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典型绘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典型,色彩,形象,形式美,语言,艺术,美术作品。
典型绘画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晖[1](2018)在《浅谈群众美术作品绘画语言的典型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作品与人们对绘画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息息相关的,画家只有从一定程度上认识绘画语言,其创作才能方能更好发挥出来,以实现一定高度的艺术境界,并使创作上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绘画艺术的生命动力来源于绘画语言中美所蕴含的典型化审美意境。(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18期)
党睿,谭慧姣,原野,刘杰,王楠[2](2017)在《博物馆典型光源对中国绘画有机颜料的色彩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博物馆典型光源对中国绘画有机颜料的色彩量化影响规律,采用叁种博物馆典型光源照射绘画模型试件的实验方法,周期性测量试件色彩参数,基于实验数据绘制主波长、亮度、兴奋纯度随照射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曲线图,通过分析叁个色彩参数的变化情况,得到典型光源对中国绘画有机颜料的色彩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照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袁陈玲[3](2017)在《画中读生命——中学生心理绘画辅导中绘画作品典型元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作为艺术治疗的一种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很多国家的中小学纷纷采用绘画的形式来开展心理辅导。绘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它不仅能让中小学生更好地表达自我,调整身心,还能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认清自我,宣泄情绪,悦纳自我,完成自我建构和整合。学生可以通过自由绘画宣泄和治愈情感。在团体和个体辅导中,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清晰地看到问题和成长的方向,促进成长中的个体全面和谐地健康发展。本文就学生绘画中出现的典型元素进行了收集和分析,旨在通过绘画的方式洞察学生真实的生命世界。(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7年21期)
倪旭前[4](2017)在《隐士绘画的一种典型——倪瓒绘画的背景与思想窥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倪瓒(1306或1301-1374)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家境富裕,自幼好学。擅诗文;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绘画师法董源,擅画山水、墨竹,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风格平淡简远,逸气横生,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其绘画被明代董其昌评为逸品,居神品之上;相传明清时期江南人家以有无云(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7年06期)
李超峰[5](2017)在《渐江绘画艺术的典型图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之际的中国画坛摹古之风盛行,明季遗民渐江自出新意,标立新貌。其绘画艺术的图式特征,因版画的刀刻线描、师法自然、承继先贤之因,呈现出"以线制形"的简淡之美;巨嶂式山水之美;几何化特质的秩序之美。渐江山水的面貌可谓独树一帜,从传统中来,又超脱于传统,从造化中来,又被赋予个人风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陈建军[6](2017)在《非典型绘画》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看展览,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感受,譬如最熟悉的油画展览,写实画展基本上都是人物众多的大场面,题材大多是农民和农民工,人物都是用照片P图组合而成,人物的造型、表情皆是照片原样,处理手法也相似,人很多,画幅很大,但不打动人,人的心理气息、精神气息完全没有,只(本文来源于《美术报》期刊2017-03-25)
刘新梅[7](2015)在《新中国绘画中儿童形象的典型样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物形象之一的儿童形象是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成人形象相比,除了儿童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使艺术创作中的儿童视觉形象承载的意义与众不同外,对儿童形象的研究,本身有利于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中艺术形象生成背后的话语博弈关系。而被塑造、被表达、被符码化的儿童形象的大量出现,显然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儿童形象的研究提供了素材。从研究视角分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儿童视觉形象进行图式类型归纳、图形象征意义解读、社会学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是当前儿童视觉形象的主要研究方向。但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来看,与女性形象、农民形象和领导人等成人视觉形象的研究相比,当下对儿童形象的研究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显然都十分薄弱。由此,本文通过对大量的儿童视觉形象的搜集、归类和分析,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叁个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中国美术如何在绘画中对儿童形象进行塑造、表达和符号化为切入点,揭示儿童形象生成和演变背后的权利话语关系,分析典型儿童形象生成背后的主导话语、意识形态、创作者观念以及观者的期待等之间的博弈关系,以论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典型儿童形象的最终呈现,都是各个时期中主流话语引导下的、多方权利话语之间权利博弈和利益共谋的结果。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本部分综述了儿童形象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归类指出以往研究的局限,并对本文的研究视角、方法和意义进行简单的陈述。第一章,以1949至1976年的毛泽东时代美术为研究阶段,并细分为十七年和文革两个时期。详述了在政治话语的主导下,包括建国初的十七年和动荡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在内的毛泽东时代绘画中,对新儿童形象和革命化儿童形象的标准化塑造和理想化呈现,以及政治逐渐占据统帅地位后儿童形象塑造和呈现的成人化、类型化、单一化趋势。而现实语境下的艺术创作对创作者个体意识的否定、对大众观者期许的忽略和对现实生活的脱离,则是导致以政治为艺术创作标准所塑造出的“理想儿童”形象本质虚假的直接和主要原因。第二章,以1977至1989年的80年代中国美术为研究阶段。论述了在80年代的新历史阶段中,在寻求和建立艺术合法性的时代需求下,真实替代政治成为新的时代话语。在真实话语的主导下,80年代的艺术家自觉的选择了对毛泽东时代的创作模式和形象塑造标准的否定,并从政治标准的限制和理想化形象的塑造中解脱出来,转向了对创作主体的高扬和对真实的原态形象的追求。在绘画中则呈现为以创作者个人意志为主导的、对原态现实生活和生命的形象实践,“真实儿童”形象替代“理想儿童”形象。但现实表明,这一时期的个人意志也只是在暗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符合大众观者期许的前提下获得了有限的自由,而对真实充满渴望和追求的艺术家,也只是在由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观者期许、人性的回归等建构的“真实话语”中实现了个人表达的真诚。第叁章,以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为研究阶段。叙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城市化高速发展、后殖民主义影响大范围扩散和市场化潮流猛烈冲击的复杂语境中,对具有中国乡土地域特色、中国城市群体生存状态、中国毛泽东时期政治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意义等本土化特征的儿童形象的多样重塑和符码化呈现,显然都是市场话语主导下争取市场利益的艺术策略。尽管市场话语主导下所形成的符码化儿童形象所具有的中国性备受怀疑,但是这些着意彰显本土特征的符码化儿童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构建当代中国新形象和获取文化身份的优势和有效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语境下的最佳选择。结语部分,本部分通过上文对不同历史时期典型儿童形象的归类、分析以及儿童形象生成背后的话语权和利益关系的揭示,最后对新中国以来绘画中的儿童形象的典型样态的形成作个人观点的阐述。事实证明,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创作观念和观者的期许等众多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形象生成的话语因素,都决定了儿童形象生成的非客观性。而艺术创作流程和艺术场内儿童永远“不在场”的现实则是对客观真实的儿童形象不存在的最直接的说明,不同历史语境下儿童形象的最终呈现,都是各自时期中主流话语主导下的多方话语权力间博弈和利益共谋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12-06)
董亮亮[8](2015)在《浅谈中西方绘画之典型线质和色彩运用对我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漫步中西方的绘画史,虽然各自的文化底蕴不同,但是从绘画的产生开始,线的运用,寄托了画家特殊的情感。中国画家对线条的感悟和运用已经达到了极致,画面中的每一根线条已经成为画家的精神寄托;而从西方绘画历史发展来看,无论从远古时期壁画中线条对动物的描绘,还是古典油画,线都是绘画的组成部分。只是西方的画家更理性的处理画面中线条的组织。中西方画家在造型基础上加之颜色的运用更能抓住观者的注意力,画面的色彩更直观的表达了画家作画时的情感。笔者从接触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本文想从影响笔者毕业创作中的线和颜色两个方面来阐述,也因此想将叁年对工笔人物画的学习能通过毕业创作找到中西方绘画的契合点。(本文来源于《西安美术学院》期刊2015-03-01)
董梅[9](2013)在《论绘画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一定的精神内涵,进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感受以及审美理想,并且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打动欣赏者,使之产生共鸣和持久的思考。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可以凭借丰富精彩的语言描绘从各个角度对(本文来源于《戏剧丛刊》期刊2013年03期)
何韵旺[10](2011)在《日据时期以胶彩画为典型的台湾绘画“地方色彩”双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因岛屿之特质与海口型文化的特征,加之以移民意识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其美术风格特点因不同种族与政权的更迭而呈现多元化特征。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这50年间是台湾近代美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1927年由台湾总督府管辖下的教育会主办的台湾美术展览会(以下简称台展),尤其被台湾美术史学者们认为是台湾近代美术发展的时代指标。而台展中倡导的"地方色彩"创作概念,对日据时期东洋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二战后台湾胶彩画①地方色彩的形成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典型绘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得到博物馆典型光源对中国绘画有机颜料的色彩量化影响规律,采用叁种博物馆典型光源照射绘画模型试件的实验方法,周期性测量试件色彩参数,基于实验数据绘制主波长、亮度、兴奋纯度随照射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曲线图,通过分析叁个色彩参数的变化情况,得到典型光源对中国绘画有机颜料的色彩影响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典型绘画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晓晖.浅谈群众美术作品绘画语言的典型化[J].艺术评鉴.2018
[2].党睿,谭慧姣,原野,刘杰,王楠.博物馆典型光源对中国绘画有机颜料的色彩影响[J].照明工程学报.2017
[3].袁陈玲.画中读生命——中学生心理绘画辅导中绘画作品典型元素的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
[4].倪旭前.隐士绘画的一种典型——倪瓒绘画的背景与思想窥探[J].美术大观.2017
[5].李超峰.渐江绘画艺术的典型图式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陈建军.非典型绘画[N].美术报.2017
[7].刘新梅.新中国绘画中儿童形象的典型样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
[8].董亮亮.浅谈中西方绘画之典型线质和色彩运用对我创作的影响[D].西安美术学院.2015
[9].董梅.论绘画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塑造[J].戏剧丛刊.2013
[10].何韵旺.日据时期以胶彩画为典型的台湾绘画“地方色彩”双重解读[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