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杀虫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杀虫,水稻,甲酰胺,细胞系,奇绝,草鱼,甘蓝。
杀虫单论文文献综述
郇志博,罗金辉,谢德芳[1](2019)在《杀虫单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和风险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保杀虫单在甘蔗上的安全科学使用,本研究分别于2015和2016年度在海南和广西开展了9%杀虫单颗粒剂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残留消解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在甘蔗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7.3~30.1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7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在甘蔗蔗梢、蔗茎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皆低于LOQ(0.02 mg/kg)。综上,在甘蔗苗期按照3 375 g/hm~2沟施9%杀虫单颗粒剂1次,甘蔗蔗梢和蔗茎中杀虫单的最终残留低于我国的限量标准,对人类的暴露风险较低;而且土壤中杀虫单残留对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也较低。(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3期)
何信富,骆琴,周宇杰[2](2019)在《奇绝、纵擒及与杀虫单混用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纵擒)、5%阿维菌素EC(奇绝)单用,及分别与90%杀虫单SP混用,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适宜剂量,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纵擒与90%杀虫单SP混用,对二化螟低龄幼虫的防效均达100%;奇绝无论单用还是与90%杀虫单SP混用,对二化螟低龄幼虫的防效也均在95%以上。从保苗效果来看,无论是单用还是混用,奇绝均要好于纵擒。(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原建芳,沈晓强,靳彦卿,张治家,李卫伟[3](2019)在《吡虫啉与杀虫单混配对水稻二化螟的增效作用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试验研究,将吡虫啉和杀虫单按0.5∶69.5,1∶69,2∶68,3∶67和4∶66等5种比例进行混配,在室内采用点滴法对混配制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吡虫啉比例增大,混配制剂的生物活性先增高后降低,以2∶68比例混配的制剂生物活性最高,其共毒系数为146.66,具有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疏飞琴[4](2018)在《80%呋虫·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效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开展80%呋虫·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和对水稻的安全性的试验,结果表明,喷施80%呋虫·杀虫单可湿性粉剂药后20d,900m L/hm~2(有效成分720g/hm~2)防效为80.53%,施药剂量1050m L/hm~2(有效成分840g/hm~2)防效为88.68%;药剂对水稻安全,与枞阳县目前常用药剂相比,有明显优势,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5期)
董亚萍,孙晶,胡鲲,杨先乐[5](2018)在《杀虫单和杀虫双联合使用对草鱼车轮虫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杀虫单和杀虫双联合使用对草鱼车轮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将杀虫单和杀虫双与环烷酸铜、氯化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十二烷基硫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月桂氮酮按不同比例联合配比,用甲醇和水将其充分混合后制成液体药物,观察其对草鱼车轮虫的杀虫效果。[结果]当杀虫单和杀虫双的含量分别为15.5%和34.0%时,按10 mg/m L的剂量对车轮虫作用24 h后其杀虫效果达100%,并且在不同用药浓度下其混合药物的杀虫效果要显着高于其他组。[结论]将杀虫单和杀虫双2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达到最佳的杀虫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水产养殖中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用药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3期)
方青青[6](2018)在《85%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85%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特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85%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用药量450g/hm~2就可以达到较理想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07期)
党晶晶,许文超,张红芹,陈世宇,王亚楠[7](2017)在《噻虫嗪和杀虫单对玉米蚜的防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噻虫嗪和杀虫单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利用浸渍法,测定了噻虫嗪、杀虫单及其5种不同比例的混剂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的室内毒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噻虫嗪与杀虫单混用防治玉米蚜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噻虫嗪与杀虫单有效成分含量比例为1∶1时共毒系数最高,效果最佳。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40%噻虫嗪·杀虫单悬浮剂施用剂量135~270 g/hm~2条件下对玉米蚜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郑单958生长安全,因此,可用于玉米蚜的防治。(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吴长春,白丽萍,王蔷[8](2016)在《沙蚕毒系列杀虫剂——杀虫双、杀虫单、杀螟丹研发与生产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杀虫双、杀虫单、杀螟丹的来源、分子结构、杀虫活性、合成路线、研发与生产历史、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技术改进与清洁生产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8)
向阳,李霞,秦艳杰,单莉娟,杨艳津[9](2016)在《杀虫单对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毒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泥鳅鳍二倍体(DIMF)和叁倍体(TRMF)细胞系为受试细胞,研究杀虫单对2种细胞系的毒性作用。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得DIMF与TRMF 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9.73 mg·L-1、146.26 mg·L~(-1)。DIMF的敏感性明显高于TRMF。经杀虫单处理的活体细胞表现为细胞伸长,空泡化和脱落并游离于培养基表面的现象。2种细胞系酶活力测定的结果显示:杀虫单浓度为0~100 mg·L~(-1)时,SOD和GST活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00~200 mg·L~(-1)浓度组酶活力逐渐降低;0~200 mg·L~(-1)时,ACh E活力与杀虫单浓度呈负相关,并且叁倍体3种酶活力均高于二倍体。微核试验结果显示:50 mg·L~(-1)杀虫单就能对细胞核造成损伤并形成微核,微核率随杀虫单浓度增加而增加。当杀虫单浓度达到200 mg·L-1时,微核率出现最大值,DIMF和TRMF分别为3.3‰和3.7‰,2种细胞的测试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DIMF和TRMF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DIMF和TRMF病理变化情况相似:染色质凝集趋边,细胞核分解成多个,细胞内出现空泡和凋亡小体,表现出凋亡的特征。研究表明杀虫单的细胞毒性机制是通过改变细胞内酶活性从而诱导凋亡,不同倍性细胞系之间的差异主要与多倍体细胞体积大,胞内物质多,分裂快,生长旺盛等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朱晓英,周扬[10](2016)在《杀虫单在甘蓝上的残留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相色谱仪(ECD)检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杀虫单在甘蓝的不同施药浓度、不同施药次数及不同采收期过程中的最终残留。研究结果表明,甘蓝中杀虫单的残留量都随施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剂量(375g/hm2)、低剂量(300g/hm2)施药不同采收期甘蓝中杀虫单的平均残留量分别为0.097mg/kg、0.059mg/kg;不论是高剂量还是低剂量施药,施药叁次的残留量比施药两次的残留量稍高,但差异不明显,施药叁次、两次不同采收期的甘蓝中杀虫单的平均残留量分别为0.089mg/kg、0.067mg/kg;7d~14d内甘蓝中杀虫单的最终残留变化较大,7d、10d、14d不同采收期的甘蓝中杀虫单的平均残留量分别为0.16mg/kg、0.048mg/kg、0.020mg/kg。从整体数据来看,在合理规范的采收期下,杀虫单的残留量会显着降低至安全期。(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16年02期)
杀虫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纵擒)、5%阿维菌素EC(奇绝)单用,及分别与90%杀虫单SP混用,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适宜剂量,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纵擒与90%杀虫单SP混用,对二化螟低龄幼虫的防效均达100%;奇绝无论单用还是与90%杀虫单SP混用,对二化螟低龄幼虫的防效也均在95%以上。从保苗效果来看,无论是单用还是混用,奇绝均要好于纵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杀虫单论文参考文献
[1].郇志博,罗金辉,谢德芳.杀虫单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和风险评估研究[J].植物保护.2019
[2].何信富,骆琴,周宇杰.奇绝、纵擒及与杀虫单混用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评价[J].上海农业科技.2019
[3].原建芳,沈晓强,靳彦卿,张治家,李卫伟.吡虫啉与杀虫单混配对水稻二化螟的增效作用测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
[4].疏飞琴.80%呋虫·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效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
[5].董亚萍,孙晶,胡鲲,杨先乐.杀虫单和杀虫双联合使用对草鱼车轮虫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8
[6].方青青.85%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8
[7].党晶晶,许文超,张红芹,陈世宇,王亚楠.噻虫嗪和杀虫单对玉米蚜的防效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7
[8].吴长春,白丽萍,王蔷.沙蚕毒系列杀虫剂——杀虫双、杀虫单、杀螟丹研发与生产述评[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6
[9].向阳,李霞,秦艳杰,单莉娟,杨艳津.杀虫单对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毒性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6
[10].朱晓英,周扬.杀虫单在甘蓝上的残留安全性研究[J].湖北植保.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