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国际传播论文-林辉,鄢行辉

武术国际传播论文-林辉,鄢行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武术国际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

武术国际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林辉,鄢行辉[1](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困境与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提高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影响力,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战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战略能够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为武术产业发展提供新契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战略存在着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是武术文化传播最大的障碍、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质疑影响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和武术国际传播理念与西方文化存在偏差等问题。提出了以政策为主要抓手,以政府为主要推手;充分整合民间资源,加强基层传播力度;以线上多渠道进行传播,以线下武术多种实体形式进行推广和以共性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展开多种形式的武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冯好,杨飞[2](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进行了研究。探究了在该背景下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困境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目的是找寻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为传播和传承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寻求新的路径方向。(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1期)

史友宽[3](2019)在《武术国际传播人在马拉维ACC的跨文化体验与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Amitofo Care Centre(阿弥陀佛关怀中心,简称ACC)是我国台湾僧人慧礼法师于2001年在非洲注册的非政府类慈善机构。第一家ACC于2005年在马拉维落成,至2017年,ACC已经在6个非洲国家设立孤儿院和学校。少林功夫是ACC的一大特色。本研究旨在以马拉维ACC的武术国际传播人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为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文献法。阅读跨文化适应相关文献;检索马拉维及ACC有关书籍、期刊论文、报纸及官网资料;查阅马拉维ACC部分内部档案、未公开发行的内部期刊;收集在马拉维ACC执教的教练们留存下来的笔记、照片、视频等。2)访谈法。由于教练们抵达马拉维和辞职返国的时间不同,访谈断断续续从2014年底持续到2019年初。对每位教练的访谈内容大体包括4个方面:工作内容、工作环境、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抵离马拉维ACC的原因与反思。研究结果:(1)马拉维及ACC的少林功夫。马拉维是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国土面积约11.8万平方公里,2016年时人口约1800万,人均GDP为320美元。马拉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英语和奇契瓦语为官方语言。马拉维人信仰繁杂,50%信仰基督教,36%信仰伊斯兰教,其余多信奉传统宗教。马拉维经常疾病流行,近年来流行的艾滋病更使马拉维落后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雪上加霜。在这种环境下,慧礼法师在马拉维创立了第一家ACC,旨在通过教育启迪马拉维孩童,给予这个国家未来。慧礼法师发现非洲人非常喜欢中国功夫,李小龙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于是在马拉维ACC建成后,邀请了塔沟武校的两名教练到ACC教孩子练习中国功夫,没想到少林功夫竟成为马拉维ACC一张名片。(2)马拉维ACC武术教练的跨文化体验。ACC是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环境,设施完善,条件相对安适,但是马拉维不能提供廉价高效的网络运营环境,教练们基本上告别了网络,感觉"一下子从现代社会重返原始时代"。在马拉维ACC,第一批武术教练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语言,但由于ACC很快培养出中文沟通环境,所以后期抵达马拉维ACC的教练们即便不会使用英语和奇契瓦语,也把语言障碍看得很小。武术教练在ACC的主要工作是训练和演出编排,除此之外还肩负维持院童纪律的工作,其性质类似于我国中小学的训导主任。这是由于马拉维孩子的时间观念很淡薄,ACC需要努力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以确保ACC的日常工作、生活与学习有条不紊,因此"比较厉害"的教练们就担负起了"训导"工作。教练们无法理解,为什么马拉维人渴望得到尊重,却不用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方式来赢得尊重。"他们直接伸手索要尊重,就如同他们直接伸手索要援助一样"。(3)马拉维ACC武术教练的跨文化适应。马拉维ACC教练们的心路历程与利兹格德跨文化适应的U形曲线假说基本吻合。教练们刚到ACC的时候,都曾经历"最初的欣快",随着时间推移,"最初的欣快"消失,"危机"来临。直到一些教练走出ACC,走进马拉维社会,并重建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后,"危机"才过去,"适应阶段"宣告来临。约翰·贝利提出文化适应的双维度模型。这两个维度相互交叉形成了4种跨文化适应的策略: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而ACC的武术教练们在4中文化策略之外似乎有更多的主动性,本研究称为"反同化"。一些跨文化适应研究者把双维度模型中的4种跨文化适应策略等同于适应结果,并认为整合对于文化适应个体而言是最佳结果,边缘人的状况最糟糕,同化和分离处于中间位置。对于马拉维ACC武术教练来说,这种分类过于线条化,遮掩了他们更为丰富、立体的跨文化体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决心长期定居马拉维并为此在当地开展经营活动的教练们,他们成功整合了两种文化,却最终选择了回国。为了照顾生意和定居,这些教练把国内的家人接到马拉维,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家人也要经历跨文化适应过程,而这个过程失败了。所以,跨文化适应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受到个人所在的群体以及个人在群众中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研究结论:对武术国际传播人在马拉维ACC的跨文化体验与适应进行研究,可以至少得出如下结论:(1)肢体、时间和环境是影响武术国际传播语言的3个重要变量;(2)在跨文化环境中,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对于传播者同样重要;(3)更广泛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旅居者跨文化适应;(4)在特定的文化环境里,跨文化适应可能呈现出"反同化"方向;(5)跨文化适应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受到个人所在的群体以及个人在群众中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最后,必须再次强调ACC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本研究所展开的讨论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ACC以及与之相伴的少林功夫已经在非洲被复制,所以该研究并不孤立。(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金艳[4](2019)在《央视节目字幕双语化对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自2011年陆续将新闻节目之外所有栏目实施中英文双语字幕播出,以提升了该频道在海外新生代华人新移民中的传播强度和针对性,和激发了外国主流人群的收视兴趣,其中不乏内容精选、制作优良的武术文化节目,促进了以中华武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本研究尝试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武术节目为个案,调查其在非汉语母语观众的接受情况和效果,对比还原双语字幕在屏幕中的断句换行方式,参考字幕制作的受限因素,探讨央视节目字幕双语化的特点与策略,肯定字幕双语化对体育电视节目跨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以期为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提供一定借鉴。研究方法:笔者利用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学和在国内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的机会,以央视《中国功夫高手》系列节目中的片段为视频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非汉语母语受众对国产体育电视节目及其英语字幕的理解和评价,考察及验证央视节目字幕双语化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效果及原因。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法和内容分析法,梳理总结央视节目字幕双语化的受限因素和传播策略。研究结果:1)受访对象对央视节目的反馈:问卷受访对象25名来自15个国家,涉及欧洲、非洲及南美洲国家,年龄在19-43岁之间,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到博士等不同,以英语为通用语,80%从未学过汉语,60%表示知晓中国中央电视台。100%的受访者表示双字幕的汉语节目对于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武术很有用,而央视《中国功夫高手》节目中的武术形象没有艺术夸张,更真实且贴近生活;由于字幕随同声音、画面等快速切换,较大地受到时间和屏幕空间的制约,表现出较为突出的瞬时性、无注性和句式不完整性,很难满足不同观看和阅读习惯的观众需求,故而20%上下的受访者对字幕的技术维度有较差和很差的反馈;个别受访者更直接表示配有字幕的视听翻译可以带来"无障碍传播"。2)央视节目字幕双语化的特点:符合国际上影视作品提供字幕的行业规定和规范,也顺应了欧美观众观看视听产品的认知和心理习惯;遵循时空制约下的规范原则,从字号、字体、字数、字色、版式等方面统一布局,辅助受众的观看体验;变通处理文化差异,有效传播价值观念,尤其是片中字幕从侧面折射了武术人物对武术魅力的认知和解读,也反映了武术大师修身养性、宽厚仁爱、自强自信的文化精神和健康观念;协同创新纪录口述历史,多元保护挖掘文化遗产,武术节目字幕双语化其实也可被视为一份弥足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及外译实践成果,为今后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积累了的经验和文献资源。研究结论: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联合多元主体付出很多努力。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一直是中国体育电视节目的主要制作人和传播主体,在服务国家的文化战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和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集中了大量体育跨文化传播的人才资源、实践经验、成功案例和行业规范。央视节目字幕双语化无疑也会继续为中华武术文化乃至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助推作用;同样中华武术立体多元的文化内容也将丰富央视节目的可看性,并提升其传播影响力。可以预见,武术节目字幕中英双语化可作为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的积极策略和行业要求,值得推广以提升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力。与此同时,要实现中华武术国际传播节目字幕双语化,还存在相关问题,如语言翻译人才相对缺乏;字幕行业标准化规范有待逐步完善和推广;国际传播者综合能力及素养仍需提高;推动媒体、传播者、电视制作人、武术传承人、文化学者、译者等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及机制仍待建立,有无必要明确立法方便字幕视频的"无障碍传播"。(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黎在敏,王林[5](2019)在《中国武术国际形象传播与塑造研究——基于《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扎根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中国在国际格局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愈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国际形象也在被"他者"建构和塑造着。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以及各自利益因素,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国际上并不全是积极的,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于大部分西方受众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全面,进而导致对本国的误解与偏见。因此,文化传播对于构建良好国际形象至关重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其有效传播与发展在国际形象的呈现以及武术的向前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极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对中西方媒体中含有中国武术的内容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明确中西方媒介对于中国武术报道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体对武术报道所呈现的特点、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国外受众对中国武术的需求为出发点,立足于"他者"视角,以与国外受众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对中国武术进行传播,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扎根理论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反思。基于研究资料的可获得性、可操作性以及科学性,国外选取《纽约时报》,国内选取《中国日报》作为目标媒体,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以关键词:wushu,martial arts,kungfu,tai chi,taichichuan,taiji,taijiquan进行搜索,符合检索条件且通过阅读统计排除无关新闻报道后,最终得到《纽约时报》有效样本92篇,《中国日报》有效样本587篇报道文本。对所收集的资料予以循环往复的对比,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考量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所分析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概念和范畴。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以及选择性译码叁个分析环节,对两报纸的中国武术报道内容进行不断比较、分析、归纳,最终提炼出与中国武术传播相关的核心概念与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纽约时报》与《中国日报》对中国武术报道所呈现出的特点、规律与倾向,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表达方式提供支撑。研究结果:研究表明,两报纸中国武术报道内容的相同点在于中国武术的价值及其特点、武术认知、武术学习、影响武术发展的因素。其不同点在于《纽约时报》对太极拳科学研究进行大量的关注以及报道。太极拳科学研究表明国外太极拳爱好者站在价值驱动而非文化驱动的角度,从自身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对太极拳进行科学研究来证明其确有奇效,在此基础上对太极拳进行学习与练习。而《中国日报》极为中国武术的传承、传播及其未来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在内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在纵向和横向的双向传播中得到延续,其生命力才会更为持久。在外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之一,其国际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论:从《纽约时报》与《中国日报》中国武术报道中可以看出,两报纸对中国武术的认知正确客观,其报道倾向积极向上。中国武术国内外传播有着许多不尽相同之处,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中国媒体在中国武术传播方面侧重点在中国武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传播内容面面俱到,非常广泛;而国外媒体对中国武术报道的侧重点在于中国武术的健康价值,这样的诉求明显而直接。基于两报纸报道的异同以及中国武术自身的价值特点,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思路进行思考,认为未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应该基于以下几点进行:(1)加强海外受众中国武术印象以及参与程度。(2)加强中国武术科学研究,提供科学证据支撑;(3)以技术为抓手,助推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徐磊健,张长念,张鹏飞[6](2019)在《中医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对武术发展的启示——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当前,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和武术作为国之瑰宝受到世界人民欢迎,其国际传播迎来空前机遇,需要大批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中医在全球的发展大步领先,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这背后有大量中医国际传播人才的支撑,而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却比较匮乏,制约了武术的发展。本文以"国际中医药教育引领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探究其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结合武术发展的困境,提出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动武术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广泛传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官网的查阅,搜索、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理论基础。2.2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培养平台、师资力量等内容进行观察记录,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2.3访谈法通过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处、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基地(北京)"相关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校中医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3.1武术发展的困境目前,一些体育院校已经开始推广武术人才的国外教学与实习,探索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但仍然面临以下困境:针对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习实践等存在一定滞后性;所培养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武术发展的要求。3.2中医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经验(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3.2.1重经典,重师承,专业强大北京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专业优势,注重经典、注重传承,并成立了国学院,立足于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3.2.2中医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国际传播人才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在重视中医专业基础之上,创立了英语(医学)专业和中医药英语传播研究方向,培养目标清晰,致力于高质量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3.2.3医教结合培养,国际合作实践丰富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医教结合、国际合作模式,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人才,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为人类健康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3.3中医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对武术发展的启示3.3.1武医同源、武医合作的启示体育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武术与中医在养生、治未病等方面的互补功效进行深度合作,促进武术的发展,尝试体育院校与中医院校合作,共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3.3.2国际传播人才特色学科建设的启示体育院校可以借鉴"北中医方案",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完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英语(武术)专业特色学科建设。3.3.3国际合作培养传播人才的启示体育院校可以借鉴北京中医药大学医教结合的国际合作培养思路,加强传播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研究结论:4.1结论 4.1.1武术发展路径单一,缺少合作共赢以往体育院校偏重武术竞技及表演等专业化培养,尚未充分挖掘武术的价值,武术发展需要拓展武术与其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学科合作。4.1.2武术课程偏重技能,缺少全面发展多数体育院校偏重于以武术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安排,对文化、英语等培养不足,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全面化的学科建设。4.1.3武术教学缺少全球合作培养基地以往体育院校开展的武术生海外实习以武馆为主,缺少与高等院校尤其是名校的合作,武术发展需要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拓宽国际合作渠道。4.2建议4.2.1探索武医合作武术与中医具有同源性,古语说"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建议体育院校尝试与中医院校合作,形成文化合力,共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4.2.2完善武术国际传播方向学科建设建议体育院校应增加武术英语的师资力量并探索提供双语教学;细化武术英语学科的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开设武术国际传播方向的研究生专业,培养高素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根据不同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种类来按需培养。4.2.3拓展体育院校的武术国际合作建议体育院校加强与海外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增加海外实习培养基地;充分利用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平台,为海外输出更多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加大武术本科生的海外实习机会;积极推进体育院校的武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规模,为武术国际传播培养本领过硬、理论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铮,张长念[7](2019)在《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号角越吹越响的国际竞争战场上,培养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来推动武术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们当下的紧迫任务。在近些年来,首都体育学院一直努力响应国家文化政策的号召,致力于培养有关武术国际演艺传播的人才,致力于推动武术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研究方法:2.1文献综述法:根据本研究需要,运用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等论文搜索系统,查阅和收集有关武术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的书籍、期刊、论文、数据和有关讲话,并对资料进行细致的筛选、分类和整合,为本论文奠定理论基础。2.2问卷调查法:通过把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制作一份合理详细的调查问卷。调查首都体育学院出国巡演的学生、课程为表演方向的学生和演艺专业相关的授课老师。调查问卷于2019年2月至3月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132份,回收问卷103份,回收率为78%。有效问卷84份,有效率为63%。2.3访谈法:在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文献资料整理完成的基础上,制定访谈提纲,就本研究相关内容和关键问题,针对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演艺传播的相关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2.4实地考察法:通过对首都体育学院进行实地考察,调查首都体育学院对于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设置、硬件设施、师资情况和参与武术演艺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内容,并进行观察、记录、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为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研究结果:3.1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相关概念界定:本研究中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是指,在武术国际演艺需求人才的背景下在校内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针对学生开展相关课程课程,培养学生的武术国际演艺传播综合能力作为目标的培养活动。3.2武术演艺传播的方式第一种,武术舞台剧演艺传播方式。第二种,武术影视演艺传播方式。3.3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3.3.1文化价值3.3.2经济价值3.3.3社会价值3.4首都体育学院培养武术国际演艺人才的资源状况3.4.1武术套路教研室师资情况: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套路教研室隶属于武术与表演学院,目前现有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2人、运动健将6人、龙狮国际裁判1人、武术套路国家级裁判3人。3.4.2武术套路专业培养方案3.4.3武术演艺教学设施3.5首都体育学院演艺活动分析3.5.1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演艺平台资源3.5.1.1国家汉办首都体育学院与汉办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每年至少同汉办合作进行国际武术演艺活动一次。3.5.1.2海外实习。从2017年起我校与美国加州旧金山地区建立了大学生海外实习站点。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实习学生前往美国教学约五个月,其教学所用语言为国际武术英语。3.5.2首都体育学院武术表演学院演艺创新实践武舞结合创新实践,其中"武"代表着武术,"舞"代表着舞蹈,以武术为主,舞蹈为辅。例如:其一,名为剑舞,以舞蹈为主,武术器械为辅。其二,名为武艺,以武术太极元素为主,油伞和中国舞专业学生的技巧为辅。3.5.3学生参与学校演艺的意愿与程度:据调查得知,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专项实习点分配中,没有与武术国际演艺传播相关的实习点。因此,在首都体育学院培养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时,可以建立相关实习点,有利于开拓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途径。研究结论:4.1结论 4.1.1从师资力量来看,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的能力已足够满足学生学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和技术技法的需求。4.1.2从教学设施角度来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设施已基本能够满足培养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的需要。4.1.3首都体育学院学生参与武术国际演艺传播活动时的人员选拔制度不完善。4.1.4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习点分配中4.1.5武术与表演学院武术国际演艺资源丰富,编排的演艺节目比较成熟。4.2建议4.2.1首都体育学院可实施"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的交流教学。4.2.2建议首都体育学院建立演艺人员竞赛制度。4.2.3建议首都体育学院建立武术演艺实习地点,作为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专业开设的试点。4.2.4建议相关研究学者深化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鹏飞,张长念[8](2019)在《启示与对策: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武术国际传播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战略意义,而当今世界,人才是第一资源,武术国际传播也同样离不开专业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目前武术国际传播正面临人才贫乏的问题。通过对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提供可行性对策,为国内同类院校及类似培养单位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供参鉴,进而促进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读秀学术等互联网数据库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和书籍,通过首都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办公室以及首都体育学院教务处查阅与研究相关的教材和文件等资料,并对所得文献资料进行研读以作参考。2.2访谈法对首都体育学院师生以及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于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的了解与评价,以及他们对进一步实践的见解。2.3问卷调查法以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2015-2018级武术方向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获取他们对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的了解。2.4数理统计法用Excel录入问卷所得数据,并用Spss软件根据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以获得量化分析的依据。研究结果:3.1海外武术巡演首都体育学院2012年成立了武术艺术代表团,开始了全球巡演活动。目前为止,巡演团足迹已踏遍世界多个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海外武术巡演无疑对武术国际传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作为首都体育学院对"武""舞"合璧探索的重要成果,为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打造了重要的实践平台。而当前,武术的学生上了舞台之后缺乏舞台表演应有的艺术感染力,以至于"武""舞"合璧没有做到武术与舞蹈在舞台上的真正融合,武术的动作该如何转变成为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3.2教育实习首都体育学院武术方向学生的教育实习从国内的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到国外的一些武术培训机构,尤其是海外实习,对于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学生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所需的武术教学能力、外语语言能力、现代国际礼仪、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而海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寻求更多合适的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宜的实习岗位。3.3英语能力的培养在武术方向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方面首都体育学院具有自己的特色,作为全国首家针对武术专业本科生开设武术专业英语课程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明显促进了毕业生的海外武术教学就业和在首都等地的对外武术教学就业。进一步需要加强英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与其他同类院校及类似培养单位联合进行武术专业英语教材的研发等,从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3.4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培养作为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一部分,由于武术方向人数较少,虽然不是培养的主体,但可以看作是本科生培养的延伸,是更高层次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武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成为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一个新方向。而对留学生的培养,应该成为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培养以及对留学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将会对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产生良好的影响。研究结论:首都体育学院通过海外武术巡演、海外实习、武术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等有效的提高了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国内同类院校及类似培养单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而对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且规模较小,留学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首都体育学院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弥补不足,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同时大胆尝试与不同领域不同专业进行合作,积极带动传统武术人才和竞技武术人才的共同发展,以扩大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韩政[9](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国际深度传播的制度逻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展开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国际深度传播的生成逻辑应坚守以下几点,大认识:以"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中国形象"为目标追求;大方向:以"传播武术拳种,讲好中国故事"为路径选择;大观念:以"坚持和而不同,力求共生共存"为传播原则;大策略:以"国家传播为主,基层探索为辅"为传播方略。(本文来源于《中华武术(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黄淑杰[10](2019)在《试论武术国际传播的困境与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至今,武术一直都是我国一类比较重要的文化宝藏,并且是我国人民的骄傲。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其由生存技能逐渐演化成国家的发展历程展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稳,世界舞台也逐渐趋于和平,武术逐渐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所以,在国家文化传扬工作不断普及落实的当前时代,开展武术国际传播自然就成为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工作。基于此,文章将对武术国际传播工作中产生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旨在推动传播工作的稳定发展,强化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5期)

武术国际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进行了研究。探究了在该背景下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困境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目的是找寻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为传播和传承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寻求新的路径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术国际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林辉,鄢行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

[2].冯好,杨飞.“一带一路”倡议下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3].史友宽.武术国际传播人在马拉维ACC的跨文化体验与适应[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金艳.央视节目字幕双语化对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启示[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黎在敏,王林.中国武术国际形象传播与塑造研究——基于《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扎根理论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徐磊健,张长念,张鹏飞.中医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对武术发展的启示——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刘铮,张长念.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培养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张鹏飞,张长念.启示与对策: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践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韩政.“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国际深度传播的制度逻辑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

[10].黄淑杰.试论武术国际传播的困境与措施[J].青年与社会.2019

标签:;  ;  ;  

武术国际传播论文-林辉,鄢行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