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西晋论文_赵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魏西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汉魏,西晋,佛教,羌族,东北地区,荆州,汉族。

汉魏西晋论文文献综述

赵辉[1](2017)在《汉魏西晋来华僧人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僧人作为佛教“叁宝”之一,是佛教活动的主体,佛陀的教法需要依靠僧人来实践和传布。汉魏西晋时期,有部分来自印度、中亚、西域各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僧侣和信徒居士,或沿陆路、或沿海路,怀揣宗教热忱,不辞辛苦履险犯难远赴中土译经传法。这些来华僧人活跃在当时中土的主要城市和地区,洛阳、长安、建业等逐渐成为这一时期来华僧人活动地理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及佛教传播中心。在佛经汉译的早期阶段,佛经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还是以来华僧人为核心的民间私人译经为主,来华僧人的译经活动在汉人沙门和居士的辅助下分散进行。从汉魏西晋时期来华僧人译经的方法和风格来看,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从译经的方式来看,转译的译经现象普遍存在,合译是佛经汉译早期阶段的主要译经方式。这一时期来华僧人的译经,一方面依赖胡僧之间译经的互助,另一方面则需借助于中国本土信教人士的辅助来翻译佛典。佛教初传中土时,首先面对的就是印度佛教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与摩擦。为了扩大佛教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减少在华传教的阻力,基于传法的现实需要,许多早期来华僧人不得不调整传教策略,主动向中国本土传统文化适应性迎合。一些拥有“神异”手段的来华僧人将佛教依附于中土的黄老方术之中,借助于神仙方术色彩的传教方式吸引信徒。部分具有儒道知识背景的外来僧人,在翻译佛经时常借用中国本土固有之概念,将本土术语掺杂在其译文之中,用儒家或道家思想学说比附、解释佛经教义,不断融儒入佛、融道入佛。本文拟以汉魏西晋时期来华僧人为学术研究视角,通过对其在华传法活动进行考述,探讨来华僧人与早期中国佛教发展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乔凤岐[2](2015)在《汉魏西晋管理东北地区体制之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西晋时,中原王朝管理东北地区的体制存在较大变化。两汉时期虽然沿袭了先秦时期的册封制度,但在少数民族管理上郡县体制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从东汉末年公孙度专制辽东时起,曹操于襄平(今辽宁辽阳)设置东夷校尉,以此作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主管机构。东夷校尉设置之初,可能由公孙氏兼任,但此时期东夷校尉的作用并没有凸显出来。司马懿平定辽东后,辽东郡县归属幽州,东夷校尉衙署虽设在襄平,但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事务主要由州郡负责。西晋时,设平州于襄平,但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则是以东夷校尉为主,由此形成了一种职责相对分明的二元管理体制。(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郭可悫[3](2012)在《汉魏西晋北魏时期洛阳的音乐舞蹈百戏》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西晋北魏时期,洛阳作为都城,人文荟萃。当地除了盛行一般的歌舞,还盛行百戏。百戏指杂技、魔术、武术、游戏之类,又称为散乐。这些活动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以及审美愉悦功能。(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许展飞[4](2011)在《汉魏西晋荆州佛教稽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荆州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汉魏时期,佛教已流布到荆州的南阳、庐山、武昌,但荆州地区并没有可考的寺院记录。西晋时期,荆州地区仍然没有可考的寺院记录和驻锡僧人记载,只有游锡僧人的踪迹,荆州佛教处于相对落后的孕育状态。(本文来源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陈君[5](2007)在《西晋荀《录》与汉魏乐府》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录》为西晋荀勖所撰,是现存最早的着录汉魏乐府诗歌的着作。荀《录》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适应了对汉魏文学遗产进行总结的历史要求,也是西晋时期文学总结的重要成果之一。荀《录》以音乐体制的差别如平调、清调、瑟调、楚调等作为乐府诗分类的标准,而不是班固《汉书·艺文志》所采用的作者、时代、地域混合在一起的做法,这符合乐府诗歌音乐性的特点,对后代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乐府学》期刊2007年00期)

华方田[6](2003)在《佛法东来 汉魏西晋佛教》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印度,于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叁国、西晋时期是佛教初传我国内地并逐渐扎根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来源于《佛教文化》期刊2003年06期)

胡鹏[7](2002)在《汉魏西晋婚恋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上篇描述了汉魏西晋婚恋诗的整体特征及各时代的创作情况;下篇描述了汉魏西晋婚恋诗所呈现出来的各项审美因素:如爱情、如佳人、如审美兴象。 上篇:汉魏西晋婚恋诗创作的概貌 一、汉魏西晋婚恋诗的总体特征。 (一)悲音与思曲 该时期的诗歌多为怨辞、悲辞,情调主悲,其原因有叁:艺术上受汉代悲音美的影响;内容表现为妇女对自由爱情、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这种愿望的实际上难以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作家本身无多少欢乐情事可写。 该时期的诗歌在内容上多为夫妇之间的思曲,而少男女欢恋之歌,其原因有二: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宗法礼教的束缚;士子离家游宦的社会现实。 (二)模拟的品格 该时期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以模拟为主要特征。自东汉末至魏、西晋,文人的婚恋诗创作多具有模拟的品格,这与当时的文学创作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文事的兴盛与文人的会聚使文人以学诗和逞才为目的创作了大量拟作的婚恋诗。 在模拟的同时,各时代的婚恋诗创作亦各有其创新。 二、汉魏西晋时期各阶段的婚恋诗创作 两汉婚恋诗提供了后世摹拟的范本,魏和西晋都是对范本的模拟期。魏和西晋都主要以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为摹拟对象,所不同的是西晋还以魏代的婚恋诗为摹拟对象。 (一)两汉婚恋诗 两汉婚恋诗的突出成就是为后世提供了摹拟的范本。汉乐府推出了以罗敷为代表的美女佳人;《古诗十九首》则对夫妇的相思之情作了全景式的描绘。 此外,西汉前期出现了恋情诗创作一个小高潮。 (二)魏婚恋诗 这一时期婚恋诗创作的成就体现在曹丕和曹植身上。曹丕对风月、弦歌的特殊爱好终于有了成果,他熔铸古诗中的旧有的手段开创出新的意境,《燕歌行》成为传世的名篇。曹植则将婚恋诗改造为“政治失恋诗”,以待嫁之女托喻渴求入仕之士,以弃妇比逐臣。 (叁)西晋婚恋诗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就是出现了反映真情实感的婚恋诗,即潘岳的以“悼亡”为主题的一系列写给妻子杨氏的诗歌,把爱恋与死别所造成的深 切的痛伤呈露在读者面前,歌以当哭。 这一时期的婚恋诗在情态上较为压抑,曹植婚恋诗中忧惧的心态弥漫 在诗歌当中,并加以深化Z傅玄的一系列婚恋诗可解读为对女性卑弱依附 地位的的诗化描述。 在艺术上,陆机、陆云刻意描绘弦歌场面,呈现出雕琢化的倾向。0 下篇:汉魏西晋婚恋诗所呈现的艺术审美世界 一、汉魏西晋婚恋诗中的爱情 爱情是婚恋诗创作的缘由,虽然大多数的婚恋诗是拟情之作,但以男女 之情为表现对象的婚恋诗必须以爱情为依托,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彼 时代人心中情慷的特征。 彼时代的爱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汉武帝为代表的“唯美的恋情\ 二是以秦嘉、徐淑夫妇为代表的“琴瑟合鸣”式的爱情。 作为“唯美的恋惰\ 其原因是出于对“绝代佳人”的追求,对女性的 外在美关注较多Z 作为“琴瑟合鸣”式的爱情,因其发生在婚姻关系成立 以后,其爱情的原因在于夫妇之间的“共鸣\对女性的内在品质关注的较 多。 二、魏西晋婚恋诗中的女性美 汉代确立了“有艳淑女”的审美观Z“有艳淑女”的民间品格表现为美 貌、美德,并以生产劳动为背景。 魏、西晋文人以卯 上桑》为范本,加诸多种手段对美女进行大肆的如 描摹,以馨芳,以弦歌,以唇红齿白的对比。作为创新,则体现出了对个 体人格美的追求。 叁、汉魏西晋婚恋诗中的审美兴象 模拟往往是学诗的初步,在模拟的过程中,范本中有效的艺术手段往 往被继承下来,化作学诗者自己的艺术才能。《古诗十九首》是后人摹拟的 范本,它以“婉转附物,。沼怅切情”为特征,“情”是难以捕捉的,“物” 却便于照搬照用,《古诗十九首》中兴象多为后人所借用。 纵观汉魏西晋婚恋诗,“弦歌、风月、兰华”叁种兴象最为频繁,它们 被诗人所选用是有其心理原因的。在婚恋诗创作中,这叁种兴象的运用在 不同时代诗人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2-04-29)

吕名中[8](1965)在《试论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族的内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居是我国民族关系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与民族迁徙有密切关系。各族大规模的移动是从汉代开始的,当时北方边境各族不断向内郡移徙,中原汉族也陆续迁往边区。到晋代所谓"五胡之乱"以前,各族交错杂居的形势已由边境发展到当时我国的腹心地区黄河中、下游各地。(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1965年06期)

金宝祥[9](1956)在《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少数族的内徙》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南北匈奴的分裂和北匈奴的西迁东汉初年,分布在北方边陲的草原部落和部族,一为蒙古高原的匈奴,一为辽河两岸的乌桓、鲜卑,一为甘陇一带的氐、羌。其中以已经进入奴隶制阶段的匈奴最为强大,至于尚在氏族制阶段的乌桓、鲜卑、氐、羌,还不免要受到匈奴势力的威胁,有的还只是匈奴的附庸。匈奴的统治阶级为了增殖自己的财富,经常带领乌桓、鲜卑的武装,向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进行寇掠。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光武初,匈奴(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期刊1956年11期)

汉魏西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魏西晋时,中原王朝管理东北地区的体制存在较大变化。两汉时期虽然沿袭了先秦时期的册封制度,但在少数民族管理上郡县体制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从东汉末年公孙度专制辽东时起,曹操于襄平(今辽宁辽阳)设置东夷校尉,以此作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主管机构。东夷校尉设置之初,可能由公孙氏兼任,但此时期东夷校尉的作用并没有凸显出来。司马懿平定辽东后,辽东郡县归属幽州,东夷校尉衙署虽设在襄平,但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事务主要由州郡负责。西晋时,设平州于襄平,但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则是以东夷校尉为主,由此形成了一种职责相对分明的二元管理体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魏西晋论文参考文献

[1].赵辉.汉魏西晋来华僧人考述[D].兰州大学.2017

[2].乔凤岐.汉魏西晋管理东北地区体制之演变[J].河北学刊.2015

[3].郭可悫.汉魏西晋北魏时期洛阳的音乐舞蹈百戏[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4].许展飞.汉魏西晋荆州佛教稽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5].陈君.西晋荀《录》与汉魏乐府[J].乐府学.2007

[6].华方田.佛法东来汉魏西晋佛教[J].佛教文化.2003

[7].胡鹏.汉魏西晋婚恋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

[8].吕名中.试论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族的内迁[J].历史研究.1965

[9].金宝祥.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少数族的内徙[J].历史教学.1956

论文知识图

楼兰古城-楼兰古城:奠基期南华寺公-私分区示意图研究范围隋人《出师颂》“绍兴本”风古朴典雅而...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之位置关系图生活顾问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标签:;  ;  ;  ;  ;  ;  ;  

汉魏西晋论文_赵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