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包括距离感应模块、触碰输入模块、主控模块、驱动模块以及无线电发射线圈。其中,距离感应模块感应到移动设备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阈值时,输出第一反馈信号给主控模块;触碰输入模块接收到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时,输出第二反馈信号给主控模块;主控模块根据第一反馈信号或者第二反馈信号相应输出驱动信号,以使驱动模块控制支撑板进行转动或停止转动;且无线电发射线圈可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上述的控制电路,控制立式支架的支撑板根据用户需要智能转动,具备距离感应和触碰输入两种控制方式,交互性强,且转动的角度可调,并且该立式支架可进行无线充电,方便用户使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所述立式支架包括底座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用于承载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用于感应到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阈值时,输出第一反馈信号的距离感应模块;用于接收到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时,输出第二反馈信号的触碰输入模块;与所述距离感应模块以及所述触碰输入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反馈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反馈信号,并输出相应的驱动信号的主控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相应控制所述支撑板进行转动或停止转动的驱动模块;以及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发送电磁信号给所述移动设备,以对所述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电发射线圈。

设计方案

1.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所述立式支架包括底座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用于承载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用于感应到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阈值时,输出第一反馈信号的距离感应模块;

用于接收到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时,输出第二反馈信号的触碰输入模块;

与所述距离感应模块以及所述触碰输入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反馈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反馈信号,并输出相应的驱动信号的主控模块;

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相应控制所述支撑板进行转动或停止转动的驱动模块;以及

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发送电磁信号给所述移动设备,以对所述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电发射线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感应模块包括:

电压芯片、距离感应芯片、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以及第四电阻;

所述电压芯片的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接入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芯片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距离感应芯片的红外二极管正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距离感应芯片的红外二极管负端与所述距离感应芯片的红外二极管驱动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距离感应芯片的电源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距离感应芯片的串行数据总线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距离感应芯片的串行总线时钟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距离感应芯片的中断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压芯片的电压输出端;

所述电压芯片的使能端连接所述主控模块;所述距离感应芯片的串行数据总线端、串行时钟端以及中断端连接所述主控模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碰输入模块包括:

稳压芯片、触摸感应芯片、触碰输入板、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五电阻、第六电阻以及第七电阻;

所述稳压芯片的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接入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稳压芯片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触摸感应芯片的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稳压芯片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触摸感应芯片的信号保持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触摸感应芯片的输出模式选择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触碰输入板,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触摸感应芯片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触摸感应芯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模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

电动马达、电压调整芯片、马达驱动芯片、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八电阻以及NMOS管;

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电压调整芯片的电压输入端接入第三电压信号;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调整芯片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电压调整芯片的使能端连接所述主控模块;

所述马达驱动芯片的正转控制输入端与逆转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模块;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马达驱动芯片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电压调整芯片的电压输出端;所述马达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动马达,所述马达驱动芯片的第一电源负极端和第二电源负极端连接所述NMOS管的漏极,所述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NMOS管的栅极接入脉冲宽度调制信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主控模块、所述距离感应模块、所述触碰输入模块以及所述无线电发射线圈连接,用于对所述主控模块、所述距离感应模块、所述触碰输入模块以及所述无线电发射线圈提供工作电压的电源模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

与所述主控模块、所述距离感应模块、所述触碰输入模块以及所述无线电发射线圈连接,用于分别对所述主控模块、所述距离感应模块、所述触碰输入模块以及所述无线电发射线圈提供工作电压的锂电池;

与所述锂电池连接,用于保护所述锂电池的锂电池保护单元;以及

与所述锂电池以及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锂电池进行充电的锂电池充电单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保护单元包括:

电池保护芯片、第九电阻以及第十四电容;

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保护芯片的接地端连接所述锂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锂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池保护芯片的电源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充电单元包括:

充电芯片、USB接口、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五电容以及第十六电容;

所述USB接口的电源端、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充电芯片的电源输入端;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之间引出连接线连接所述主控模块;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充电芯片的红外感应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充电芯片的电池端,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指示端连接所述主控模块,所述充电芯片的电池端连接所述锂电池。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式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立式支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其立起的角度是固定不可调的,另一种是需要人工手动调节其支撑板,使支撑板与底座形成一定的倾斜角。上述两种类型的立式支架都无法智能调节角度,交互性差,控制方式单一。此外,传统的立式支架不具备对放置在其上的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功能,性能单一

因此,传统的立式支架存在着由于无法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调节支撑板与底座形成的倾斜角度和无法对放置其上的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导致交互性差和性能单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旨在解决传统的立式支架存在着由于无法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调节支撑板与底座形成的倾斜角度和无法对放置其上的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导致交互性差和性能单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供了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所述立式支架包括底座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用于承载移动设备,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用于感应到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阈值时,输出第一反馈信号的距离感应模块;

用于接收到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时,输出第二反馈信号的触碰输入模块;

与所述距离感应模块以及所述触碰输入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反馈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反馈信号,并输出相应的驱动信号的主控模块;

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驱动信号相应控制所述支撑板进行转动或停止转动的驱动模块;以及

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发送电磁信号给所述移动设备,以对所述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电发射线圈。

上述的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通过距离感应模块感应移动设备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相应输出第一反馈信号,或者通过触碰输入模块接收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相应输出第二反馈信号,主控模块再相应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驱动模块工作,驱动模块带动支撑板进行转动或者停止转动,即智能控制立式支架的支撑板根据用户需要智能转动,交互性强、转动的角度可调,且具备距离感应和触碰输入两种控制方式;此外,无线电发射线圈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方便用户使用。因此,上述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解决了传统的立式支架存在着由于无法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调节支撑板与底座形成的倾斜角度和无法对放置其上的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导致交互性差和性能单一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控制电路中距离感应模块的示例电路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控制电路中触碰输入模块的示例电路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控制电路中驱动模块的示例电路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控制电路中主控模块的示例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控制电路中电源模块的示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包括距离感应模块10、触碰输入模块20、主控模块30、驱动模块40以及无线电发射线圈50。具体地,立式支架包括底座和支撑板,支撑板用于承载移动设备。

其中,距离感应模块10用于感应到移动设备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阈值时,输出第一反馈信号给主控模块30。

具体地,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预设阈值的具体数值,例如设定该预设阈值为1cm,则当距离感应模块10感应到移动设备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达到1cm时,输出第一反馈信号给主控模块30。

触碰输入模块20用于接收到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时,输出第二反馈信号。具体地,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包括但不限于“上升”和“下降”两种指令,当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为“上升”时,输出的第二反馈信号使主控模块30控制驱动模块40运动,带动支撑板上升,支撑板与底座形成一个倾斜角;当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为“下降”时,驱动模块40带动支撑板下降。

可选的,距离感应模块10和触碰输入模块20中的任意一个可单独与主控模块30以及驱动模块40完成对立式支架的控制,即主控模块30只需接收到第一反馈信号或第二反馈信号中的任意一个信号,即可相应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驱动模块40。

可选的,距离感应模块10与触碰输入模块20也可以共同工作,配合主控模块30以及驱动模块40以完成对立式支架的控制,例如当距离感应模块10感应到移动设备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阈值时,输出第一反馈信号,主控模块30因此输出驱动信号,从而驱动模块40带动支撑板上升至与底座形成第一预设角度的倾斜角;此时用户还可以通过触碰输入模块20输入信号指令,例如输入“上升”的指令信号,则支撑板在第一预设角度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增大与底座形成的倾斜角的角度;当然,用户也可输入“下降”的信号指令,则支撑板在第一预设角度的基础上下降,减小与底座形成的倾斜角的角度。

主控模块30与距离感应模块10以及触碰输入模块20连接,用于接收第一反馈信号或者第二反馈信号,并输出相应的驱动信号。

驱动模块40与主控模块30连接,用于根据驱动信号相应控制支撑板进行转动或停止转动。

无线电发射线圈50与主控模块30连接,用于发送电磁信号给移动设备,以对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具体地,无线电发射线圈50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发射电磁信号,当移动设备处于该空间范围内,并且自身具有无线电接收线圈,则可接收该电磁信号进行无线充电。

上述的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通过距离感应模块10感应移动设备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相应输出第一反馈信号,或者通过触碰输入模块20接收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相应输出第二反馈信号,主控模块30再相应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驱动模块40工作,驱动模块40带动支撑板进行转动或者停止转动,即智能控制立式支架的支撑板根据用户需要智能转动,交互性强、转动的角度可调,且具备距离感应和触碰输入两种控制方式;此外,无线电发射线圈50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方便用户使用。因此,上述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解决了传统的立式支架存在着由于无法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调节支撑板与底座形成的倾斜角度和无法对放置其上的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导致交互性差和性能单一的问题。

请参阅图2,为图1所示的控制电路中距离感应模块10的示例电路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距离感应模块10包括电压芯片U1、距离感应芯片U3、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5、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4、第三电阻R5以及第四电阻R7。

其中,电压芯片U1的电压输入端(图2采用VIN表示)与第一电容C2的第一端接入第一电压信号。具体地,第一电压信号由下述的锂电池601提供。

第一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第二电容C5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压芯片U1的电压输出端(图2采用VOUT表示),第二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第一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距离感应芯片U3的红外二极管正端(图2采用LEDA表示),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

距离感应芯片U3的红外二极管负端(图2采用LEDK表示)与距离感应芯片U3的红外二极管驱动端(图2采用LDR表示)连接;第四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距离感应芯片U3的电源端(图2采用VDD表示),第四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

第二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距离感应芯片U3的串行数据总线端(图2采用SCL表示),第三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距离感应芯片U3的串行总线时钟端(图2采用SDA表示),第四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距离感应芯片U3的中断端(图2采用INT表示);第二电阻R4的第二端、第三电阻R5的第二端以及第四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电压芯片U1的电压输出端。

电压芯片U1的使能端(图2采用CE表示)连接主控模块30;距离感应芯片U3的串行数据总线端、串行时钟端以及中断端连接主控模块30。

具体地,距离感应芯片U3用于感应移动设备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当感应到两者的距离达到预设阈值时,通过串行总线时钟端输出第一反馈信号给主控模块30。

请参阅图3,为图1所示的控制电路中触碰输入模块20的示例电路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触碰输入模块20包括稳压芯片U9、触摸感应芯片U8、触碰输入板J2、第五电容C17、第六电容C18、第七电容C16、第八电容C15、第五电阻R14、第六电阻R16以及第七电阻R15。

其中,稳压芯片U9的电压输入端(图3采用IN表示)与第五电容C17的第一端接入第二电压信号,第六电容C18的第一端连接稳压芯片U9的电压输出端(图3采用OUT表示),第五电容C17的第二端与第六电容C18的第二端接地。具体地,第二电压信号由下述的锂电池601提供。

第五电阻R14的第一端、触摸感应芯片U8的电压输入端(图3采用VCC表示)、第七电容C16的第一端以及第六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稳压芯片U9的电压输出端(图3采用OUT表示);第五电阻R14的第二端连接触摸感应芯片U8的信号保持端(图3采用HLD表示),第六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触摸感应芯片U8的输出模式选择端(图3采用OLH表示),第七电容C16的第二端接地。

第七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触碰输入板J2,第七电阻R15的第二端与第八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触摸感应芯片U8的信号输入端(图3采用TCH表示);第八电容C15的第二端接地;触摸感应芯片U8的信号输出端(图3采用OUT表示)连接主控模块30。

具体地,用户通过触碰输入板J2输入信号指令至触摸感应芯片U8,由触摸感应芯片U8进行相应处理后,输出第二反馈信号给主控模块30。

请参阅图4,为图1所示的控制电路中驱动模块40的示例电路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驱动模块40包括电动马达B1、电压调整芯片U5、马达驱动芯片U4、第九电容C8、第十电容C9、第十一电容C10、第十二电容C11、第十三电容C12、第八电阻以及NMOS管Q2。

第九电容C8的第一端、第十电容C9的第一端以及电压调整芯片U5的电压输入端(图4采用VIN表示)接入第三电压信号;第十一电容C10的第一端连接电压调整芯片U5的电压输出端(图4采用VOUT表示);第九电容C8的第二端、第十电容C9的第二端以及第十一电容C10的第二端接地;电压调整芯片U5的使能端(图4采用CE表示)连接主控模块30。

具体地,第三电压信号由下述的锂电池601提供,电压调整稳压芯片U9的使能端(图4采用CE表示)连接主控模块30,当主控模块30输出使能信号时,电压调整芯片U5开始工作。

马达驱动芯片U4的正转控制输入端(图4采用IN_A表示)与逆转控制输入端(图4采用IN_B表示)连接主控模块30。

具体地,主控模块30输出的驱动信号输入马达驱动芯片U4的正转控制输入端或者逆转控制输入端,相应控制电动马达B1正转或者逆转,从而电动马达B1带动支撑板上升或者下降,以调节支撑板与底座之间的倾斜角。

第十二电容C11的第一端与第十三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马达驱动芯片U4的电源端(图4采用VDD表示)连接电压调整芯片U5的电压输出端;马达驱动芯片U4的第一输出端(图4采用OUTA表示)与第二输出端(图4采用OUTB表示)连接电动马达B1,马达驱动芯片U4的第一电源负极端(图4采用PGND表示)和第二电源负极端(图4采用AGND表示)连接NMOS管Q2的漏极,NMOS管Q2的源极连接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NMOS管Q2的栅极接入脉冲宽度调制信号。

请参阅图5,为图1所示的控制电路中主控模块30的示例电路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主控模块30采用单片机U6实现。

具体地,单片机U6的串行数据总线端(图5采用管脚15表示)、串行总线时钟端(图5采用管脚14表示)以及中断端(图5采用13表示)分别连接上述距离感应芯片U3的串行数据总线端、串行总线时钟端以及中断端;单片机U6的使能控制端(图5采用管脚2表示)连接上述电压芯片U1的使能端以及上述电压调整芯片U5的使能端。单片机U6的第二反馈信号输入端(图5采用管脚6表示)。

请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源模块60。电源模块60与主控模块30、距离感应模块10、触碰输入模块20以及无线电发射线圈50连接,用于对主控模块30、距离感应模块10、触碰输入模块20以及无线电发射线圈50提供工作电压。

具体地,电源模块60分别向距离感应模块10、触碰输入模块20以及驱动模块40提供第一电压信号、第二电压信号以及第三电压信号。

请参阅图7,为图6所示的控制电路中电源模块60的示例电路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电源模块60包括锂电池601、锂电池保护单元602以及锂电池充电单元603。

锂电池601与主控模块30、距离感应模块10、触碰输入模块20以及无线电发射线圈50连接,用于分别对主控模块30、距离感应模块10、触碰输入模块20以及无线电发射线圈50提供工作电压。

具体地,锂电池601与上述的距离感应模块10、触碰输入模块20以及驱动模块40连接,并分别向距离感应模块10、触碰输入模块20以及驱动模块40提供第一电压信号、第二电压信号以及第三电压信号。

锂电池保护单元602与锂电池601连接,用于保护锂电池601。

锂电池充电单元603与锂电池601以及主控模块30连接,用于对锂电池601进行充电。

可选的,锂电池保护单元602包括电池保护芯片U7、第九电阻R12以及第十四电容C14。

其中,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一端与电池保护芯片U7的接地端(图7采用GND表示)连接锂电池601的负极;第九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锂电池601的正极,第九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二端连接电池保护芯片U7的电源端(图7采用VCC表示)。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锂电池充电单元603包括充电芯片U2、USB接口J1、第十电阻R3、第十一电阻R8、第十二电阻R1、第十五电容C6以及第十六电容C4。

其中,USB接口J1的电源端(图7采用VCC表示)、第十五电容C6的第一端以及第十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充电芯片U2的电源输入端(图7采用VIN表示);第十五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第十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8的第一端,第十一电阻R8的第二端接地。

第十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十一电阻R8的第一端之间引出连接线连接主控模块30,具体为连接单片机U6的管脚4。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充电芯片U2的红外感应端(图7采用PR表示),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第十六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充电芯片U2的电池端(图7采用BAT表示),第十六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充电芯片U2的充电指示端(图7采用CHRG表示)连接主控模块30,充电芯片U2的电池端连接锂电池60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通过距离感应模块感应移动设备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相应输出第一反馈信号,或者通过触碰输入模块接收用户输入的信号指令相应输出第二反馈信号,主控模块再相应输出驱动信号,以控制驱动模块工作,驱动模块带动支撑板进行转动或者停止转动,即智能控制立式支架的支撑板根据用户需要智能转动,交互性强、转动的角度可调,且具备距离感应和触碰输入两种控制方式;此外,无线电发射线圈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方便用户使用。因此,上述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解决了传统的立式支架存在着由于无法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调节支撑板与底座形成的倾斜角度和无法对放置其上的移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导致交互性差和性能单一的问题。

在本文对各种电路描述了各种实施方式。阐述了很多特定的细节以提供对如在说明书中描述的和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总结构、功能、制造和使用的彻底理解。然而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实施方式可在没有这样的特定细节的情况下被实施。在其它实例中,详细描述了公知的操作、部件和元件,以免使在说明书中的实施方式难以理解。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本文和所示的实施方式是非限制性例子,且因此可认识到,在本文公开的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细节可以是代表性的且并不一定限制实施方式的范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8328.4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728524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G05D3/20

专利分类号:G05D3/20

范畴分类:申请人:深圳市易湘瑞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市易湘瑞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广培社区高尔夫大道5号425(E02)

发明人:姜红军;张毅;戴华奇

第一发明人:姜红军

当前权利人:深圳市易湘瑞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蔡鹏娟

代理机构:44414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立式支架的控制电路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