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圈以及二次电池论文和设计-蔡如来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圈以及二次电池。密封圈包括:环形本体以及环形本体围合形成的中心孔;环形本体具有形成中心孔的径向内侧面、与径向内侧面沿中心孔的径向相对设置的径向外侧面以及轴向端面;其中,在与环形本体的环向相垂直的任一横截面上,径向内侧面的横截面的轮廓为第一圆弧线,并且第一圆弧线为二分之一圆形;径向外侧面的横截面的轮廓包括沿中心孔的轴向依次相连接的第二圆弧线和台阶状折线,折线相对于第二圆弧线远离中心孔;轴向端面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径向延伸线;第一圆弧线和第二圆弧线直接连接,折线和径向延伸线的一端连接,第一圆弧线和径向延伸线的另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本体以及所述环形本体围合形成的中心孔;所述环形本体具有形成所述中心孔的径向内侧面、与所述径向内侧面沿所述中心孔的径向相对设置的径向外侧面以及轴向端面;其中,在与所述环形本体的环向相垂直的任一横截面上,所述径向内侧面的横截面的轮廓为第一圆弧线,并且所述第一圆弧线为二分之一圆形;所述径向外侧面的横截面的轮廓包括沿所述中心孔的轴向依次相连接的第二圆弧线和台阶状折线,所述折线相对于所述第二圆弧线远离所述中心孔;所述轴向端面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径向延伸线;所述第一圆弧线和所述第二圆弧线直接连接,所述折线和所述径向延伸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圆弧线和所述径向延伸线的另一端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形本体以及所述环形本体围合形成的中心孔;

所述环形本体具有形成所述中心孔的径向内侧面、与所述径向内侧面沿所述中心孔的径向相对设置的径向外侧面以及轴向端面;

其中,在与所述环形本体的环向相垂直的任一横截面上,所述径向内侧面的横截面的轮廓为第一圆弧线,并且所述第一圆弧线为二分之一圆形;所述径向外侧面的横截面的轮廓包括沿所述中心孔的轴向依次相连接的第二圆弧线和台阶状折线,所述折线相对于所述第二圆弧线远离所述中心孔;所述轴向端面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径向延伸线;所述第一圆弧线和所述第二圆弧线直接连接,所述折线和所述径向延伸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圆弧线和所述径向延伸线的另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线包括第一径向外延线、第一轴向延伸线、第二径向外延线以及第二轴向延伸线,所述第一径向外延线相对于所述第二径向外延线靠近所述中心孔,所述第二圆弧线与所述第一径向外延线相连接,所述第二轴向延伸线与所述径向延伸线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外延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线、所述第二径向外延线以及所述第二轴向延伸线均为直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外延线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径向外延线的延伸长度,和\/或,所述第一轴向延伸线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轴向延伸线的延伸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线和所述第二圆弧线半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弧线为四分之一圆形,所述第一圆弧线和所述第二圆弧线共同形成四分之三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延伸线为直线并且与所述第一圆弧线相切。

8.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开口;

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被容纳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极耳;

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所述顶盖板覆盖所述开口且具有引出孔;

极柱片,所述极柱片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极耳直接连接,所述延伸部从所述引出孔穿出,所述延伸部与所述顶盖板通过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密封圈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片还包括环绕所述延伸部的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设置于所述顶盖板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密封圈套设于所述延伸部外部并与所述延伸部密封连接,所述环形凸缘通过所述密封圈与所述顶盖组件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顶盖板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的下隔离件,所述下隔离件具有阶梯孔,所述延伸部依次穿过所述阶梯孔和所述引出孔,所述延伸部和所述顶盖组件共同挤压所述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所述径向外侧面上与所述折线相对应的表面与所述下隔离件形成所述阶梯孔的表面之间密封连接,所述顶盖板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表面上具有凹部,所述径向内侧面以及所述径向外侧面上与所述第二圆弧线相对应的表面均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凹部并且与所述顶盖板形成所述凹部的表面之间密封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密封圈以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已被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领域。这是由于其具有高能量、高容量及高功率等优点。二次电池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极组件、与壳体密封连接的顶盖板、连接于顶盖板的下绝缘件以及连接电极组件的极耳的集流件。集流件具有穿出顶盖板的部分。集流件与顶盖板相连接。然而,集流件和顶盖板之间的密封性不能满足产品要求,导致集流件和顶盖板之间密封失效,从而影响二次电池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圈以及二次电池。密封圈具有圆弧形的径向内侧面以及径向外侧面,密封圈受到挤压时,径向内侧面以及径向外侧面可以与待密封的结构件之间形成不规则的接触线和接触面,从而有效提升密封效果。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密封圈,其包括:

环形本体以及环形本体围合形成的中心孔;环形本体具有形成中心孔的径向内侧面、与径向内侧面沿中心孔的径向相对设置的径向外侧面以及轴向端面;其中,在与环形本体的环向相垂直的任一横截面上,径向内侧面的横截面的轮廓为第一圆弧线,并且第一圆弧线为二分之一圆形;径向外侧面的横截面的轮廓包括沿中心孔的轴向依次相连接的第二圆弧线和台阶状折线,折线相对于第二圆弧线远离中心孔;轴向端面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径向延伸线;第一圆弧线和第二圆弧线直接连接,折线和径向延伸线的一端连接,第一圆弧线和径向延伸线的另一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折线包括第一径向外延线、第一轴向延伸线、第二径向外延线以及第二轴向延伸线,第一径向外延线相对于第二径向外延线靠近中心孔,第二圆弧线与第一径向外延线相连接,第二轴向延伸线与径向延伸线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径向外延线、第一轴向延伸线、第二径向外延线以及第二轴向延伸线均为直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径向外延线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径向外延线的延伸长度,和\/或,第一轴向延伸线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轴向延伸线的延伸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圆弧线和第二圆弧线半径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圆弧线为四分之一圆形,第一圆弧线和第二圆弧线共同形成四分之三圆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径向延伸线为直线并且与第一圆弧线相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圈,其包括径向内侧面和径向外侧面。在密封圈受到外力作用而被挤压变形时,径向内侧面可以与邻近结构件相接触而与结构件密封,并且由于径向内侧面自身为圆弧状表面,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平面密封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径向内侧面可以与邻近结构件之间形成的接触面积更大、更紧密,同时可以形成不规则的接触线和接触面,从而有效提升密封效果。径向外侧面会与邻近结构件相接触而与结构件密封,并且由于径向外侧面上与第二圆弧线相对应的表面为圆弧状表面,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平面密封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径向外侧面上与第二圆弧线相对应的表面可以与邻近结构件之间形成的接触面积更大、更紧密,同时可以形成不规则的接触线和接触面,从而与径向内侧面共同配合,进一步提升密封效果。

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

壳体,具有开口;电极组件,电极组件被容纳于壳体内,电极组件包括极耳;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顶盖板覆盖开口且具有引出孔;极柱片,极柱片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连接部和延伸部为一体成型结构,连接部与极耳直接连接,延伸部从引出孔穿出,延伸部与顶盖板通过上述实施例的密封圈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二次电池包括顶盖板、极柱片以及上述实施例的的密封圈。密封圈应用于二次电池时,密封圈被顶盖板和极柱片共同挤压。密封圈的径向内侧面和径向外侧面可以与顶盖板或极柱片之间形成的接触面积更大、更紧密,同时可以形成不规则的接触线和接触面,从而有效提升顶盖板和极柱片之间的密封效果,保证二次电池正常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极柱片还包括环绕延伸部的环形凸缘,环形凸缘设置于顶盖板朝向电极组件的一侧,密封圈套设于延伸部外部并与延伸部密封连接,环形凸缘通过密封圈与顶盖组件密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顶盖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顶盖板靠近电极组件的一侧的下隔离件,下隔离件具有阶梯孔,延伸部依次穿过阶梯孔和引出孔,延伸部和顶盖组件共同挤压密封圈,密封圈的径向外侧面上与折线相对应的表面与下隔离件形成阶梯孔的表面之间密封连接,顶盖板朝向电极组件的表面上具有凹部,径向内侧面以及径向外侧面上与第二圆弧线相对应的表面均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凹部并且与顶盖板形成凹部的表面之间密封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密封圈的整体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示出的密封圈的整体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密封圈的剖视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密封圈的剖视结构轴测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处放大图;

图9是图8中B处放大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0、二次电池;

11、壳体;

12、电极组件;121、主体部;122、极耳;

13、顶盖组件;131、顶盖板;131a、引出孔;131b、凹部;132、下隔离件;132a、阶梯孔;

14、极柱片;141、连接部;142、延伸部;143、环形凸缘;

15、密封圈;15a、环形本体;15b、中心孔;

151、径向内侧面;151a、第一圆弧线;

152、径向外侧面;152a、第二圆弧线;152b、折线;152c、第一径向外延线;152d、第一轴向延伸线;152e、第二径向外延线;152f、第二轴向延伸线;

153、轴向端面;153a、径向延伸线;

16、绝缘件;

X、径向;Y、轴向;O、环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包括壳体11、设置于壳体11内的电极组件12以及与壳体11密封连接的顶盖组件13。

本实施例的壳体11可以为具有五个面的方形结构或其他形状。壳体11具有用于容纳电极组件12和电解液的容纳腔。壳体11可以由例如铝、铝合金或塑料等材料制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2可通过将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隔膜一同围绕卷绕轴线螺旋卷绕而形成主体部121,其中,隔膜是介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绝缘体。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2整体为扁平状结构,其具有预定的厚度、高度和宽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以第一极片为正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片进行说明。同样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极片还可以为负极片,而第二极片为正极片。另外,正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在正极片的涂覆区上,而负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到负极片的涂覆区上。由主体部121的涂覆区延伸出的未涂覆区则作为极耳122,电极组件12包括两个极耳122,即正极耳和负极耳,其中,正极耳从正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负极耳从负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2的主体部121具有沿卷绕轴线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电极组件12的两个极耳122从主体部121的同一个端面延伸出,也即两个极耳122位于主体部121的同一侧。每个电极组件12所包括的两个极耳122也可以分别从主体部121的两个端面上延伸出,从而两个极耳122相对设置。壳体11内可以根据产品要求设置一个、两个或三个以上电极组件12。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顶盖组件13包括顶盖板131。顶盖板131覆盖开口且具有引出孔131a。顶盖组件13通过顶盖板131与壳体11密封连接。二次电池10还包括极柱片14。极柱片14具有预定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极柱片14的长度方向是长度所对应的方向,极柱片14的宽度方向是宽度所对应的方向,极柱片14的厚度方向是厚度所对应的方向。极柱片14具有连接部141和延伸部142。连接部141和延伸部142为一体成型结构。可选地,极柱片14可以通过铸造、锻造、冲压或模具成型方式加工制造。连接部141与极耳122直接连接。可选地,连接部141与极耳122可以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例如,连接部141与极耳122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参见图1所示,延伸部142从引出孔131a穿出。延伸部142的一部分穿出引出孔131a并位于顶盖板131外侧。延伸部142穿出引出孔131a的部分可以用于与汇流排或者其它结构件相连接。通过极柱片14可以对电极组件12进行充电或放电操作。在两个以上的二次电池10并排设置时,相邻两个二次电池10可以通过各自的延伸部142串联或并联连接。可选地,相邻两个二次电池10各自的延伸部142可以直接相搭接并焊接连接,也可以直接对接并分别与汇流排焊接连接。在一个示例中,引出孔131a为长条孔。延伸部142位于引出孔131a内的部分与引出孔131a的形状相匹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引出孔131a和极柱片14的数量相同并且一一对应设置。在一个示例中,二次电池10的壳体11内设置两个电极组件12。两个电极组件12共具有四个极耳122。将相邻的两个同极极耳122预先对折形成整体再与一个极柱片14进行连接。顶盖板131131上设置两个引出孔131a。每个引出孔131a对应一个极柱片14。一个极柱片14作为正极,另一个极柱片14作为负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延伸部142与顶盖板131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15密封连接,从而可以降低电解液从延伸部142和顶盖板131之间发生溢出的可能性,同时密封圈15也可以延长顶盖板131到延伸部142的爬电距离,提升二次电池10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包括壳体11、电极组件12、顶盖板131和与电极组件12相连接的极柱片14。电极组件12的极耳122直接与极柱片14相连接,并能够通过极柱片14直接进行充电或放电操作。延伸部142可以与其它结构件相连接。这样,电极组件12仅通过一体式结构的极柱片14就可以实现充电或放电,从而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数量,使得极耳122和极柱片14连接后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空间占用率低,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10的能量密度。极耳122与极柱片14连接过程简单易操作,连接工序少,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15实现延伸部142和顶盖板131之间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从而保证二次电池10正常工作。

参见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15包括环形本体15a以及环形本体15a围合形成的中心孔15b。环形本体15a具有形成中心孔15b的径向内侧面151、与径向内侧面151沿中心孔15b的径向X相对设置的径向外侧面152以及轴向端面153。参见图5和图6所示,在与环形本体15a的环向O相垂直的任一横截面上,径向内侧面151的横截面的轮廓为第一圆弧线151a,并且第一圆弧线151a为二分之一圆形。径向内侧面151呈圆弧状表面。环形本体15a的环向O指的是环形本体15a围绕自身轴线延伸的方向。在密封圈15受到外力作用而被挤压变形时,径向内侧面151可以与邻近结构件相接触而与结构件密封,并且由于径向内侧面151自身为圆弧状表面,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平面密封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径向内侧面151可以与邻近结构件之间形成的接触面积更大、更紧密,同时可以形成不规则的接触线和接触面,从而有效提升密封效果。

参见图5所示,在与环形本体15a的环向O相垂直的任一横截面上,径向外侧面152的横截面的轮廓包括沿中心孔15b的轴向Y依次相连接的第二圆弧线152a和台阶状折线152b。折线152b相对于第二圆弧线152a更加远离中心孔15b。沿中心孔15b的径向X,折线152b位于第二圆弧线152a的外侧。轴向端面153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径向延伸线153a。第一圆弧线151a和第二圆弧线152a直接连接。折线152b和径向延伸线153a的一端连接,而第一圆弧线151a和径向延伸线153a的另一端连接。

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二圆弧线152a相对应的表面也呈圆弧状表面,在密封圈15受到外力作用而被挤压变形时,径向外侧面152会与邻近结构件相接触而与结构件密封,并且由于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二圆弧线152a相对应的表面为圆弧状表面,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平面密封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二圆弧线152a相对应的表面可以与邻近结构件之间形成的接触面积更大、更紧密,同时可以形成不规则的接触线和接触面,从而与径向内侧面151共同配合,进一步提升密封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顶盖板131和延伸部142可以对密封圈15形成挤压应力,以使密封圈15发生变形,从而实现顶盖板131、密封圈15和延伸部142之间保持密封。在一个示例中,在中心孔15b的轴向Y上,密封圈15、延伸部142与顶盖板131存在重叠区域。密封圈15的轴向端面153与延伸部142之间保持密封,而密封圈15的径向内侧面151和径向外侧面152与顶盖板131之间保持密封。极柱片14和顶盖板131连接固定后,延伸部142和顶盖板131可以沿中心孔15b的轴向Y共同挤压密封圈15,以使密封圈15被压缩而发生变形。

参见图5所示,径向外侧面152上与折线152b相对应的表面呈台阶状表面,从而径向外侧面152上与折线152b相对应的表面能够延长爬电距离。在密封圈15密封两个结构件时,密封圈15可以通过该区域延长两个结构件之间的爬电距离,降低两个结构件之间发生击穿短路的可能性。在密封圈15应用于二次电池10的极柱片14和顶盖板131之间时,密封圈15可以通过该区域延长极柱片14和顶盖板131之间的爬电距离,降低极柱片14和顶盖板131之间发生击穿短路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二次电池10还包括绝缘件16。绝缘件16的一部分延伸至引出孔131a内,并且伸入密封圈15的中心孔15b以靠近径向内侧面151的最高点。绝缘件16能够绝缘隔离延伸部142和顶盖板131,进一步降低极柱片14和顶盖板131之间发生击穿短路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折线152b包括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第一轴向延伸线152d、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以及第二轴向延伸线152f。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相对于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靠近中心孔15b。沿中心孔15b的径向X,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位于第二圆弧线152a的外侧,而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位于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的外侧。第二圆弧线152a与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相连接。第二轴向延伸线152f与径向延伸线153a相连接。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和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相对应的表面形成沿中心孔15b的轴向Y错开的台阶面。沿中心孔15b的径向X,相对于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相对应的表面,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相对应的表面更加向外凸出而更加远离中心孔15b。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第一轴向延伸线152d、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以及第二轴向延伸线152f均为直线,从而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第一轴向延伸线152d、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以及第二轴向延伸线152f相对应的表面均为平整表面。可选地,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垂直于第一轴向延伸线152d。第一轴向延伸线152d垂直于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垂直于第二轴向延伸线152f。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15的径向内侧面151为圆弧状表面。密封圈15的径向外侧面152包括与径向内侧面151相连接的圆弧状表面、与圆弧状表面相连接的沿中心孔15b的径向X延伸的第一个台阶面、与第一个台阶面相连接的沿中心孔15b的轴向Y延伸的第一个竖直面、与第一个竖直面相连接的沿中心孔15b的径向X延伸的第二个台阶面以及与第二个台阶面相连接的沿中心孔15b的轴向Y延伸的第二个竖直面。密封圈15的轴向端面153与第二个竖直面和径向内侧面151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15的径向内侧面151和径向外侧面152所包括的与径向内侧面151相连接的圆弧状表面为主要承受外部压力的部位。第一个台阶面为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对应的表面。第一个竖直面为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一轴向延伸线152d对应的表面。第二个台阶面为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对应的表面。第二个竖直面为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二轴向延伸线152f对应的表面。径向内侧面151、径向外侧面152、第一个台阶面、第一个竖直面、第二个台阶面、第二个竖直面以及轴向端面153均为沿环向O延伸的环形面。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的延伸长度,从而使得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相对应的表面的面积大于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一径向外延线152c相对应的表面的面积。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轴向延伸线152d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轴向延伸线152f的延伸长度,从而使得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二轴向延伸线152f相对应的表面的面积大于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一轴向延伸线152d相对应的表面的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第一圆弧线151a和第二圆弧线152a半径相同,并且第一圆弧线151a的圆心和第二圆弧线152a的圆心重合,从而第一圆弧线151a和第二圆弧线152a可以连接过渡平缓光滑,降低第一圆弧线151a和第二圆弧线152a连接处形成凸出结构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密封圈15整体表面光滑,有利于提高密封圈15密封性能。在一个示例中,第二圆弧线152a为四分之一圆形。第一圆弧线151a和第二圆弧线152a共同形成四分之三圆形,从而密封圈15被压缩时,径向内侧面151和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二圆弧线152a相对应的表面可以形成更多的密封面,使得密封圈15的密封效果更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径向延伸线153a为直线并且与第一圆弧线151a相切,从而径向延伸线153a对应的轴向端面153与第一圆弧线151a对应的径向内侧面151相切。这样,轴向端面153和径向内侧面151在中心孔15b的轴向Y上彼此齐平,从而不会形成位置干涉,从而降低装配过程中两者出现位置干涉而影响密封效果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所示,极柱片14还包括环绕延伸部142的环形凸缘143。环形凸缘143设置于顶盖板131朝向电极组件12的一侧。密封圈15套设于延伸部142外部并与延伸部142密封连接。环形凸缘143通过密封圈15与顶盖组件13密封连接。延伸部142和顶盖板131连接固定后,延伸部142的环形凸缘143和顶盖板131能够共同挤压密封圈15,以使三者保持密封。密封圈15的轴向端面153与环形凸缘143朝向顶盖板131的表面接触保持密封。密封圈15的径向内侧面151朝向延伸部142,并可以与延伸部142接触保持密封。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9所示,顶盖板131朝向电极组件12的一侧设置凹部131b。密封圈15的径向内侧面151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凹部131b内,并且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二圆弧线152a相对应的表面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凹部131b内,从而顶盖板131对密封圈15形成限位。这样,环形凸缘143和顶盖板131共同挤压密封圈15时,密封圈15上设置于凹部131b内的部分能够与顶盖板131形成凹部131b的表面之间密封连接,提升顶盖板131和环形凸缘143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也降低密封圈15受外力挤压时沿中心孔15b的径向X出现位置偏移而导致密封失效或密封不良的可能性。参见图1和图8所示,顶盖组件13还包括设置于顶盖板131靠近电极组件12的一侧的下隔离件132。参见图9所示,下隔离件132具有阶梯孔132a。延伸部142依次穿过阶梯孔132a和引出孔131a。延伸部142和顶盖组件13共同挤压密封圈15。径向外侧面152上与折线152b相对应的表面与下隔离件132形成阶梯孔132a的表面之间密封连接。下隔离件132的材料为绝缘材料,例如可以是橡胶、塑料或硅胶等。下隔离件132将顶盖板131和电极组件12绝缘隔离开,降低顶盖板131与电极组件12发生电连接的可能性。下隔离件132能够沿轴向抵压电极组件12,以降低电极组件12沿轴向在壳体11内发生移动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径向外侧面152上与第一轴向延伸线152d、第二径向外延线152e以及第二轴向延伸线152f相对应的表面与下隔离件132上形成阶梯孔132a的表面相接触并保持密封。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设计图

密封圈以及二次电池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681132.3

申请日:2019-05-1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747570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H01M2/08

专利分类号:H01M2/08;H01M2/04

范畴分类:38G;

申请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52100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新港路2号

发明人:蔡如来;常伟其

第一发明人:蔡如来

当前权利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国祥

代理机构:11258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密封圈以及二次电池论文和设计-蔡如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