)在《留学生汉语常用对象类介词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虚词是指现代汉语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相较于实词而言,其主要特征就是无法独立成句。据统计,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虚词仅800有余,就数量而言远远少于实词。但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遣词造句中,虚词的有无往往对句子的含义及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虚词中的一种重要子类,对象类介词。对象类介词作为介词的一种,用法较为灵活多变,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起来有诸多难点。故本文将其作为讨论重点。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对对象类介词的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进行回顾,追溯前人的研究历程,总结前人的经验成果,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自己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其次,本文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以对象类介词中常见的“给”“为”“跟”“对”“向”这五个介词为重点,搜集并整理了留学生使用对象类介词时的常见偏误例句并对这些例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归纳,以此发现留学生使用对象类介词中常见的问题。最后,对留学生使用汉语对象类介词偏误分析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对留学生的教学以及教材编写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5-10-01)

对象介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词(preposition简写prep)是汉语语法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词义上看,介词属于虚词类,并无实际含义,仅能够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作用上看,介词是前置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等与句子中其它词的联系。介词在汉语表达中是不可缺少的存在。而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介词的过程中,对于介词的掌握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赞比亚留学生无论是在书面语表达还是口语对话中,也常常出现介词使用的偏误。对于这个问题,本文选择了叁个最常用的对象类介词——“对、向、给”,针对赞比亚留学生使用这些词的偏误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的绪论中,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方法、语料库的来源进行了介绍,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阐述,为后文的内容做铺垫。在第二章中,对“对”、“向”、“给”叁个对象类介词的偏误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每一个介词的偏误进行了分类,主要有遗漏偏误、误加、位置偏误、替换偏误。第叁章内容则是基于前一个章节的偏误分析,总结出赞比亚留学生在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时出现偏误的原因;产生偏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方法、教学方式、母语影响、教材内容、学习者水平等方面。本文的最后一章内容是在结合第二章的偏误分析和第叁章的偏误分析,给出针对赞比亚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对”、“向”、“给”的相关建议,意在提高赞比亚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的水平,并未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象介词论文参考文献

[1].华梧鸣.日本学生汉语表对象介词的混用调查及教学建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2].约瑟夫(JOSEPH,MULILO).赞比亚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D].河北大学.2018

[3].戴勤.基于汉泰对比和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对象介词的类型学特征考察[D].云南师范大学.2017

[4].张美霞.试论言説对象介词“对”的演化[J].汉语史学报.2016

[5].孙雁.对象类介词“为”的认知语义分析及英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6].张菲洋.毛里求斯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的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6

[7].徐馨竹.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象类介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6

[8].刘亚男.汉语对象类介词“对”、“对于”、“关于”习得研究综述[J].西部皮革.2016

[9].邓渝.欧美中高级水平留学生对象类介词习得顺序初探——以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欧美留学生为例[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10].戴琪.留学生汉语常用对象类介词的偏误分析[D].安徽大学.2015

标签:;  ;  ;  ;  

对象介词论文-华梧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