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衰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正极,衰减器,流电,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容量。
衰减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喜存,惠好鹏,陈虹,李京津[1](2019)在《某雷达时钟基准产生单元电路衰减器失效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某雷达频率合成模块调试试验中出现的个别频点不稳,特别是在低温摸底时,3套模块低温下都出现了(发射、本振、校正)工作频点不对且不跳点(失锁状态),输出功率偏小的现象。对相关单元进行分离测试,找到了问题所在,为频率合成模块时钟基准产生单元电路中衰减器失效。文中不仅给出了失效机理,同时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加以验证。(本文来源于《环境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刘帅舟,李君涛,史小虎,余龙海[2](2019)在《全钒液流电池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全钒液流电池多次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总量和电池的实际放电量变化,通过负极电解液钒离子总量得出理论放电容量,计算得到电解液在不同充放电循环次数后的利用率。实验证明,由于电解液的跨膜迁移,随着电池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电池的负极钒含量逐渐降低,电池理论放电量、实际放电量均降低,电解液理论利用率降低不明显,表明影响钒电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为电解液的跨膜迁移。实验表明,随着电池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电池内阻增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电池容量的衰减。同时,分析了温度、材料等其他可能加速电池容量衰减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傅小兰,李世友,梁有维,李春雷[3](2019)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衰减机理及改性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因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动力型电池材料之一。然而,由于循环过程中材料电化学性能的衰减,阻碍了其实际商业应用。本文介绍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特性和充放电机理,综述了其首次和循环过程中的衰减机理及几种重要的抑制材料性能衰减的改性方法,并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攀,李文升,许国峰,樊勇利[4](2019)在《LiCr_(0.1)Ni_(0.45)Mn_(1.45)O_4/Li_4Ti_5O_(12)锂电池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iCr_(0.1)Ni_(0.45)Mn_(1.45)O_4为正极,Li_4Ti_5O_(12)为负极组装成新型LiCr_(0.1)Ni_(0.45)Mn_(1.45)O_4/Li_4Ti_5O_(12)电池体系,采用恒流充电模式进行充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等电化学性能测试,并通过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测试对其容量衰减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LiCr_(0.1)Ni_(0.45)Mn_(1.45)O_4/Li_4Ti_5O_(12)电池体系,正极活性物质过量越多,循环性能越好;负极-正极活性物质比例N/P为1.1、0.9、0.7的电池体系,25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61.4%、70.4%、97.9%;LiCr_(0.1)Ni_(0.45)Mn_(1.45)O_4/Li_4Ti_5O_(12)电池容量衰减的直接原因是电池正负极表面持续生成的CEI膜和SEI膜造成的活性Li~+消耗和电池倍率能力下降。(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耿彤彤[5](2019)在《尖晶石型锰基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及容量衰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长寿命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电化学能量存储设备之一。容量衰减是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充电截止电压是影响电池容量衰减的一个重要因素。系统地研究电池在不同充电截止电压下的容量衰减机理,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电池电化学性能并抑制电池容量衰减的方法。论文探究了锂离子电池常用的尖晶石型锰基正极材料锰酸锂(LiMn_2O_4)和镍锰酸锂(LiNi_(0.5)Mn_(1.5)O_4)在不同充电截止电压下的容量衰减机理,通过恒流-恒压充放电、电化学阻抗等测试手段对电池的循环性能、库仑效率、阻抗等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比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方法对正极材料颗粒变化和正极表面电极-电解液界面膜的生长进行了分析。首先,分别对LiMn_2O_4/Li半电池在4.3、4.4、4.5、4.6、4.7和4.8 V vs.Li/Li~+下进行长期充放电循环测试,以探究LiMn_2O_4材料在不同充电截止电压下的电化学性能和容量衰减机理。结果表明,在电池充电截止电压低于4.6 V时,锰溶解和姜泰勒效应将造成LiMn_2O_4材料体相结构发生扭曲甚至坍塌,电极颗粒粉化严重,进而使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受阻,锂离子扩散系数(D~+_(Li))的数值不断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电解液会受锰催化和高电压的影响而加速分解,致使电极表面界面膜随充电截止电压增加而不断增厚。因此,当充电截止电压到达4.7 V和4.8 V时,界面膜加速生长,导致锂离子在界面膜中和界面间移动困难,引起膜阻抗(R_(film))和电荷转移阻抗(R_(ct))增加。正极材料结构坍塌和正极表面界面膜的生长都会使电极极化增大,可循环锂离子数量降低,从而导致LiMn_2O_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和容量的衰减。同样,还探究了长循环过程中,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在不同充电截止电压(4.0、4.3、4.5、4.6、4.65、4.7、4.8、4.9和5.0 V vs.Li/Li~+)下的电化学性能和容量衰减机理。结果表明,在电池充电截止电压低于4.8 V时,正极材料释放的容量很低,但容量保持率很高。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在长期充放电过程中保持了很好的结构稳定性且电解液分解反应不明显。当电池电压到达4.8 V及以上时,材料虽可以释放出正常的容量,但容量衰减比较严重。在电池电压达到5.0 V时,容量衰减程度进一步加剧,且电极表面P、F、Ni、Mn等元素的明显增加,表明电解液分解形成的电极表面界面膜对材料容量损失的影响也更加明显。综上,电极材料结构劣化和电解液分解程度加剧是电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这两种因素的提出能为其他正极材料容量衰减的研究提供清晰的研究思路和合理的判断依据。相较于其他研究,论文更注重电极动力学过程分析,对金属离子在材料中的脱嵌或反应过程的研究也较为详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宇,周伟,周文,张昊,吴翔[6](2019)在《页岩柱塞脉冲衰减测试的渗流机理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采用柱塞脉冲衰减法测试页岩渗透率时,对影响测试和分析精度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由于页岩中发育大量的纳米级孔隙,测试压力越低,越容易出现非达西渗流。为了确保测试过程中气体呈达西渗流,根据克鲁得森数的定义,提出了孔隙中达西渗流的压力下限;针对柱塞脉冲衰减测试中的气体渗流过程,考虑气体在有机孔隙中吸附作用的影响,建立了气体解吸—渗流耦合模型;完成偏微分方程组的求解推导后,提出了相应的渗透率计算方法 ;柱塞脉冲衰减测试后,对页岩样品进行了配套的氮气等温吸附测试和甲烷等温吸附测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柱塞样脉冲衰减测试中,气体在岩样中作一维线性渗流,在构建渗流方程时,可以采用气体压力代替气体拟压力,简化计算难度;②氮气在页岩中的吸附性远弱于甲烷,上下游压差的变化在初始孔隙压力的5%范围之内时,氮气解吸对渗流的影响可以忽略。结论认为,现有的行业标准虽然没有考虑气体吸附的影响,但所得到的页岩渗透率仍然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罗法魁[7](2019)在《锰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衰减机理及替换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电网储能等诸多领域中。在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中,尖晶石LiMn204以其独特的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目前商业化的尖晶石LiMn204正极材料的实际工作电压窗口为3.0-4.3V(vs.Li+/Li),在这个电压范围内,主要利用Mn3.5+/Mn4+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储存能量,对应着在~4.1 V(vs.Li+/Li)出现的充放电电压平台。然而,当放电低于3.0 V(vs.Li+/Li)时,在~2.8 V(vs.Li+/Li)将出现一对新的充放电平台,对应着Mn3+/Mn3.5+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放电至2.8 V(vs.Li+/Li)时,Mn3.5+还原为 Mn3+对应着Li2Mn204相的生成。Li2Mn204的理论比容量高达285.5 mAh/g,约为LiMn204理论比容量(148.2 mAh/g)的两倍。但是Mn离子价态低于+3.5价时会产生Jahn-Teller应变、正极材料的腐蚀和溶解、相变以及局部结构不均匀,加速容量衰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尖晶石锰酸锂正极材料在大电压范围下衰减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衰减机理合成一种新的锰基正极材料,牺牲部分比容量显着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对快速推动高性能储能器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位X射线衍射(XRD)是当前储能领域研究中重要的分析手段,已经成功应用于研究电极材料晶体结构变化。首先根据实验室XRD仪器的结构特点,成功设计出一种高压铍窗原位XRD装置,阻止在4.1 V(vs.Li+/Li)高压下铍参与电池副反应,并且成本低,制作简单,为后续锂离子正极材料机理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2.理解电极材料的反应机制对于发展先进电池材料十分重要。LiMn204正极在2.8 V(vs.Li+/Li)左右的电压平台可以提供额外容量但是会造成严重的容量衰减。因此,本文利用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LiMn204在不同电压范围内的结构转变和容量衰减机制。在3.0-4.3 V(vs.Li+/Li)内,LiMn204的可逆容量较低但循环稳定性高,该电压范围内的充放电对应着LixMn2O4(0≤x≤1)中Li+的可逆脱嵌。当电压范围扩大到1.4-4.4 V(vs.Li+/Li)时,LiMn204可以实现高于200mAh/g的比容量,但是随着充放电循环的进行容量迅速衰减。实验结果证明,2.8 V(vs.Li+/Li)左右的电压平台与立方相LiMn204和四方相Li2Mn204之间的相转变有关,导致了严重体积改变产生裂纹,并最终造成性能衰减。3.寻找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材料是当今的热门话题,锰以资源丰富环境友好且具有多种价态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在2.8 V(vs.Li+/Li)低电压平台相变限制了对Mn3+/Mn3.5+氧化还原对的使用。针对前面研究的衰减机理,本文合成一种新型锰基锂离子正极材料Li2Mn2Al06,通过铝离子取代部分锰离子来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在20 mA/g的电流密度下首圈放电比容量为192.6 mAh/g,200 mA/g大电流密度下循环165圈容量保持率为63.58%。(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8)
钟靖涛,王志亮,田诺成[8](2019)在《花岗岩循环爆破振动衰减规律与损伤演化机理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岩石在循环爆破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本文对黑云母花岗岩试块进行了小型爆破试验,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和声波测试仪,分别对循环爆破荷载下质点振动衰减规律与累积损伤演化机理进行了探析,并对不同装药量下花岗岩试块的裂纹扩展与断裂形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萨道夫斯基公式对室内花岗岩试块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拟合相关参数都处于0. 90以上;花岗岩的爆破损伤随着爆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损伤值随着距爆心距离(爆心距)的增加而降低,近区损伤值迅速降低,降幅约为1. 46/m,而中区和远区损伤值降低相对缓慢,约为0. 57/m和0. 13/m;花岗岩的破坏程度和装药量有较高的关联度,当药量较低时,岩块致裂所需要的爆破次数就越大;随着药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岩块在低爆破次数下就会发生破坏;此外,还发现随着装药量的增加,试块爆后破裂的块数呈现增加趋势,如较低药量时试样破裂成2块,较高药量下破裂成3~4块。(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刘彧儒,苑慧萍,蒋利军[9](2019)在《A_2B_7型La-Y-Ni合金循环寿命的衰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A_2B_7型La-Y-Ni系稀土储氢合金由于在熔炼过程中不存在原材料易挥发等安全隐患,且容量较高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该类型合金的循环寿命较La-Mg-Ni稀土储氢合金低,应用于镍氢二次电池仍存在一定困难。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了热处理温度,B侧Mn、Al元素含量和A侧Y元素含量对A2B7型La-Y-Ni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A、B侧元素对A_2B_7型La-Y-Ni合金循环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深入探讨了合金寿命的衰减机理,对改善A_2B_7型La-Y-Ni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具有指导意义。研究表明,A侧Y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合金的结构稳定性,但是合金的抗粉化能力和抗腐蚀能力降低,同时合金中Al元素的溶解量也逐渐增加,因此合金的循环寿命随Y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B侧Al元素增加,合金的抗氧化能力降低。(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刘宇[10](2019)在《混合直接炭燃料电池阳极性能衰减机理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炭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采用固体炭(煤)作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其理论发电效率可达100%,而且其环境友好,设备稳定性强,因此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燃料电池技术。在此基础上,阳极室内加入碳酸盐与炭粉混合,这种结构的燃料电池称为混合直接炭燃料电池(HDCFC)。由于碳酸盐的增加,可以将阳极反应由固-固接触反应转变为固-液接触反应,增加了阳极反应面积,进而可有效增大电池输出功率。混合直接炭燃料电池虽然输出功率较高,但电池输出功率会随时间迅速衰减,燃料利用率不高。目前对混合直接炭电池性能衰减的研究可知电池性能衰减主要表现是电极阻抗会随着时间而增加,本文在总结前人做出的衰减机理探索后,提出了混合直接炭燃料电池内部传质受阻导致电池性能衰减的假设并做如下实验加以验证。本文制备了以GDC和YSZ为电解质的混合直接炭燃料电池,并搭建了混合直接炭燃料电池性能测试实验台,通过在线实验分别表征了以GDC为电解质和YSZ为电解质的混合直接炭燃料电池的性能和性能衰减曲线,发现基于这两种电解质的衰减速率有所差别。在相同恒流放电负载下,基于YSZ电解质的HDCFC衰减速率更低,电池寿命更长,最长可运行16h,以GDC为电解质的HDCFC运行时间较短,4个电池的运行时间都在30min左右。在进行初步的寿命测试后,通过采用振动、加装重物、改变载气流速等手段来间接改变阳极的传质和电荷传输过程,以研究混合直接炭燃料电池性能衰减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其性能衰减机理。本文研究具体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研究炭的传质与对HDCFC性能的影响。研究炭燃料的传质从以下叁个方面开展物理探索性质的实验:(1)使用敲击-性能回复新的实验方法对HDCFC性能进行回复操作;(2)在碳层上加重物来研究添加前后HDCFC电化学性能变化;(3)对发生性能衰减前后HDCFC的炭层,阳极与电解质断层结构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解到炭燃料在HDCFC衰减后的电极上,炭层中的分布情况。发现:(1)敲击可以使衰减后的电池性能得到回复,且持续敲击下HDCFC输出性能可保持稳定;(2)在炭层上添加重物可改善HDCFC输出功率,但不会延长HDCFC运行寿命。通过敲击和炭层上加重物可以改善炭燃料在熔融碳酸盐中的传质效果,使得性能改善,但敲击对HDCFC性能改善有限。这是因为当炭层底部碳酸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阻碍炭燃料到阳极表面的传质,浓差阻抗增加从而使HDCFC性能迅速衰减。另外,炭层上加重物会虽然增强HDCFC输出功率,但是会降低其寿命,其原因是重物阻碍了气体传输。2)在阳极集流器和炭层中部加银丝传导电流至直流电阻仪中,测量HDCFC在不同运行时间下碳层电导率来探究欧姆阻抗的变化规律,得到随着HDCFC运行时间的增加,其炭层电阻会由700°C运行温度开始运行时的5W增加到反应末期的40W。而且通过在SEM图发现,反应末期,炭粉出现团聚现象且团聚后的“炭块”被熔融碳酸盐包裹,相互不连接,从而造成炭层电阻的增加,这种结构会阻碍炭的氧化反应,最终造成性能的下降。3)对性能完全衰减后的HDCFC变换载气(氮气到氢气)和阳极SEM结构图来探究影响活化阻抗的增加的因素,结果表明电极孔隙受到了碳酸盐的填充以及氧化镍被碳酸盐腐蚀。当HDCFC性能完全衰减后,载气有氮气变换为氢气,与衰减前HDCFC在氢气气氛下性能对比,发现其输出功率有所下降,表明阳极催化性能受到了腐蚀的影响但并没有完全失去催化性能。4)研究气体传质主要是通过变换载气流量观察其对电池性能以及出气口气体组分含量的影响。发现当载气流量升高时,电池衰减速率增大,一氧化碳含量减小,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载气流量的变化会造成反应类型的变化进而造成输出功率的降低:由低载气吹扫速率下发生的是一氧化碳电化学反应到高吹扫速率下的炭的直接电化学反应,结合上述结论,活性碳粉被包裹,炭的直接电化学反应很难发生由此造成了HDCFC性能的衰减。综上,本文研究了HDCFC衰减过程阳极性能变化情况,炭与产物气体的质量传输规律以及电荷传输规律以及气体传质规律,为今后对HDCFC性能衰减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衰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察了全钒液流电池多次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总量和电池的实际放电量变化,通过负极电解液钒离子总量得出理论放电容量,计算得到电解液在不同充放电循环次数后的利用率。实验证明,由于电解液的跨膜迁移,随着电池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电池的负极钒含量逐渐降低,电池理论放电量、实际放电量均降低,电解液理论利用率降低不明显,表明影响钒电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为电解液的跨膜迁移。实验表明,随着电池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电池内阻增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电池容量的衰减。同时,分析了温度、材料等其他可能加速电池容量衰减的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衰减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杨喜存,惠好鹏,陈虹,李京津.某雷达时钟基准产生单元电路衰减器失效机理分析[J].环境技术.2019
[2].刘帅舟,李君涛,史小虎,余龙海.全钒液流电池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J].电源技术.2019
[3].傅小兰,李世友,梁有维,李春雷.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衰减机理及改性研究现状[J].人工晶体学报.2019
[4].刘攀,李文升,许国峰,樊勇利.LiCr_(0.1)Ni_(0.45)Mn_(1.45)O_4/Li_4Ti_5O_(12)锂电池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J].电源技术.2019
[5].耿彤彤.尖晶石型锰基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及容量衰减机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6].杨宇,周伟,周文,张昊,吴翔.页岩柱塞脉冲衰减测试的渗流机理再认识[J].天然气工业.2019
[7].罗法魁.锰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衰减机理及替换改性[D].山东大学.2019
[8].钟靖涛,王志亮,田诺成.花岗岩循环爆破振动衰减规律与损伤演化机理试验[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9].刘彧儒,苑慧萍,蒋利军.A_2B_7型La-Y-Ni合金循环寿命的衰减机理研究[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10].刘宇.混合直接炭燃料电池阳极性能衰减机理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