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动抑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动,风洞,多维,观测器,悬索桥,模型,模糊。
主动抑振论文文献综述
李珂,葛耀君,赵林[1](2019)在《基于可调姿态气动翼板的大跨度悬索桥颤振主动抑振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被动气动措施难以满足超大跨度悬索桥颤振设防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调姿态气动翼板的颤振主动抑振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Roger颤振自激力时域模型建立主梁-翼板动力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并通过系统重构优化使该表达能更加合理、有效地反应翼板姿态调节机制。此后通过引入基于主梁-翼板系统振幅控制权重的线性二次型指标,建立从桥梁振动状态监测到翼板姿态控制的颤振稳定性实时调节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研发针对桥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的反馈控制系统。研究发现,作用于两侧翼板上的反相气动升力在翼板间距的放大作用下形成的力偶是颤振控制力的主要成分,当迎风侧翼板振动相位滞后于主梁扭转振动约90°、背风侧翼板振动相位超前于主梁扭转振动约90°时有最优抑振效果;调节主梁控制权重至翼板控制权重的2倍时,可以提高颤振临界风速33%。(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新朝,刘昱,许岭松[2](2019)在《基于压电陶瓷的主动抑振技术在风洞试验中的应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风洞试验中,尾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支撑方式,但由于尾撑方式是一种典型的集中质量悬臂梁结构,在高升力大质量模型试验中,容易出现模型支杆系统和气流的耦合振动,模型的振动会对天平测量系统的精确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某些情况下,试验中还会产生具有明显共振特性的快速发散振动,这不仅会大幅降低试验的可用攻角范围,还会严重危及试验结构和测量系统的安全,因此采用一种适应范围广泛、对振源频率不敏感的振动抑制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智能材料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压电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响应迅速等特点,非常适合应用于风洞主动抑振,这些材料在近年的振动控制领域,包括风洞试验中得到很多应用。基于变刚度主动抑振原理,利用堆迭压式电陶瓷作动器,在FL-61风洞中设计了一套抑振系统,系统主要目的是解决F4标模在跨声速试验出现的严重振动问题。基于气动院前期对抑振器的研究工作,找到了优化抑振效率的关键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对抑振器布局的优化。通过风洞试验,验证了这套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整套抑振系统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Ma=0.6,0.7,对于F4标模的俯仰方向振动,抑振系统能够抑制模型振动并有效提高试验可用攻角;Ma=0.6时试验可用攻角由4度提升至11度,Ma=0.7时,试验可用攻角由4度上升至9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姜雨丰,温正权,姚壮,刘巍[3](2019)在《基于视觉的风洞支杆主动抑振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风洞试验中悬臂式支杆振动的有效抑制,获取振动位移作为直接反馈信号,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风洞支杆抑振方法。首先,结合FPGA图像处理和DMA数据传输技术,提出一种基于Otsu阈值分割的视觉振动实时测量方法;其次,将视觉系统获取的实时振动信息应用到反馈控制中,提出基于视觉的风洞模型支杆抑振方法;最后,搭建试验平台,完成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发挥较好的抑振作用,在俯仰方向上,使用激振和锤击2种方式进行试验,系统阻尼比可由0.007 2提高至0.040 4,激振法抑振后剩余振幅比例约为12.73%。试验结果验证了该基于视觉的主动抑振系统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9年06期)
王鑫鑫[4](2019)在《基于热连轧机耦合振动的主动抑振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轧机振动现象在钢铁生产企业中普遍存在,并且限制着轧机的产能释放,成为生产薄规格高附加值产品的障碍,是国内外轧制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带钢轧制是由轧机的机械系统、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以及带钢共同相互作用完成的,任何子系统的参数变化都会对轧机振动产生影响,所以通过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学模型来研究轧机机电液耦合振动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影响轧机振动的因素众多,现场通过调节轧机某个参数来抑制轧机振动的抑振方法往往只能对某一种振动有效,因此研究和探索通用的主动抑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热连轧机机电液多态耦合振动和控制理论研究,提出了主动抑振思想和手段,具体如下:针对某1580热连轧机F2和F3机架振动现象,投入了整个机组耦合振动在线远程监测系统,利用牌坊顶部振动速度传感器捕捉轧机液机耦合垂振速度信号,利用研制的扭矩遥测系统捕捉主传动系统扭振信号,同时采集现场PLC提供的电气、液压和工艺相关信号,综合在线监测了轧机机电液多态耦合振动特征及规律。基于Sims轧制力模型,建立包含轧制过程、机械结构、液压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内的轧机垂直振动耦合模型,通过与某1580热连轧机现场采集的数据对比,分别验证轧制力模型、系统动态响应和耦合振动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变形抗力、轧制速度、液压缸活塞腔面积和等效刚度的稳态量以及变形抗力和入口厚度的动态量对轧机振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降低变形抗力、轧制速度和等效刚度以及增加液压缸活塞腔面积可以降低振动能量;变形抗力和入口厚度的动态量可以诱发轧机振动并呈现倍频现象。针对单自由度PID控制器,利用主导极点理论、广义频率法和幅相裕度理论,提出既能保证预期闭环动态响应,同时又能保证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参数整定方法。针对二自由度PID控制器,基于预期动态理论和广义频率法,提出同时保证预期闭环动态响应和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参数整定方法(DDE-GFM),并与Panagopoulos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稳定裕度相同的情况下,DDE-GFM的参数整定方法具有更小的超调量和更短的调节时间。针对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利用带宽法和广义频率法,提出能够同时保证闭环系统的稳定裕度和预期动态的参数整定方法(BD-GFM),通过与PID对比表明:在相同稳定裕度下,LADRC的调节时间更短,超调量更小。针对热连轧机垂直振动,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分别提出基于高阶ESO、低阶ESO单通道补偿和低阶ESO双通道补偿的抑振器。仿真结果表明:高阶ESO抑振器的设定频率越接近实际振动频率,抑振效果越好;低阶ESO单通道补偿抑振器类似于动力吸振器,将工作辊的振动吸收到支承辊上;低阶ESO双通道补偿抑振器能够同时降低工作辊和支承辊振动。叁种抑振器均具有非常优越的鲁棒性。最后,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高阶ESO抑振器的抑振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1)
金福艺,李超[5](2019)在《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主动抑振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先进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均不断追求高性能,高可靠性设计,在初始结构设计时,常由于布局构型不合理迫使对结构改型,不仅大大延长了设计周期,而且往往造成费用的超额支出。采用多种现代控制理论结合的综合控制方法,通过对主动控制器的设计,从而实现对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裕度、不平衡量敏感性以及快速衰减瞬态振动等的综合力学性能的改善。仿真表明,通过主动抑振控制器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转子系统的抑振能力,有效提升转子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以为航空发动机转子结构减振的主动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惟肖,贾振元,刘昱,刘巍,姜雨丰[6](2018)在《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的速度反馈主动抑振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对受到时变气动载荷扰动下悬臂梁式支撑结构振动的有效抑制,建立了基于压电作动器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并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分析了风洞模型振动主动控制的原理,并提出了一种内嵌于支杆内部的压电陶瓷迭堆式作动器的减振器结构;进而,提出了结构振动状态的评价指标,结合模糊逻辑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变增益速度反馈控制方法;最后,搭建了试验验证平台,对主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试验,并将提出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与传统速度反馈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与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效率,在激励试验中振动速度幅值小于未控制时的18.2%。该系统与控制方法对扰动具有自适应调节能力。(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8年08期)
陈贵亮,曹伟涛,杨冬,张守林,李贺立[7](2018)在《基于MR阻尼器高空平台半主动抑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主研发的高空幕墙安装机器人作业平台进行了多维振动的研究。构建了以两自由度并联机构为主体结构,旋转式MR阻尼器为执行器的多维减振系统。采用Lagrange方程建立了减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其振动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磁流变液剪切工作模式的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分析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对并联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并根据机构运动学方程推算出平台位置状态,多维抑振系统快速抑振。借助Matlab对整个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分析计算了该多维抑振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8年03期)
蔡威[8](2018)在《宽幅喷雾臂架主动抑振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喷杆喷雾机是在大田植保喷雾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机型。它是一种大型、高端农业装备,可以对大田进行有效的田间管理。该喷雾机作业效率高,喷洒质量好,喷洒均匀,喷雾面积广。相比中小型的喷杆,大型的喷杆更容易受到外界或者自身的负面影响。除了自身的机器振动外,风向,地势的起伏变化等外界因素,都会使宽幅喷杆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振动,喷杆倾斜,致使农药喷洒不均,所以喷杆抑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通过对喷雾机底盘的分析,研究可能造成振动的因素以及喷雾架需要改动的方向。对喷杆喷雾架进行设计,运用主动和被动减振的方法,使设计的喷雾架满足抑振的要求。其次,对设计的15m喷杆结构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研究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应力状态,为结构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并对喷杆进行模态分析,通过研究其固有频率,分析喷杆是否因为共振而产生振动响应,为臂架的主动抑振控制提供结构支持。最后,设计喷杆的液压系统,喷杆主动抑振的调节原理,采用了模糊PID控制方法,即模糊控制技术和PID技术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同时对该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并且进行了喷杆的主动抑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主动抑振控制的喷杆的喷雾效果更加稳定和良好,验证了所提出的宽幅喷雾臂架主动抑振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陈陆军,黄勇,黄迪,杨铁军,钟诚文[9](2018)在《低速风洞试验模型主动抑振系统设计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飞行器风洞试验时,通常会出现模型振动情况,飞行器模型的振动会降低试验测量结果的精准度,在临界迎角状态时尤为严重,有时甚至会危害试验模型和设备的安全。为了提高试验质量,保障试验安全,应采取措施控制风洞试验中模型的振动,主动减振技术相较于被动减振技术适应性更强,可以满足风洞工况多变情况下模型减振需要。本文研究一套适用于低速风洞尾撑试验的基于压电陶瓷的主动减振系统,通过在支杆根部合理布置压电陶瓷作动器,将压电陶瓷的轴向运动转变成支杆的俯仰振动,以模型上振动加速度信号作为反馈,采用自适应内模反馈系统进行振动控制,并搭建地面模拟台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抑振效果。(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S1期)
黄小琴,陈力[10](2017)在《基座弹性影响下漂浮基空间机器人PI滑模控制及主动抑振》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太空作业中,代替宇航员完成卫星的安装、维修等条件艰巨的舱外任务,因此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空间站上为了扩大空间机器人的工作使用范围,将其安装在基座上,而基座可以沿着由桁架组装而成的导轨移动。由于空间机器人和负载质量通常都很大,再加上机器人与载体的强耦合作用,因此空间机器人在操作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激发导轨的弹性振动,从而引起的基座弹性振动对空间机器人的轨迹跟踪精度会造成不可忽视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22)
主动抑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风洞试验中,尾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支撑方式,但由于尾撑方式是一种典型的集中质量悬臂梁结构,在高升力大质量模型试验中,容易出现模型支杆系统和气流的耦合振动,模型的振动会对天平测量系统的精确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某些情况下,试验中还会产生具有明显共振特性的快速发散振动,这不仅会大幅降低试验的可用攻角范围,还会严重危及试验结构和测量系统的安全,因此采用一种适应范围广泛、对振源频率不敏感的振动抑制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智能材料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压电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响应迅速等特点,非常适合应用于风洞主动抑振,这些材料在近年的振动控制领域,包括风洞试验中得到很多应用。基于变刚度主动抑振原理,利用堆迭压式电陶瓷作动器,在FL-61风洞中设计了一套抑振系统,系统主要目的是解决F4标模在跨声速试验出现的严重振动问题。基于气动院前期对抑振器的研究工作,找到了优化抑振效率的关键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对抑振器布局的优化。通过风洞试验,验证了这套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整套抑振系统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Ma=0.6,0.7,对于F4标模的俯仰方向振动,抑振系统能够抑制模型振动并有效提高试验可用攻角;Ma=0.6时试验可用攻角由4度提升至11度,Ma=0.7时,试验可用攻角由4度上升至9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动抑振论文参考文献
[1].李珂,葛耀君,赵林.基于可调姿态气动翼板的大跨度悬索桥颤振主动抑振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19
[2].刘新朝,刘昱,许岭松.基于压电陶瓷的主动抑振技术在风洞试验中的应用与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3].姜雨丰,温正权,姚壮,刘巍.基于视觉的风洞支杆主动抑振方法[J].新技术新工艺.2019
[4].王鑫鑫.基于热连轧机耦合振动的主动抑振控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
[5].金福艺,李超.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主动抑振控制方法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6].刘惟肖,贾振元,刘昱,刘巍,姜雨丰.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的速度反馈主动抑振方法[J].新技术新工艺.2018
[7].陈贵亮,曹伟涛,杨冬,张守林,李贺立.基于MR阻尼器高空平台半主动抑振系统研究[J].机械强度.2018
[8].蔡威.宽幅喷雾臂架主动抑振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8
[9].陈陆军,黄勇,黄迪,杨铁军,钟诚文.低速风洞试验模型主动抑振系统设计与验证[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10].黄小琴,陈力.基座弹性影响下漂浮基空间机器人PI滑模控制及主动抑振[C].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