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阑尾炎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论文文献综述
邓红艳,张超[1](2019)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检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医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轻型阑尾炎组54例,重型阑尾炎组45例,另选取医院同期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行开腹式阑尾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及hs-CRP水平。结果重型组手术后血清ALT、AST及hs-CRP水平均低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及手术后重型组血清ALT、AST及hs-CRP水平均高于轻型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血清ALT、AST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阑尾炎患者在不同进展的过程中血清ALT、AST和hs-CRP水平均出现明显的变化,结合患者血清ALT、AST和hs-CRP水平有助于急性阑尾炎的有效诊疗。(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31期)
郑猛,高斌,彭晓正[2](2019)在《肝癌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ALRI)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78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临床相关资料,计算患者术前ALRI,绘制ROC曲线确定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对肝癌患者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0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ALRI=22.82时对于预测生存状态具有最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ALRI>22.82的肝癌患者平均OS、PFS时间均显着短于术前ALRI≤2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LRI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术前ALRI可以作为预测TACE术后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TACE术前ALRI较低往往提示该患者的预后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20期)
郑猛[3](2019)在《肝癌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患者预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embolism,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与淋巴细胞(lymphocyte.L)比率(ALRI)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78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临床相关资料,术前检查患者生化及血常规,将收集到的患者AST与L的指标值通过计算得出患者术前ALRI,随访收集TACE术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0S),绘制ROC曲线确定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成ALRI大于临界值及ALRI小于等于临界值的两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分别确定两组的PFS和0S,明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对肝癌患者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PFS和0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78例肝癌患者中,男67例(85.9%)、女11例(14.1%),年龄分布为44~71岁,平均年龄60.12岁,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64例(82.1%);肝硬化53例(67.9%);AFP≥400 ng/m1者28例(35.9%);肿瘤平均最大直径为6.9cm(1.6~18.0 cm),其中直径>5 cm的51例(65.4%),且以单个肿瘤为主有58例(74.4%),59例(75.6%)在5年随访期间死亡。BCLC分期B期患者41例(52.6%),C期患者37例(47.4%)。ALRI=22.82时对于预测生存状态具有最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ALRI>22.82者58例(74.4%),ALRI≤22.82者20例(25.6%)。术前ALRI与肿瘤大小(χ2=10.971,p=0.001),乙肝表面抗原(χ2=5.310,p=0.021),肝硬化的有无(χ2=9.647,p=0.002)巴塞罗那(BCLC)分期(χ2=19.425,p<0.001)以及门静脉分支癌栓(χ2=6.590,p=0.010)具有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术前ALRI>22.82的肝癌患者的平均OS时间为18.16个月,显着短于术前ALRI≤22.82(41.65个月)(p=0.001)(图2)。术前ALRI>22.82组的平均PFS时间为15.52个月,显着短于术前ALRI≤22.82组(38.55个月)(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LRI(p=0.001)、肿瘤数量(p=0.002)、AFP(p=0.025)、BCLC分期(p<0.001)、肿瘤大小(p<0.006)、远处转移(p<0.001)、门静脉分支癌栓(p<0.001)与肝癌患者TACE术后PFS具有相关性。而术前ALRI(p=0.001)、肿瘤数量(p<0.001)、AFP(p=0.018)、BCLC分期(p<0.001)、肿瘤大小(p<0.010)、远处转移(p<0.001)、门静脉分支癌栓(p=0.001)与肝癌患者TACE术后OS具有相关性。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ALRI(HR,2.212;95%CI,1.039~4.711;p=0.040),门静脉分支癌栓(HR,2.954;95%CI,1.654~5.276;p<0.001)是肝癌患者TACE术后PFS显着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术前ALRI(HR,2.269;95%CI,1.017~5.060;p=0.045),门静脉分支癌栓(HR,2.788;95%CI,1.510~5.149;p=0.001),肿瘤大小(HR,2.498;95%CI,1.182~8.276;p=0.016)是肝癌患者TACE术后OS显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ALRI可以作为预测TACE术后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TACE术前ALRI较低往往提示该患者的预后较好。临床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肝癌患者病理情况以及临床分期,同时也需要重视患者生化及免疫指标,从而更好地评估患者预后情况。(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王翊凯,毕新宇,赵宏,李智宇,赵建军[4](2018)在《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白蛋白的比值在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白蛋白的比值(AAR)在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33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ROC曲线分析AAR预测肿瘤复发的最佳界值,根据AAR界值将患者分为高AAR组(AAR≥1)、低AAR组(AAR <1)。采用χ2检验分析AAR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诊断肝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AAR最佳界值为1; AAR≥1跟肝硬化显着相关(P <0. 05);高AAR组的1、3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着低于低AAR组; AAR≥1、大血管侵犯或存在瘤栓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术前AAR≥1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AR≥1的肝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白少华,朱小明,陈干涛[5](2018)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联合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评估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对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短期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135例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AST/ALT比值与MELD,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住院期间因肝硬化死亡患者,32例)和存活组(出院时存活患者,103例)。观察两组AST/ALT比值、MELD评分,并计算两者单独及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死亡组AST/ALT比值为(1.7±0.9),而存活组为(1.3±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MELD评分为(26.5±9.5)分,而存活组为(13.6±5.8)分,死亡组MELD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评分以18分为界,MELD评分≥18分对死亡危险性预测的敏感性为86.07%、特异性为59.18%;而AST/ALT比值以1.6为界,AST/ALT比值≥1.6的敏感性为83.78%、特异性为67.21%;二者联合的敏感性为87.27%、特异性为67.7%,显着性高于单纯性MELD评分和单纯性AST/ALT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评分联合血清AST/ALT比值能更好地预测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17期)
康晓征,赵勇,蒋善珍,郑微,任春梅[6](2018)在《FIB-4指数联合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对HBV患者治疗后病情转归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FIB-4指数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后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科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并治疗的患者112例,入院后记录其基线资料并随访1年,根据随访结局分为不良预后组及预后良好组,单因素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因素;运用ROC曲线评价其对患者预后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RR=1.567)和FIB-4指数(RR=1.334)对患者的预后有显着影响;ROC曲线下FIB-4指数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3%、70.2%。结论 FIB-4指数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联合诊断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后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望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后患者的常规检查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苏子剑,张剑华,潘群雄,王聪仁,费洪江[7](2017)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可作为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预后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8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ACE术前外周血APRI水平分为低APRI组(APRI<1.30,237例)和高APRI组(APRI≥1.30,151例),比较2组患者的1年及3年生存率。结果高APRI组的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25.5%和2.6%,低APRI组为71.2%和30.0%,2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白蛋白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脉管癌栓、APRI、TACE次数是肝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经ROC曲线分析比较显示,APRI较其他临床预后因素有更大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 APRI可作为判断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预后有价值的指标。(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昭光,任辉,张佳斌,李志杰,王洪波[8](2017)在《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对肝细胞癌切除术预后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APRI)与肝细胞癌(HCC)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228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ROC曲线获得APRI值最佳截点为1.62,将患者分为低APRI组(APRI<1.62)和高APRI组(APRI≥1.62),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及预后。结果:术前APRI值同术前AST、PLT、HBsAg阳性率、肝脏纤维化、门脉癌栓密切相关。低APRI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50%)显着高于高APRI组(31%)的患者(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PRI值、肿瘤最大横径、肿瘤数目、门静脉癌栓、肿瘤的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均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APRI值同接受根治性手术的HCC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林秀梅,朱冬林,陈文思[9](2017)在《肝纤维化四项检查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联合检测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肝纤维化四项检查和APRI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49例,分为肝纤维化组和无肝纤维化组;所有患者进行肝纤维化四项检查、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小板的检测并计算后两者的比率指数,分析各指标和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结果肝纤维化组与无肝纤维化组的APRI、肝纤维化四项检查指标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关系(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79.00%,特异度为92.10%,AUC为0.909,与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纤维化四项检查和APRI能够较准确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情况,对了解肝功能状态和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评估临床符合性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王倩怡,禹铮,王宇,赵新颜,欧晓娟[10](2016)在《成人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症4例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人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cro-AST)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成人macro-AST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macro-AST血症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发病至确诊时间为1~7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孤立性血清AST升高,且已排除各种急、慢性肝病、心脏疾病、肌肉疾病及风湿免疫病。应用聚乙二醇沉淀聚合物法测定4例患者的聚乙醇沉淀活性为89.7%~97.8%;应用冷藏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AST活性经冷藏后均明显下降(降幅为55.5%~93.1%)。经过10~36个月的规律随访,所有患者健康状况均良好。结论macro-AST血症是孤立性AST升高的少见原因,可见于健康人群,提高对该病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的认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检查及治疗,减少误诊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4期)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ALRI)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78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临床相关资料,计算患者术前ALRI,绘制ROC曲线确定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对肝癌患者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确定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0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ALRI=22.82时对于预测生存状态具有最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ALRI>22.82的肝癌患者平均OS、PFS时间均显着短于术前ALRI≤2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LRI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术前ALRI可以作为预测TACE术后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TACE术前ALRI较低往往提示该患者的预后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论文参考文献
[1].邓红艳,张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检测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2].郑猛,高斌,彭晓正.肝癌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
[3].郑猛.肝癌TACE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患者预后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9
[4].王翊凯,毕新宇,赵宏,李智宇,赵建军.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白蛋白的比值在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8
[5].白少华,朱小明,陈干涛.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联合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评估老年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
[6].康晓征,赵勇,蒋善珍,郑微,任春梅.FIB-4指数联合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对HBV患者治疗后病情转归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8
[7].苏子剑,张剑华,潘群雄,王聪仁,费洪江.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可作为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预后指标[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7
[8].陈昭光,任辉,张佳斌,李志杰,王洪波.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对肝细胞癌切除术预后的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7
[9].林秀梅,朱冬林,陈文思.肝纤维化四项检查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联合检测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中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
[10].王倩怡,禹铮,王宇,赵新颜,欧晓娟.成人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症4例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